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市面上的同一字帖或大或小,但我們開始臨習某一帖時也要有一個清醒認識。既不可看到“放大本”就有多大寫多大,也不可遇到“原大本”就按原帖尺寸去臨習書寫。對于初學小白臨習的單字大小問題,還是要懂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想了解更多書法相關干貨內容,請持續(xù)關注“集大家書法”!
市面上的同一字帖或大或小,但我們開始臨習某一帖時也要有一個清醒認識。既不可看到“放大本”就有多大寫多大,也不可遇到“原大本”就按原帖尺寸去臨習書寫。對于初學小白臨習的單字大小問題,還是要懂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想了解更多書法相關干貨內容,請持續(xù)關注“集大家書法”!
可以放大臨寫的字
哪些字帖該放大或者說何時該去放大臨寫,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搞清楚放大的優(yōu)勢所在。個人認為放大臨習對初學者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能降低書寫難度。
初學小白開始接觸的內容多是像隸書《曹全碑》或者楷書《多寶塔碑》這一類偏規(guī)矩且清楚的經典字帖,可是這兩種字帖的單字原大只有2cm左右。初期,小白想把字寫小就不太容易,若是按2公分左右的原大展開臨習,往往很難把點畫細節(jié)表現清楚。因此初學小白在臨寫時遇到這類原帖單字本身就偏小的情況,建議先去嘗試放大臨習書寫。
適當的放大臨寫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結構,學習筆法。在書寫過程中也更容易暴露問題,這樣也更利于我們發(fā)現不足,進步提高自然也會更快。適當的放大臨寫還有一點好處就是它會提高書寫者對線條的把控力,未來再進行原大或略放大臨寫時就會更加的得心應手。
可以縮小臨寫的字
說了許多放大臨習的好處,但也并不是所有字帖都要放大臨寫,下面就來談談何時又該縮小臨寫。其實仔細想想古人很少書寫太大的字,多數經典作品都是以“小字”來書寫呈現的。
不過萬事無絕對,山東泰安現留存南北朝時期傳為安道一所書的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單字就非常巨大,單字大小多在50~70cm左右。該作以厚重的楷隸筆法呈現,也被譽為“大字鼻祖”。盡管通篇三千余字的殘損已過半,但目前依然還有一千余字可臨可學。若真要以原大書寫,普通書桌恐怕連70cm的單字都無法擺下。
再如顏真卿的《中興頌》單字原大也比一個男士撐開的手掌還要大。對小白而言,若是去追求原大臨帖,不光對“控筆”是個極大挑戰(zhàn),對手邊的紙張和書寫工具也是。
所以當初學者嘗試學習“擘窠大字”或摩崖作品時,更要懂得去適當縮小臨習對象。盡管“縮臨”后通篇的氣勢感覺會比原大弱一些,不過作為初期階段,“縮臨”顯然更易上手,畢竟結構和用筆才是初學階段優(yōu)先要掌握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對于太大的單字,縮臨練習既可以省紙、省墨又可以省錢。
相對于臨帖初期階段的小白而言,需要放大臨習的情況遠比縮小表現的機會要多一些。不過放大也并非無止境的越大越好。像前文列舉出一些經典字帖基本原帖單字尺寸也只在2-3公分左右,把它們放大到5-6公分練習基本就能夠把點畫特點交代清楚了。若是初學實在不能寫小,也盡量不要超過10cm的格子大小進行表現。畢竟單字變大線條也都會按比例加粗,筆鋒下壓的程度、用筆方式以及身體參與協調的部分也都會隨之轉變。這也正是同為楷書,為何要區(qū)分出小楷、中楷和大楷來了。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感謝觀看。更多書法內容盡在集大家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