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xué)習(xí)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之一,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xiàn)傳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跡的情況:&ldq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之一,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xiàn)傳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跡的情況:“《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nèi)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
此帖為一組書信,據(jù)考證是寫給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fā)展的重要資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參考。
《十七帖》是一部匯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跡傳世,如《遠宦帖》、《游目帖》等。據(jù)載:唐太宗好右軍書,搜集王書凡三千紙,率皆以一丈二尺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張彥遠《法書要錄》云:“《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nèi)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此載略與今傳本異。摹刻本甚多,傳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釋本、吳寬本、姜宸英藏本等。唐蔡希綜《法書論》說:“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chuàng)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xué)習(xí)草書的無上范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于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
《十七帖》風(fēng)格沖和典雅,不激不厲,而風(fēng)規(guī)自遠,絕無一般草書狂怪怒張之習(xí),透出一種中正平和的氣象。南宋朱熹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其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間字勢相顧;字與字之間偶有牽帶,但以斷為主,形斷神續(xù),行氣貫通;字形大小、疏密錯落有致,真所謂“狀若斷還連,勢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筆方圓并用,寓方于圓,藏折于轉(zhuǎn),而圓轉(zhuǎn)處,含剛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勁于婉媚之內(nèi),外標沖融而內(nèi)含清剛,簡潔練達而動靜得宜,這些可以說是習(xí)草者必須領(lǐng)略的境界與法門。
《十七帖》筆意法式:
1.獨點。獨點一般為字的上點,或在字的外廓。起筆以尖鋒人紙,向右下方順勢下按收筆?;蚩帐?,如“示”字;或下按后向左下方折轉(zhuǎn),順勢收鋒,如“外”字。
2.兩點。這種點橫向如“孫”字右部兩點,左右呼應(yīng),前一點的收筆要與后一點的起筆在筆勢上相一致;或為縱向,如“言”字上面的兩點,并不強調(diào)呼應(yīng)關(guān)系,而是意態(tài)獨立,但要避免重復(fù),或差異太大。
3.多點。草書中一些字都有三點以上,“不”字上點獨立,下面的兩點形成照應(yīng)關(guān)系,書寫的要求與前面所說的橫向兩點—致。
