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1.有些詩不過是穿了件韻文體或分行排列的外衣罷了,詩更需要“里子”,即貫穿一種詩的精神: 藝術(shù)地、浪漫地去把握世界和接近那本體?! ?.詩是操縱感官世界的手
1.有些詩不過是穿了件韻文體或分行排列的外衣罷了,詩更需要“里子”,即貫穿一種詩的精神: 藝術(shù)地、浪漫地去把握世界和接近那本體。
2.詩是操縱感官世界的手段。詩是心靈感應(yīng)的藝術(shù)。詩是人的自由的自主的創(chuàng)造力的一種高級的精煉的運用。
3.哲學把心靈從感官那里拖出來,詩把全副心靈沉浸在感官里。
哲學所用的是憑理性的玄學思維方式,詩所用的是形象顯現(xiàn)真理的思維方式。
4.哲學可以寫的像詩一樣。詩卻不能寫的跟哲學一樣。
5.把詩歌寫成哲學式語言的警句諍言,詩人便成了愚蠢的詩人了。
6.用你的直覺,用你的想象,用你的靈感,用你的體驗,用你的沖動,用你的語言,用你的此一刻的感受性和洞察力,用你此一刻的感受性和洞察力連接起彼一刻的感受性和洞察力,便綿綿不絕了,它們都是你的,都是你當其時則顯,或是,或隱或顯捕捉到的詩句。
7.詩打動人而非說服人。
8.觀照與思考,感官與精神。自然之中見出精神,客體之中見出主體。詩使物化自然轉(zhuǎn)變成精神的自我實現(xiàn)。讓精神與自然握手言歡,合為一體。
9.從不停留在事物表面,他的精神總是掘入事物的最深處、隱秘地。詩人要具備這樣的透視力、揣摩忖度的纖細觸覺。
10.“我思故我在”,與其說是一個哲學命題,不如說是一段質(zhì)樸、單純、自然的思路,不矯揉造作,不扭捏作怪,順著你的情感直覺順著你獲得的想象和啟示去滑翔和潛泳,眼眸一瞥,心地一顫,像阿波羅的豎琴奏出了音響。
11.詩歌是“離地萬里”的藝術(shù),詩歌是“掘地三尺”的藝術(shù),詩歌是“離地萬里”又“掘地三尺”的具備兩個向度的藝術(shù),是根與翅的混合體,于是,詩歌在天上和地下之間盤旋,升起,飛翔,降落,凹陷,上上下下,之間漫長的角力,就是不好好在地面站立,站立地面的,平鋪直敘嗎?寡然無味嗎?叫不叫詩呢?
12.
說你不要只沉浸于你自己的世界。
詩人說我關(guān)注的是全世界。
13.語境的邏輯、意蘊的邏輯、修辭的邏輯、物理的客觀邏輯。邏輯,并非只在哲學中探討,詩歌及藝術(shù)中同樣可以探討。缺乏邏輯的作品,難以在時間修持的文化園林里生長不息。
14.
有沒有一句詩,讓你瞬間淚目?
有沒有一句詩,讓你瞬間開心?
有沒有一句詩,讓你瞬間柔情?
有沒有一句詩,讓你瞬間安靜?
有沒有一句詩,讓你瞬間記住?
有沒有一首詩,讓你瞬間淚目?
有沒有一首詩,讓你瞬間開心?
有沒有一首詩,讓你瞬間柔情?
有沒有一首詩,讓你瞬間安靜?
有沒有一首詩,讓你瞬間記住?
15.
有些感受超不過年齡,因為沒體驗。
有些體驗超不過悟性,因為沒腦袋。
有些腦袋超不過境界,因為沒觀念。
有些觀念超不過覺知,因為沒實證。
有些實證超不過靈性,因為沒魂魄。
在可見范圍內(nèi),人是宇宙的高檔生物,身、心、靈,俱全,方可稱作大言不慚的“萬物之靈”。詩人,應(yīng)該成為神甫和尚道士那樣的連接天地的通靈人,是作為詩人對拓展詩歌表現(xiàn)力的最高境界。
16.與某心理學教授吃飯,說到靈性的問題。他說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的最高層不該是自我實現(xiàn)了,是這個“靈性”。他送我一本書,日本人江本勝的《水知道答案》。水有靈性,況乎人呢?
宗教是喚醒靈性的重要途徑之一。我愛東方審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學情懷,如沐浴一片梵樂馨香之中,格局宏大,關(guān)愛悠遠。宗教不盡然從頭至尾是精神的麻醉劑,科學、藝術(shù)、政治、愛情,發(fā)展到極致的時候,并非井水不犯河水,往往在最形而上的層面上,與宗教相遇了。
一個詩人應(yīng)該是具有宗教情懷的人,于是,他具有了敬畏心、悲憫心。
17.泛神論者,是成為詩人的必要條件。
18.
