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吳琚《行書蔡襄七言絕句一首》絹本 98.6x55.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橋畔垂楊下碧溪,君家元在北橋西。來時不似人間世,日暖花香山鳥啼。 這是吳琚少數(shù)墨跡之一,《七
吳琚《行書蔡襄七言絕句一首》絹本 98.6x55.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橋畔垂楊下碧溪,君家元在北橋西。來時不似人間世,日暖花香山鳥啼。
這是吳琚少數(shù)墨跡之一,《七言絕句》詩文出自蔡襄《訪陳處士》,它是吳琚存世唯一一件大字行書掛軸之作,也是現(xiàn)在所見最早的一件掛軸形式的書跡。《石渠寶笈初編》著錄。上面沒有署款,只鈐“云壑書印”一印,有學者認為可能是一組書屏之一。大字書軸適於懸掛欣賞,重在行氣連貫與左右上下字的呼應,吳琚此軸筆勢較一般小字快速而強勁,結字緊密,以傾側取勢,上下字相映帶,更為強調(diào)米芾行書的特色,同時代的陸游(1125-1209)與范成大(1126-1193)都有類似風格,可見一時風氣,《宋元學案》提到范成大、陸游與吳琚“引為師友”,因此也可能在書法上互相影響。
吳琚,字居父,號云壑,河南開封人。他是宋高宗吳皇后的侄子,但是愛惜聲名,從不以外戚而驕橫。因為精於詩詞翰墨,很受孝宗皇帝賞識,常常召進宮談書論詩。據(jù)說吳琚當官留守在建康之時,曾遍植古梅,天天臨寫鐘繇、二王的書法以自娛。存世作品,以淳熙末年至紹熙初年為主(1174─1194)。
這件作品筆畫提頓之間但見縱恣自如的躍動感,一股瀟灑意氣隨著筆觸的流動,暢然而生。作品上雖無作者落款,但有“云壑居士”印,是以訂為吳琚。吳琚書法善學米芾,由於書風酷似,受歷代書家所讚稱。蘇東坡曾贊譽米芾書法“沉著痛快”,這句話用來評價吳琚的書法也算貼切。這幅作品不論線條與結構,都透露出彷彿米芾那般俊逸灑脫、痛快淋漓的神采,但是卻沒有一般米字裡所見那種肆意縱橫的習氣。
這件作品的外觀形式稱為“條幅”,它的出現(xiàn)與當時鑒賞的喜好、住屋的營造變化,有著極大的關聯(lián)。書法作品從手卷到立軸形態(tài)的變化,大約開始逐漸興盛於南宋末期至元代初期之間。這種條幅的形態(tài)原本是如宗教畫或鑑戒畫等,掛置在室內(nèi)堂廳壁上作為勵志養(yǎng)性的裝飾效果?!镀哐越^句》是目前所見最早一件掛軸形式的行書作品。
吳琚(活動於十二世紀后半),字居父,號云壑,河南開封人,生卒年不詳。他的父親吳益(1124-1171),是高宗吳皇后的弟弟,母親是秦檜的長孫女。吳琚雖然出身外戚之后,卻能“惜名畏義,不以戚畹自驕”,曾師事永嘉學派學者陳傅良(1137-1203)。乾道九年(1173),特授臨安府(今浙江杭州)通判,約於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以部使者總管淮東軍餉,后歷任荊州、襄陽(光宗紹熙二年離職)、鄂州(約在寧宗慶元元年,1195)知州,最后以鎮(zhèn)安軍節(jié)度使判建康兼留守,卒諡忠惠。
吳琚有多方面才藝,能詩詞,有《云壑集》,可惜今不傳,《四朝聞見錄》錄一首七絕《續(xù)光宗詠安榴》,《全宋詞》也收錄數(shù)首。他能作墨竹,《圖繪寶鑑》記載他“嘗作墨竹坡石,品不俗”。孝宗不但尊他為兄,也很欣賞他的詩文與書法,孝宗卒后,為韓佗冑所忌,不欲其在朝,而被遣往外州任官。他少有其他嗜好,平日喜歡以臨古帖自娛,書風近似米芾,有些字還被誤為米芾,如董史《皇宋書錄》(一二四二序)引述友人的見聞,云:“吳琚工扁榜,鄂渚有壓云二大字,極工,又有天下第一江山字,亦其所書。史嘗見壓云二字榻本,初疑為于湖(張孝祥)得意書,大略可與寶晉(米芾)琴臺字比。又天下第一江山,疑米老書者,及得谷中錄示,始知又有琚之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