4.長橫。草書中出現(xiàn)的長橫相對較少。長橫很醒目,如多用則與草書整篇的流動睦相抵觸。王羲之草書中的長橫起筆一般露鋒,行筆或由粗變細,或由細變粗,過渡自然。收筆或空收,或換鋒下按,再向左下方收筆。如“廿”、“一”二字。
5.短橫。《十七帖》中短橫很多,寫法要根據(jù)字形的需要而定。
6.多橫。多橫連在一起,一般姿態(tài)與長短都有變化,有些橫之間有連帶關(guān)系,如“未”字。
7.短豎?!妒咛分卸特Q的寫法也多種多樣。如“順”字的三豎長短相差很小,但中間一豎的起筆呈方形,與左右兩豎形成差異。短豎的起筆多變,有時還有曲頭的,如“土”字。
8. 垂露豎。這種豎畫也并不是干篇一律的一個形態(tài),如“楊”字的豎畫形成曲頭,“粗”字的豎畫寫得渾厚有力,收筆圓中帶方。
9. 懸針豎?!妒咛分械呢Q畫也是千姿百態(tài),如“情”字左邊的長豎呈弧形,上圓下方,并逐漸加粗,“耳”字的豎中段開始向左傾斜,收筆呈針狀。
10.短撇?!妒咛分?,短撇有兩種形態(tài):一種起筆為方切式的,收筆出鋒,如“年”字;一種是尖鋒起筆、收筆呈方形的,如“悠”字。短撇行筆宜利落,不宜遲疑。
11.長撇?!妒咛分械拈L撇各具形態(tài)。如“但”字的撇畫起筆側(cè)鋒入紙,中鋒行筆,收筆含蓄;“必”字的撇畫呈弧形,由細到粗,輕盈流動。
12.直撇。直撇在王羲之的草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形態(tài)大體一致,但其中也有些差異。有的撇以剛勁稱勝,如“省”字;有的挺拔,如“既”字;有的柔中帶剛,如“及”字。
13.短捺。其形狀如長點,起筆、收筆都要出鋒,形成兩頭尖的特征。附圖中“彼”字的短捺上側(cè)呈弧形,下側(cè)弧度較小;“來”字的捺收筆時逐漸加力;“火”字的捺畫不帶弧度,中間粗,兩頭細,形如紡錘。
14.波磔捺。如“成”字,其捺畫帶有章草捺畫的特征,即有一定的波磔。
15.帶鉤捺?!妒咛分械囊恍┺喈?,出現(xiàn)了轉(zhuǎn)折所帶出的鉤法,并與下一個字的筆勢形成連帶關(guān)系。如“獲”字,在轉(zhuǎn)折時要將筆鋒包裹住,再順勢向左帶出;“人”字在轉(zhuǎn)折時停頓下按,再向左帶出。
16.短鉤。這些鉤的轉(zhuǎn)折處多輕盈靈便,如“來”字,轉(zhuǎn)折時提筆攏鋒,然后向左輕輕勾出,不要寫出像楷書那樣粗重的鉤來。“爾”字的鉤在轉(zhuǎn)折時不需提筆,而是用筆鋒包裹住,然后乘勢向左攏鋒勾出。
17.挑鉤。這些挑鉤是章草字形留下來的痕跡。“武”字在寫挑鉤時有停頓下按然后上挑攏鋒的動作,顯得厚重、沉著。“足”字的挑鉤不需停頓,而是在轉(zhuǎn)換方向時順勢上提。
18.弧形鉤。弧形鉤的弧度較大。如“我”字,在寫鉤時有一定的轉(zhuǎn)折,即在行筆時稍事停留,逐漸轉(zhuǎn)換筆鋒的方向。“緣”字只有轉(zhuǎn),沒有折,在轉(zhuǎn)彎處要攏住筆鋒,不要讓筆鋒散開。
19.圓轉(zhuǎn)。使轉(zhuǎn)是草書中最常見的筆法,分圓轉(zhuǎn)與方折兩種。“眉”字中的第一筆拐彎處屬圓轉(zhuǎn),書寫時要攏住筆鋒,轉(zhuǎn)時行筆要放慢速度。“安”字中的平寶蓋也是圓轉(zhuǎn)用筆,只不過轉(zhuǎn)時角度較大。
20.方折。古人草書圓轉(zhuǎn)與方忻并用。如“遲”宇開始的兩處拐彎,就是典型的方折。這種筆法要求在拐彎處轉(zhuǎn)換筆的方向重新起筆,下按后再行進。轉(zhuǎn)折時須注意筆畫銜接,以防脫節(jié)。
21.轉(zhuǎn)折。轉(zhuǎn)與折并不是截然分開的,有些字的轉(zhuǎn)彎處轉(zhuǎn)、折兼蓄。如“同”字的右上角似方而圓;“事”字多處轉(zhuǎn)彎,不露圭角;“周”字的轉(zhuǎn)彎處也是圓中帶方。
《十七帖》的書法結(jié)構(gòu):
1.點畫照應(yīng)
以點為主的草字要注意點之間的照應(yīng)關(guān)系。孫過庭說:“眾點齊列,為體互乖。”這是說點比較多的字,不要將這些點寫成一個樣子。如“不”、“悲”二字,均較好地處理了點之間的關(guān)系。有時候,點要與其他筆畫形成一定的關(guān)系。如“分”、“奇”二字的點是字的眉目,起到了傳神寫照的作用;“分”字的點是保證字態(tài)平衡的砝碼;“奇”字的上點如同字的大腦,其方向決定著字的姿態(tài)。有些草字中點與其他筆畫互相照應(yīng),使字的布局因而活起來。如“意”字中點畫間隔很疏朗,并不強調(diào)連帶,卻很自然;“想”字下面的兩點與上面的筆畫似斷還連,很有意趣。
2.平衡端正
