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_国产综合色在线精品_国内自拍真实伦在线视频_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_永久免费av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xué)習(xí)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hào):集字書法

集字書法 掃一掃關(guān)注公眾號(hào)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集字書法 掃一掃下載書法APP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齊民要術(shù)>>卷九

卷九

出處:齊民要術(shù)

原文:

  炙法第八十作(一)●、奧、糟、苞第八十一餅法第八十二?●法(二)第八十三煮●第八十四醴酪第八十五飧(三)飯第八十六素食第八十七作菹、藏生菜法(四)第八十八餳餔第八十九煮膠第九十筆墨第九十一

  (一)原無「作」字,據(jù)卷內(nèi)篇題加。

 ?。ǘ┰瓱o「法」字,據(jù)卷內(nèi)篇題加。又「●」,原作「饐」,食物變壞叫「饐」,誤,據(jù)卷內(nèi)篇題改正。

 ?。ㄈ糕浮?,明抄、湖湘本等均作「?」,俗字,金抄作「飧」。

 ?。ㄋ模缸鬏喜厣朔ā梗鳌缸鬏喜⒉厣恕?,據(jù)卷內(nèi)篇題改使一致。

  炙「一」法第八十炙豚法(一):用乳下豚極肥者,豶、牸「二」俱得?!瘢ǘ┲我蝗缰蠓ā溉?,揩(三)洗、刮削,令極淨(jìng)。小開腹,去五藏,又淨(jìng)洗。以茅茹「四」腹令滿,柞木「五」穿,緩火遙炙,急轉(zhuǎn)勿住。轉(zhuǎn)常使周匝(四),不匝則偏焦也(五)。清酒數(shù)塗以發(fā)色。色足便止。取新豬膏極白淨(jìng)者,塗拭勿住。若(六)無新豬膏,淨(jìng)麻油亦得。色同琥珀,又類真金。入口則消,狀若凌雪(七),含漿膏潤,特異凡常也。

  捧或作棒(八)炙:大牛用膂「六」,小犢用腳肉亦得。逼火偏炙一面,色白便割;割遍(九)又炙一面。含漿滑美。若四面俱熟然後割,則澀惡不中食也。

  腩「七」奴感切炙:羊、牛、?、鹿肉皆得。方寸臠切。蔥白研令碎,和鹽、豉汁,僅令相淹。少時(shí)便炙,若汁多久漬,則肕。撥火開,痛逼火,迴轉(zhuǎn)急炙。色白熱食,含漿滑美。若舉而復(fù)下,下而復(fù)上,膏盡肉乾,不復(fù)中食。

  肝炙:牛、羊、豬肝皆得。臠長寸半,廣五分,亦以蔥、鹽、豉汁腩之。以羊絡(luò)肚●素干反(十)脂裹,橫穿炙之。

  牛胘「八」炙:老牛胘,厚而脆。?穿「九」,痛蹙「一0」令聚,逼火急炙,令上劈裂,然後割之,則脆而甚美。若挽令舒申,微火遙炙,則薄而且肕。

  灌腸(十一)法:取羊盤腸,淨(jìng)洗治。細(xì)剉羊肉,令如籠肉「一一」,細(xì)切蔥白,鹽、豉汁、薑、椒末調(diào)和,令鹹淡適口,以灌腸。兩條夾而炙之。割食甚香美。

  《食經(jīng)》曰:「作跳丸(十二)炙法:羊肉十斤,豬肉十斤,縷切之,生薑三升,橘皮五葉,藏瓜「一二」二升,蔥白五升,合擣,令如彈丸。別以五斤羊肉作臛,乃下丸炙煮之,作丸也(十三)。」

  ●「一三」炙●法(十四):小形●一頭,●開,去骨,去厚處,安就薄處,令調(diào)。取肥●肉三斤,肥鴨二斤,合細(xì)琢。魚醬(十五)汁三合,琢蔥白二升,薑一合,橘皮半合,和二種肉,著●上,令調(diào)平。以竹丳「一四」丳之,相去二寸下丳。以竹箬著上,以板覆上,重物迮「一五」之。得一宿。明旦,微火炙。以蜜一升合和(十六),時(shí)時(shí)刷之。黃赤色便熟。先以雞子黃塗之,今世不復(fù)用也。

  炙「一六」法:取肥子鵝肉二斤,剉之,不須細(xì)剉。好醋三合,瓜菹一合,蔥白一合,薑、橘皮各半合,椒二十枚作屑,合和之,更剉令調(diào)。裹(十七)著充竹丳上。破雞子十枚,別取白,先摩之令調(diào)「一七」,復(fù)以雞子黃塗之。唯急火急炙之,使焦,汁出便熟。作一挺「一八」,用物如上;若多作,倍之。若無鵝,用肥●亦得也。

  銜炙「一九」法:取極肥子鵝一頭(十八),淨(jìng)治,煮令半熟,去骨,剉之。和大豆酢「二0」五合,瓜菹三合,薑、橘皮各半合,切小蒜一合,魚醬汁二合,椒數(shù)十粒作屑。合和,更剉令調(diào)。取好白魚「二一」肉細(xì)琢,裹(十九)作丳,炙之。

  作餅炙法:取好白魚,淨(jìng)治,除骨取肉,琢得三升。熟豬肉肥者一升,細(xì)琢。酢五合,蔥、瓜菹各二合,薑、橘皮各半合,魚醬汁三合,看鹹淡、多少,鹽之適口。取足(二十)作餅,如升盞大,厚五分。熟油微火煎之,色赤便熟,可食。一本:「用椒十枚,作屑和之?!?/p>

  釀「二二」炙白魚法:白魚長二尺,淨(jìng)治,勿破腹。洗之竟,破背,以鹽之(二一)。取肥子鴨一頭,洗治,去骨,細(xì)剉;酢一升,瓜菹五合,魚醬汁三合,薑、橘各一合,蔥二合,豉汁一合,和,炙之令熟。合取從(二二)背、入著腹中,丳之如常炙魚法,微火炙半熟,復(fù)以少苦酒雜魚醬、豉汁,更刷魚上,便成。

  腩炙法:肥鴨,淨(jìng)治洗,去骨,作臠。酒五合,魚醬汁五合,薑、蔥、橘皮半合,豉汁五合,合和,漬一炊久,便中炙。子鵝作亦然。

  豬肉鮓法(二三):好肥豬肉作臠,鹽令鹹淡適口。以飯作糝,如作鮓法??从兴釟?,便可食。

  《食次》(二四)曰:「●(二五)炙:用鵝、鴨、羊、犢、?、鹿、豬肉肥者,赤白半,細(xì)研熬「二三」之。以酸瓜菹、筍菹、薑、椒、橘皮、蔥、胡芹(二六)細(xì)切、鹽、豉汁,合和肉,丸之。手搦汝角切為寸半方,以羊、豬胳(二七)肚●裹之。兩歧簇「二四」兩條簇炙之——簇兩臠——令極熟。奠,四臠。牛、雞肉不中用?!?/p>

  擣炙:一名「筒炙」,一名「黃炙」「二五」。用鵝、鴨、?、鹿、豬、羊肉。細(xì)研熬和調(diào)如「●炙」。若解離不成,與少麵。竹筒六寸圍,長三尺,削去青皮,節(jié)悉淨(jìng)去。以肉薄「二六」之,空下頭,令手捉,炙之。欲熟,——小乾,不著手——豎?「二七」中,以雞鴨子(二八)白手灌之「二八」。若不均,可再上白。猶不平者,刀削之。更炙,白燥,與鴨子黃;若無,用雞子黃,加少朱,助赤色。上黃用雞鴨翅毛刷之。急手?jǐn)?shù)轉(zhuǎn),緩則壞。既熟,渾脫,去兩頭,六寸斷之。促奠二「二九」。若不即用,以蘆荻苞之,束兩頭——布蘆間(二九)可五分(三十)——可經(jīng)三五日,不爾則壞。與麵則味少「三0」,?。ㄈ唬┒鄤t難著矣。

  餅炙:「用生魚,白魚最好,?、鱧(三二)不中用。下魚片:離脊肋(三三)「三一」,仰●幾(三四)上,手按大頭,以鈍刀向尾割取肉,至皮即止。淨(jìng)洗,臼中熟舂之,勿令蒜氣。與薑、椒、橘皮、鹽、豉和。以竹木(三五)作圓範(fàn),格四寸面「三二」,油塗絹藉之。絹(三六)從格上下以裝之,按令均平,手捉絹,倒餅膏油中煎之。出鐺,及熱置柈(三七)上,?子底按之令拗。將奠,翻仰之「三三」。若?子奠,仰與?子相應(yīng)?!褂衷疲骸赣冒兹狻⑸~等分,細(xì)研熬和如上「三四」,手團(tuán)作餅,膏油煎,如作雞子餅「三五」。十字解奠之,還令相就如全奠。小者二寸半,奠二。蔥、胡芹(三八)生物不得用,用則斑(三九),可增(四十)。眾物若是(四一),先停此;若無,亦可用此物助諸物。」

  範(fàn)炙(四二):用鵝、鴨臆肉「三六」。如渾,椎令骨碎。與薑、椒、橘皮、蔥、胡芹、小蒜、鹽、豉,切,和,塗肉,渾(四三)炙之。斫取臆肉,去骨,奠如白煮之者。

  炙蚶「三七」:鐵●「三八」上炙之。汁出,去半殼,以小銅柈奠之。大,奠六;小,奠八。仰奠。別奠酢隨之。

  炙蠣「三九」:似炙蚶。汁出,去半殼,三肉共奠。如蚶,別奠(四四)酢隨之。

  炙車熬(四五):炙如蠣。汁出,去半殼,去屎,三肉一殼。與薑、橘屑,重炙令暖。仰奠四,酢隨之。勿太熟——?jiǎng)t肕。

  炙魚:用小●「四0」、白魚最勝。渾用。鱗治,刀細(xì)謹(jǐn)(四六)。無小用大,為方寸準(zhǔn),不謹(jǐn)。薑、橘、椒、蔥、胡芹、小蒜、蘇、欓「四一」,細(xì)切鍛,鹽、豉、酢和,以漬魚??山?jīng)宿。炙時(shí)以雜香菜汁灌之。燥復(fù)與之,熟而止。色赤則好。雙奠,不惟用一。