穿針、引線、編結(jié),縫制精神的詩行。
穿針: 進入事物內(nèi)里的門道、竅門;
引線: 導入什么樣的內(nèi)容物,是棉線還是絲線,是滌綸線還是紡紗線,是原色紗、漂白紗、上色紗還是什么線。每種線都有自己的特性,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來選擇;
編結(jié)縫制: 用你的直覺,體驗,想象,啟示,象征,暗示,暗指,隱喻等,穿插,勾連,交匯,通融,用你的語言織出無窮的花樣、織出具有彈性韌性的棉布、錦緞或纖維混紡化纖來。
此過程中,還要有意識打破語言的規(guī)范,追求新奇的陌生化與象征化的美學圖案效果。
19.保持你豐富的感覺經(jīng)驗,而不是給詩句用概念化的詞語、用一個定義或一種法則來代替豐富的感覺經(jīng)驗。精密的分析和嚴格的推理可能使感覺的源流枯竭。就像我們看一幅畫或聽一首音樂的時候,首先感受的是視覺美或聽覺美,是從優(yōu)美的旋律或迷人的色彩中尋求某種思想意義。
20.詩歌的智性是躲在感性的后面的,或說藏而不露的。
21.
感官的呼喚: 清新的感覺,蓬勃的生機,開朗的性格。
智力的明晰: 純粹的思想,冷酷的智慧,清醒的意識。
——詩是感官與智慧的交響曲,在詩行里有著微妙的平衡,是敏感觸微的感覺力與智力生活分析的——水乳交融、握手言和。
——智力和智慧,你耐心一點、節(jié)制一點。
22.
將抽象的觀念歸于形象的感覺。
將幽暗、隱潛的感覺寫出來,在意識的光照下而閃閃發(fā)光。
23.詩既是人與神圣自然關(guān)系的一種圣約,又是對我們一旦忘記這種關(guān)系必然遭受懲罰的一種預(yù)言。
現(xiàn)代詩,就是靈光片語,上帝之思之啟一不小心掉在人間的旨意。
詩和音樂,是連接人間和上帝的妥妥的文藝樣式。
在我們這個大體相信無神論或缺少宗教情懷的國土上,詩人和音樂人是可以也應(yīng)該去做一些富于詩意和神啟色彩的功課的。
24.天地有大美。人與大自然的草木花樹聲息相拂、心心相印,彼此觀照,人已經(jīng)有著廣義的宗教情懷了。 詩人啊,寫一朵花寫一棵草,花亦花,草亦草,可也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25.古詩是吟出來的,現(xiàn)代詩是抓出來的。相對而言。
26.何妨說,“虛擬”是一種“內(nèi)心的現(xiàn)實”,文學藝術(shù)、詩歌、宗教、神話等等之描繪的“夢幻”“神游”“境界”,溫暖慰藉了多少普羅大眾的苦澀情懷。
27.更偏重于表現(xiàn)的抒情類,比如抒情詩;更偏重于再現(xiàn)的敘事類,比如敘事詩。也有人把有些詩定義為哲理詩,我想說,抒情詩敘事詩里面難道沒有哲理嗎?把詩歌寫得來是哲言警句,寫得來是口號,寫得來是標語大字報,——他忘了他在寫詩,他太喜歡跳出來當哲學家、教育家或宣傳家了,獨獨忘了是詩人——做的是一種叫做詩歌的藝術(shù)。
由于文學所憑據(jù)的語言不過是傳達思想感情、塑造形象的符號,而文學形象具有間接性的特點(不是造型藝術(shù),比如繪畫和雕塑,不是行動藝術(shù),比如戲劇,它們具有直接可感性特點),詩歌可以給欣賞者留下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的廣闊天地,像“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那樣,詩歌最好還是通過形象及意象來傳達你的哲理哲思好了,哪怕你的思想非常深刻和廣遠。否則,詩歌的文學性和藝術(shù)性會大打折扣。
28.散文的分行不是詩,白的無味的口水話不是詩,謎語不是詩,哲理警句的鋪成泛濫不是詩,口號標語不是詩,粗俗粗鄙的文字不是詩。詩歌盡管在發(fā)展,但是必得要有基本的作為詩歌的原理,否則就不叫詩了。
29.一段散文體的回車鍵,一段回車鍵末尾的湊押韻。如果這樣,不如好好寫古詩詞,古詩詞的形式美感比現(xiàn)代詩要好。
30.詩是拿來讀的,不應(yīng)該是拿來猜的,不應(yīng)該是拿來不知所云、不明就里的。
31.現(xiàn)代詩的根本問題是有沒有詩意,詩情,詩味,詩理,詩趣,也即讀不讀得到“詩質(zhì)”,即詩這種文學體裁的審美本質(zhì)。寫好一首現(xiàn)代詩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如米沃什所說,“一個清晰的詩節(jié)所承載的重量,勝過精致散文的整套馬車”。
