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道德經(jīng)》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钡?,本原也。本原即本身具有的東西,也就是規(guī)律。道亦法自然,可見自然之層次至高無上。自然者,無為順勢而成,減一分則少,添一分則多,無過無不及,正如莊子所言“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這就是中正和諧之境界,“天人合一”之境界,亦中庸之境界也。明白這一點,書法才有為之長期奮斗的方向。書家們常寫“道法自然”四字,一個書法愛好者,即使已經(jīng)獲得很高的聲譽,有很大的影響,也未必就達到了自然的境界。而要追求這個境界,心中“正、誠、恒、謙”四字必不可少。
《道德經(jīng)》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本原也。本原即本身具有的東西,也就是規(guī)律。道亦法自然,可見自然之層次至高無上。自然者,無為順勢而成,減一分則少,添一分則多,無過無不及,正如莊子所言“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這就是中正和諧之境界,“天人合一”之境界,亦中庸之境界也。明白這一點,書法才有為之長期奮斗的方向。書家們常寫“道法自然”四字,一個書法愛好者,即使已經(jīng)獲得很高的聲譽,有很大的影響,也未必就達到了自然的境界。而要追求這個境界,心中“正、誠、恒、謙”四字必不可少。
正就是中,中就是正,前文已述。學術(shù)經(jīng)綸,皆由心起。項穆曰:“人正則書正。”柳公權(quán)曰:“心正則筆正。”故欲正書藝必先正自心,正自心就是使心不偏執(zhí)。“其心不正,所動悉邪”,書藝亦無從談起。數(shù)十年來,搞書法的人,對于書法而言,有一部分心并不正。他們搞書法不是為了追求書法藝術(shù)本身,僅僅是為了以書法為手段去達到其他目的。在某地一個書法培訓班上,有老師公開對學生說:“今天在這里學習書法,就是為了今后多賺錢。不能賺錢,你們來學什么?”這是純粹把書法作為賺錢的手段。前些年因為中小學生書法到了一定級別升學可以加分,于是家長就讓孩子去學書法。有的老師為了給家長一個交代,讓孩子盡量早得分,得高分,一年半載,就讓孩子反復臨摹幾個字,考試時就寫那幾個。目的達到了,字就不寫了。這又是把書法作為升學的階梯。這些現(xiàn)象在當今社會都可以理解。但如果都這樣,哪還有書法藝術(shù)可言?單純?yōu)榱速嶅X或者為了達到其他目的而搞書法,不該是追求書法藝術(shù)境界之人應有的心態(tài)。因為大凡持有這種心態(tài)的人,對書法都沒有高度的追求,從而進不了藝術(shù)殿堂。
正還包括法,法就是法度,就是規(guī)矩。古人云:“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書法的內(nèi)涵,包括結(jié)構(gòu)、筆法、墨法、章法、力度、工拙、氣勢、氣韻等多個方面。所謂結(jié)構(gòu),指字的構(gòu)成方式,比如上下結(jié)構(gòu)、左右結(jié)構(gòu)、上中下結(jié)構(gòu)、左中右結(jié)構(gòu)等。結(jié)構(gòu)是字的基礎(chǔ)。在小篆、隸書、楷書、行書中,每個偏旁占一定的比例,高手張縮增減,隨手所成,一般人功夫不到,不能隨意打破,否則就會失衡走偏。草書因勢流變,結(jié)構(gòu)比例沒有楷行篆隸那么嚴格,但也不是隨心所欲。古人的草書,一個字怎么草才順勢,才省便,才科學,通過一兩千年書家們的不斷摸索與總結(jié),代代相續(xù),也有基本規(guī)律可尋,并非全無規(guī)矩。筆法是指用筆方法,不同字體有不同的用筆方法,同一字體不同書家也有不同的用筆方法。甲骨文的用筆方法與金文和小篆就有不同。同樣寫小篆,李斯和李陽冰和趙之謙也有不同。用筆方法不同,寫出的字格調(diào)便不相同。一種字體,結(jié)構(gòu)固然不能忽視,筆法在創(chuàng)作中則更為重要。如果用魏碑或者草書的筆法去寫甲骨文,肯定不倫不類甚至行不通。墨法指濃墨、淡墨、漲墨、枯墨(亦稱枯筆)的運用,用得好可以增加作品的色彩。章法是指一幅作品的通篇安排,不僅包括字的排列、款文的配合,還包括印章的選用、鈐印的位置,等等。章法安排是否得體,對一幅作品的整體效果頗有損益。工指點畫謹嚴規(guī)范,結(jié)體恰當美觀;拙指字象古樸高雅,返璞歸真,不落俗套。不能一味求工或一味求拙,應既工且拙,才能相得益彰。力度指筆下顯出的剛?cè)岢潭?。一味柔軟,一味剛強,皆屬偏頗。剛?cè)嵯酀?,乃得其道。氣勢指書家筆下顯出的總體力量和威勢。力度是就單個字的筆畫而言的,氣勢則是整篇作品給人的感覺。