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書法之所以動人,其根源常在書法之外。過去寫信,有句話叫“見字如面”,我們見到一幅書法,首先是欣賞字,再通過字辨別人,然后聯(lián)想這個人的故事,氣節(jié),風骨——于是這幅書法就厚重起來了。更多書法內(nèi)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書法之所以動人,其根源常在書法之外。過去寫信,有句話叫“見字如面”,我們見到一幅書法,首先是欣賞字,再通過字辨別人,然后聯(lián)想這個人的故事,氣節(jié),風骨——于是這幅書法就厚重起來了。更多書法內(nèi)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說到陳寅恪,他絕對是中國現(xiàn)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更被譽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當然,陳寅恪不是書法家,但完全可以肯定他在書法上是受過相當訓練的。
陳寅恪的祖父陳寶箴時任湖南巡撫,父親陳三立是“維新四公子”之一,母親也是名門之后,陳家稱得上門第清貴。他還有個個哥哥叫陳師曾,大家應該聽過,是個著名畫家,還是齊白石的恩人,甚至有人說,假如沒有陳師曾的慧眼,可能就沒有后來的齊白石。
兒時他倆曾在湖南長沙,同受業(yè)于湘潭周大烈。陳寅恪從大教育家周大烈發(fā)蒙,又有酷愛書畫的大哥在旁,要想不受其影響都難。
如果我們從陳寅恪先生的詩稿手札來看他的書法,他的字受唐碑的影響最多,有著二王風范、唐賢骨法,尤其是一些小行書,結(jié)體略長,筆致清健俊逸,風骨畢現(xiàn)。
陳寅恪在年少時便去了日本留學,此后在歐美各地輾轉(zhuǎn)13年,從德國到瑞士、法國、美國,最后又回到德國,他學數(shù)學 、物理,也讀《資本論》。
此外,他還精通梵文、印度文、希伯來文等22種語言,但他沒有任何文憑,他只是由著興趣去旁聽,跑遍了很多名校,有點古代文人求學的意味。
1926年,36歲的陳寅恪來到清華園,擔任研究院的導師。
他在清華授課時對學生們說,凡是他本人沒有特殊見解的內(nèi)容就不講了。所以盡管上他的課不點名,但來的學生卻最多。甚至一些教授也紛紛來聽他的課,據(jù)說有時還出現(xiàn)教授多于學生的盛況。
所以,陳寅恪被戲稱為“教授的教授”,即源于此。
陳寅恪先生在學術(shù)上所崇尚獨立之精神可以說是誓死捍衛(wèi)。
1953年末,郭沫若和李四光寫信并派人到廣州中山大學盛邀陳寅恪出任中國科學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長時,他提出了兩條誰也不敢提的“任職條件”:
一,允許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并不學習政治;
二,請毛公或劉公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
這里的“毛公或劉公”,就是毛澤東和劉少奇。陳先生不但要“不學政治’,甚至還要最高領(lǐng)導開個“證明書’,以免口說無憑。如此苛求的條件即便是今天恐怕也難以實現(xiàn),更何況當時那個年代了。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感受到陳寅恪先生作為一代學人的偉大品恪和高貴氣質(zhì)。
因此,我們在看陳寅恪先生的書法時,似乎也能從中感受到他的自信。這頁書札寫得非常隨意,但線條流暢堅定,雖前松后緊,但一氣呵成,自然生動。
這種書寫告別了一絲不茍,進入隨意為之的境地。隨便一寫,出來的就是味道??煞糯蠹毠?jié)看,盡管寫得隨意,卻都有法可依。
陳寅恪是百年不遇的大師級人物,但他一生的悲慘際遇令人扼腕。
晚年的失明和骨折給他帶來了巨大痛苦,可即便如此,他還是憑借口述,寫出了洋洋80萬言的《柳如是別傳》。一個明末奇女子的傳奇,給這位大師帶來了晚年最有力的精神支撐。
而陪伴陳寅恪,成為夫人唐筼晚年的最后支撐。1969年10月,飽受文革折磨的陳寅恪與世長辭;僅僅一個月后,唐筼也撒手人寰。
陳寅恪的最可敬之處,在于他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不以大師自居,只是謙卑溫和地做人,讀書。
做人貴在立品,書法亦然。無品之字,就如無品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