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說起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可謂是家喻戶曉,“書圣”之名亦為眾人皆知,卻鮮有人知其為何稱其為“書圣”,對其生平事跡也了解不全,接下來將詳細介紹王羲之的一生事跡,看看王羲之如何“成也王氏,困也王氏”。更多書法內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說起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可謂是家喻戶曉,“書圣”之名亦為眾人皆知,卻鮮有人知其為何稱其為“書圣”,對其生平事跡也了解不全,接下來將詳細介紹王羲之的一生事跡,看看王羲之如何“成也王氏,困也王氏”。更多書法內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家室顯赫傳千古 王氏馬氏共天下
王羲之生于名門望族,當朝著名瑯琊人士,東晉時期,民間流傳“王與馬共天下”的言論,馬指司馬家族,乃晉朝皇室。
王羲之祖父王正是西晉尚書郎,相當于現(xiàn)在的黨中央某個部門的秘書。
父親王曠是西晉末年丹陽太守,相當于現(xiàn)在的市長,并且為東晉的建立有巨大的貢獻。只是后來成為了司馬家族政治斗爭中的犧牲品,至今死因不明。
王羲之的直系親屬官位其實還不算特別高,沒有達到“王與馬共天下”的條件,王羲之父親的兄弟才算是厲害,一個是王導,一個是王敦。
王導與王敦來頭不小,是東晉政權建立的奠基者,并且與晉元帝(東晉開國之君司馬睿)有著歷史、地域、姻親等微妙的關系,再加上皇室衰微,兵權大部分掌握在王導與王敦手中,因此位高權重,王導主內,王敦主外,與司馬家族共同主掌朝政。
但是王導與王敦不同,王導一直對司馬氏忠心耿耿,輔佐王室,而王敦則欲自立為王,起兵叛變,王敦最后在王導的阻力下沒能成功,在戰(zhàn)爭中死去,假如王敦與王導合謀篡位,完全可以自立為王,這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王導卻沒有這樣做,始終效忠皇室,也因其德高望重,王導死后極盡哀榮。
東晉早期是王氏最為輝煌的時代,一躍成為當朝第一門族。王羲之就是在這樣的家族之中長大成人,顯赫的家庭背景為王羲之提供了豐富的書法學習資源。
幼時不善與人交,年少書法已成名
王羲之幼時不善言談,懼與人交談,史書記載:“幼訥于言,人未之奇”,當然這種說法未必可信。可能是王羲之年幼低調而已,不善言談的他怎么會在十三歲時一舉成名?
十三歲那年,王羲之拜見當?shù)孛髦苁希捎谕豸酥勍虏环?,便受周的器重,于是名氣從此開始,成年后,書法尤為突出,得到叔父王導、王敦的器重,與王承、王悅一起成為當時王氏家族中的“王門三少”。
王羲之二十歲之前的人生可謂是衣食無憂,在富裕的家族中享受著物質上的好條件,也能潛心研究文學與書法,年幼師從衛(wèi)夫人,后又受王廙(王羲之叔父,書法技能高于衛(wèi)夫人)的影響,再加上自己的勤奮和天賦,年少便能以書法立名就不足為奇了。
王氏家族入深淵,政治無情嘆黎民
王羲之少年時期雖然物質上富足,但是精神上備受打擊。首先在王羲之七歲左右的時候父親下落不明,在司馬家族的政治斗爭中死去(史書上未有記載死亡時間,至今是個謎),靠母親養(yǎng)大。
在十九歲的時,東晉建國之初,皇室衰微,王室權利極大,王羲之目睹了王敦反叛事件,起因是因為晉元帝重用劉隗、刁協(xié)等人,以制衡王氏,王敦不滿元帝此舉,走上了反叛自立為王的道路,起兵造反,史稱“王敦之亂”,最后王導幫助元帝打敗了王敦,但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王導攜王羲之等王氏家族子弟向元帝請罪,元帝最終原諒了王導。
此事在幼小的王羲之心里留下了深刻的恐懼,王導與元帝之間的君臣關系和王導與王敦之間的兄弟情義發(fā)生了強烈的沖突,忠與孝如何抉擇,這讓王羲之深刻地意識到權力斗爭的殘酷性。
在二十四歲時,王羲之遭遇“蘇峻之亂”,起因是庾亮征用野心勃勃的蘇峻,致使引狼入室,晉朝皇室?guī)捉鼩?,生靈涂炭,慘絕人寰,王羲之的家族也遭受重大打擊,最后因蘇峻戰(zhàn)死而得以平息。
