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xué)習(xí)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魏碑分造像記、墓志、碑刻、摩崖四類,這次要聊的《鄭文公碑》屬于摩崖。所謂摩崖,就是在山上直接刻字,《鄭文公碑》是鄭道昭給他父親鄭羲刻的。想了解更多書法相關(guān)干貨內(nèi)容,請持續(xù)關(guān)注“集大家書法”!
魏碑分造像記、墓志、碑刻、摩崖四類,這次要聊的《鄭文公碑》屬于摩崖。所謂摩崖,就是在山上直接刻字,《鄭文公碑》是鄭道昭給他父親鄭羲刻的。想了解更多書法相關(guān)干貨內(nèi)容,請持續(xù)關(guān)注“集大家書法”!
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鄭道昭先是在天柱山(在今山東省平度市)上刻,后發(fā)現(xiàn)云峰山(在今山東省萊州市)石質(zhì)更好,于是又在云峰山上刻了一遍。
所以《鄭文公碑》有兩版,內(nèi)容大同小異。
人們一般把天柱山的稱作上碑,云峰山的稱作下碑,市面上流傳的多是下碑,因為下碑更清晰。
《鄭文公碑》在魏碑里很有點特殊。
魏碑一般出自民間工匠,背后并沒有書法家,但《鄭文公碑》據(jù)說是北魏書法家鄭道昭的作品。
北朝書圣鄭道昭
之所以說“據(jù)說”,是因為這事還有爭議。
不少人認為,文章確實是鄭道昭的,但寫字的不一定是鄭道昭;但也有人,從書風(fēng)上判斷,寫字的也是鄭道昭。
另外,《鄭文公碑》上說:
于是故吏主簿東郡吏程天賜等六十人,仰道墳之緬邈,悲鴻烋之未刊,乃相與欽述景行,銘之玄石,以揚非世之美。
有人說寫字的就是這個“程天賜”,而“程天賜”諧音“承天賜”,是鄭道昭的化名。
可是,鄭道昭紀念自己的父親,為什么要用化名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看一眼《鄭文公碑》的碑額——熒陽鄭文公之碑。
所謂鄭文公是指鄭道昭的父親鄭羲,但鄭羲的謚號其實并不是“文公”。
孝文帝的岳父
鄭羲這個人《北史》里有傳,是一個有才無德的人。
一方面,他的文化底蘊不錯(“文學(xué)為優(yōu)”),另一方面他有貪污受賄的記錄(“多所受納,政以賄成”)。
此外,鄭羲有個女兒做了北魏孝文帝的嬪妃,所以算是國丈。
但他死的時候,孝文帝并沒給他說多少好話。
當(dāng)時,大臣們上書,說鄭羲的謚號可以定為“宣”,按《謚法》“施而不私曰宣”,所以這是個美謚。
但孝文帝說這不行,蓋棺定謚一定要公正,要起到肯定好人、批判壞人的作用,鄭羲夠不上“宣”字。
于是,按孝文帝的意見:
羲雖宿有文業(yè),而治闕廉清……依《謚法》,博聞多見曰文,不勤成名曰靈,可贈以本官,加謚“文靈”。
所以鄭羲的謚號是“文靈”,“文”是對他文化素養(yǎng)的肯定,“靈”是對他職業(yè)道德的批判。
“靈”的字面義是“不怎么干活,但結(jié)果還不錯”,側(cè)重點往往在前面,所以算是惡謚。
4-天下鄭氏出滎陽
正因為“靈”是惡謚,所以鄭道昭給父親立碑的時候,刻意避開了這個“靈”字。
但這個謚號是皇帝定的,鄭道昭怎么敢改呢?
事實上,鄭道昭心里也有點打鼓。
《鄭文公碑》是他在山東當(dāng)?shù)胤焦贂r,在山上刻的,他也不敢回故鄉(xiāng),在宗廟里改謚。
本來,“熒陽鄭文公之碑”最好立在熒陽。
所謂“熒陽”,其實就是“滎陽”,在今河南鄭州。滎陽鄭氏,是當(dāng)時的大族,和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稱四姓。
另外,《鄭文公碑》里還有個小細節(jié),就是標題下面有個“草”字。
這或許也是鄭道昭準備的后手,如果被人舉報,就說這是草稿,還沒有正式敲定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