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王鐸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書法家,擅長行草書。在當代,學習王鐸書法的人很多,其原因就是王鐸書法中所蘊含的藝術性氣象為更多的人所接受,他的書法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筆力遒勁。作為那個時代的文人書法家,王鐸在書法上入古出新,自成一體,成為書法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名家。更多書法內(nèi)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王鐸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書法家,擅長行草書。在當代,學習王鐸書法的人很多,其原因就是王鐸書法中所蘊含的藝術性氣象為更多的人所接受,他的書法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筆力遒勁。作為那個時代的文人書法家,王鐸在書法上入古出新,自成一體,成為書法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名家。更多書法內(nèi)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人們在學習書法時,都要以前人為師,王鐸也不例外,他的書法直追“二王”,始得魏晉筆法,尤以王獻之書法為宗,為了獲得前人的用筆方法,王鐸還對魏晉時期各個書法名家的作品進行廣泛臨摹和學習,由于他對書法上的勤勉努力,為日后自成一體奠定了好的基礎。后來,王鐸還在《閣帖》上下了很多功夫,以至于后來日本書家認為王鐸的書法是“后王勝先王”。
當代有很多人學習王鐸書法,但對王鐸的筆法、字形等都沒有完全深入了解,以至于走入到了岐途,浪費了不少時間,也沒有獲得更為有用的方法。那么,王鐸書法究竟如何學習才能收獲最大?
學習王鐸書法,就要了解王鐸本人及他的學書之路
人們常說,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學習書法也是一樣,要學習某個人的書法,就先要了解這個人的人生過程和性格、脾氣及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只有這樣,才能從外部因素中獲得一些支撐,同時,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了解這個人學習書法的路徑,他的師承是誰,都學了哪些人的作品?學到了什么程度,等等,了解這些,就是要掌握他最后的風格是如何形成的。
王鐸一生經(jīng)歷了兩個歷史朝代,在清末時期,王鐸已經(jīng)是非常有名的書法家了,可以說,他的藝術風格已經(jīng)基本形成,但尚未定型。到了清朝時,王鐸選擇了“降清”,成為貳臣,這個做法,讓王鐸一生都感到“恥辱”,但恰恰是這個做法,正好使他的書法更上一層樓,其風格的形成也有了這個助力,他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時時帶著這樣的情感,使得其風格中帶在剛勁之風。
遍臨古今名家,終獲筆法大成
筆法問題一直以來被人們所公認為書法的核心問題,而筆法的獲取唯一一條途徑就是要從古人那里得來,這個方法就是不斷臨摹前人作品。王鐸有一句名言,那就是“一日臨帖,一日應索”,由此可見王鐸是非常注重臨摹的。但是,我們從王鐸所臨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臨摹是完完全全寫自己,并不是寫實性臨摹。
關于臨摹,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實臨,原原本本地臨摹古人作品,二是背臨,就是憑著自己的記憶來臨摹,三是意臨,這是一個高級的臨摹階段,基本上是屬于創(chuàng)作過程。而王鐸所臨摹的恰恰是屬于第三個階段,他雖然在照著前人的作品寫字,而筆下寫出來的卻都是自己的風格作品。在臨摹過程中,王鐸是綜合了前人的筆法寫自己的作品。
融入情感,使書法進入到化境之中
唐代草書名家、草圣張旭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往往要“忽然絕叫三兩聲,滿壁縱橫千萬字”,這里的喊叫聲其實也是一種情感的參與。而作為王鐸來說,他的一生可謂是“懷才不遇”,人生到了一種“逆境”之中,他的心中充滿著憤懣、悲壯、甚至是凄慘,因此,他便把內(nèi)心的這各種情感都化解在紙面上,唯有寫字作畫,才能抒發(fā)、釋懷那種情感,其書法才有了充分的情感參與。
而我們學習王鐸書法,并不是說要與他有同樣的經(jīng)歷,而是要尋找情感參與創(chuàng)作的各種要素。當下,很多人都認為,書法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寫出“字如其人”的藝術性,而這里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加強文化修養(yǎng),提升認知度,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開闊人們的視野,用美好山河增加內(nèi)心的自然感受,進而滋養(yǎng)學習者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