《十七帖》中如“數(shù)”、“里”等字,都是緊湊中正的造型。中正只是相對概念,假如完全平正,則必然顯得呆板。“語”、“臨”這些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整體特征都顯得比較均衡。“語”字左邊的字符寫得很重,與右邊的字符勢均力敵;“I臨”字左邊拉寬,右邊窄。一些上下結(jié)構(gòu)的字橫向線條不乏有傾斜之勢,但要通過豎畫來取得中正的效果,如“盛”字;或是通過局部的搭配取得均衡,如“勢”字。
3.偏正組合
《十七帖》中如“告”、“是”等字都有—個共同的特征,即字的土部比較端正,下部則很靈活,每個字的整體效果看<贓重,卻又不乏靈動之態(tài),達到了正欹結(jié)合的境界。而“吾”、畫”、“遠”等字則顯得婀娜多姿、—波三折,這是依靠中間部位的挪動取得的藝術(shù)效果。如“吾”字中間部位偏向左邊;“畫”字正好相反;“遠”字中間部位左右擺動,顯得很生動。一些字則綜合了上述方法,如“常”字上面稍正,下面則取斜勢;“秦”字中間部位左右擺動;“度”字上面比較端正,下面左右開張。
4.左右相諧
如帖中“殊”字左右兩部分都有向外展的姿態(tài),通過連筆,將兩者連在—起;“楊”字左小右大,互相關(guān)照;“理”字左邊上寬下窄,右邊則相反。而“龍”、“雄”等字則是左長右短或左重右輕,形成以大領(lǐng)小的布局,這是它們的統(tǒng)—性。但每個字的處理方法又不盡相同,顯示了王羲之處理字形的高超技巧。“致”、“觀”等字的處理方法主要是位置的錯落。“致”字右邊的反文位置很低;“觀”字將右邊的部分放到右下方,幾乎成了上下結(jié)構(gòu)。
5.縮放合度
帖中“唯”、“益”等字都是上放下收式的典型。“唯”字左邊的“口”部以及右邊的上部都很開張,右邊下部則寫得很窄,而且筆畫較細。“益”字也是上邊開張,下面緊縮,顯得很雄偉、挺拔。一些字通過某些局部的收縮,使字形顯得很緊湊。如“時”字左邊的“日”部顯得很緊,“避”字中間部分筆畫很輕,在視覺上造成了有縮有放的格局。“婚”、“安”等字通過某些筆畫的夸張,以及某些局部的收縮,給本來不太好處理的字安排得很有意味。這時要注意夸張筆畫的位置,還要體會收縮部位的巧妙。
6.虛實開闔
帖中如“信”字,左右之間沒有連筆,單個看好象距離太大,十七帖》的結(jié)構(gòu)實際上放到整篇之中則非常和諧。這類字書寫時要注意左右字符的位置關(guān)系以及長短的比例。—些字以散取勝。如“取”字下面兩部分安排得很開;“鹽”字四個部件若即若離。形成包圍形狀的字要注意內(nèi)外空間的處理。如“目”字中間部分很小,顯得字內(nèi)空間很大;“為”字下面的點緊靠邊沿,讓中間空白;“解”字右邊的纏繞部分處理得靠下,而且線條很細。
7.以側(cè)取勢
帖中“堂”、“告”等字上下部分都取斜勢,整個字形看上去很危險。帖中一些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左右之間也并不平衡。如“漢”字不但有高低之差,而且左邊傾斜,右邊上寬下窄,很有動勢;“講”字的妙處在右邊,依次向右傾斜,顯得很生動。草字最忌諱呆板,如果寫得四平八穩(wěn),就會給整篇的章法處理帶來困難,所以一定程度的傾斜是必要的。
8.映帶有節(jié)
《十七帖》中的連帶筆畫起伏變化,富有節(jié)奏感。有些字點畫之間連帶很多,牽連之間有提有按,有時似連還斷,要注意其中連筆的粗細變化以及筆鋒方向的轉(zhuǎn)換。一些字中有大弧度的連筆,形成了圓形的字態(tài),這樣的字尤其需要注意線條的起伏變化,書寫時速度不要太快,速度快則容易畫圓圈。而“顯”、“興”等字中的映帶更多,尤其是一些局部。其圓轉(zhuǎn)之中包含著提按,字勢顯得遒勁流暢。
《十七帖》的章法析解:
《十七帖》是小草書體的代表作,其章法也具有典型意義。按照唐太宗的說法,其章法就是“煙霏霹結(jié),狀若斷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妒咛氛路ㄎ鼋馔ǔ2輹恼路▎栴},是指作品的謀篇布局,是集點、線成字以及集字成行、列行成篇的最終結(jié)果。關(guān)于集點、線成字,我們在前面已經(jīng)對一些典型的字形作了初步說明,這里重點講述《十七帖》集字成行、列行成篇的問題。