 ?。ㄒ唬┍揪韮?nèi)十二篇中所有像「炙豚法」、「捧炙」這一類的小標(biāo)目,除《學(xué)津》本外,各本均單獨(dú)一行,低三格(或二格)排列,和前面各卷不一樣,本書一律改如此式,使前後一致。

 ?。ǘ浮瘛梗笢Q(jìng)去毛臟,俗稱「燙豬」或「褪豬」,金抄作「●」,俗訛字,茲從卷八《菹綠》篇「白瀹豚法」作「●」。明抄作「擊」,湖湘本、《津逮》本等作「繫」,均誤。

 ?。ㄈ缚?,明抄誤作「楷」,他本不誤。

 ?。ㄋ模钢茉选梗鞒`作「用?」,他本誤作「周而」,據(jù)金抄改正(金抄「匝」原作「?」,本書統(tǒng)一作「匝」)。

  (五)「不匝則偏焦也」,金抄「焦」誤作「集」,湖湘本「偏」誤作「遍」,他本脫誤更甚,惟明抄如文不誤(「匝」亦作「?」,「焦」作「燋」,本書統(tǒng)一作「匝」、「焦」)。

 ?。溉簟?,明抄、湖湘本、《津逮》本誤作「著」;金抄作「苦」,顯係「若」字之誤;《學(xué)津》本、漸西本作「若」,茲改正。

 ?。ㄆ撸噶琛故潜?,「凌雪」,明抄誤作「凌雷」,他本不誤。

 ?。ò耍┙鸪瘛赴簟?,他本作「俸」。金抄從木從手不清楚,但不從人,茲姑作「棒」。

  (九)「遍」,作「盡」解釋,不是周遍,各本脫,據(jù)金抄補(bǔ)。

 ?。ㄊ浮裰?,指「花油」,又叫「網(wǎng)油」,和如板狀成片的「板油」相對(duì)?!兑g(shù)》的音注,原作「素千反」,吾點(diǎn)校記:「●,《玉篇》作●,先安切;《廣韻》,蘇干切。此注「千」字,乃「干」之訛。」?jié)u西本即據(jù)以改為「干」字?!都崱芬嘧鳌赶喔汕小?。茲改正。

 ?。ㄊ唬┍緱l三「腸」字,金抄、湖湘本、《津逮》本均作「」,俗字,明抄、漸西本均作「腸」。本書統(tǒng)一作「腸」。

 ?。ㄊ柑琛?,僅明抄如文;金抄作「脆丸」,明清刻本作「豉丸」,均訛?!段倪x》張衡《西京賦》:「跳丸、劍之揮霍?!寡C注:「揮霍,謂丸、劍之形也。」是說如毬之丸上下跳落。本條的肉丸,圓如「彈丸」,形像戲具的「跳丸」,因有此名,故從明抄。又《北堂書鈔》卷一四五「丸炙」引《食經(jīng)》有「交趾丸炙法」,作法是:「丸如彈丸,作臛,乃下丸炙煮之?!?/p>

  (十三)「乃下丸炙煮之,作丸也?!贡緱l至此沒有提到炙丸,疑「炙煮」二字有倒錯(cuò),應(yīng)作:「乃下丸炙之,作煮丸也。」即先炙肉丸,然後下在羊肉臛中煮。否則「作丸也」,已經(jīng)是肉丸,再說「作丸」為費(fèi)詞,而且本篇的「炙」,都是火烤或油煎,僅此條以煮為炙,似亦有未協(xié)。

  (十四)自此條以下至「腩炙法」條,均《食經(jīng)》文,不但名物不同,敘述晦澀,而「一本」云云(「作餅炙法」),「腩炙」重出,「今世」(「●炙●法」)怎樣等等,也很明顯。

 ?。ㄊ澹隔~醬」,明抄、湖湘本等作「魚漿」。按卷八《作醬等法》篇有作「魚醬法」,「魚醬汁」即指魚醬的醬汁,字應(yīng)作「醬」,據(jù)金抄、漸西本改正。

 ?。ㄊ负虾汀?,如果指蜜本身調(diào)和均勻,有些勉強(qiáng);否則,沒有交代合和什麼東西,當(dāng)有脫文,或者竟是衍文。

 ?。ㄊ撸腹?,金抄作「裏」,他本作「聚」。下文引《食次》的「擣炙」,是裹在不到一寸半直徑(「六寸圍」)的竹筒外面,「裏」應(yīng)是「裹」字之誤,茲參照金抄改作「裹」。

 ?。ㄊ耍┙鸪鳌割^」,他本作「隻」?!兑g(shù)》他處多稱「頭」(如卷八《羹臛法》等篇),下文「釀炙白魚法」亦稱「肥子鴨一頭」,故從金抄。

 ?。ㄊ牛┟鞒?、漸西本作「裹」,金抄、湖湘本等作「裏」。按「銜炙」以外用魚肉銜裹得名,字必須是「裹」,金抄等誤。上文「細(xì)琢」二字,金抄是一格空白(日譯本說「琢」下空白一格,並因此將這個(gè)空白補(bǔ)上「以」字,作「細(xì)琢以裹」,但我們所用金抄並無「細(xì)琢」二字,而是一格空白。),他本都有。

  (二十)「取足」,如果連上句讀,已經(jīng)鹹淡「適口」,再「取足」足夠的鹽,重複牽強(qiáng);如果連下句讀,同樣費(fèi)解。懷疑「足」字是「之」字之誤。又,下條有「合取從背入著腹中」,「取足」也可能是「合取」之誤?!溉≈够颉负先 ?,均指和成的魚肉作料。

 ?。ǘ唬敢喳}之」,意思是說加些鹽進(jìn)去,「之」疑應(yīng)作「入」,或作「入之」。

  (二二)金抄作「從」;他本作「後」,誤。

 ?。ǘ肛i肉鮓法」這條和「炙法」毫不相干,應(yīng)該放在卷八《作魚鮓》篇,該篇末了賈氏本文正有「作豬肉鮓法」。這二條豬肉鮓的作法,同類相似,但並不完全相同,大概因?yàn)檫@個(gè)緣故,所以也把《食經(jīng)》中的這條收錄進(jìn)來,可是卷八已經(jīng)完卷,不便插補(bǔ),因此就放在這裏吧?否則,當(dāng)出後人附益。

  (二四)《食次》原作「《食經(jīng)》」,實(shí)是「《食次》」之誤。其證有四:一、上面剛引過《食經(jīng)》,這裏不應(yīng)重出;引過《食經(jīng)》,接引《食次》,全書中都這樣。二、下文「擣炙」、「餅炙」二條,《食經(jīng)》中已見,引一書不應(yīng)這樣重沓錯(cuò)出,可是這正說明其來源不同。三、「●炙」即「銜炙」,一書中不應(yīng)同物異列。四、「餅炙」條提到「膏油煎,如作雞子餅」,《要術(shù)》中僅《餅法》篇有一條「雞鴨子餅」法,所稱「如作雞子餅」,即指如該條的作法,而該條正出《食次》。茲改正。

  (二五)「●」,金抄作「啗」,他本作「啖」,均誤?!竼洝挂舻?,同「啖」、「噉」,在這裏講不通?!浮瘛挂粝?,《釋名?釋飲食》:「●,銜也,……」,其作法和本條完全相符(參看注釋「一九」)。本條以花油裹肉餡,實(shí)際就是《食經(jīng)》的「銜炙」,字應(yīng)作「●」。《北戶錄》卷二記載的「《南朝》食品」中作「陷炙」,也正是「●」字之誤。茲予改正。下條「擣炙」內(nèi)「●炙」,金抄、明抄等均訛作「啗炙」,一併改正。

  (二六)「胡芹」,各本同;明抄作「葫芹」,「餅炙」條同,但「範(fàn)炙」以下仍作「胡芹」。茲一律作「胡芹」。

  (二七)「胳」,各本同,正字應(yīng)作「絡(luò)」。玄應(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卷三《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八「肪●」引《通俗文》:「在腰曰肪,在胃曰●」。「●」即「●」字。前面《要術(shù)》本文「肝炙」條有「絡(luò)肚●」,正是絡(luò)在胃上的「●」(即花油)?!兑g(shù)》作「絡(luò)」纔是正確的。不過《食經(jīng)》、《食次》文有借用俗訛字的特點(diǎn),故存其舊。

  (二八)「子」,原脫,據(jù)下文「鴨子黃」、「雞子黃」,這裏很明顯是指「雞鴨子白」,「子」字必須有,故補(bǔ)正。

 ?。ǘ牛搁g」,明抄誤作「問」,他本不誤。

  (三十)「可五分」,不大好解釋,也許「分」作「份」字講,指五份束成一包(「苞」即古「包」字),也可能有脫誤。

 ?。ㄈ唬铬 ?,金抄、明抄同,他本作「酸」。按本條作法說「和調(diào)如●炙」,可是「●炙」條並沒有用「酢」,只提到用「酸瓜菹」等,這字有問題。也許因?yàn)椤铬 棺譀]有根據(jù),元、明時(shí)有某一個(gè)本子先據(jù)「酸瓜菹」改為「酸」字,明清以後各本也就跟著錯(cuò)作「酸」字。懷疑這字應(yīng)是和「酢」字音近的「菹」字寫錯(cuò),酸瓜菹、筍菹都是滑硬的東西,多了不相黏是很自然的。