這一事件又給王羲之生動的上了一堂政治課,庾亮的引狼入室犯下大罪,蘇峻攻進建康時,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燒殺掠奪,無惡不作,戰(zhàn)爭的代價是百姓的凋零,貴族之間的斗爭,犧牲的是千千萬萬的無辜百姓,在這樣戰(zhàn)爭頻繁的年代,王羲之深感無奈,亦感嘆生死無常。
東床快婿得佳妻 幸為家庭賢內助
王羲之之妻郗璇(亦稱郗璿),字子房,然而王羲之可能并不知道他們的婚姻是政治聯(lián)姻。那年王羲之二十七歲左右,王導結緣郗鑒以抗庾亮,為此,迎娶希鑒之女,郗鑒便在王室家族中相中了東床坦腹的王羲之,郗鑒將其女兒郗璇許配給王羲之,而王羲之萬萬沒有想到這位妻子如此賢良優(yōu)秀,也善書法,是家庭的賢內助,兩人相濡以沫,為王羲之生了七子一女,含辛茹苦的把他們養(yǎng)大成人,并且培養(yǎng)了小王——王獻之。
三足鼎立共王室 庾亮借郗逼王導
在王羲之三十五歲左右的時候,王導、庾亮與郗鑒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共主東晉天下。但庾亮野心勃勃,欲與郗鑒結盟奪取王導之權,但郗鑒不同意,因此以失敗告終,但這件事情被王羲之知道了,這可就非常不得了。因為此時王羲之是庾亮的屬下,而王導是王羲之的叔伯,郗鑒又是王羲之的老丈人。王羲之與當時的三個巨頭都有者密切的關系,君臣與親情再一次發(fā)生沖突,政治的殘酷性再一次重重的擊打著王羲之本以疲憊的內心,因此這次預謀事件讓他感慨萬千,心中的酸甜苦辣可能只有其本人能體會吧。
以上所有經歷,讓王羲之強烈地感受到分裂年代是多么的殘酷,政治的斗爭,政權的更替,生死的無情,社會的動蕩,一次次地震撼著王羲之的內心。及時行樂,遠離政治,成了東晉高潔之仕最終的追求。
但是王羲之仍然抱有濟世就國的幻想,四十歲以前王羲之一致都在做官,也做到了為官一方、造福百姓的事情,同時一直勸身邊的人士不要隨便發(fā)動戰(zhàn)爭,一直強調頻繁的征戰(zhàn)乃勞民傷財之舉,在王羲之晚年辭官的生活中也不忘關心國事,強烈反對殷浩的北伐之舉,只是王羲之的正義之聲無法喚醒那些沉睡在權利中的將領,王羲之只有無奈嘆息。
晚年無心入仕途 游山樂水老病終
在王羲之三十七歲那年,三大巨頭相繼去世,一年后,王羲之出任江州刺史一職,后又一年,王羲之辭職,雖朝廷屢召羲之入官,羲之皆拒絕,四十五歲的時候又因為好友的請求,無奈出任揚州護軍將軍,三年后借機再一次遠離中央,赴任會稽內史,號右將軍,此時王羲之終于有大把的時間游山樂水,專研自己的書法,并在五十歲的時候寫下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最后實在受不了上級領導王述的欺辱,在五十二歲時辭去官職,過著隱居的生活,并告誡子孫,勿入仕途。
可見,王羲之的晚年一直是傾心山水的,不愿入仕已成為王羲之的夙愿。
但是步入晚年的王羲之迷上了長生不老之藥并且長期吃那種有生理快感的藥物,這些藥物非常摧殘人的身體,但是卻有麻痹內心的快感。信奉道教,過著神仙般的生活,當時很多文人志士都是這種生活態(tài)度,雖表現(xiàn)出王羲之志于山水,但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王羲之的無奈,心中的報復無法實現(xiàn)的問題,這就是王羲之一生的“心酸”。
成也王氏,困也王氏
王羲之如果不是出生在王氏家族,根本不可能成為書圣,沒有物質的上的富足,哪有閑功夫去練書法?沒有王氏家族中高手的指點,跟本不會進步。在那個年代,書法必須有師承,而想學書法,就得與王氏有關系,所以當時的書法家大多是姓王。因此王羲之“成也王氏”。
勤奮聰明、仁愛耿直的王羲之雖然物質上不愁吃喝,但是精神上卻飽受痛苦,身處官場,親眼目睹親情、友請、君臣等皆被利益趨使,仕途的受挫,政治的黑暗,忠孝的抉擇,理想的破滅,黎民的痛苦,等等,都讓王羲之力不從心,他只能寄情山水、暢游書法、信奉道教、追求快感來藉慰自己內心的矛盾,來麻痹自己心中的理想。因此王羲之“困也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