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文人書房,是古人讀書、立言、藏書之地,也是傳統(tǒng)文脈賡續(xù)之所;今天,人們依然深信書房是精神的寄所,喜歡在家里打造一所安靜的書房,看書、工作和思考,成為緊張生活工作之余的心靈寄予
文人書房,是古人讀書、立言、藏書之地,也是傳統(tǒng)文脈賡續(xù)之所;今天,人們依然深信書房是精神的寄所,喜歡在家里打造一所安靜的書房,看書、工作和思考,成為緊張生活工作之余的心靈寄予之隅。
近期,故宮博物院一場以“文人書房”為主題的展覽成為這個秋季的熱點。
8月30日至10月23日,“照見天地心——中國書房的意與象”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開展,展覽闡述了中國古代文人書房的核心精神、書房與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古人在書房中修身養(yǎng)性、俯仰宇宙,涵養(yǎng)家國情懷。
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此次展覽策展人之一王子林,談及關于書房展覽的思考時,引用了《周易》名句來解讀書房精神:“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整場展覽沒有一處是堆滿書的樣子,卻處處體現(xiàn)書房的樣貌;沒有一處是在說明書房的時代變化,卻處處契合古代書房的核心精神。
展覽展出文物96件套,重點文物包括北宋郭熙《窠石平遠圖》、米友仁《瀟湘奇觀圖》、石濤《搜盡奇峰》、何筌《草堂客話圖》、文徵明《猗蘭室圖卷》、徐渭書《晝錦堂記》、陳淳書《岳陽樓記》等。展覽現(xiàn)場以原狀陳列的方式還原故宮“五經(jīng)萃室”,也以新媒體沉浸式體驗還原了乾隆“香雪”書房已經(jīng)。展覽還邀請數(shù)位當代藝術家,呈現(xiàn)他們從傳統(tǒng)中汲取創(chuàng)作靈感并進行當代藝術轉(zhuǎn)化的代表作。
圍繞整個展覽的策展思考與籌展歷程,以及書房的核心精神,雅昌藝術網(wǎng)邀請王子林主任展開探討:
雅昌藝術網(wǎng):王老師您好,“故宮書房展”成為這個秋天的博物館熱點,很多觀眾可能已經(jīng)觀看了或是即將來觀看這場展覽。作為策展人,您能否首先提煉一下您對“書房”的思考?以及展覽要呈現(xiàn)的核心?
王子林:在古代,書房的擁有者基本上是讀書人,讀書人一般分成兩種,一種是入世的,一種是出世的。
書房也相應地分成兩類,一種是有形的書房,可以讀書、寫作,另一種是無形的書房,看不見的書房即精神的書房。書房是思考的地方,是思想產(chǎn)生的地方,書房雖小,情懷卻大。
書房的核心是書和人,如何去表現(xiàn)“書”?又如何去表現(xiàn)“人”呢?這是這個展覽需要表達的重點。
展覽起始,以一幅形象圖作為開端
雅昌藝術網(wǎng):展覽入口處以一幅星象圖開始,是第一單元的開始也是整個展覽的開端,能否幫我們解讀一下為何以一幅星象圖作為書房展覽的起始?
王子林:通過展覽,我們就希望找到書房的“根”在哪里。
古代中國是農(nóng)耕文明,重祭祀,有兩大祭祀即祭天和祭祖先,在沒有文字之前,祭祀主要通過燒柴、獻酒的方式完成與上天的溝通。發(fā)明文字后,先民把文字刻在龜片上,通過文字完成與上天的溝通。
但是甲骨文算書嗎?藏甲骨的坑算圖書館嗎?嚴格意義上說不能算,因為它們并不交流,也不允許其他人閱讀。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帛書和竹簡,文字被書寫在帛上和竹簡上,這就是帛書和竹簡,真正意義上的圖書才出現(xiàn),相應地收藏帛書和竹簡的藏書室也就出現(xiàn)了。
那么最早的圖書館在哪兒呢?無從考證。但是我們有一座圖書館是永恒的,那就是天上的壁星。
星象圖中被點亮的兩顆星為“壁星”
壁星是指天上的兩顆星,是北方七宿中的第七宿,因為在室宿的東邊,很像室宿的墻壁,又稱東壁。每年快到冬天的時候,這兩顆星會出現(xiàn)在正南方向,十分耀眼,人們在哪里都能看到它們;東璧就是天上的書房,是天上的圖書館。
中國古人是充滿智慧的,善于把人間的事業(yè)上升到天的高度,這樣就變成永恒了。無論在哪兒,只要抬頭望天,就可以看到天上的圖書府,圖書府在我們的頭上,象征著我們的文明來自上天。
所以,天上的圖書府,普照天下,是文明之根,這就是我們要找的書房的“根”。
雅昌藝術網(wǎng):從“天上的書房”的根開始,書房文脈如何在天地之間延伸與傳承?