 ?。ㄈ┙鸪⒚鞒鳌各k」,和「?」都是有黏液的;他本作「鯉」,誤。

  (三三)「脊肋」,金抄作「春助」,明抄作「脊助」,均誤,據(jù)明清刻本改正。

 ?。ㄈ模浮駧住?,金抄、湖湘本、《津逮》本作「●凡」(金抄從「?」字概寫作「才」,這字仍是從手的「●」,不是從木的「●」),明抄作「●幾」,均誤。按字書無「●」字,《篇?!罚骸浮瘢糗?,機(jī)也?!刮狳c(diǎn)校記:「●幾,蓋椹屬」,是。這裏即作椹案、椹板講。漸西本即據(jù)吾校改為「●幾」,《學(xué)津》本亦已改正。茲改正。

 ?。ㄈ澹改尽梗鞒`作「本」,他本不誤。下文「圓」,明抄、《津逮》本如字,金抄、湖湘本作「員」,字同。茲從明抄作今寫。

 ?。ㄈ?jù)下文「裝之,按令均平」,實(shí)際是指肉餡,則此處「絹」字懷疑應(yīng)在「從」字下面,指肉餡「從絹格上下以裝之」。

 ?。ㄈ撸笘?,同「槃」,即「盤」字。明抄、湖湘本、《津逮》本作「拌」,金抄左旁仍寫作「才」,也是從手,均誤;吾點(diǎn)校改作「柈」,漸西本從之。按「炙蚶」條有「銅柈」(這個(gè)字金抄從木,極明晰)。字應(yīng)從木,茲改正。

 ?。ㄈ耍┙鸪鳌甘[、芹」,無「胡」字;明抄作「蔥、葫芹」;他本作「蔥葫二斤」,「二斤」顯係「芹」字拆開錯(cuò)成。茲暫從明抄改作「蔥、胡芹」。

 ?。ㄈ牛赴摺?,明抄、湖湘本、《津逮》本作「班」;劉壽曾校記:「班,似斑」,漸西本即據(jù)以改為「斑」字。其實(shí)斑雜字,古常寫作「班」。這字金抄作「●」,就卷四《種棗》及《柰林檎》篇二處「斑駮」金抄均寫作「●」來比對(duì),這字正是「斑」字寫漏或殘缺了一點(diǎn),故從今寫作「斑」。

 ?。ㄋ氖缚稍觥梗鞅就?。劉壽曾校記:「增,似憎」是說斑雜可憎,漸西本即據(jù)以改為「憎」字。這樣差可解釋,但恐未必正確,故仍其舊存疑。

 ?。ㄋ囊唬甘恰梗S麓森校記疑「足」之誤,可能對(duì)。則這整句可以解釋為如果其他菜餚充足的,可以上其他菜餚,把這個(gè)停止不用;如果其他菜餚不足時(shí),也可以將這個(gè)煎餅幫助其他菜餚的不足。

  (四二)「範(fàn)炙」,找不出和「範(fàn)」的絲毫關(guān)係,倒是上條有「以竹木作圓範(fàn)」,懷疑這個(gè)小標(biāo)目是由上條「餅炙」下原有一個(gè)「一名範(fàn)炙」的小注而竄誤入此,而本條的原標(biāo)目卻被奪去。

 ?。ㄋ娜笢啞梗瑑H金抄如字,他本均誤作「塗」。

  (四四)「奠」,明抄誤作「莫」,他本不誤。

  (四五)「熬」,金抄、明抄、湖湘本、漸西本同,《津逮》本作「●」,《學(xué)津》本作「螯」。按「車螯」,蛤?qū)?,《本草綱目》卷四六「車螯」:「其殼色紫,璀璨如玉,斑點(diǎn)如花。海人以火炙之,則殼開,取肉食之?!棺謶?yīng)作「螯」。這裏作「熬」,大概也是《食經(jīng)》、《食次》的習(xí)俗借音字。懷疑這些書出自南朝或更早一些的庖官手筆。

  (四六)「謹(jǐn)」與下文「不謹(jǐn)」,無法依本字解釋。細(xì)尋其義,應(yīng)是指在渾用的魚上細(xì)劃成若干條裂痕,使作料易於浸入?!阜酱鐪?zhǔn)」的已經(jīng)切成方寸的片,所以不需要再劃。如果這樣,這字應(yīng)是「●」字,作割劃解釋?!妒辰?jīng)》、《食次》多用同音(或音近)借用字,這大概也是一個(gè)。

  「一」「炙」,從肉在火上,指直接在火上烤。本篇《要術(shù)》本文各條,都是這個(gè)意思。自引《食經(jīng)》、《食次》以下,就有不同:「炙蚶」、「炙蠣」等是隔著火鏟烤,「餅炙」則是以油炸為「炙」。

  「二」「豶」,公豬;「牸」,雌豬。這個(gè)「炙豚法」,頗像西南有些地方的燒烤乳豬。

  「三」卷八《菹綠》篇「白瀹豚法」有「●豚令淨(jìng)」云云,所稱「●治一如煮法」,即指此。

  「四」「茹」,釀造各篇常用,作「包裹」講,原由「堵塞」的意思演變而來,這裏正作塞進(jìn)講。字也寫作「袽」。

  「五」「柞木」,大概仍是殼斗科的櫟。卷五有《槐柳楸梓梧柞》篇。

  「六」「膂」,同「呂」,是脊肉,參看卷六《養(yǎng)牛馬驢騾》篇注釋「四八」。

  「七」「腩」,音南上聲,《廣雅?釋器》:「脯也」,和本條不相干;《廣韻》:「煮肉」,《集韻》:「臛也」,也和本條不切合。本條內(nèi)容特點(diǎn)是將肉類在鹽、豉加香料的液汁中作短時(shí)間的浸漬,下文引《食經(jīng)》「腩炙法」也是這樣,而次條「肝炙」並直接說明「亦以蔥、鹽、豉汁腩之」,「腩」作為浸漬講,可知「腩」是將肉類在香料加調(diào)味汁中暫漬?!夺屆?釋飲食》有「脯炙」條,解釋是:「脯炙,以餳蜜豉汁淹之,脯脯然也?!棺鞣ê汀鸽钪恕瓜嗤?。而「腩」「脯」字形很像,未知是否是「腩炙」之誤。

  「八」「胘」,音賢,《說文》:「牛百葉也?!狗雌c類的重瓣胃,通名為「胘」。

  「九」「?」,同「鏟」,但不是鏟削,《廣雅?釋器》:「籤謂之鏟」,在這裏應(yīng)作「籤」字解釋。按「丳」音?,是一種炙肉的籤子,則「?」實(shí)際就是「丳」字。唐玄應(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卷十九「如丳」注:「今之炙肉丳也。經(jīng)文作?削之?,非體也?!拐f明正是借「?」為「丳」的,而《廣雅》「籤謂之鏟」,則「丳」之作「?」,亦自有據(jù)。據(jù)此,則所稱「?穿」,就是《食經(jīng)》文的「竹丳丳之」。對(duì)於「?」、「丳」的不同,也是《要術(shù)》和《食經(jīng)》文名物用詞不同的一例。

  「一0」「痛蹙」,盡情地壓迫使縐縮。

  「一一」「籠肉」,指餡子肉。

  「一二」「藏瓜」,醃藏的瓜,即所謂「瓜菹」,也就是醃瓜。有鹽藏、糟藏、麴米藏、杬木汁藏各法,見《作菹藏生菜法》篇引《食經(jīng)》、《食次》各條。

  「一三」「●」,《廣韻》、《集韻》「與膊同」?!斗窖浴肪砥撸骸浮?,……●也?!嘀饨肌⒊r洌水之間,凡●肉,發(fā)人之私,披牛羊之五藏,謂之●?!埂浮瘛辜础覆病棺?,這裏「●」,即作剖開胸腹,掏去五臟解釋。

  「一四」「丳」,音?,一種炙肉的器具。唐玄應(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卷二二《瑜伽師地論》「鐵丳」引《字苑》:「以籤貫肉炙之曰「丳」?!?/p>

  「一五」「迮」,音責(zé),壓榨的意思。

  「一六」「擣炙」、「銜炙」、「餅炙」等條,都是將肉類斫碎來炙,不同的只是炙法:「銜炙」是外加魚肉或花油裹炙,「餅炙」實(shí)際是以炸為「炙」,兩條「擣炙」(另一條見《食次》)都是直接裹在炙具上炙。為了防止裹著不相黏,所以要加敷足夠的蛋白並和些麵粉進(jìn)去。

  「一七」「摩」,以手塗敷;「摩之令調(diào)」,指將蛋白塗敷在肉上使之均勻。

  「一八」《儀禮?鄉(xiāng)飲酒禮》:「薦脯五挺。」鄭玄注:「挺,猶膱也。」《儀禮?鄉(xiāng)射禮》:「膱長尺二寸?!挂庵^臘肉一具為一膱,一膱叫做一挺。後來也寫作從肉的「脡」。這裏「一挺」,意即一長條,也就是一管。

  「一九」《釋名?釋飲食》:「●,銜也;銜炙,細(xì)密肉,和以薑、椒、鹽、豉,已,乃以肉銜裹其表而炙之也?!拱凑铡夺屆方忉屆锏耐ɡ?,「銜炙」應(yīng)作「●炙」,並應(yīng)在最前面,作:「●炙,●,銜也,細(xì)密肉,……」(畢沅《釋名?疏證》即認(rèn)為前面脫去「●炙」二字)。本條作法是將薑椒等調(diào)和而成的碎鵝肉,外面用細(xì)琢的魚肉裹而炙之,和《釋名》所說完全相同,而引《食次》的「●炙」,則用花油裹著炙,也和《釋名》「銜裹其表而炙之」相符。說明「銜炙」就是「●炙」,都由「銜裹而炙」得義,而「●」從肉從舀,也含有餡中有餡的意思。

  「二0」卷八《作酢法》篇《要術(shù)》本文有多種的醋,但單獨(dú)沒有大小豆的醋,只有引《食經(jīng)》有大豆和小豆作的「苦酒」。大豆「苦酒」即「大豆酢」,這裏用作烹調(diào)的作料,正是《食經(jīng)》的內(nèi)容。

  「二一」「白魚」,也叫●魚。

  「二二」《禮記?內(nèi)則》:「鶉羹,雞羹,鴽,釀之蓼?!灌嵭ⅲ骸羔勚^切雜之也。」在肉羹中雜和以切菜叫做「釀」。本條的「釀」,將鴨肉琢細(xì)為餡,塞進(jìn)魚腹裡面,情況也相像。