《十七帖》集字成行的方法不像后來的大草、狂草書法那樣,依靠字與字之間的牽連來強化整體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單字姿態(tài)的斜正搭配、筆畫的粗細變化來達到氣脈貫通。如最左面這幅圖是《十七帖》中的第一帖,共三行,都是字字獨立,屬章草格局。不過王羲之對這種格局進行了改造,所以顯得更為靈活。此帖第一行“十七”兩字筆畫非常厚重,給整個作品確立了基調(diào)。其他字或正或側(cè),如“郗”字作側(cè)勢,“司”字又變?yōu)槎苏?ldquo;馬”字傾斜,“未”字又復(fù)歸端正,最后的“去”字又變?yōu)樾眲荩?,整行看上去雖然字字獨立,卻又筆勢相承。其他兩行除了具有這種立意外,還有字形寬窄上的變化。
集字成行的另一個方法是上下字的牽連。如圖,第一行還是字字獨立,第二行中的“想復(fù)”二字筆畫相連,這是強化字與字之間關(guān)系的一個方法,但在《十七帖》中還是不占主要成分,而且牽連之處一定要有道理?!妒咛吩谶@方面處理得非常有分寸,牽連的字在整個章法中起到了提神的作用,而無左纏右繞之病。有些字更注重意連,也就是筆勢上的關(guān)聯(lián),如第三行開始的“頤養(yǎng)”二字,上字的收筆與下字的起筆形斷意連,同樣有牽連的效果。
《十七帖》列行成篇的方法是讓每一行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左右之間的意態(tài)要互相照顧。由于每一行字形的大小、寬窄、正側(cè)都不同,所以放到一起非常和諧。加上一些牽連的組合,使章法更顯靈活。應(yīng)該注意的是《十七帖》是一部小型的匯帖,不是一時間所寫,所以每個帖的章法都各具特色。
《十七帖》的書法地位:
此帖前人評價甚高。如宋黃伯思說:“此帖逸少書中龍也”。朱熹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中流出者。”也有人認為此帖“筆法古質(zhì)渾然,有篆籀遺意”。這些評價都很中肯。尤其說它們寫的從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從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樣,最為深刻準確。孫過庭曾說過:“子敬(王獻之)已下,莫不鼓努為力,標置成體”,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寫字時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現(xiàn)自己有自己的藝術(shù)風(fēng)格,這樣就反而失去書寫時的自然之美了。這種對比式的評論,對書法欣賞很有啟示。
草書是王羲之擅長的書體之一。在王羲之之前,章草已經(jīng)非常成熟。從魏晉時期流傳下來的一些出土資料來看,這個時期今草已經(jīng)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當然還沒有完全與章草分離。王羲之總結(jié)了前人的成果,在師法張芝以及東晉以前其他書法家的基礎(chǔ)上,一變漢魏樸質(zhì)書風(fēng),而創(chuàng)妍美流便之草書,為今草確立了一個基本的標準,使今草與章草的界限變得分明起來,成為兩種書體。他筆下的今草結(jié)構(gòu)隨筆勢而變得自由靈活,充分體現(xiàn)草書“刪難省繁,損復(fù)為單”的特征。從實用的角度上說,這更加便于提高書寫的速度,字勢連綿,筆斷意連,書寫的藝術(shù)性也加強了。其形態(tài)縱橫牽掣,鉤環(huán)盤紆,神態(tài)自若,具有變化無窮的美,筆畫上改造了章萆的“抑左揚右”式的波磔,而代之以隨起隨收、流暢自然的筆觸。
由于王羲之在書法上有極大的貢獻,所以在他身后,歷代都將他的書跡視為至寶。因此,東晉時期的書家中,數(shù)他留下的作品最多?,F(xiàn)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墨本草書有《七月一日帖》、《寒切帖》、《初月帖》、《遠宦帖》、《上虞帖》、《長風(fēng)帖》、《游目帖》、《此事帖》、《大道帖》、《行穰帖》等,皆為唐宋時期的摹本。從這些最接近于真跡的摹本來看,風(fēng)格各不相同。其中《寒切帖》、《遠宦帖》尚有章草遺意,點畫古拙,多不牽連;《初月帖》、《上虞帖》、《游目帖》、《行穰帖》等運筆輕快,流美自然;而《大道帖》則奔放馳騁,一曳如風(fēng)。王羲之草書傳世之作更多的是以刻帖的形式流傳至今,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十七帖》和《淳化閣帖》中的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