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唐代有一位鮮為人知的書法家——薛稷,被后人稱為初唐四杰之一(初唐四杰分別是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很顯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名氣遠大于薛稷,薛稷對后世的影響也不如前三位,后世鮮有人學習薛稷的書法,因此造成很多人對薛稷不甚了解。更多書法內(nèi)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唐代有一位鮮為人知的書法家——薛稷,被后人稱為初唐四杰之一(初唐四杰分別是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很顯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名氣遠大于薛稷,薛稷對后世的影響也不如前三位,后世鮮有人學習薛稷的書法,因此造成很多人對薛稷不甚了解。更多書法內(nèi)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那我們還有必要了解薛稷嗎?
當然有必要,特別對于想要在書法上有所成就的人就更有必要,同樣書法出眾,為何薛稷就顯得較為冷清?
如何把握書法中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薛稷生平事跡
薛稷(649年—713年)出生官宦世家(古代書法家基本出生名門望族),由于詩文卓越,善于書畫,在武則天時期累遷至禮部郎中、中書舍人等職,禮部郎中相當于現(xiàn)在的司局級,屬于國務院干部,中書舍人為皇帝、太子親近大臣,傳宣天子詔書。
唐睿宗李旦登帝即位后,由于李旦與薛稷關系很好,并且兩家兒女結為親家,于是仕途之路直線上升,任工部、禮部尚書,封晉國公,無論是職位還是受到的恩寵,群臣莫能與之爭。
然而好景不長,李旦登基兩年后,禪位于唐玄宗李隆基,由于因太平公主與竇懷貞等人密謀政變,事泄被殺。薛稷以知情不報,亦被賜死,享年65歲。
薛稷為人忠誠正義,清高孤傲,從他的畫中就可窺出一、二,薛稷愛畫鶴,并且造詣極高,深受李白、杜甫的贊譽,可見鶴在薛稷心中的地位,同時也能感受到薛稷崇尚鶴所代表的長壽、吉祥、高潔的品質。至于最后的賜死實在匪夷所思,現(xiàn)今已無從考證。
對于薛稷的藝術成就,“詩不如書,書不如畫”一句即可概括,現(xiàn)在我們只談其書法。
薛稷書法欣賞
薛稷留存至今的書法作品很少,有楷書薛稷《涅盤經(jīng)帖》、《信行禪師碑》、《升仙太子碑》等?,F(xiàn)在我們以他的代表作《信行禪師碑》來欣賞其書法特點和藝術風格。
《信行禪師碑》
薛稷的《信行禪師碑》總體上,呈現(xiàn)筋多肉少,結構開闊,布白舒朗,給人以干瘦的靈氣,與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風格較為相近。
北宋著名鑒賞家董逌也說:“薛稷于書得歐、虞、褚、陸遺墨至備,故于法可據(jù)。然其師承血脈,則于褚為近。至于用筆纖瘦、結字疏通,又自別為一家。”其中“于褚為近”說的頗有道理。
1、用筆
《信行禪師碑》在用筆上筋多肉少,用兩個關鍵詞形容:“瘦”、“柔”。
“瘦”:此碑的筆畫基本上不粗,線條粗細均勻變化,沒有褚體粗細變化那么大,雖偶有粗筆,但相對較少。
褚遂良的字大分部有極細極粗的地方,而薛稷則粗細均勻,這一點與歐陽詢相近,畢竟他也學過歐陽詢。
九成宮
在粗細這一點上,《信行禪師碑》似乎并沒有什么體別之處,它與《九成宮》相比稍細,因此線條中的肉較少,表現(xiàn)出瘦瘦的線條,與《雁塔圣教序》相比則缺少粗細變化。
2、結字
薛稷的結字才是亮點,字中追求“疏朗”之感,字形寬闊,結字橫向取勢,與褚遂良追求的風格極其相似,但是兩者卻有不同,褚體在粗細對比上體現(xiàn)“疏朗”之感,而薛稷在結字布白上產(chǎn)生空曠之感,正如董逌所說的“結字疏通”,因為薛字的粗細上的對比并不強烈。
這種情況在褚遂良《大字陰符經(jīng)》中表現(xiàn)地尤為突出。
另外,薛稷的結字較為開闊,字形較大,這是為了追求“舒朗”之感而造成的。這點又與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大不一樣。
薛稷《信行禪師碑》的結字追求舒朗的風格,但是由于結字較大,導致其字較為開闊大氣,又因筆法瘦細與柔韌,讓其字產(chǎn)生一絲絲靈氣,因此整體看上去,干瘦靈動,舒朗開闊。
另外,其結體也非常穩(wěn)重,這種結字的“和諧”之美是每一位書法大家必備的書寫技能,這里我們就不再祥述。
書法中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薛稷的書法確實是非常精到,但是與歐陽詢、褚遂良相比,名氣冷清很多,似乎薛稷的書法風格還不太受歡迎,誠然,他的字摻雜了太多的褚體味道,自己的風格并不十分突出,即創(chuàng)新度不夠,造成很多人更愿意選擇褚體,而不是薛體,小編也更傾向于喜歡褚體。
因此我們在繼承古人的傳統(tǒng)上必要有自己的風格,并且這種風格越突出,對后世的影響就越大,清代姚孟起學的歐體惟妙惟肖,終卻沒有自己的特色,沒有臨出帖。而這種沒有臨出帖的人在古代占絕大多數(shù),可見書法中的創(chuàng)新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當然,我們并不需要因為沒有臨出帖而難過,臨的足夠好、足夠像也能成為一代大家,這已經(jīng)非常不錯了,在元明時期,很多名留史冊的書法大家雖然風格相近,近乎趙孟頫、董其昌之風,與魏晉風格類似,如柯九思、康里巎巎、唐寅、彭年等人,他們一樣可以成為時代的佼佼者,一樣會被后人記住。
所以學習書法一定要傳承古人之經(jīng)典,在臨摹古人的基礎盡力去創(chuàng)新,至于能不能創(chuàng)新、風格是不是足夠另類,這已經(jīng)不太重要了!自己應順著個人的喜好學習書法,切不可一味最求名利,不然就背離了書法學習的本質,墮入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