  「二三」「細(xì)研熬」,細(xì)琢成碎肉,參看卷八《●腤煎消法》篇注釋「九」。

  「二四」「兩歧簇」,上端分成兩歧的炙肉器?!竵P」,《字彙補(bǔ)》也寫作「●」,從字形上看,所謂「兩歧簇」,也應(yīng)是丳的一種。

  「二五」貼在竹筒上炙,故名「筒炙」。用蛋黃塗黃,故又名「黃炙」。「擣炙」,將肉琢爛著炙。竹筒的粗細(xì)是「六寸圍」,折合今尺,其直徑不到一寸半,其實(shí)只是一段不粗的竹筒。

  「二六」「薄」,敷貼上去,即在竹筒外圍貼裹上一層肉料。

  「二七」《藝文類聚》卷七三「缽」、「盤」二條之間有「?」條,說明「?」即借作「甌」字,即小盆、小缽。這裏也是這個(gè)意思。但字書「?」只有「?墓」、「沙堆」的解釋,可是當(dāng)作「甌」字用,《食次》已然,唐時(shí)類書亦然,字書失收。

  「二八」「手灌之」,將蛋白用手塗敷在肉上面,結(jié)合下文「若不均,可再上白」,實(shí)際意思和上文引《食經(jīng)》「擣炙法」條「摩之令調(diào)」相同。

  「二九」「促奠二」,緊挨著裝上二份。

  「三0」「味少」,味道差。

  「三一」「離脊肋」,指就中脊對(duì)半破開,並去其脊骨。

  「三二」有所界限稱為「格」,這裏指圓範(fàn)所圍成的圓圈;「四寸」,指圓圈的直徑;「面」,指圓面。下文「油塗絹藉之」,就是將這個(gè)直徑四寸的圓面,用油塗過的絹襯墊(「藉」)在底下,以便裝餅,即所謂「從絹格上下以裝之」。裝滿,按使均平。然後去格,手提絹?zhàn)?,倒餅在油鍋裏煎。絹上塗油,是為了使餅不黏壞在絹上。

  「三三」「翻仰之」,翻一個(gè)轉(zhuǎn)身,免去碗底印痕露在外面。

  「三四」「細(xì)研熬和如上」,「和」指魚、肉與薑、椒等調(diào)和。但「熬」指什麼?如果作炒講,上文在成餅前根本沒有炒,只有在「臼中熟舂之」。這很明白的說明「細(xì)研熬」是指弄爛魚肉的過程,上文是細(xì)琢,這裏是舂搗。上文「擣炙」還說「若解離不成,與少麵」,明顯已成肉餡,加麵糊以使黏著不散。因此,「熬」決不是炒。

  「三五」「如作雞子餅」,即下面《餅法》篇引《食次》的「雞鴨子餅」法。

  「三六」「臆肉」,胸臆部的肉,色白肌厚,俗有「雞白肉」之稱。

  「三七」「蚶」,蛤?qū)?,一名魁蛤。閩浙近海處有人工殖蚶的蚶田。

  「三八」「●」,《集韻》:「音謁,以鐵為揭也?!埂附摇故鞘颤N東西,沒有解釋。唐陸羽《茶經(jīng)》中有一種用具叫做「●」,說明:「其●,竹制,長四寸一分,闊九分。」則是一種短而闊的竹片。它的用途是在小鹽罐中挑取鹽花。「●」即「揭」字,意即揭取,因亦稱其器為「●」。這裏「鐵●」,從它的用途和字的構(gòu)造來推測,也只是一種鐵製的「●」?,F(xiàn)在浙東方言有稱火鏟為「火杴」,實(shí)際也只是一種「火●」。因此我們認(rèn)為「鐵●」是鐵火鏟一類的東西,也許可能是特製而專用於炙物的。這字是南方人造的俗音字,也是《食次》等書用詞的特色?!额伿霞矣?xùn)?書證》篇記載有不少當(dāng)時(shí)吳人新造的俗音字,如:「吳人……呼盞為竹簡反,故以木旁作展,以代盞字;呼鑊字為霍字,故以金旁作霍代鑊字?!拐f明造出「榐」字代替「盞」字,造出「●」字代替「鑊」字,則此器以鐵製,造出「●」字以代替「杴」字或「●」字,其例正同。

  「三九」「蠣」,即牡蠣,一名蠓,棲淺海砂底。其殼燒灰,可以粉牆;也叫「古賁灰」,用以食檳榔,見卷十「扶留「四九」」。

  「四0」「●」,即?魚。

  「四一」「欓」,即食茱萸,參看卷四《種茱萸》篇。

  作●、奧、糟、苞「一」第八十一作●肉法:驢、馬、豬肉皆得。臘月中作者良,經(jīng)夏無蟲;餘月作者,必須覆護(hù),不密(一)則蟲生。麤臠肉,有骨者,合骨麤剉。鹽、麴、麥●合和,多少量意斟裁,然須(二)鹽、麴二物等分,麥●倍少於麴。和訖,內(nèi)甕中,密泥封頭,日曝之。二七日便熟。煮供朝夕食,可以當(dāng)醬。

  作奧肉法:先養(yǎng)宿豬「二」令肥,臘月中殺之?!裼?,以火燒之令黃,用暖水梳洗之,削刮令淨(jìng),刳「三」去五藏。豬肪●「四」取脂「五」。肉臠方五六寸作,令皮肉相兼,著水令相淹漬,於釜中●之。肉熟,水氣盡,更以向所●肪膏煮肉。大率脂一升,酒二升,鹽三升(三),令脂沒肉,緩火(四)煮半日許乃佳。漉出甕中「六」,餘膏仍瀉肉甕中,令相淹漬。食時(shí),水煮令熟(五),而調(diào)和之「七」如常肉法。尤宜新韭(六)「爛拌」「八」。亦中炙噉。其二歲豬,肉未堅(jiān),爛壞不任作也。

  作糟肉法:春夏秋冬皆得作。以水和酒糟,搦之如粥,著鹽令鹹。內(nèi)捧炙(七)肉於糟中。著屋下陰地。飲酒食飯,皆炙噉之。暑月得十日不臭。

  苞肉法:十二月中殺豬,經(jīng)宿,汁盡浥浥時(shí),割作捧炙形,茅、菅「九」中苞之。無菅、茅,稻稈亦得。用厚泥封,勿令裂;裂復(fù)上泥。懸著屋外北陰中,得至七八月,如新殺肉。

  《食經(jīng)》曰:「作犬●「一0」徒攝反法:犬肉三十斤,小麥六升,白酒六升,煮之令三沸。易湯,更以小麥、白酒各三升,煮令肉離骨,乃擘。雞子三十枚著肉中。便裹肉,甑中蒸,令雞子得乾「一一」。以石迮之。一宿出,可食。名曰「犬●」。」

  《食次》曰:「苞●法:用牛、鹿頭,肫(八)蹄,白煮。柳葉細(xì)切,擇去耳、口、鼻、舌,又去惡者,蒸之。別切豬蹄——蒸熟,方寸切——熟雞鴨卵、薑、椒、橘皮、鹽,就甑中和之。仍復(fù)蒸之,令極爛熟。一升肉,可與三鴨子,別復(fù)蒸令軟「一二」。以苞之:用散茅為束附之,相連必致令裹。大如?雍「一三」,小如人腳●腸?!敢凰摹勾螅L二尺;小,長尺半。大木迮之,令平正,唯重為佳。冬則不入水。夏作,小者不迮,用小板挾之:一處與板兩重,都有四板,以繩通體纏之,兩頭與楔楔蘇結(jié)反之兩板之間,楔宜長薄,令中交度「一五」,如楔車軸法,強(qiáng)打不容則止。懸井中,去水一尺許。若急待,內(nèi)水中。用時(shí)(九)去上白皮。名曰「水●」。」

  又云:「用牛、豬肉,煮切之如上。蒸熟,出置白茅上,以熟煮雞子白三重間之,即以茅苞,細(xì)繩穊束,以兩小板挾之,急束(十)兩頭,懸井水中。經(jīng)一日許,方得?!?/p>

  又云:「藿葉薄切,蒸。將熟,破生雞子,并細(xì)切薑、橘,就甑中和之。蒸、苞如初,奠如「白●」「一六」——一名「迮●(十一)」是也?!?/p>

 ?。ㄒ唬覆幻堋梗绻忉尀楦沧o(hù)不周密,則上文應(yīng)作「必須覆護(hù)周密」,否則,應(yīng)是「不爾」之誤。

  (二)「然須」,原作「然後」,講不通,「後」應(yīng)是「須」字之誤,茲改正。

 ?。ㄈ耕}三升」,太多,「酒二升」,太少,應(yīng)有誤。唐段公路《北戶錄》卷二「食目」有「奧肉法」,崔龜圖注的內(nèi)容與《要術(shù)》全同,應(yīng)是引自《要術(shù)》,這裏也是「鹽三升」,而「酒二升」則作「酒三升」。崔龜圖亦唐時(shí)人,則其誤唐時(shí)已然。

 ?。ㄋ模富稹?,原作「水」,應(yīng)是「火」字之誤。《北戶錄》「奧肉法」崔龜圖注引《要術(shù)》正作「火」,茲改正。

 ?。ㄎ澹杆罅钍臁瓜隆侗睉翡洝反摭攬D注尚有「切作大臠子」句。

 ?。感戮隆梗鸪猓揪匚淖鳌赣纫诵戮?,新韭爛拌」,應(yīng)是衍文,茲據(jù)金抄刪去。又「韭」,金抄、明抄作「?」,他本作「韭」,本書統(tǒng)一作「韭」。

