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唐·懷素小草書千字文 作品欣賞懷素(725—799)僧,長沙人。俗姓錢,字藏真,號筆冢,世稱僧懷素,素師、釋懷素、沙門懷素。與張旭、顏真卿、徐浩、鄔彤(懷素表叔)齊名。唐代杰
唐·懷素小草書千字文 作品欣賞
懷素(725—799)僧,長沙人。俗姓錢,字藏真,號筆冢,世稱僧懷素,素師、釋懷素、沙門懷素。與張旭、顏真卿、徐浩、鄔彤(懷素表叔)齊名。唐代杰出書法家,擅狂草,對我國書法藝術(shù)史上由“篆草、章草、今(行)草”過渡到狂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自幼出家,曾為玄奘、三藏法師門人,坐禪之余,常書,衣服、墻壁、器物,無不當紙,甚至用芭蕉習字,并名居室曰“緣天庵”。他還把不能用的筆埋在山下,名曰“筆冢”。一天多次醉,醉后方狂書,曾在《醉僧圖》上題書,“顛張狂素”成了書壇佳話,世稱“顛張醉素”。懷素千字文有多種,而以“小字貞元本”為最佳,人譽為“一字值千金”,遂被稱為“千金帖”。此本為懷素晚年所書,全帖無自敘帖之縱放奇趣,不顛不狂,不急不躁,氣調(diào)尤為清逸,且中規(guī)中矩,字體大小一致。初看似漫不經(jīng)心,實則筆筆合于法度,脫去狂怪怒張,專尚平淡古雅,字與字不相連屬,筆道更加蒼勁渾樸。反映了懷素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的另一種追求。當為絢爛之極而復歸平淡之作,故歷來為書林所重。明莫如中說:“懷素絹本千字文真跡,其點畫變態(tài),意匠縱橫,初若漫不經(jīng)思,而動遵型范,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
狂草淵源于東漢張芝,創(chuàng)派于唐代張旭,馳名于懷素。狂草富有流動感,而運動感是基于不同的節(jié)奏和旋律所組成,這就給人一種“筆走龍蛇”的形式美,造成生動的氣韻。因而可以說狂草是具有動的美,而真、隸、篆卻有靜的美,各有千秋。歷代論書詩甚為豐富,其中論懷素詩不乏其人,因為詩人們總對懷素的嗜酒、顛奇、醉態(tài)十分欣賞,在他們詩中,無不大肆渲染。如果稍加留意,便會發(fā)現(xiàn)這各渲染是為其揮毫而鋪墊的,懷素作書總是“馳毫驟墨劇奔駟,滿坐失聲看不及”,這就是他書寫狂草的驚人之處。但是,在他的《小草千字文》前,我們不禁驚嘆其筆法多樣,就是懷素的另一個精神世界,不顛不狂,不急不躁,反而生出一種柔和文雅的氣息。“書為心畫”,書家精神并不是一味朝一個方向發(fā)展,他的興趣、情緒也有著復雜的一面,《小草千字文》無疑可以和狂草一樣,成為人們認識懷素的一面鏡子?!缎〔萸ё治摹纷饔谪懺迥辏ü?99的)時,懷素六十三歲,已進入生命的暮年。是卷因明姚公綬評為“一字值千金”,故別稱“千金帖”。懷素以狂草聞名,但本卷平淡穩(wěn)健,表達其暮年心境。這件作品給我們展開一幅恬美安祥、溫和靚謐的畫卷。一眼可見,其草法源于王羲之的草書,又深受初唐諸家的熏炙,益發(fā)不激不厲,圓潤委婉,一反懷素那種驟雨旋風的書風。此帖與孫過庭的《書譜》有共通之處,都是純正的草法,但《書譜》更顯輕快、靈巧、清秀。《小草千字文》是懷素的耐心之作,那種一提筆便如脫韁野馬的情緒被壓抑住了,靜坐寫千字文,奔騰的浪潮化為潺潺細流,這種轉(zhuǎn)變雖然是精神上的,但是它明白無誤地透出了懷素的扎實基本功,用筆的細膩周到,每一筆皆盡力做到刻劃完整,在細膩中去巧而增厚重,去方折而添圓潤,這正是與《書譜》迥異的。《千字文》是梁武帝命周興嗣撰寫的,懷素將其文字內(nèi)容作為抒發(fā)自己的情緒,是有意為之的。由于字數(shù)繁多,也不能象《苦筍貼》、《藏真貼》字數(shù)少而頃刻可成,這就需要作者既要有功力又要有情致相結(jié)合的本領(lǐng),懷素在書寫過程中,精神軌跡也不平衡,有部分工整端正,有部分偏于狼藉草草,有部分排列適中,有部分忽寬忽窄。從正規(guī)處可見入規(guī)中矩,從情趣上看,似不經(jīng)意而為之。欣賞全篇,則美感逐段不一。我們不難感受到,作為很耐心的書寫,還是掩蓋不了懷素那種不安分的情緒。
公元七九九年,年過花甲的懷素在故里零陵寫就這件小草千字文。此作為絹地,共八十四行,一千零四十五字,末署“貞元十五年六月十七日于零陵書時六十有三”,故稱其為小字貞元本。在其傳世墨跡中,此作極為珍貴,并有一字一金之譽,故又名《千金帖》。此書平淡閑雅,筆墨意趣老辣稚拙,為其晚年代表作。此帖明代為文征明所藏,清末為六舟僧達受所藏,又歸徐少圃收藏。帖前有文嘉、宋翠、畢秋帆、六舟等題簽,帖后有文征明、文嘉、王文治、何紹基、阮元等來多名家題跋。這卷墨跡,規(guī)格為縱二十八點六厘米,橫二百七十八點六厘米,為臺灣林氏蘭千山館收藏,現(xiàn)寄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