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_国产综合色在线精品_国内自拍真实伦在线视频_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_永久免费av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集字書法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集字書法 掃一掃下載書法APP

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學習

叔緐簠

0 2022-12-28 08:57:45

摘要:  叔緐簠春秋 《叔緐簠》 北京海淀區(qū)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該簠是1957年5月北京市海淀區(qū)東北旺村修建馬號挖房基時發(fā)現(xiàn)的。高9、口橫25.5、口縱19.5cm。長方體,窄沿方唇,腹壁斜收,腹

叔緐簠

春秋 《叔緐簠》 北京海淀區(qū)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該簠是1957年5月北京市海淀區(qū)東北旺村修建馬號挖房基時發(fā)現(xiàn)的。高9、口橫25.5、口縱19.5cm。長方體,窄沿方唇,腹壁斜收,腹兩側有一對獸首耳,圈足正中有半圓形缺。口下飾重環(huán)紋,腹飾環(huán)帶紋,圈足飾垂鱗紋。

銘文:吳王御士尹氏 弔(叔)緐(繁)乍(作)旅匩(匡)。

【附錄】北京東北旺出土叔繁簠研究/李學勤

叔繁簠是一件久為學者注目的青銅器,現(xiàn)藏于首都博物館。這件器物出現(xiàn)的經(jīng)過,見于《文物參考資料》1958的第5期簡訊①,據(jù)稱:“1957年5月左右,農(nóng)大農(nóng)場在北京市海淀區(qū)東北旺村為修建馬號挖掘房基時,在約一米深的地層內(nèi)發(fā)現(xiàn)春秋時期銅簠一件”,由于出土位置,當時就喧傳于北京學術界。自50年代以后,我曾幾次看到這件簠,最近又有機會在首博做了仔細觀察,對首博各位先生深為感謝。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件叔繁簠實際是二次出土的。簡訊關于東北旺出簠的地層,并沒有考古學的描述。已有學者指出,清乾隆時的《西清續(xù)鑒甲編》收錄有完全同銘之器②。細看《西甲》卷十三、一著錄③,也和東北旺該件一樣,只有器體而失蓋,形制、紋飾、銘文相同,連文字的相對位置都是一致的,不過摹寫有些失真而已?!段骷住返恼f明中記有簠的尺寸,可與簡訊內(nèi)的尺寸對照。下列左方是簡訊實測東北旺器尺寸,右方是《西甲》尺寸依營造尺一尺折合32厘米計算結果④:

器高9厘米  高二寸八分=8.96厘米

口長255厘米  口橫八寸=25.6厘米

口寬195厘米  口縱六寸一分=19.52厘米

足見東北旺器的大小和《西甲》全合,應該就是一物,在由清宮流出后,出于某種原因掩埋到東北旺地下不深的地方。這也解釋了這件簠出在北京的原因,不必再從古代歷史去尋找理由了。

 

    叔繁簠器體的形制是:小平沿,斜直壁,兩端有環(huán)形鈕,圈足中間有凹缺;紋飾是:口沿下飾一大一小相間的重環(huán)紋(即橫鱗紋),腹壁飾有象鼻的橫S形夔紋,圈足飾垂鱗紋,外底有網(wǎng)格形范線,這些均系西周晚期簠的特點。和它最接近的,可舉出1990年河南三門峽上村嶺M2001出土的虢季簠⑤。后者形制和叔繁簠一樣,也裝飾重環(huán)紋、夔紋,惟形態(tài)微有差異,圈足則為簡單的云紋。上村嶺M2001屬西周末或稍晚一點,叔繁簠的年代不會距離太遠。簡訊說是春秋時期器,看來是不可能的。

 

    為什么這件簠被認為是春秋時器呢?這顯然由于銘文。

 

    簠銘鑄在內(nèi)底,共兩行十一字,現(xiàn)釋文如下:

    吳王御士尹氏

    弔(叔)緐(繁)乍(作)旅匩(匡)。

其中有幾個字需要略加說解。

 

    “御”字,簡訊釋“造”,黃盛璋先生已作糾正⑥。按“御”字從“午”聲,此處則于“午”下增“口”。

 

    “緐”字,簡訊釋“孫”,是由于銘中字的左半上有省筆,把“每”變得好像“女”字,以為是“子”的替代。《金文編》第四版已正確釋出此字⑦。

 