 ?。ㄆ撸┻B下條的「捧炙」,金抄均如文(偏旁作「才」,在金抄是從手不是從木),明抄、漸西本均作「棒炙」,湖湘本此處從手,下條從木。上篇有「捧炙」條,茲從金抄。

 ?。ò耍鸽啤梗妒炒巍芳俳铻椤鸽唷棺?,和《食經(jīng)》一樣。

  (九)「用時(shí)」,原作「時(shí)用」,劉壽曾校記:「當(dāng)作「用時(shí)」」,是,茲改正。

 ?。ㄊ甘?,明抄、湖湘本等作「速」,非,據(jù)金抄、漸西本改正?!讣笔梗^緊縛。

 ?。ㄊ唬浮瘛梗鞒炞鳌浮瘛?。

  「一」《集韻》:「胏,或作●」,音滓,《廣雅?釋器》:「胏,……脯也」,《玉篇》釋為「脯有骨」,均與本篇不合。據(jù)「●肉法」的內(nèi)容,實(shí)際是一種帶骨的肉醬?!稜栄?釋器》:「肉謂之醢,有骨者謂之臡?!箘t「●」與「臡」(音泥)相當(dāng),而這是經(jīng)過釀製的。

  「奧」,同「●」,《釋名?釋飲食》:「●,奧也;藏肉於奧內(nèi),稍出用之也?!购捅酒挠筒卦诋Y中隨時(shí)取食相同。字又同「燠」,卷八《蒸缹法》篇「缹豬肉法」即稱「燠肉」。

  「糟」,即糟肉?!赴辜础赴棺郑赣妹┎葜惞L(fēng)藏或冷藏的肉。

  「二」「宿豬」,即隔年豬,據(jù)下文「二歲豬」不合用,指二歲以上的豬。

  「三」「刳」,音枯,挖去,掏去。

  「四」「●」,同「炒」,這裏作煎熬講。

  「五」《禮記?內(nèi)則》:「脂膏以膏之」??追f達(dá)疏:「凝者為脂,釋者為膏。」這裏的「脂」,即下文的「●肪膏」,「脂」或「膏」都指熬成的油,在《要術(shù)》則二者通稱。

  「六」「漉出甕中」,漉出臠塊,傾入甕中,省去「內(nèi)」、「著」一類字。卷七《造神麴并酒》篇「若作糯米酒」條有「出饙甕中」,用例相同。

  「七」「調(diào)和之」,指用作料調(diào)和。

  「八」唐段公路《北戶錄》卷二「食目」引「《經(jīng)》云」有「爛畔」,列在「鹿角菜菹、紫菜菹」下面,可能是一種菹菜的特名?!笭€畔」即「爛拌」。

  「九」菅(音姦),禾本科多年生草本。

  「一0」「●」,或作「聶」,《說文》:「薄切肉也」,即鄭玄的所謂「藿葉切之」,即切成較大而薄的片。但也解釋為「細(xì)切肉」(《廣韻》入聲「葉」),下條的「柳葉細(xì)切」即指此。

  「一一」「乾」,指雞蛋凝固老熟。

  「一二」「一升肉,可與三鴨子,別復(fù)蒸令軟」,是在上文的熟雞鴨蛋外,每一升肉再和上三個(gè)生鴨蛋再蒸,使軟熟。

  「一三」「雍」即「●」字,《集韻》:「?靿也」,是指靴筩。《梁書》卷四八《芮芮國傳》有「深雍?」,即指長筩靴。這裏是形容包好的●肉大的像靴筩那麼粗細(xì)。

  「一四」「●」,正字作「●」,《說文》:「●,腓腸也?!埂墩滞ā罚骸杆自弧改_肚」。」這裏「腳●腸」是說包好的●肉小的像「腳肚」那麼粗細(xì)。

  「一五」這個(gè)用板挾榨的方法是:每一面都用兩重板,上下兩面共四板。挾板的全部用繩纏牢。兩頭打進(jìn)木楔,使挾得極緊,緊到用力打不進(jìn)去為止。打揳的方法:從兩重板的中間打進(jìn)去,由兩頭向中央打。楔子要長而薄,使得兩頭打進(jìn)去的楔子,在中央交相叉過,這就是所謂「楔宜長薄,令中交度?!?/p>

  「一六」「白●」,即「迮●」,亦即上文的「水●」。

  餅「一」法(一)第八十二《食經(jīng)》曰:「作餅酵「二」法:酸漿一斗,煎取七升;用粳米一升著漿,遲下火「三」,如作粥。

  「六月時(shí),溲一石麵,著二升;冬時(shí),著四升作?!?/p>

  作白餅「四」法:麵一石。白米七八升,作粥,以白酒六七升酵中(二),著火上。酒魚眼沸,絞去滓,以和麵。麵起可作。

  作燒餅「五」法:麵一斗。羊肉二斤,蔥白一合,豉汁及鹽,熬令熟,炙「六」之。麵當(dāng)令起。

  髓餅法(三):以髓脂、蜜,合和麵。厚四五分,廣六七寸。便著胡餅「七」鑪中,令熟。勿令反覆。餅肥美,可經(jīng)久。

  《食次》曰:「粲(四):一名「亂積」。用秫稻米(五),絹羅之。蜜和水,水蜜中半,以和米屑。厚薄令竹杓「八」中下——先試,不下,更與水蜜。作竹杓:容一升許,其下節(jié),穊作孔。竹杓中,下瀝(六)五升鐺裏(七),膏脂煮之。熟,三分之一鐺中也?!?/p>

  膏環(huán):一名「粔籹」「九」。用秫稻米屑,水、蜜溲之,強(qiáng)澤如湯餅「一0」麵。手搦團(tuán),可長八寸許,屈令兩頭相就,膏油煮之。(八)

  雞鴨子餅:破寫甌中,不與鹽。鍋鐺中膏油煎之,令成團(tuán)餅,厚二分。全奠一。

  細(xì)環(huán)餅、截餅:環(huán)餅一名「寒具」「一一」。截餅一名「蝎子」「一二」。皆須以蜜調(diào)水溲麵;若無蜜,煮棗取汁;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餅美脆。截餅純用乳溲者,入口即碎,脆如凌雪。(九)

  ●「一三」:起麵如上法。盤水中浸劑「一四」,於漆盤背上水作者,省脂,亦得十日軟,然久停則堅(jiān)。

  乾劑於腕上手挽作,勿著勃「一五」。入脂浮出,即急?,以杖周正之,但任其起「一六」,勿刺令穿。熟乃出之,一面白,一面赤,輪緣亦赤,軟而可愛。久停亦不堅(jiān)。若待(十)熟始?,杖刺作孔者,洩(十一)其潤(十二)氣,堅(jiān)硬不好。法須甕盛,濕布蓋口,則常有潤澤,甚佳。任意所便,滑而且美。

  水引「一七」、餺飥(十三)「一八」法:細(xì)絹篩麵,以成調(diào)肉臛汁,待冷溲之。

  水引:挼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十四)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一九」。

  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

  切麵粥、一名「碁子麵(十五)?!癖R貨反●「二0」蘇貨反粥法:剛溲麵,揉令熟,大作劑,挼餅麤細(xì)如小指大。重縈於乾麵中,更挼如麤箸大。截?cái)?,切作方碁。簸去勃,甑裏蒸之。氣餾,勃盡,下著陰地淨(jìng)席上,薄攤令冷,挼散,勿令相黏。袋盛,舉置。須即湯煮,別作臛澆,堅(jiān)而不泥。冬天一作得十日。

  ●●:以粟飯饙「二一」,水浸,即漉著麵中,以手向簸箕痛挼,令均如胡豆。揀取均者,熟蒸,曝乾。須即湯煮,笊籬「二二」漉出,別作臛澆,甚滑美。得一月日停。

  粉餅法:以成調(diào)肉臛汁,接沸溲英粉(十六),若用麤粉,脆而不美;不以湯溲,則生「二三」不中食。如環(huán)餅麵,先剛溲,以手痛揉,令極軟熟;更以臛汁溲,令極澤鑠鑠然「二四」。割取牛角,似匙面大,鑽作六七小孔,僅容麤麻線。若作「水引」形者,更割牛角,開四五孔,僅容韭葉。取新帛細(xì)紬(十七)兩段「二五」,各方尺半,依角大(十八)小,鑿去中央,綴「二六」角著紬。以鑽鑽之,密綴勿令漏粉。用訖,洗,舉「二七」,得二十年用。裹盛(十九)溲粉,斂四角,臨沸湯上搦出,熟煮。臛澆。若(二十)著酪中及胡麻飲「二八」中者,真類玉色,稹稹「二九」著牙(二一),與好麵不殊。一名「搦餅」(二二)。著酪中者,直用白湯溲之,不須肉汁。

  豚皮餅法:一名「撥餅」。湯溲粉「三0」,令如薄粥。大鐺中煮湯;以小杓子挹粉著銅缽內(nèi),頓缽「三一」著沸湯中,以指急旋缽,令粉悉著缽中四畔。餅既成,仍挹缽「三二」傾餅著湯中,煮熟。令(二三)漉出,著冷水中??崴疲ǘ模╇嗥?。臛澆、麻(二五)、酪「三三」任意,滑「三四」而且美。

  治麵砂墋「三五」初飲反法:簸小麥,使無頭角「三六」,水浸令液。漉出,去水,瀉著麵中,拌使均調(diào)。於布巾中良久挻(二六)動(dòng)之,土末悉著麥,於麵無損。一石麵,用麥三升。

  《雜五行書》曰:「十月亥日食餅,令人無病?!?/p>

 ?。ㄒ唬┨贫喂贰侗睉翡洝肪矶甘衬俊褂涊d有「曼頭餅」和「渾沌餅」。崔龜圖在「曼頭餅」下注:「《齊民要術(shù)》書上字。束皙《餅賦》作「●頭」字。」在「渾沌餅」下又注:「《要術(shù)》書上字。……」這兩條注很重要。因?yàn)閺拇拮⒅姓f明《要術(shù)》中原有「曼頭餅」和「渾沌餅」,但今本《要術(shù)》此二餅並無。又注內(nèi)也有段氏自注,如卷一「蛺蝶枝」下注有「公路嘗見」云云,實(shí)際有很多地方很像自注,不像別人的注,但不管這個(gè)注是段自注抑係崔注,都是唐人的注,則唐本《要術(shù)》原有此二餅,而今本佚闕。

