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李思訓碑》全稱《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衛(wèi)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謚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稱《云麾將軍碑》,李邕撰文并書。唐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建于今陜西境內。《金石萃
《李思訓碑》全稱《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衛(wèi)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謚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稱《云麾將軍碑》,李邕撰文并書。唐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建于今陜西境內。《金石萃編》載:碑高一丈一尺三寸六分,寬四尺八寸五分。字共三十行,滿行七十字。碑石下半段文字殘缺已甚。銘文記述李思訓生平事跡。現(xiàn)存陜西蒲城,是李邕書法代表作。亦有拓本傳世。
李邕(678~747),即李北海,也稱李括州,唐代書法家。字泰和,漢族,鄂州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人。其父李善,為《文選》(梁蕭統(tǒng)編選)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為左拾遺,曾任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職,人稱“李北海”。
此碑書法瘦勁,凜然有勢,結字取勢縱長,奇宕流暢,其頓挫起伏奕奕動人,歷來與《麓山寺碑》同被人推崇。 明楊慎在《楊升庵集》中云:“李北海書《云麾將軍碑》為其第一。”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若唐碑則懷仁所集之《圣教序》,不復論。外此可學,猶有三碑:李北海之《云麾將軍》,寓奇變于規(guī)矩之中;顏平原之《裴將軍》,藏分法于奮斫之內;《令狐夫人墓志》,使轉頓挫,毫芒皆見,可為學行書石本佳碑,以筆法有入處也。”梁啟超謂:“北海碑版照四裔,云麾(《李思訓碑》)尤極龍?zhí)⑴P之姿。”
李邕的書法從“二王”入手,能入乎內而出乎其外。此碑用筆瘦勁,方圓兼?zhèn)?,字體略呈斜勢,而不失莊嚴,奇險中更見其穩(wěn)健。這種豪爽雄健之氣是東晉二王以來的行書所沒有表現(xiàn)出來的。李后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于體格。”恰道出李邕善學之處?!缎蜁V》說:“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魏晉以來,碑銘刻石,都用正書撰寫,入唐以后,李邕改變用行書,寫碑。書法的個性非常明顯,字形左高右低,筆力舒展遒勁,給人以險峭爽朗的感覺,他提倡創(chuàng)新,繼承和發(fā)揚古代書藝。曾說:“似我者欲俗,學我者死。”蘇東坡,米元章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點,元代的趙孟頫也極力追求他的筆意,從中學到了“風度閑雅”的書法境界。杜甫作歌以美之曰:“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為世之仰慕,率皆如是。2008年7月,浙江省教育廳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的寫字課本就采用李邕的書法字體,作為浙江省義務教育教科書《寫字》課本。相信不遠的將來,李字也像王字一樣豐美全國。
《李思訓碑》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