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字子山,號正齋、恕叟,色目康里部(蒙古族)人,元代著名少數(shù)民族書法家??道飵j巎曾任禮部尚書、奎章閣大學士,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以書名世。幼年時在皇家圖書館受
字子山,號正齋、恕叟,色目康里部(蒙古族)人,元代著名少數(shù)民族書法家??道飵j巎曾任禮部尚書、奎章閣大學士,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以書名世。幼年時在皇家圖書館受過充分的漢文化教育,后來做過文宗和順帝的老師。他是個廉潔、正直的大臣。子山書正書學虞世南、鍾繇,行草宗羲獻。草書猶得鍾王筆意,勁圓毫雄,極具個人特性。其學書極其用功,傳云可以“日寫三萬字”三倍于松雪道人之“日書萬字”,的確令人驚嘆!《元史·本傳》云:“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翅金玉。”書與趙孟頫、鮮于樞、鄧文原齊名,世稱“北巎南趙”。
在元、明代的書法的傳承中,巎巎居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蒙古族人,他的豪放的性格,足以使茲中原“傳統(tǒng)”藝術之一端的書法產(chǎn)生新的內(nèi)涵和特點,從而使之成為中國相關歷史上的耀眼明星。乃為孛兒只吉氏朝士子的一員,他同樣有著“廣泛”的“交游”。而在與之往來的人中,既涵詩家馬祖常、楊載,又涵文擘許有壬、黃溍、胡助、貢師泰。《元史》卷一四三〈巎巎傳〉:“巎巎,字子山,康里氏。父不忽木,祖燕真”。其曾祖父海藍伯,本是依附克烈部之康里貴族,逮“王汗”脫斡憐勒敗亡,其子燕真遂為蒙古拖雷位下“媵臣”。自其祖父燕真以下,相繼為大汗所信用,遂為孛兒只吉一朝之色目“世家”。巎巎的父親不忽木,歷仕世祖、成宗二朝。這位由國子監(jiān)學生進身的官吏,終因以儒為本、匡扶治政而聲名卓越。巎巎的母親王氏,乃為不忽木的第二個妻子;這是一位出自名門、具有“懿德”的大家閨秀。巎巎的外祖父,乃曾任中書左丞、御史中丞、集賢大學士的王壽。王壽的妹妹,也就是巎巎的“外祖姑”,與其母親一樣,也緣“守節(jié)”得到同時代士人的好評。
康里巎巎的字既有很深的功力,又有勁健清新、純凈灑脫的神韻。從王字起家,又吸收醉素、張顛的狂放,孫過庭《書譜》的俊秀,形成個人風格:行筆迅捷,線條極為流暢,字形較長,風姿疏展挺拔。自謂一日可寫一萬字,未嘗以力倦而輟筆。流暢是一種特殊的美,流暢而不浮滑,更顯出康字的深厚功底?!?/p>
康里巎巎博通群書,擅楷、行、草等書體,師法虞世南、王羲之,善以懸腕作書,行筆迅急,筆法遒媚,轉(zhuǎn)折圓動,《李白詩卷》自成風格。他的字也寫得爽利干脆,用筆速度較快,往往在最后一筆用力一挑、或一頓,這樣難免顯得有些刻露——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他的正書師法虞世南,行草書由懷素上追鐘繇,王羲之,并吸取了米芾的奔放,在當時趨趙孟頫嫵媚書風的情況下,能創(chuàng)自己的藝術道路。明代解縉說:“子山書如雄劍倚天,長虹駕海。”
康里夔夔作為一個少數(shù)民族的杰出書法家特立于書壇,留下的墨跡不多,有行草書《唐元縝行宮詩》,轉(zhuǎn)折圓勁。其《漁夫辭冊》、《草書述筆法》確有唐晉風度。所寫的李白《古風第十九首》詩,字體秀逸奔放,深得章草和狂草的筆法。有墨跡《述張旭筆法記卷》、《謫龍說卷》、《柳宗元梓人傳》、《臨十七帖》、等傳世。
康里巎巎的書學師承,《書史會要》認為“正書師虞永興,行草師鐘太傅、王右軍。筆畫遒媚,轉(zhuǎn)析圓勁”。以墨跡看,他的師承不僅僅是這幾家,廣泛吸收了晉唐名家及本朝趙孟頫之長,最后形成個人風格。他的書法對元末明初的書壇,產(chǎn)生過很大影響。宋濂、宋克、解縉以及后來的文征明,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他書法的長處。
注:巎 [ná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