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歷代名家墨跡傳真.清何紹基臨漢碑》,上海書畫出版社。
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號東洲。世傳其雙臂過膝,故又自號蝯(猿)叟,湖南道州人。道光丙申(1836)年進...
《歷代名家墨跡傳真.清何紹基臨漢碑》,上海書畫出版社。
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號東洲。世傳其雙臂過膝,故又自號蝯(猿)叟,湖南道州人。道光丙申(1836)年進士。綬編修,充武英殿國史館協(xié)修、總纂,官至四川學政。為晚清書壇極具個性和饒有影響的大書家。
何氏是一位天才加勤奮的書家,其楷行宗師顏真卿,千載下,習顏而具鮮明個性者當以何氏為首選??胺Q是活學活用顏氏書風的佼佼者。以筆者考察,何氏習顏而饒別趣,此別趣正與宋人溫革之書風暗合,然溫革字,世所罕睹,益成全了何氏書風名蜚四海。嚴格地說,作為官員的他,書藝非其余事,而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他一輩子都借以風光與自豪的所在。他花甲前書作多以楷行行世,沉雄峭 拔,精力酣足是其獨具的特色。不滿足于既得,是何氏書藝獲得大成的動力,據(jù)其文孫何維樸稱:“咸豐戊午(1858),先大父年六十,在濟南濼源書院,始專習八分書,東京諸碑次第臨寫,自立課程,庚申(1860)歸湘,主講城南,隸課仍無間斷,而于《禮器》《張遷》兩碑用功尤深,各臨百通。”真實地描述了何氏晚年臨習隸篆之勤,雖是“臨”,而細讀其晚歲所臨漢碑,他并非表面化地臨其形,而是以形攫神,形遠旨近,是一種智慧的饒有創(chuàng)意的“臨”,故而“臨”出的漢隸與古篆,都鈐有何氏古拙生澀的獨特印記。由先前的享大名于行楷,更享大名于篆隸,得一望二,循序漸進,是值得急于求成者從中獲得啟迪的。
何氏的隸書,謂之為“臨”,實為托古求新。在何氏稍前的隸篆大家中,鄧石如以雄遒豪邁勝,伊秉綬以堂皇莊嚴勝,何紹基則避同求異,表現(xiàn)為凝結澀拙,在結字和氣格上朝先賢忽視的生拙方向作了有力而有效的探索,對后世很有示范的意義。尤其是在用筆上,他深諳顏真卿“屋漏痕”的真諦,書寫點畫,強調(diào)積點成線,力透紙背,使篆隸書的點畫本身具有了更獨立的觀賞性和靈感,這不能不說是何氏的一個貢獻。要之,鄧、伊、何三大家,樹立大旗,立三新面,流風所至為嘉道以來篆隸書藝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作出了本人也未嘗預知的奉獻。這勃興而卓著的隸(包括篆)書的成果,足以擠兌清代行楷藝術的式微。(文:韓天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