 ?。ǘ附椭小梗豢山?,應(yīng)是「酘中」之誤?!赴拙啤怪浮赴柞簿啤怪悺,F(xiàn)在還有稱甜酒釀為「白酒」。

 ?。ㄈ┪覀冋J(rèn)為《要術(shù)》在引某書以下的各條,雖然沒有重標(biāo)書名,一般仍是引自該書。以本條而論,《太平御覽》卷八六○即記載有:「《食經(jīng)》有「髓餅法」,以髓脂合和麵。」說明本條和上面二條,也同樣出自《食經(jīng)》。

  (四)「粲」是精舂的米,又與「燦」通;明抄訛作「●」,湖湘本訛作「●」,據(jù)金抄改正。

 ?。ㄎ澹革久住故桥疵祝瑩?jù)下文作「米屑」,下條作「秫稻米屑」,《?●法》篇引《食次》「●」條作「秫稻米末」,這裏「米」下應(yīng)脫「屑」字或「末」字。

  (六)「瀝」,明抄誤作「澀」,他本不誤。

  (七)「裏」,明抄誤作「裹」,他本不誤。

 ?。ò耍盖顑深^相就,膏油煮之」,原作雙行小注,這是正文,茲改為大字。

 ?。ň牛溉肟诩此?,脆如凌雪」,原作雙行小注,茲亦改為大字正文。本條只說到溲麵,沒有說到怎樣弄熟,「寒具」是油炸食品,疑脫「油煎」的字句。

  本條上面的「膏環(huán)」、「雞鴨子餅」二條,仍是《食次》文?!妒炒巍纺戏降奈兜篮軡夂瘢隔印购汀父喹h(huán)」都用「秫稻米」,和下篇「●」條、《作菹藏生菜法》篇「女麴」及《餳餔》篇「白繭糖法」等條相同,又「湯餅」再見,都是《食次》的名稱和特點(diǎn)。秫稻米餅之後,殿以完全和餅餌不相幹的「雞鴨子餅」(「全奠」也是《食次》的特用語),《食次》的引文告一段落。接著本條以後就是《要術(shù)》本文。敘述仍從麵粉餅開頭,後面是「英粉」餅,最後是治麵中雜砂屑的方法和引《雜五行書》,基本上還保存著《要術(shù)》的原有層次。此外「劑」、「?!?、「?」、「逐」、「痛」、「舉」等等,也是《要術(shù)》的習(xí)用語。但如校記(一)所指出,本篇既有整條的脫文,可能條目的安排上仍有錯(cuò)亂,並有其他脫文。如下面「起麵如上法」,說明原有「起麵」法列在篇首,但連如校記(一)所指出的「曼頭餅」和「渾沌餅」一併被脫去。

  (十)「待」,明抄誤作「侍」,他本不誤。

 ?。ㄊ唬笡?,明抄誤作「淺」,他本不誤。

  (十二)「潤」,湖湘本、《津逮》本誤作「澗」,他本不誤。

 ?。ㄊ革€」,金抄作「●」,他本作「飩」,均誤。下文的「飥」,金抄及他本所誤同,僅明抄作「飥」,是唯一正確的字。茲據(jù)以一併改正。

  (十四)這是水開下鍋的,即在鐺上臨空弄薄麵條,未始不可,但究竟不大好搞,也許「鐺」是「盤」字之誤。

  (十五)「碁子麵」,「碁」,明抄誤作「基」(湖湘本等作「棋」),據(jù)金抄及下文「方碁」改正?!更I」,金抄作「粥」;他本作「麵」,較勝,茲從他本。

 ?。ㄊ镐延⒎邸?,僅金抄如文,明抄誤作「油荳粉」,他本誤作「油豆粉」。「英粉」,即卷五《種紅藍(lán)花梔子》篇「作米粉法」用粱米或粟米作成「擬人客作餅」的「粉英」,茲據(jù)金抄改正。

  (十七)「紬」,《說文》:「大絲繒也?!贯醽碜鳛椤妇I」字。金抄、湖湘本等誤作「細(xì)」,據(jù)明抄、漸西本及下文「著紬」改正。

 ?。ㄊ耍复蟆梗鞅菊`作「之」,據(jù)金抄改正。

 ?。ㄊ牛腹ⅰ梗鞒缥?,金抄作「裏成」,他本作「裏盛」。金抄等「裏」是「裹」之誤,「裹成溲粉」,「成溲」連詞,意即「已經(jīng)溲好的粉」,亦通,但「裹盛」更明晰,故從明抄。

 ?。ǘ溉簟梗鞒找桓?,他本脫,據(jù)金抄補(bǔ)。

 ?。ǘ唬秆馈梗鞒找桓?,他本脫,據(jù)金抄補(bǔ)。

 ?。ǘ皋灐梗瑑H金抄如文,「搦」與從牛角細(xì)孔中「搦出」相應(yīng);他本作「帽餅」,誤。

 ?。ǘ噶睢?,疑是衍文,或者應(yīng)在「熟」字上,作「煮令熟」。

 ?。ǘ模杆啤?,金抄、《學(xué)津》本同,他本誤作「以」。

  (二五)「麻」,金抄、明抄同,他本空格?!稄埐?》校本(底本是《津逮》本)在這裏有眉批:「黃??崭褡鳌嘎椤?。」所稱「黃?!?,是黃廷鑑校本(底本是《學(xué)津》本)。該校本除過錄有黃蕘圃所得校宋本的??眱?nèi)容外,黃廷鑑並另以《要術(shù)》「舊校本」和他書校訂一過。這裏黃氏校補(bǔ)作「麻」是正確的。

 ?。ǘ笒础?,各本同,金抄訛作「●」。按「挻」,音羶,《廣韻》:「柔也,和也」,《集韻》:「揉也」,這裏作反復(fù)揉動(dòng)講。

  「一」《釋名?釋飲食》:「餅,并也,溲?使合并也?!狗颤I食除麵糊外古時(shí)都叫做「餅」,如饅頭叫「蒸餅」、「籠餅」,麵條叫「索餅」、「水引餅」等,和現(xiàn)在所稱的「餅」完全不同。本篇所謂「餅法」也是泛指各樣的麵食和米粉「餅」。

  「二」餅酵」,發(fā)麵的「老酵」(「酵」,原音教,「老酵」,現(xiàn)在還叫「老教」)。

  「三」「遲下火」,「遲」是「緩」意,是說下面用緩火煮。

  「四」「白餅」,不加作料的白麵餅。

  「五」「燒餅」,就本條內(nèi)容看,是一種加肉餡炕熟的餅,不是現(xiàn)在一般所稱的「燒餅」。

  「六」《玉篇》:「炕,炙也?!惯@裏「炙」,就是「炕」、「烤」的意思。

  「七」《釋名?釋飲食》:「胡餅,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埂复舐Z」,《太平御覽》卷六八○引《釋名》作「大漫汗」,「漫汗」的意思是無邊際,這是形容其餅很大。據(jù)此,「胡餅」是大型的「大餅」,或者是胡麻餅?!短接[》同卷引《趙錄》:「石勒諱胡,胡物皆改名。胡餅曰「摶鑪」,石虎改曰「麻餅」。」《藝文類聚》卷六五「豆」引《鄴中記》:「石勒諱胡,胡物改名。名胡?曰「麻餅」,胡綏曰「香綏」,胡豆曰「國豆」?!?/p>

  「八」所謂「竹杓」,據(jù)下文「其下節(jié),穊作孔」,實(shí)際是一管下面開孔的竹筒。

  「九」「粔籹」,音巨汝,《說文》:「膏環(huán)也?!埂冻o?招魂》:「粔籹蜜餌?!雇跻葑ⅲ骸敢悦酆兔?,熬煎作粔籹?!褂昧虾妥鞣ǎ捅緱l相同。「膏」是油炸的;「環(huán)」是兩頭圈攏如環(huán)釧形,也可以是兩半段相互盤絞,故名「膏環(huán)」。前者是環(huán)形的油炸糯米甜酥,後者則是糯米「麻花」。

  「一0」「湯餅」,見注釋「一八」。

  「一一」「寒具」、「蝎子」,和「膏環(huán)」是同一類的餅點(diǎn)。《本草綱目》卷二五「寒具」引林洪《山家清供》:「寒具,捻頭也,以糯粉和?,麻油煎成,以?食之??闪粼吗N,宜禁煙用。」李時(shí)珍說:「冬春可留數(shù)月,及寒食禁煙用之,故名「寒具」?!姑鞣揭灾恰锻ㄑ拧贰革嬍场梗ɑ壔s、膏環(huán)、安乾、●●、餭、環(huán)餅、?●、●●等名目,李時(shí)珍所謂:「服虔《通俗文》謂之餲,張揖《廣雅》謂之?●,楚辭謂之粔籹,《雜字解詁》謂之膏環(huán)」,這些都是「寒具」??傊疵追鄣?,麵粉的,甜的,鹹的,各式各樣形狀的油炸?子都可以稱為「寒具」。本條的「環(huán)餅」實(shí)際就是《食次》的「膏環(huán)」。

  「一二」《釋名?釋飲食》:「蝎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箘t所謂「蝎子」,大概也不過是截成頭大尾尖像蠍子(「蝎」即「蠍」字)形的油煎?子,即所謂「隨形而名之」?!溉肟诩此椋嗳缌柩?,必須是油炸的,和?子符合,但文中脫去「油煎」的語句。

  「一三」《玉篇》:「●,蒲口切」,「●,他口切」,「●●,餅也?!褂帧浮?,同●?!埂稄V韻》上聲「厚」韻:「?,同●?!拐f明「?●」即「●●」,亦即「??」。唐段公路《北戶錄》卷二:「束皙《餅賦》:「??、●燭?!诡佒圃疲骸附駜?nèi)國??,以油蘇煮之;江南謂蒸餅為??,未知何者合古?」」《要術(shù)》的「?●」是一種油炸圓餅,正是顏之推所說「內(nèi)國……以油蘇煮之」的。明張自烈《正字通》:「?●,起?也;發(fā)酵使?輕高浮起,炊之為餅?!箘t變成江南「謂蒸餅為??」的饅頭了,當(dāng)然非《要術(shù)》所指。

