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xué)習(xí)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王鐸(1592—1652) wáng duó 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嵩樵、十樵、石樵、癡庵、東皋長、癡庵道人、煙潭漁叟、雪塘漁隱、癡仙道人、蘭臺外史、雪山道人、二
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嵩樵、十樵、石樵、癡庵、東皋長、癡庵道人、煙潭漁叟、雪塘漁隱、癡仙道人、蘭臺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巖漫士等。河南孟津人,世稱“王孟津”,有“神筆王鐸”之譽,明末清初時的著名書法家。 明天啟二年(1622),三十歲的王鐸舉進士及第,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少詹事。弘光元年(1644),南明弘光帝任王鐸為東閣大學(xué)士、次輔(副丞相)之職。次年入清,授禮部尚書。順治九年(1652)病逝于孟津,享年六十一歲,贈太保,謚曰“文安”。
王鐸博學(xué)好古,工詩文。王鐸的書法筆力雄健,長于布白,楷、行、隸、草,無不精妙,主要得力于鐘繇、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等各家,學(xué)米芾有亂真之譽,展現(xiàn)出其堅實的“學(xué)古”功底,學(xué)古且能自出胸臆,梁巘評其“書得執(zhí)筆法,學(xué)米南宮之蒼老勁健,全以力勝”。姜紹書《無聲詩史》稱其“行草書宗山陰父子(王羲之、王獻之),正書出鐘元常,雖模范鐘王,亦能自出胸臆”。其傳世作品主要有《擬山園帖》和《瑯華館帖》等,諸體悉備,名重當(dāng)代,學(xué)者宗之。
在我國書法史上,董其昌一派的嚴謹秀逸之風(fēng)曾在明末清初盛行,而王鐸取法高古,與拘謹乏趣、滑弱無力的書風(fēng)相抗衡,大膽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一代書風(fēng)。他是書法史上一位杰出的革新人物。青年時代的王鐸受時代思潮的影響,很早就有了反思潮的奇倔胸懷,在他的《擬山園選集》中的《文丹》中,集中表露了他驚世駭俗的審美觀。他最大的成就是在于他超邁雄奇的行草書。 他的行草書,恣肆狂野,揮灑自如,用筆沉著痛快,縱橫跌宕,自然出奇,表現(xiàn)了撼人心魄的雄渾氣勢,極富感染力。馬宗霍稱“明人草,無不縱筆以取勢者,覺斯則擬而能斂,故不極勢而勢如不盡,非力有余者未易語此。”林散之稱其草書為“自唐懷素后第一人。”并不為過。有人以他的線條與明代另兩位草書家徐渭、祝枝山作比:則他的遒勁既有異于徐渭的粗放,也有別于祝枝山的生辣,至于文征明、董其昌則更不在話下。此外,他在結(jié)構(gòu)處理上的構(gòu)成意識也是前所未有的??臻g的切割完全具有次序觀念,具有強有力的理性處置效果——在如此狂放變幻的草書中錘煉出如此冷靜、有條不紊的效果,實在是出人意外同時又使人對他的能力敬佩不已。如果說從張芝、張旭、懷素、黃山谷直到徐渭,草書的發(fā)展是以用筆的豐富頓挫為準矩,而在結(jié)構(gòu)處理上則一放再放,抒泄無遺的話,那么王鐸則成功地阻遏住這種一發(fā)不可收拾的洪流,他用冷靜的理性把這匹脫韁的野馬籠住,縱橫取勢,變化多姿,不落俗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收奇效于意想之外。
他在筆墨上的創(chuàng)新也是具有開拓性的,他的線條遒勁蒼老,含蓄多變,于不經(jīng)意的飛騰跳擲中表現(xiàn)出特殊個性,時而以濃、淡甚至宿墨,大膽制造線條與塊面的強烈對比,形成一種強烈的節(jié)奏,不能不說他這有意無意之中的創(chuàng)舉是對書法形式夸張對比的一大功績。在他以前,還沒有人能象他那樣主動地追求“漲墨”效果。
王鐸的書法對中國書法后來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甚至也波及到海外書壇,特別給東瀛書法影響頗深。
王鐸亦擅畫,山水宗荊(浩)、關(guān)(仝),丘壑偉俊,皴擦不多,以暈染作氣,傅以淡色,沉沉豐蘊,意趣自別。山水花木竹石,皆用書中關(guān)紐。間作蘭、竹、梅、石,灑然有物外趣。嘗與人云“畫寂寂無余清,如倪云林一派,雖有淡致,不免枯乾贏,病夫奄奄氣息,即謂之輕秀,薄弱甚矣,大家弗然。”又云“以境界奇創(chuàng),然后生以氣暈,乃為勝,可奈造化。”
作品欣賞
釋文:花林深礙日細逕曲隨人雞犬歷午熟池塘依舊新畦平堪理竹地潤較宜(*)鞅掌空繁暑回頭悟世塵戊辰自 都來再芝園作文岳老父母正王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