氣勢是強是弱,可以從總體上看出書寫者的功力。氣韻即書卷氣亦即文氣,指書法作品中透露出的高雅清逸之氣息、意蘊、風度和文化涵養(yǎng)。氣韻是彰顯中正和諧必不可少的因素,層次高者都給人以濃郁的熏陶。氣韻不可能刻意增添,而是字里行間的自然流露,只有在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高的書家筆下才有顯現(xiàn)的可能。有人曾說寫字就是寫字,與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沒有關(guān)系,這是淺薄之人的無知妄言。結(jié)構(gòu)、筆法、墨法、章法、工拙、力度、氣勢、氣韻等幾個方面,只要一方面修養(yǎng)不到,配合不好,就不可能做到中正和諧,就不可能達到中庸境界。
誠就是不忘初心,刻意追求。先賢們認為,要想達到中庸即中正和諧的境界,誠是最基本的修為。孔子說,誠是上天的法則。追求誠的人,是要把誠作為做人的根本原則。天生誠的人,就是圣人,不必勉強就合中庸,不用思考就能領(lǐng)會中庸,不費力氣就可以達到中庸。追求誠實的人,是一旦認定正確的目標就不放棄的人。他會廣泛地學習,詳細地詢問,清楚地辨析,認真地實行。沒有學過的,學了還沒到位,決不擱置;沒有問過的,問了還不知道,絕不擱置;沒有想到的,想了還沒想通,決不擱置;沒有辨析的,辨了還不明白,絕不擱置;沒有踐行的,踐行了還不切實,絕不擱置。人家做一次自己決心做一百次,人家做十次自己決心做一千次。真能如此誠心,愚昧的人也會變得聰明,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剛強。對待書法藝術(shù)也是如此。只要目標選對了,就一心一意地追求,即使不是圣人,即使不能完全達到“自然”境界,也會不斷取得成果。如為實現(xiàn)所圖,弄許多虛銜戴在頭上,又使出種種怪招傳播名聲,這就無誠可言。有人為了包裝自己,竟然在名字前冠上“當代書圣”四字,自己是何許人都忘記了。“書圣”是誰都可以自稱的嗎?這種人就無誠可言。過去常說“無私者無畏”,后來又說“無知者無畏”,而今還應加一個“無恥者無畏”。連羞恥都不知道的人,除了被嘲笑以外,還能收獲什么?
恒,就是長期堅持,不半途而廢。誠是信念,恒是實現(xiàn)信念的手段。沒有誠便不可能有恒。真想在書法藝術(shù)上有所成就的人,心正了,心誠了,還必須持之以恒,為理想的目標不斷奮斗,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無刻意追求便不能進入領(lǐng)域,便不能發(fā)現(xiàn)前人之長短,便不能一步步取得成功。不能持之以恒同樣達不到目標。自然狀態(tài)肯定是非刻意的,但沒有長期刻意的努力便不能達到自然??桃饨^不是故作姿態(tài)。一味故作姿態(tài),把書法當雜耍,最終只能騙騙自己??鬃痈嬲]我們:“欲速則不達。”欲速,指急于求成。希望盡快取得成果并沒有錯,但急于求成則要避免。數(shù)十年來,搞書法的人中,心正心誠且能持恒者固然不少,心浮意躁亦很普遍。那些本來就心不正也不誠,其走到書法中來只是別有所圖的人,不是書道中人,持恒奮斗,他們做不到也沒有打算做到。由于多年打壓傳統(tǒng)文化,社會上許多人不識真貨,他們一時還可撈點虛名,搞點錢財,不過最終也就“江湖”一個,如此而已。
謙,就是謙虛。王陽明曾題如下一段話勉勵其子:“今人通病,大抵只是傲。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傲則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為學先要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進。傲之反為謙,謙字便是對癥之藥。非但是外貌卑遜,須是中心恭敬撙節(jié)退讓,常見自己不是,真能虛己受人。”“屈下人”,即屈居于地位或?qū)W問比不上自己的人。“撙節(jié)”,指有所節(jié)制而不敢放肆與過分?!渡袝?bull;大禹謨》謂“滿遭損,謙受益”,《三字經(jīng)》亦有載?!渡袝酚盅?ldquo;時乃天道”。時,是也,即此也。天道者,自然規(guī)律也。這些都是至理。大凡有傲氣之人,都目光短淺,沒有真本事,其傲不過借以掩其虛陋而已。只有虛心學習,才能開闊眼界,才能進步提高,才能克服自己的不足,才能進入一般人達不到的境界。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自滿而要謙虛,真正求知的人,知識越多也越謙虛。
書法藝術(shù)要達到中庸境界確實非常不容易。一切有志于書法藝術(shù)的人,千萬別把“正、誠、恒、謙”四個字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