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金秋時節(jié),在國內一眾文博機構曬畫潮中,廣東省博物館作為南方力量成為其中的重要參與者。作為該館年度的原創(chuàng)大展,“繪冠南天——粵藏宋元書畫特展”正在展
金秋時節(jié),在國內一眾文博機構曬畫潮中,廣東省博物館作為南方力量成為其中的重要參與者。
作為該館年度的原創(chuàng)大展,“繪冠南天——粵藏宋元書畫特展”正在展出中。不僅廣東省博物館藏宋元書畫珍品傾囊而出,還從故宮博物院等單位借展了清代粵籍名家吳榮光、孔廣陶等鑒藏過的部分宋元佳作。本次展覽共匯聚廣東省博物館及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佛山市博物館、汕頭市博物館共8家文博機構的宋元書畫珍品,成為近年來國內少見的宋元書畫特展。
展覽自開幕以來受到極高關注,一來是重磅展品云集:展出的50余件(套)宋元書畫及相關文物,其中一級文物達一半以上;二來本次展覽在地方創(chuàng)下了多個記錄:廣東文博機構首次舉辦的宋元書畫主題展、嶺南地區(qū)收藏宋元書畫的首次集中展示、廣東歷代收藏家的首次學術梳理。
在本次展覽中,廣東省博物館所藏陳容《墨龍圖》、趙孟頫《行書陋室銘》等宋元珍品再度亮相;清代吳榮光、孔廣陶收藏過的《宋拓王沇本蘭亭序》,潘仕成收藏過的南宋張即之行書《臺慈帖》重回故地;廣東人最早的兩件傳世書法作品劉昉題跋、白玉蟾草書《足軒銘》首次回家;吳南生捐贈的《群峰晴雪圖》《平沙落雁圖》卷粵博相聚;惲壽平題跋、容庚檢點珍藏最得意者的“黃公望山水半幅”《溪山圖》隆重登場。
雅昌藝術網(wǎng)制圖
粵藏 被重新發(fā)現(xiàn)的嶺南
宋元是中國書畫藝術發(fā)展的巔峰時期,可惜因時代久遠加上保存不易等因素傳世甚少,彌足珍貴。20世紀50年代以來,廣東文博機構經(jīng)過努力征集,收藏了部分宋元書畫真跡,盡管總體數(shù)量不多,但在國內各省文博機構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因各種因素,這些藏品以往只是零散地在展覽中出現(xiàn),從未集中展示。
本次展覽立足于“粵藏”和“宋元書畫”這兩個基本點,深入挖掘和突出嶺南本土文化特色,前所未有地突出“粵藏”。
本次展覽策展人、廣東省博物館藏品管理部副主任,副研究館員任文嶺介紹,“粵藏”包含兩重含義,一來是嶺南地區(qū)文博機構現(xiàn)藏,二則是歷史上由“粵人”收藏過。展覽將“粵”的概念從空間和時間上進行了延展。古代很長時期,粵的范圍包括嶺南地區(qū)的廣西、廣東,直到20世紀,粵逐漸成為廣東代稱。
清代中晚期,以吳榮光、潘正煒等為代表的著名藏家曾將一批宋元書畫名跡匯聚廣東。莊申在《從白紙到白銀——清末廣東書畫創(chuàng)作與收藏史》中記載,因鹽業(yè)與洋行的貿易發(fā)展,在十九世紀中期,廣東有五位收藏家具有“數(shù)量相當可觀”的收藏。“可觀”到“除了江南的收藏,全國各地就在也找不出性質和數(shù)量都能和廣東的收藏鼎足而立的第三批藝術收藏。”雖然后來世事變幻,他們收藏的許多名作又流出廣東,分散到世界各地,但他們的鑒藏往事,早已使這些作品與廣東結下了不解之緣。此次展覽首次對廣東歷代書畫藏家及其收藏宋元書畫、著錄、刻帖等進行系統(tǒng)梳理與呈現(xiàn),對于推動地域文化研究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