     以叔繁簠為春秋時物,始于《西甲》。書中云:“《史記》:‘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⑧,此為壽夢以后之器無疑。按他器銘稱王皆一字,此獨加以國號,蓋吳雖僭王,尚不敢上比周天子,故別之以吳也。”這個說法的基礎,是以“吳王”連讀,其結果是以簠為江南吳國之器。由近年吳國青銅器的發(fā)現(xiàn)看,春秋吳器已有自己的特殊風格,何況這件簠的年代怎么說也不能下拉到壽夢以后的時期,可說在分期、分域上都講不通。

 

   我認為,簠銘應該在“吳”字下頓開,也便是說“王御士”連讀。讓我們按這一讀法,重新釋讀全銘。

 

    “吳”,讀為“虞”。大家知道,西周以來有兩吳,即在今江蘇無錫、蘇州等地之吳,和在今山西平陸之吳(虞)。金文兩國均作“吳”,文獻則分為吳、虞。較晚的金文,北方的才有作“虞”的例子。同王的行事直接聯(lián)系的,如師酉簋記“王在吳,格吳大廟”,所指自然是北方的虞國。叔緐簠的吳,也是虞國,其器與鄰近的虢器酷似,是很自然的。

 

    “御士”,《西甲》已稱“疑即御事”,黃盛璋先生更有詳細論述。“御事”一詞,屢見于《尚書》的《周書》部分,楊筠如先生《尚書覈詁》說:“御,《詩》傳:‘治事之官也。’按《大誥》:‘大誥猷爾多邦,越爾御事’,又曰:‘肆哉,爾庶邦君,越爾御事’,《酒誥》:‘我西土棐徂邦君御事’,所謂御事,皆謂邦君執(zhí)政之官也。”⑨可知御事是執(zhí)政治事之官的通稱。

 

    “尹氏”,也常見于《詩》、《書》和西周金文。多數(shù)的“尹氏”是“內(nèi)史尹氏”的簡稱,這是因為“尹”本訓為長,“內(nèi)史尹”或“內(nèi)史尹氏”即內(nèi)史之長。但有的“尹氏”只意謂官長,并不專指史官,如《大誥》:“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御事”,“義爾邦君,越爾多士、尹氏、御事”,可對照《酒誥》的“百僚、庶尹”和《顧命》的“百尹、御事”,足知“尹氏”乃是一定等級官長的總稱,比御事要高一些。

 

    這里說“王御士(事)尹氏”,“尹氏”顯然是專稱,即史官之長。“王御事尹氏”,是說周王朝的史官之長。他是吳(虞)人,入事王朝,任史官之長,所以稱作“吳(虞)王御士(事)尹氏”?;蛟S作器時,叔繁人已歸回本國,也未可知。當時不存在“吳王”,故銘文也不會有人誤讀。

 

    “匡”為簠的別名,是都熟悉的。至于這種長方形器仍應稱為簠,我前些時已有小文討論⑩,這里不再重復。

 

    判斷青銅器的時代,當以考古學的層位學、類型學方法放在首位,在這方面與銘文的釋讀發(fā)生矛盾時,最好先對后者進行核檢,叔繁簠是很好的例證。

 

①北京市文物組:《海淀區(qū)發(fā)現(xiàn)春秋時代銅器》,《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5期《文物工作報導》。

②黃盛璋:《吳御士尹叔孫匡(瑚)銘的官職、年代和出土地點問題》,《歷史地理與考古論叢》,齊魯書社,1982年。此文原載《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12期,收入時有較大改動。

③《西清續(xù)鑒甲編》,第335頁,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2年。

④丘光明:《中國物理學史大系·計量史》,第530~531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三門峽虢國墓》第一卷(上),第57頁,圖四八,文物出版社,1999年。

⑥同②,下引黃說同。

⑦容庚:《金文編》,第863頁,中華書局,1985年。

⑧《史記·吳世家》。

⑨楊筠如:《尚書覈詁》,第132頁,陜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

⑩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第76~81頁,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作者為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部分文章轉載于互聯(lián)網(wǎng),若侵權到您的權利,請聯(lián)系 1170734538@qq.com 刪除

欄目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