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王蘧常(1900—1989年),字瑗仲,號明兩,別號滌如、甪里翁、玉樹堂主、欣欣老人,浙江嘉興人,中國哲學史家、歷史學家、著名書法家。其早年曾從師沈曾植治學,1920年入無錫國
王蘧常(1900—1989年),字瑗仲,號明兩,別號滌如、甪里翁、玉樹堂主、欣欣老人,浙江嘉興人,中國哲學史家、歷史學家、著名書法家。其早年曾從師沈曾植治學,1920年入無錫國學專修館,1927年去上海先后執(zhí)教于上海交通大學、光華大學(今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等,文史哲藝俱通,著作宏富,補寫過《秦史》(續(xù)《二十四史》),又著有《中國歷代思想家傳記匯詮》、《嚴幾道年譜》、《沈寐叟年譜》、《顧亭林詩集匯注》等。王蘧常又以書法著稱,是20世紀十大書法家之一,其晚年致力于書法,精心研究漢簡,注意篆、隸的內在聯(lián)系,欲化漢簡、漢帛、漢陶于一冶,“博取古澤,冶之于章草之中,所作恢弘丕變,蔚為大觀”,元氣淋漓,拓展了章草的領域,有“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之譽。
王蘧常19歲時拜入沈增植門下。沈增植書法重在翻古求新,托古改制,王蘧常深受其“學章草,必須從漢隸出,趙子昂所書,雖著意發(fā)潑,乃是唐宋人筆法,非其至也”的碑學觀念影響,但沈增植之于碑學,側重點在中古——魏晉南北朝,而王蘧常的碑學側重點在上古三代秦漢。王蘧常較為注重筆法,結撰的古意、渾穆,從這個意義上,王蘧常并沒有完全走一條與沈增植相同的碑學之路。
王蘧常提出了“五項原則”,即省筆、借筆、減筆、復筆、添筆。他認為“復筆”的目的在于“以求結構之美也”,而“添筆”則是“以求結構之綿密”。王蘧常還提出“四變”:一變在離與連,二變在字中,三變在上下,四變在左右,書法結構富于變化。
王蘧常的章草以簡練化的用筆追求豐富的字勢結構的變化,在搜羅古文奇字的造型美方面,獨出心裁,建立了迥異流俗的自家章草風格。其章草在字形與筆法間,透露出一種夭嬌不群的“奇古”意氣,壇常以“蘧草”稱呼其章草書法。
王蘧常的章草逾越唐宋元明,由北碑上溯衛(wèi)門書派以至秦漢上古三代,廓清了中古以后對章草的誤讀,為現(xiàn)代章草返回本源,尋求章草古意和筆法真脈奠定了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王蘧常無疑是現(xiàn)代章草史上的開拓者和一代宗師。
章草對聯(lián)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章草對聯(lián)鳳翔龍躍 岳色河聲
章草對聯(lián)繼往圣絕學開萬世太平
草書 論書 軸 1982年作
草書 杜甫壯游詩 軸 1986年作
王蘧常致陸維釗 微照帖
王蘧常致馮其庸 中夜帖 1989年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