  「一四」「劑」,溲好麵後分成單件準(zhǔn)備作餅的麵劑。

  「一五」「勃」,指乾麵粉。

  「一六」「起」,膨脹隆起。

  「一七」「水引」,指麵條?!短接[》卷八六○引宏君舉《食檄》:「然後水引,細(xì)如委綖。」下文「粉餅法」:「若作水引形者,……僅容韭葉?!苟己瓦@裏「一尺一斷,……挼令薄如韭葉」相合,說明所謂「水引」,就是麵條。

  「一八」「餺飥」,音博託,亦作「●飥」,又作「不托」。宋程大昌《演繁露》:「古之湯餅,皆手搏而擘置湯中。後世改用刀幾,乃名「不托」,言不以掌托也?!惯@樣作成的東西,和這裏的「餺飥」完全一樣。實(shí)際就是現(xiàn)在的「麵皮」,和「水引」同類。

  古時(shí)各種麵食的名稱,大致是這樣:「餺飥」、「水引」、「湯餅」,是水煮的實(shí)心麵食類;有餡的,叫「餛飩」,是餃子類;火烤的叫「燒餅」、「胡餅」,包括有餡的和實(shí)心的,是燒餅類;蒸的,叫「蒸餅」、「籠餅」,是饅頭類。

  「一九」「逐沸煮」,隨著水開下鍋。

  「二0」「●●」,音落鎖,字書始收於《集韻》,解釋是「粟粥」,當(dāng)即根據(jù)《要術(shù)》本條所記。

  「二一」「饙」,沒有熟透的一餾飯。

  「二二」「笊籬」,《六書故》:「今人織竹如勺以漉米,謂之「爪籬」?!剐⌒偷目梢宰鳛樵阱佒袚瞥鍪澄锏膿凭?,俗稱「漉子」、「兜子」、「撈兜」。

  「二三」「生」,粗糲不細(xì)膩。

  「二四」「鑠鑠然」,形容由硬麵再溲成稀麵稀到可以搦出的狀態(tài)。

  「二五」「兩段」,兩種不同孔形的牛角,各用細(xì)綢一段縫好。

  「二六」「綴」是縫,指綢的中央開一個(gè)孔,和牛角的大小相應(yīng),然後縫在一起?!歌崱故侵赣描嵶予嵟=强p孔。

  「二七」「舉」,掛起來。上條「袋盛,舉置」,義同。

  「二八」「胡麻飲」,芝麻搗爛煮成的飲料。卷八《羹臛法》篇引《食經(jīng)》稱「胡麻羹」。

  「二九」「稹稹」,細(xì)膩黏軟。

  「三0」「粉」,仍指英粉(《要術(shù)》麵粉稱「麵」)。

  「三一」「頓」是停放;「頓缽」即將缽子放入沸湯中?!溉浴?,作「乃」字用。將食物用碗盛著放在飯上蒸,現(xiàn)在浙東方言還有稱為「頓」的。

  「三二」「挹缽」,這時(shí)銅缽已很燙手,所以要用器具將缽挹出。

  「三三」「麻、酪」,指用粉餅下在「胡麻飲」中或酪中。

  「三四」「滑」,指餅的細(xì)軟柔滑,不是像蓴羹那樣的涎滑?!?●」、「餺飥」等條所稱的「滑美」,都是這個(gè)意思。

  「三五」《廣韻》上聲「寑」韻:「墋,土地?!埂复~,食有沙磣?!埂稄V韻》二字異釋,其實(shí)二字通用?!段倪x》陸機(jī)《漢高祖功臣頌》「上墋下黷」,亦別作「磣」。玄應(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卷二二的卷二五「磣毒」解釋說:「又作墋,同。初錦反?!锻ㄋ孜摹罚骸干惩寥胧持性淮~。」」說明「墋」即「磣」字,有逞、侵二音,指食物中雜有沙屑。現(xiàn)在稱食物中有沙屑抵牙為「磣牙」,即《要術(shù)》「砂墋」字。

  「三六」「頭角」,指不完整的碎粒。

  ●法第八十三《風(fēng)土記》注云(一):「俗先以二節(jié)一日(二),用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一名「?」,一曰「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shí)象也。」

  《食經(jīng)》云:「粟黍「一」法:先取稻(三),漬之使釋。計(jì)二升米,以成粟「二」一斗,著竹●(四)內(nèi),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繩縛(五)。其繩相去寸所「三」一行。須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間,黍熟?!?/p>

  《食次》曰:「●「四」:用秫稻米末,絹羅,水、蜜溲之,如強(qiáng)湯餅麵。手搦之,令長尺餘,廣二寸餘。四破,以棗、栗肉上下著之遍,與油塗竹箬裹之,爛蒸。奠二,箬不開,破去兩頭,解去束附?!?/p>

  (一)《太平御覽》卷六五一引《風(fēng)土記》有此條,無「注」字,作風(fēng)土記正文。按《風(fēng)土記》晉周處撰,書已佚失,惟據(jù)劉知幾《史通》卷五《補(bǔ)注》篇,知該書作者自作注文。該篇說《風(fēng)土記》「文言美辭,列於章句;委曲敘事,存於細(xì)書?!拐f明正文(「章句」)辭句優(yōu)美,小注(「細(xì)書」),委曲詳盡?,F(xiàn)在散見於各書引錄的,其正文還保存著不少韻文風(fēng)格,則本條應(yīng)是注文。後查隋杜臺(tái)卿《玉燭寶典》卷五所引,確是注文,並經(jīng)賈氏刪節(jié),且有脫文。所引是:「《風(fēng)土記》曰:仲夏端五,方伯協(xié)極。享用角黍(「享」下原有「驚」字,衍),龜鱗順德。注云: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四仲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同「鴨」),春孚雛,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節(jié)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二節(jié)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原誤「●」),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埂兑g(shù)》刪去正文,使「二節(jié)日」、「角黍」等頗覺突如其來,看了《玉燭寶典》所引,就很清楚。「黏黍」應(yīng)作「裹黏黍」,意義纔順適。

 ?。ǘ杆紫纫远?jié)一日」,原無「一」字。這是指端午和夏至二個(gè)節(jié)日的前一日裹?,到次日的節(jié)日拿來喫,「一」字必須有,據(jù)《玉燭寶典》引《風(fēng)土記》加。由於脫這「一」字,不免難得正確的解釋,日譯本以穀雨解釋「二節(jié)日」,相差遠(yuǎn)了?!敢浴梗赡苁恰复恕棺种`,也可能賈氏是節(jié)引,作「此」頗覺突兀,改為「以」,姑存其舊。

 ?。ㄈ傅尽?,指稻米,應(yīng)脫「米」字。

 ?。ㄋ模┙鸪?、明抄、湖湘本作「●」,他本作「●」。按「●」音隙,是竹籮?!浮瘛挂羰?,《說文》、《廣韻》都解釋為「大竹筒」?!队駹T寶典》卷五及《太平御覽》卷八五一「?」引《續(xù)齊諧記》都說到:「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輒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至東漢初,改用楝樹葉塞住筒口,並用綵絲纏縛。後世就發(fā)展成為?。據(jù)此,最早的?,有用竹筒盛著的說法。則他本作「●」,也未始不可以解釋。但聯(lián)繫下文「裹,以繩縛」,就講不通。日譯本採用「●」字,解釋為將竹筒破開,但既用竹筒,何必破開又再用繩縛,同時(shí)「裹」仍不好解釋,而且晉周處時(shí)已用菰葉裹,將《食經(jīng)》推前為漢代作品,恐有未協(xié)。我們認(rèn)為《食經(jīng)》文多有假借字,或者「●」假借為「箬」,或者如《今釋》疑為「箬」或「篛」字之誤,較為合宜。姑仍金抄之舊存疑。

 ?。ㄎ澹┟鞒督虼繁咀鳌缚x」,湖湘本、漸西本作「縛」,金抄訛作「●」,茲從湖湘本。

  「一」這個(gè)「黍」和下文「黍熟」,都是「角黍」即?的代稱,不是真正的黍。

  「二」「成粟」,成治的粟米。

  「三」「所」,處所;「相去寸所」,就是相隔一寸的地方。

  「四」「●」,音噎,《廣韻》:「?屬?!咕捅緱l所記,則是一種竹箬裹蒸的果肉糯米粉糕。

  煮●(一)莫片反(二),米屑(三)也。或作●(四)。第八十四煮●:《食次》曰:「宿客足,作●●「一」蘇革反●末一升(五),以沸湯一升沃之;不用膩器。斷(六)箕漉出滓,以●?「二」舂取勃「三」。勃,別出一器中。折米白煮「四」,取汁為白飲,以飲二升投●汁中?!衷疲汉喜嘛嬘?,出勃?!裰瓘?fù)悉寫釜中,與白飲合煮,令一沸,與鹽。白飲不可過一□(七)。——折米弱炊,令相著,盛飯甌中,半奠,杓抑令偏著一邊,以●汁沃之,與勃?!?/p>

  又云:「●末以二升,小器中沸湯漬之。折米煮為飯,沸,取飯中汁升半。折(八)箕漉●「五」出,以飲汁當(dāng)(九)向●汁上淋之,以●?舂取勃,出別勃(十)置。復(fù)著折米瀋汁為白飲,以●汁投中。鮭(十一)奠如常,食之。」

  又云:「若作倉卒難造者,得停西□(十二)●最勝?!?/p>

  又云:「以勃少許投白飲中;勃若散壞,不得和白飲,但單用●汁焉?!?/p>

 ?。ㄒ唬┍酒小浮瘛棺?,湖湘本、《津逮》本均訛作「●」,他本不訛。

 ?。ǘ浮瘛梗酎I,明抄作「莫片反」,是;「莫」,湖湘本、《津逮》本訛作「草」;「片」,金抄訛作「?」;均據(jù)明抄改正(《學(xué)津》本、漸西本已改正)。