可以樸實無華,但是不能不耐人尋味;可以直抒胸臆,但是不能不沒有內(nèi)涵蘊藉;可以標新立異的創(chuàng)造,但是不能以讓人不知所云、云山霧罩的唬弄來顯示高深與現(xiàn)代。
32.詩詞是文字的精華,以簡文達博意,留下不可再篩的文字而成。很多所謂的現(xiàn)代詩不叫詩,如此回車鍵的“長短句”只能起到自我安慰的功用,不過,思考著記錄著也能活便腦袋,貽笑大方或是貽笑百姓,總會有人不自知的,我倒覺得此種現(xiàn)象可作心理學意義上的個案研究。
33.詩歌是一個人高度精神化的表征,詩如其人,我確信。在文字中,人人都能找到知己,你的精神本能會識別它們及背后的他們。詩行的后面都站著一個人。
34.莎士比亞在戲劇史上的杰出意義在于他善于通過內(nèi)心沖突來表現(xiàn)性格沖突,創(chuàng)造了“性格悲劇”,他常采用內(nèi)心獨白和“白日夢”的手法,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隱秘的情感愿望的消長變化,以致作家本人被后世尊為“偉大的心理學家”。揭示人物心理活動的技巧,在托爾斯泰手里又有所進展,他擅長于表現(xiàn)人物從一種思想過渡到另一種思想,一種情緒過渡到另一種情緒的過程本身,被譽為掌握了“心靈的辯證法”。
詩歌創(chuàng)作亦須重視“心理表現(xiàn)”,考驗詩人肉眼和“內(nèi)視力”對人對事的觀察、體味及整合,而不是單一化平面化的、缺乏心理深度的表現(xiàn)。
35.文學表現(xiàn)的細膩、豐富、深刻,就在于它包蘊的人性及事物的豐富性、深刻性、曖昧性。毋寧說,好的文學作品,包括詩歌,具有豐富性、多義性、潛伏性、不確定性,讓人有五味雜陳的感覺與感慨的質(zhì)地。
36.詩歌要能寫出我們平日里感受到的東西——卻沒有說出和說不出來的一種曖昧不明,——寫了和讀了后又似乎明了或真的明了。
詩歌、乃至文學,我很看重詩人作家對“模糊地帶”“灰色地帶”的表現(xiàn)力,能夠表達好它們,乃是高手。
37.現(xiàn)代詩,我特別看重寫難以言喻的“微妙”,靈光瞬間抓獲并與文字融合,乃是我贊賞現(xiàn)代詩的重要的審美觀念。
現(xiàn)代詩,要有微妙感覺的瞬間抓獲,是自己的語言表達,必得具有靈性,意象表達與心思合拍,意象要讓人感覺得到它直覺什么、隱喻什么、象征什么、牽連著什么,哪怕讀者說不出來,但能感覺到詩歌的那種感覺,那種滋味、意味。
詩人說,微妙之處對語言語氣語感還需要思維要求高。
38.詩有一種特殊的力量,它獨有的音韻節(jié)奏,它句子的跳躍升騰,它意象的穿插變幻,能引領(lǐng)我們進入另一個時空,也能幫助我們瞥見或照見作者豐富的生命境界。
寫詩推敲間,內(nèi)心也得到吐納、喘息,優(yōu)游與整頓。每改一個字,就綻開一個不同的世界。既能幫助我們認識無盡的創(chuàng)造力與可能性,溝通不同的能量,也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認識自己和觀照他人。
39.感興、感應(yīng)、感會,都是講由感于外物而產(chǎn)生主觀體驗。既有了真切的主觀體驗,那么,詩歌,請寫出你生命的內(nèi)覺和靈魂。
40.詩人“感物而動”,用自己的心智感情去看待物事,則“外物感焉”,兩廂情愿,惺惺相惜,彼此照拂。將這樣的心物寫下來,便成了詩。換言之,詩中的物,是為作者心智所感之物,是景語也是情語,更兼妙語,如果恰恰又是這樣的小感覺小情趣的,我定義為: 詩歌中的“小品文”。
41.不經(jīng)意間也許渾然天成,殫精竭慮倒可能失之粗疏。文論詩論中主張“神韻”、“性靈”一派,以“一味妙悟”、“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提法,概括了創(chuàng)作中的美感心理活動,更明確地肯定了美感的直覺性。
個人直覺性,指審美過程在形象的、具體的、直觀直接的感受中進行,是沒有經(jīng)過分析推理的、基于閱歷、知識和本能存在的一種思維形式,也是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的思維方式。
這種依靠“直覺的頓悟”認識世界的方式與詩性思維相通,比如,禪門直覺影響于詩境創(chuàng)造,表現(xiàn)為兩點: 一是使詩境更少滯礙,二是使詩境更加含蓄蘊藉,為詩歌意境增添無盡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