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回展右肩 頭項長者向右展,“寧”、“宣”、“臺”、“尚”字是。(非為頭項長。)長舒左足 有腳者向左舒,“寳”、“
回展右肩 頭項長者向右展,“寧”、“宣”、“臺”、“尚”字是。(非為頭項長。)
長舒左足 有腳者向左舒,“寳”、“典”、“其”、“類”字走。(謂“亻”、“彳”、“木”、“扌”之類,非“其”、“典”之類。)
峻拔一角 字方者抬右角,“國”、“用”、“周”字是。
潛虛半腹 畫稍粗于左,右亦須著,遠近均勻,遞相覆蓋,放令右虛。“用”、“見”、“岡”、“月”字是。
間合間開 “無”字等四點四畫為縱,上心開則下合也。
隔仰隔覆 “并”字隔“二”、“畺”字隔“三”,皆斟酌“二”、“三”字,仰覆用之。
回互留放 謂字有磔掠重者,若“爻”字上住下放,“茶"字上放下住是也,不可并放。
變換垂縮 謂兩豎畫一垂一縮,“并”字右縮左垂,“斤”字右垂左縮。土下亦然。
繁則減除 王書“懸”字、虞書“毚”字,皆去下一點;張書“盛”字,改“血”從“皿”也。(“盛”本從“皿"。)
疏當補續(xù) 王書“神”字、“處”字皆加一點,“卻”字“卩”從“阝”是也。
分若抵背 謂縱也,“卅”、“冊”之類,皆須自立其抵背,鍾、王、歐、虞皆守之。
合如對目 謂逢也,“八”字、“州”字,皆須潛相矚視。
孤單必大 一點一畫成其獨立者是也。
重并仍促 謂“昌”、“呂”、“爻”、“棗”等字上下,“林”,、“棘”、“絲”、“羽”等字左促,“森”、“淼”字兼用之。
以側映斜 丿為斜,、[捺]為側,“交”、“大”、“以”、“入”之類是也。
以斜附曲 謂L[彎折] 為曲,“女”、“安”、“必”、“互”之類是也。
覃精一字,功歸自得盈虛。向背、仰覆、垂縮、回互不失也。
統(tǒng)視連行,妙在相承起復。行行皆相映帶,聯(lián)屬而不背違也。
[評點]釋智果,隋仁壽年間書法家。師從智永。會稽(今浙江紹興)人。隋煬帝曾說:“智永得右軍肉,智果得右軍骨。《心成頌》見于宋·蘇霖《書法鉤玄》。全文由“頌”、“注”兩部分構成。“頌”為有韻文體,注文據(jù)嚴可均《全隋文》認為“非智果自注”。“心成”指“書法”。
從單個字的布白結構,到行與行之間的相互映帶,再到整篇的均衡勻稱,作者都作了精彩的闡述,為后世書法結體立下了原則,也為重整體美的書法美學思想開了先聲。作者所主張的創(chuàng)作應遵守動態(tài)平衡的美學思想,尤其值得我們重視。
據(jù)清包世臣《藝舟雙椅·記兩棒師語》,認為此文是談站立時作書的手法和身法,所以有“長舒左足,潛虛半腹”,(即站立時寫長幅字,右半腹一定會貼緊幾案,左半腹側離幾案,左腳舒展向后,這樣“氣”就不會偏右上浮,從而保證了書寫時的自由舒暢)、“回展右肩,峻拔一角"(即右手斜著伸展,如角向前,那么右肩也就必然展開)之說,可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