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行書書法的學(xué)習(xí)指導(dǎo)系列之六——行書的歷史沿革之南朝行書
南朝宋、齊、梁、陳,一脈相承東晉書風(fēng)。宋文帝劉裕、梁武帝蕭衍都喜歡書法,并尊崇“二王”。特別到宋、齊之時,子敬書盛行,書名蓋過鐘繇、王羲之。南朝的書風(fēng)是東晉書風(fēng)的延續(xù)。但南朝諸家留下真跡極少,大多是刻帖本,主要收集在《淳化閣帖》等叢帖中。羊欣的行書
羊欣(公元370~442年),南朝宋書法家,字敬元,官至中散大夫、義興太守,親得獻之師授,時有“買王得羊,不失所望”之諺,可見兩人書風(fēng)很接近。其書未跳出子敬書之范疇,有“婢作夫人”之誚。《淳化閣帖》卷二有《暮春帖》一件(圖53)。
《暮春帖》,刻帖本,七行六十九字。
帖云:
三月六日欣頓首。暮春感摧,切割不能自勝,當奈何奈何。得去六日告,深慰,足下復(fù)何如,腳中日勝也。吾日弊難復(fù),令自顧憂嘆,情想轉(zhuǎn)積,執(zhí)筆增惋,足下保愛,生欲何言。羊欣頓首。
此帖結(jié)體緊密,雜有楷行、行草結(jié)體,也有少數(shù)草體雜進去,形成一種形體上豐富變化的組合。有時還顯得過于生硬,運筆時點畫筆筆到家,使轉(zhuǎn)也甚為流暢。然而線條纖弱,缺少子敬那種豪爽氣勢,如同小家碧玉,雖然雅致,卻是小巧,與“婢作夫人”的評論很一致。習(xí)者若能吸取其文雅之氣,也能改變自己粗俗之弊。
王僧虔的行書
王僧虔(公元426~485年),南朝齊書法家,官至侍中。時宋武帝劉裕擅書名,僧虔不敢露其能,常用拙筆寫字。僧虔還善書論,有《論書》二篇、《筆意贊》一篇,頗有見解。竇《述書賦》稱其書法云: “僧虔則密致豐富,得能失剛。鼓怒駿爽,阻圓任強。然而神高氣全,耿介鋒芒。發(fā)卷伸紙,滿目輝光。才行兼而雙絕,名實副而特彰。如運籌決勝,威震殊方。”《淳化閣帖》中留有《劉伯寵帖》、《謝憲帖》,《萬歲通天帖》中有《王琰帖》傳世。
《王琰帖》,紙本墨書,四行三十三字,無具名,唐摹本(圖54)。
帖云:
太子舍人王琰,牒在職三載,家貧,仰希江郢所統(tǒng)小郡。謹牒。
七月廿四日,臣王僧虔啟。
此帖是唐雙鉤摹本,透過摹本可以看出原帖的用筆、結(jié)體很精彩。用筆能墨濡筆肚,鋪毫而進,重按輕運,藏鋒露鋒,筆筆飽滿,粗細線條都能渾厚勁挺。結(jié)體橫拓,灑脫豪邁。
王慈、王志的行書王慈,僧虔子,字伯寶,官至東海太守、侍中。慈與堂弟王儉一起,從小即研究書法。慈弟王志小慈九歲,字次道,專長草隸,似比其兄更有才華。竇《述書賦》稱他們兄弟云:“伯寶、次道,并資義訓(xùn)。兄則雜而外兼,稟家君于己分。弟則纖薄無滯,過庭益俊,并能寬閑墨妙,逸速毫奮”。他們書法都受家法之傳,但各有超越。王慈筆勢雄強,縱橫奇姿。王志則專長隸草,纖勁豪放,異態(tài)奇形。王慈有墨跡《桂陽帖》、《尊體帖》,王志有《雨氣帖》傳世。
王慈《桂陽帖》,紙本,唐代雙鉤摹本,五行三十字(圖55)。
帖云:
也郭桂陽己主將甲,大精。唯王臨慶軍,高小不稱耳,以痛告公軍耶,秋冬不復(fù)。此帖是傳世唐摹本,鉤線尚隱約可見,墨色濃淡枯潤,都能自如。帖的內(nèi)容不全,可能唐摹時即失落部分?!豆痍柼返臅?,結(jié)體縱橫奇肆,用筆狂放不羈,任意使轉(zhuǎn)而不出法度,藏鋒露鋒,方筆圓筆,自然結(jié)合。按則鋪毫奮進,渾厚而不失姿致;提則纖勁有力,如火筋劃灰,氣勢豪邁。王志《雨氣帖》,唐摹本,六行卅七字(圖56)。
帖云:
一日無申,只有正東雨氣方昏,卿告深慰。吾夜來患喉痛,情一何強,晚嘗故造遲,敘談惟反,乃月。
《雨氣帖》和《桂陽帖》似同時雙鉤臨摹,紙質(zhì)較光滑,墨浮紙面,結(jié)體奇肆,運筆峻逸,粗細懸殊,章法錯落,筆畫肆意,入筆方挺,轉(zhuǎn)折出鋒,敢按敢提,按時入筆深而筆畫厚重,提時利用筆鋒使轉(zhuǎn),線條遒勁,彈性極強。筆勢雄強險勁,布白疏落,有異于一般行距布局。他比王慈行書結(jié)體嚴謹,故奇肆中而有法度。
部分文章轉(zhuǎn)載于互聯(lián)網(wǎng),若侵權(quán)到您的權(quán)利,請聯(lián)系 1170734538@qq.com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