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我們學習書法,常常聽到一句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味著寫書法要首先對筆墨紙硯有一定的講究。而同時也有一句話“善書者不擇筆”,意思是真正擅長書法的人是不以筆好為第一標準的。這兩句話看起來是矛盾的,但都流傳于世,這是怎么回事呢?想了解更多書法相關干貨內(nèi)容,請持續(xù)關注“集大家書法”!
我們學習書法,常常聽到一句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味著寫書法要首先對筆墨紙硯有一定的講究。而同時也有一句話“善書者不擇筆”,意思是真正擅長書法的人是不以筆好為第一標準的。這兩句話看起來是矛盾的,但都流傳于世,這是怎么回事呢?想了解更多書法相關干貨內(nèi)容,請持續(xù)關注“集大家書法”!
“相輔相成”與“相反相成”
其實如果對中國文化熟悉,會發(fā)現(xiàn)這種相反的說法其實非常多。比如古人說:“出淤泥而不染”;又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寧死不屈”,也說“能屈能伸”。
如果覺得有矛盾之處,是因為默認這兩句話背后是一個情境,而其實不然。一個完整的事情和道理,其實是有多個角度的,也可以有不同情境的解讀。這里受個人立場,感情色彩、思維方式等等多種因素影響。
我們把相趨同的情境表達一個完整道理的,叫做“相輔相成”,明·張岱《歷書眼序》中說:“諏日者與推命者必相輔而行,而后兩者之說始得無蔽”。
把含義相反的情境用來表達一個完整道理的,叫做“相反相成”?!稘h書·藝文志》里說:“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相反”是說兩個觀點在一個情境里看起來相反,而其實兩個觀點講的是兩個情境,這兩個情境的內(nèi)容,恰好是藝術狀態(tài)兩個端點的表述,所以叫“相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與“善術者不擇筆”就是相反相成的例子。
感覺相反, 是因為對背后的一個整體系統(tǒng)的不了解。了解了背后的系統(tǒng),則理解何為“相成”。藝術的系統(tǒng)內(nèi)容包括“器、技、形、法、意”。這兩個觀點分別強調(diào)了“意”和“器”的重要性,這兩個觀點都是必要的。“意”是藝術最深的要求,“器”是藝術最基本的要求。
古人說“物極必反”,也說明在不同程度下,表象可能會產(chǎn)生相反的含義,而其實是在同一系統(tǒng)中。
從事業(yè)根基建立的原則性角度——“器”的重要性
從詞句的含義上來說,兩個意思是相反的,那就意味著背后的情境一定不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孔子。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魏靈公》
孔子的回答,是以工匠為例子,說明一個事情的前期準備非常重要。對工匠來說,器是必須先要利的。而對國家來說,招賢納才是先要做的。所以,孔子說的是從事業(yè)根基的建立角度,做好前期的準備非常重要。
“器”如果從藝術來說,也是最基本的要求,這包括習練的人和工具。如果這個準備無法做好,后面則無從談起。但是,這并不是說,要用十二萬分的精力去準備“器”,而是合乎“器”的要求就可以。假如工匠對工具的要求大于了他做工的要求,這個就偏離的初衷。
畢竟,孔子所說的這句話,是應該用器去做別的,而不是做器本身。所以,關鍵是一種度的把握。要讓器達到合格的度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及或者過了度,則事情就變化了。這就陷入了一種對原則性把握的執(zhí)著,過于原則就陷入僵硬或者適得其反。
為了提示這種對器過度的執(zhí)著,才有了“善書者不擇筆”的話。因為藝術需要器,但是藝術的目的并不是器。
從藝術境界的靈活性角度——“意”的必要性
最好的事情,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tǒng)一,統(tǒng)一在“適合度”的范疇里,才是理想的。而如果原則過了度,就是僵硬,就不能靈活。所以“善書者不擇筆”可以看作在藝術修煉更深層面的要求,是對“器的過分執(zhí)著”的一種提醒。
啟功先生曾經(jīng)說:
“有的人字還沒練得怎么樣呢,就先講究筆的好壞,有些人還把不同質地的筆的功能差異說得神乎其神,還以用稀奇古怪的質地為尚。其實善書者不擇筆,我八九十年代最喜歡用的是衡水地區(qū)產(chǎn)的7分錢一只的筆,一下就買了200只。凡此種種都需要我們先破除迷信才行。”
啟功先生這段話,是提醒書法學習者,目標不要放在工具上,而要放在方法和對藝術的理解上。而他自己則踐行了“善書者不擇筆”,因為的確有很多人在學書法的時候,還沒有想去如何學習,先把精力多放在工具準備上,變成一種“煞有介事”的姿態(tài)。
而這種“煞有介事”往往關聯(lián)著“淺嘗輒止”,工具到位了,有個樣子了,反而不太像寫字的事情了。用對工具的執(zhí)著逃避對藝術理解的生疏,我覺得這是啟功先生所要糾正的心態(tài)。
善書者不擇筆,側重說的是內(nèi)在能力比外在工具更重要。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神雕俠侶》中描述的武林高手獨孤求敗,認為最高境界是“草木可成劍氣”,而若是俗手即使倚天劍在手也不堪一擊?!兑刑焱例堄洝分兄x遜奪取屠龍刀就是一例,而張無忌和楊逍皆可以空手奪取滅絕師太的倚天劍??梢娖鞯母呙鞑⒉荒芙^對提升本質。
這些都是用一種極端的例子來說明內(nèi)在核心的重要性,是一種藝術深入狀態(tài)的描述和強調(diào)。若是從藝術境界的靈活性來看,“善書者不擇筆”體現(xiàn)了內(nèi)在高度要求的重要性,同時,也提醒了不要對“器”過分執(zhí)著。
“善書者不擇筆”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過度的“器為先”的思想,卻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要求并不矛盾。因為二者是不同情境,不同進度。比如獨孤求敗,最開始用的也是凌厲無比的好劍,到了最后的境界,才可以“無招勝有招”。
很多看似相反的說法,其實是在不同進度中的表述,不能拉入同一層面理解,這樣就容易造成思維上的混亂。古代信息是有彼此遮蔽的,而信息時代不同層面的信息都會看到,如果不明其理,則會在思維上錯解。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nèi)容,感謝觀看。更多書法內(nèi)容盡在集大家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