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書法的哪有不知道《蘭亭序》的,知道可是知道,但你未必知道的那么細。每個字、每個詞都怎么讀,都是啥意思?恐怕你還真不敢吹這個牛。哎---還是我告訴你吧!
【原文】
永和(1)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kuài)稽(2)山陰之蘭亭,修禊(xì)(3)事也。群賢(4)畢至,少長(zhǎng)(5)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shāng)曲水(6),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7)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8)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9)?;蛉≈T懷抱,悟言(10)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11)。雖趣舍(12)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13);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14),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15),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16),未嘗不臨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17)為虛誕,齊彭殤(shāng)(18)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注釋】
1、永和:晉穆帝年號,345—356年,上已節(jié),王羲之與謝安,孫綽,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蘭亭集會,舉行禊禮,飲酒賦詩,事后將作品結為一集,由王羲之寫了這篇序總述其事。
2、會(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蘇東南部一帶地方。山陰:今浙江紹興。
3、修禊(xì):這次聚會是為了舉行禊禮。古代習俗,于陰歷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為三月三日),人們群聚于水濱嬉戲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實際上這是古人的一種游春活動。
4、群賢:指謝安等三十二位與會的名流。賢:形容道德修養(yǎng)高的人。
5、少長:指不同年齡的社會名流。如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謝安、王羲之是長。少長:形容詞做名詞。
6、流觴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彎曲的水道中任其飄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飲酒。這是古人一種勸酒取樂的方式。流:使動用法。
7、惠風:和風
8、騁:盡情施展,不受約束。騁:使動用法。
9、俯仰一世:周旋應酬度過一生。俯仰:指社會人事的應酬。
10、悟言:面對面談話。《晉書·王羲之傳》、《全晉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領神會的妙悟之言。亦通。
11、放浪形骸之外:行為放縱不羈,形體不受世俗禮法所拘束。
12、趣舍:通“取”。舍,舍棄。
13、老之將至:多用作自稱衰老之語。語出《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14、俯仰之間:一俯一仰之間,表示時間很短。
15、死生亦大矣: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語出《莊子·德充符》。判斷句。
16、契:符契,古代的一種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為二,各執(zhí)一半,作為憑證。
17、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語出《莊子·德充符》:“以死生為一條?!庇帧肚f子·大宗師》:“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為友矣。”
18、齊彭殤:把長命的和短命的等量齊觀。彭,彭祖,相傳為顓頊帝的玄孫,活了八百歲。殤,指短命夭折的人。《莊子·齊物論》:“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strong>
【譯文】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們在會稽郡山北面的蘭亭集會,舉行驅除不祥的禮俗之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里,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蘭亭這地方有崇山峻嶺環(huán)抱,林木繁茂,竹高茂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輝映圍繞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為流觴用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管弦合奏的盛況,喝點酒作點詩,也足以令人抒發(fā)幽深內藏的感情。
這一天,晴明爽朗,和風習習,仰首可以觀覽浩大的宇宙,俯看可以考察地上萬物的繁多,縱目游賞,胸襟大開,極盡耳目視聽的歡娛,實在可以說是人生的一大趣事。
人們彼此親近交往,很快便度過了一生。有的人喜歡將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屋子里與人交談;有的人則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羈。雖然他們各有各的愛好,取舍千差萬別,好靜好動的性格各不相同,但當他們遇到可喜的事情,一時感到自得,感到欣然自足時,(竟然)都會忘記衰老即將要到來之事。等到對已獲取的東西發(fā)生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又不免會引發(fā)無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歡欣,很快就成為歷史的陳跡,人們尚且不能不為之感念傷懷,更何況人的一生長短聽憑造化,而終究要歸結于消滅呢!古人說:“死生是件大事?!边@怎么能不讓人痛心啊!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fā)感慨的原因,其緣由竟像一張符契那樣一致,總難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嘆息哀傷,不過心里卻弄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我當然知道把死和生混為一談是荒誕、虛假的,把長壽與夭亡等量齊觀是荒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處。所以我要列出到會者的姓名,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v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但觸發(fā)人們情懷的原因,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人閱讀這些詩篇,也會從此引發(fā)同樣的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