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在中國書法歷史上,不論是甲骨文還是鐘鼎文,不論是秦篆還是漢隸,不論是魏碑還是唐楷,不論是行書還是草書,不論是剛勁雄強之作,還是妍美飄逸之書,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筆墨線條之間,無不充滿著一種撼人心神的力量或力度?!傲Α币恢笔菚覀兪钢静挥宓淖非螅肮P力”是書法藝術美的共性和標準之一。更多書法內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在中國書法歷史上,不論是甲骨文還是鐘鼎文,不論是秦篆還是漢隸,不論是魏碑還是唐楷,不論是行書還是草書,不論是剛勁雄強之作,還是妍美飄逸之書,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筆墨線條之間,無不充滿著一種撼人心神的力量或力度。“力”一直是書法家們矢志不渝的追求,“筆力”是書法藝術美的共性和標準之一。更多書法內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力”,本來是一個物理學概念,但是,書法藝術中的力,不同于物理學中的力。它是一種審美之力、心理之力,是一種力感。它發(fā)端于人的心靈,是一種審美體驗,落實于筆墨揮運的物質形態(tài)。正因為如此,一切將筆力等同于物理之力、生理之力的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執(zhí)筆時用死力、蠻力,并不能真正寫出線條的筆力。否則,舉重運動員、拳擊運動員、耕田者、打鐵者,都膀粗臂圓,都應該是最優(yōu)秀的書法家。
書法的力,不是體力,而是心力。要能把心理的力,匯聚于筆端,顯現于筆跡。清代蔣和《書法正宗》說:“字無一筆可以不用力,無一法可以不用力,即牽絲使轉亦皆有力。力注筆尖而以和平出之,如善舞竿者,神注竿頭;善用槍者,力在槍尖也。”寫書法時,力注筆尖,氣貫十指,集于線條之中,就是這個道理。
那為什么書法家如此重視“力”呢?因為力不僅是運動的體現,更是生命的象征。因為有了力,墨涂的痕跡便與健壯、活潑、行進、飛動等生機勃勃的生命形象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了。書法的線條具有了力,就具有了生命的節(jié)律,似乎有了感情、意念和呼吸,成為了活生生的人的精神和生命的跡化。欣賞這樣的作品,也能給人帶來同樣的激勵和鼓舞作用。
在古代生產力不高的情況下,面對大自然的巨大力量,人們常常感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心理上就產生一種對力的崇拜和向往。從“力”的字,多與對生命的贊美有關,如“勇”“勁”“勃”“勝”“功”“努”等。“男”字也從“力”,說明男人之所以為男人,全靠其有力。男性是力量的象征,這是一種原始人類的共同感覺。相反,力量少或弱叫“劣”,用力量阻撓別人離開叫“劫”。民國時期林同濟曾有一篇妙文叫《力!》,熱情地謳歌了“力”,文中說:
力者非他,乃一切生命的表征,一切生物的本體。力即是生,生即是力。天地間沒有“無力”之生,無力便是死……中國“動”字從“力”,是大有意義的。一切的“生”都要“動”,一切的“動”都由于“力”……動是力的作用,就好像力是生的本體一樣。生、力、動三字可說是三位一體的宇宙神秘連環(huán)。
力、動、生三者被他視為宇宙的神秘連環(huán),因為動是生命的形式,力是生命的表征。這種觀念被灌注到中國書法中,就奠定了中國書法審美觀念的基石,即以力為美、以活為美、以生為美、以動為美。書法家總是試圖從生命和精神的生生不息的運動中去尋找美的理想,這是中國書法中一個非常深刻的思想。
可以說,書法的最后目的,就是憑書法家內心的精神,去把握和表現自然的生命活力,去把握那瞬息變化、起滅無常的自然美的“動象”,借著柔軟的毛筆和洇染的紙的作用,把那種活力的“動”保留下來,使得人人能欣賞,時時能欣賞。這樣,靜止的筆墨線條就能化靜為動,就有一種魅力在流動之中感動著我們,所以我們就覺得書法作品十分“耐看”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中國書法最深層的的玩味和欣賞,主要的立足點并不在靜止的形式,而是在動態(tài)過程中呈現出的生命活力。進一步,從根本上說,在書法點畫線條的表現里面,其實包含了一種“動”的宇宙觀,一種視萬物為生命的世界觀。因此,書法家寫“動”而不寫“靜”。書法藝術就是自然界無限生命的沖動的顯示,就是人駕馭筆墨的力量的顯示,是人心理意志力量的外化。這種力量的多少、有無、是否能恰到好處,都決定著書法作品的價值。那種任筆為體、將毛筆橫臥在紙上隨意涂抹,便不能稱其為書法;僅僅聚墨成形,在紙上灑落些墨點,潑些墨漬,也不是書法。因為,它們都不能顯示出力量和生命。
我們看古代書論,蔡邕《九勢》說:“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就是通過藏鋒、回鋒的辦法,寫出線條的力量感,有力量感的線條,就像是人的肌肉皮膚一樣煥發(fā)出美麗的光澤,顯示出生命的意味。衛(wèi)夫人《筆陣圖》云:“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
可見,在中國書法美學理論的發(fā)端之處,筋骨、骨力、筆力、下筆用力乃至一身之力等,就成為了中國書法批評的重要標準之一。實際上,筋和骨都是力的表現形式,劉熙載《藝概·書概》說:“字有果敢之力,骨也;字有含忍之力,筋也。”有無筋骨,有無骨力,就成為書法優(yōu)劣的分水嶺所在。古人形容書法的線條如“力透紙背”“入木三分”以及“屋漏痕”“折釵股”“錐畫沙”“印印泥”等,實際多與筆力有關。宋代朱熹說:“筆力到,則字皆好。”梁啟超在《書法指導》一文中也說:“寫字全仗筆力,筆力的有無,斷定字的好壞,而筆力的有無,一寫下去,立刻就可以看出來。”那種肥如墨豬、軟如面條的線條癱軟無力,是沒有美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