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xué)習(xí)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孫秋生造像 孫秋生造像記拓片 《孫秋生造像記》,全稱《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北魏宣武帝(元恪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
孫秋生造像
孫秋生造像記拓片
《孫秋生造像記》,全稱《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北魏宣武帝(元恪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訖。此碑書犀利剛勁,寬博樸厚,較《始平公造像》筆法多變,龍門二十品之一。孟廣達(dá)文,蕭顯慶書??瑫逍?,行三十九字。字體方勁峻拔,沉著勁重。筆法凝練自如。
【釋文】大伐太和七年,新城縣功曹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敬造石像一區(qū),愿國祚永隆,三寶彌顯。有愿弟子榮茂春葩,庭槐獨秀,蘭條鼓馥于昌年,緊暉誕照于圣歲。現(xiàn)世眷屬萬福云歸,洙輸疊駕。元世父母及弟子等來身神騰九空,跡登十地,五道群生,咸同此愿。孟廣達(dá)文,蕭顯慶書
【匯品】
清 康有為:太和以后諸家角出,莊茂則有《孫秋生》(《廣藝舟雙楫》)
清 康有為:龍門二十品中,約而分之,亦有數(shù)體,《孫秋生》沈著勁重為一體。
孫秋生造像碑刻圖片
孫秋生造像龕圖片
《孫秋生造像記》局部
《孫秋生造像記》局部
《孫秋生造像記》局部
《孫秋生造像記》局部
《孫秋生造像記》局部
【參考資料】
造像龕位于古陽壁第二層,左側(cè)鄰比丘法生造像龕由新城縣功曹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造像龕通高254厘米,寬154厘米,深60厘米,是二十品造像龕中的五大龕之一。四龍尖拱圓券形,龕楣上有飛天,下有十一尊佛,兩立柱為八棱素面,蓮瓣形柱頭,下有力士托舉。主佛結(jié)跏跌坐,背光雕刻精細(xì),內(nèi)容豐富。頭光中心為蓮花,外層十三尊坐佛環(huán)繞,再外層十二身飛天供寶。飛天外熊熊燃燒的火焰紋背光直至龕頂,佛右側(cè)為觀世音,左側(cè)為大勢至二菩薩服侍。龕下中間是二龍盤繞著的香爐,兩側(cè)刻供養(yǎng)人胡跪禮拜,外端左右各飾一獅子。
功曹為漢代時設(shè)的官職,北魏是將軍府諸曹之一,此官多用本地大族權(quán)貴任職,位居六至九品。中散大夫為職事官之加官,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定為四品上,二十三年定四品下。
碑中記載的新城縣,治所即今河南省伊川縣城南5公里的平等鄉(xiāng)古城村。戰(zhàn)國時期屬韓地,新城縣為新城郡所轄,龍門稱"伊闋"。西漢屬河南郡。東漢,三國屬河南伊。西晉恢復(fù)河南郡。北魏孝文帝時伊闋改為"伊闋口",同新城縣共屬司州所轄。隋朝建都洛陽,文帝改新城縣為"伊闋縣",歸河南郡。唐朝改歸河南府管轄。
戰(zhàn)國時期,秦將白起由韓城出發(fā)曾駐軍新城縣,北上"伊闋"擊敗韓,魏的二十四萬聯(lián)軍,這是歷史上空前的一場"伊闋"大戰(zhàn)。新城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鎮(zhèn)。宋代新城縣改為"伊闋鎮(zhèn)",歸陸渾縣管轄,伊闋口名為龍門鎮(zhèn)。元代該城荒廢,伊闋縣建制不復(fù)存在。城墻現(xiàn)保存尚完整,因當(dāng)?shù)厝罕妭髡f戰(zhàn)國后期諸侯混戰(zhàn),王子超作亂,周郝王曾避難此處,故至今仍有"郝王城"稱號。
孫秋生,劉起祖只是北魏新城縣的功曹,官職并不高,他們能在孝文帝遷都洛陽之時,組織包括官居四品的職事官在內(nèi)的二百人造像作原,祈"國祚永隆,三寶彌顯",表示對北魏王朝的忠誠,可見他們必是地方的大族權(quán)貴者。造像碑通高153厘米,寬50厘米,碑文由孟廣達(dá)撰文,蕭顯慶書寫。此碑與始平公造像記是龍門二十品中僅有的兩塊(品)有撰文者,書寫者的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