王子林:關于大地上的書房,我們可以追溯至“魯壁”。
“魯壁出書”是中國學術史上極其重要的事件,是后人在山東孔府的墻壁中發(fā)現(xiàn)了《五經(jīng)》等古代圖書和文獻。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很多中國古代經(jīng)典典籍都被付之一炬了,魯壁的發(fā)現(xiàn),讓我們的文脈又得以延續(xù)。
天上的“壁星”對應地上的“魯壁”,這是天與地的對應,而藏在魯壁中的古代典籍是大地上書房的根基所在。
展覽還原故宮昭仁殿旁收藏五經(jīng)的“五經(jīng)萃室”
(故宮博物院供圖)
天上的壁星和地上魯壁連在一起,由五經(jīng),我們想到了紫禁城中的“五經(jīng)萃室”。
乾隆時期,宋元明三代舊版書籍收藏于昭仁殿,名曰天祿琳瑯,其中有不同版本不同時代的《春秋》。后來,內(nèi)府又得到了被認為是宋代岳飛之孫岳珂所刻《易》《書》《詩》《禮》,與天祿琳瑯中的《春秋》合并在一起,《五經(jīng)》齊備,收藏于昭仁殿后分隔出的一間屋,名曰“五經(jīng)萃室”。
從天上的書房到地上的書房,再到紫禁城的書房,我們的文脈傳承下來就沒有斷過。
所以我們展示了五經(jīng)版本,如《周易本義》《欽定書經(jīng)傳說匯纂》《詩傳大全》《欽定三禮義疏》《欽定春秋傳說匯纂》《仿相臺五經(jīng)》等。
我們把整個展廳設計為一本書,細心的觀眾可能會發(fā)現(xiàn),這一單元紙墨筆硯放置的展臺,是從展廳頂部自上而下鋪設下來的,就像是一張從天而降的紙,展墻背景也是白色宣紙的肌理。
展臺設計就如一張從天而降的紙
雅昌藝術網(wǎng):那展覽的第二單元講述的是什么?
王子林:第二單元展示的是書房的價值。
讀書人讀書學習必須要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要讀書,讀書是為了什么。所以要回答功與利的問題,就是如何看待“功”與“利”的問題。孟子說:有的人孜孜不倦地去行善事,這一類人是像大舜一樣的人;也有的人孜孜不倦去逐利,這一類則是盜跖一類的人,區(qū)別這兩類人,主要看他行善還是逐利。
西漢的董仲舒稱:“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讓義正于天下,是最大的利;讓道明于天下,是最大的功,正誼明道這四個字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性格和情操。
展覽第二單元展出《正誼明道》匾額
這一單元分為三個小空間,第一個空間是講修身養(yǎng)性。展示的第一件文物是宋代何筌的《草堂客話冊頁》,畫中的草廬和讀書亭,讓人想起“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來。 諸葛亮本是布衣,躬耕南陽,不求聞達于諸侯,因劉備三顧茅廬,才受命于危難之際,入世立功。子云亭講述的是西漢蜀郡學者揚子云的典故,這幅畫描繪的正是古代讀書人的入世與出世的兩種場景。通過這件文物, 我們可以觀想古人的兩種生存狀態(tài)即入世與出世。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得志如諸葛亮。不得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