  (三)「屑」,明抄訛作「●」,湖湘本、《津逮》本又訛作「有」,據(jù)金抄改正(《學(xué)津》本、漸西本已改正)。

 ?。ㄋ模富蜃鳌瘛梗富颉?,明抄、湖湘本、《津逮》本誤作「盛」,據(jù)金抄改正(《學(xué)津》本、漸西本已改正)?!浮瘛梗鸪袢宰鳌浮瘛?,明抄作「●」,湖湘本、《津逮》本訛作「根」,《學(xué)津》本、漸西本作「?」。按「●」,《篇海》:「亦作?」,但《玉篇》、《廣韻》無「?」字,是後人的解釋,不足據(jù)。「●」是塗封,而「●」亦從泥省作「?」(參看注釋「一」),可能「●」的來源即取義於「●」,故暫從明抄作「●」。

 ?。ㄎ澹└鞅咀鳌敢欢贰?,僅金抄作「一升」,應(yīng)作「一升」。本篇的「勃」,與卷七《白醪麴》篇的「茗渤」同義,是泡沫,不是粉末(見注釋「三」)。一斗●末,用一升沸湯來澆,根本和不轉(zhuǎn)來,不能成為「●汁」,無從舂取泡沫;只有同量的●末用同量的沸湯來澆,纔是可能的。下文也是「●末以二升,小器中沸湯漬之」,目的要使?jié)n成「●汁」,如果是一斗與一升之比,根本無從漬起。故從金抄作「一升」。又《北堂書鈔》引《食經(jīng)》亦作「一升」,見注釋「一」。

 ?。笖唷梗鞅就?;金抄作「●」,也是「斷」的別寫字(據(jù)下篇「煮醴酪」的「斷火」及他處均作同一寫法可證)。按此處沒有問題是指漉物的器具,「淅」亦從米寫作「●」,很容易殘爛成「斷」字,似應(yīng)是「淅」字之誤?!镐阑辜刺悦谆2贿^考慮到下文有「折箕」,雖然「淅」亦容易殘爛成「折」,但恰好「斷」、「折」同義,是否另指一種專用的漉物器,無從肯定,姑仍各本之舊存疑。

 ?。ㄆ撸敢弧酢梗鞒瞻锥?;他本「不可過」下逕接「折米」,不空;僅金抄還殘存著這個(gè)「一」字,而「一」下空白一格。據(jù)上文「以飲二升」及下文「飯中汁升半」,這二字應(yīng)是指「白飲」的容量,懷疑應(yīng)作「一升」(日譯本改作「一沸」)。

  這一段「又云」是說明●汁調(diào)和白飲的另一方法。下文「折米弱炊,……與勃」是上段的賡續(xù)說明,這個(gè)「●●」至此纔交代完畢。

 ?。ò耍刚邸梗鞅就?,可能是「淅」字之誤??紤]到上文作「斷箕」,暫存其舊,參看校記(六)。

  (九)這裏「飲汁」是指「飯中汁」,即「白飲」,與「●汁」是兩種汁?!府?dāng)」字疑衍。

 ?。ㄊ竸e勃」,應(yīng)是「勃?jiǎng)e」倒錯(cuò)。

 ?。ㄊ唬铬q」是魚名,在這裏講不通。又六朝吳人總稱魚菜為「鮭」,也不好講,當(dāng)有脫誤。日譯本改作「佳」,屬上句;《今釋》改作「偏」,即上文「偏著一邊」的奠法。按這裏「奠如?!?,應(yīng)指將折米煮成的飯也照上法奠在半邊,再澆入●汁等,作「偏」是可以解釋的。

 ?。ㄊ肝鳌酢梗鸪?、明抄「西」下空白一格;他本不空。脫字的空白被下文緊接上去不空,是明抄以後各本的通病?!肝鳌箍赡苁恰妇棺謿垹€後錯(cuò)成,空格可能是「勃」字,而這兩字又倒錯(cuò)了,原文可能是:「得停勃。粳●最勝?!?/p>

  「一」「●」有麵、冥二音,自《玉篇》以下,解釋都是「米屑」,別無二義。《說文》有「?」字,解釋是:「潰米也」,《玉篇》同,「音彌」,彌、麵是雙聲;《廣韻》「莫經(jīng)切」(下平聲「青」韻),則逕直音冥。所謂「潰米」,即使米碎破,義同「米屑」。據(jù)此,「●」、「?」音義並同,實(shí)即一字?!?」,《玉篇》:「亦作麊?!埂耕啞辜础各纭棺?,而「糜」,北宋朱翼中《北山酒經(jīng)》寫作「麋」,是「麊」亦即「糜」的異寫字,是爛糊糊?!浮瘛够蜃鳌浮瘛梗呛?,「?」從泥省,也是米糊,事實(shí)上本篇的「●」,先灌沸湯浸漬,還不斷衝攬,確已成稠糊狀的糜。

  「●」,《玉篇》:「竹革切,黏也?!褂郑骸浮?,陟厄切,●黏也?!苟忠袅x並同,故《集韻》:「●,……亦作●?!埂队衿罚骸浮瘛?,損米。又……餅相黏?!顾^「損米」,即本篇所稱的「折米」;所謂「餅相黏」,即「折米弱炊,令相著?!箵?jù)此,所謂「●」,即指軟熟相黏的「折米飯」,再用杓底壓實(shí)壓扁,實(shí)際也是由「餅飥」的「飥」滋生而來的字。

  用這種折米軟飯作底食,另澆上糊狀的「●汁」,再加些從澱粉糊裡衝攪出來的泡沫(「勃」)作「蓋頭」,這就是「●●」。所謂「宿客足」,如果沒有脫訛,這兩句像是諺語,指作一種「宵夜」的點(diǎn)心。

  「二」「●?」,當(dāng)是一種劈篾成細(xì)絲然後紮成一束的竹刷把,像現(xiàn)在的「筅帚」。卷七《白醪麴》篇的「竹掃」,陸羽《茶經(jīng)》的「竹筴」,都是同一類用具,同樣可以在澱粉漿中(或茶湯中)衝攪出泡沫來的。

  「三」「勃」,這裏指泡沫,不是粉末。由「勃起」一義滋生,「塵起」叫「●」,「煙起」叫「●」,「麵餑」叫「餑」(均見《廣韻》入聲「沒」韻),泡沫叫「浡」或「渤」(見卷七《白醪麴》篇注釋「七」),這裏「勃」即「浡」字。同量的「●末」,灌以同量的沸湯,已成漿狀,故稱「●汁」。下文用「沸湯漬之」,其為●汁,更為明顯。而且「以●?舂取勃」,這個(gè)「勃」的產(chǎn)生,其用具與衝擊的操作正與《白醪麴》篇「以竹掃衝之如茗渤」的方法相同。下文「勃若散壞」,會(huì)散壞的也只能是泡沫。

  「四」「折米」,一種特別精製的米,參看《飧飯》篇「折粟米法」。「白煮」是光用水煮,即清煮;故稱其米湯為「白飲」,即清米湯。

  「五」這個(gè)「●」,就是上文「漉出滓」的「滓」,指●末中的「籺頭」之類。

  醴酪「一」第八十五煮醴酪:昔介子推怨晉文公賞從亡之勞不及己「二」,乃隱於介休縣綿上「三」山中。其門人憐之,懸書於公門。文公寤「四」而求之,不穫,乃以火焚山。推遂抱樹而死。文公以綿上之地封之,以旌善人。于今介山林木,遙望盡黑,如火燒狀,又有抱樹之形。世世祠祀,頗有神驗(yàn)。百姓哀之,忌日為之?dāng)嗷穑篚防遥ㄒ唬┒持?,名曰「寒食」,蓋清明節(jié)前一日「五」是也。中國流行,遂為常俗。然麥粥自可禦暑,不必要在寒食。世有能此粥者,聊復(fù)錄耳。

  治釜令不渝「六」法:常於諳信處「七」買取最初鑄者,鐵精不渝,輕利易燃。其渝黑難燃者,皆是鐵滓鈍濁所致。治令不渝法:以繩急束蒿,斬兩頭令齊。著水釜中,以乾牛屎燃釜,湯暖,以蒿三遍淨(jìng)洗。抒卻「八」水,乾燃「九」使熱。買肥豬肉脂合皮大如手者三四段,以脂處處遍揩拭釜,察(二)作聲。復(fù)著水痛疏洗,視汁黑如墨,抒卻。更脂拭,疏洗。如是十遍許,汁清無復(fù)黑,乃止;則不復(fù)渝。煮杏酪,煮餳,煮地黃染「一0」,皆須先治釜,不爾則黑惡。

  煮醴法:與煮黑餳「一一」同。然須調(diào)其色澤,令汁味淳濃,赤色足者良。尤宜緩火,急則焦臭。傳曰:「小人之交甘若醴」,疑謂此,非醴酒「一二」也。

  煮杏酪粥法:用宿穬麥「一三」,其春種者則不中。預(yù)前一月,事麥折「一四」令精,細(xì)簸揀。作五六等,必使別均調(diào),勿令麤細(xì)相雜,其大如胡豆(三)者,麤細(xì)正得所。曝令極乾。如上治釜訖,先煮一釜麤粥,然後淨(jìng)洗用之。打取杏人(四),以湯脫去黃皮,熟研,以水和之,絹濾取汁。汁唯淳濃便美,水多則味薄。用乾牛糞燃火,先煮杏人汁,數(shù)沸,上作豚腦皺,然後下穬麥米。唯須緩火,以匕徐徐攪之,勿令住。煮令極熟,剛淖「一五」得所,然後出之。預(yù)前多買新瓦盆子容受二斗者,抒粥著盆子中,仰頭勿蓋。粥色白如凝脂,米粒有類青玉。停至四月八日亦不動(dòng)「一六」。渝釜令粥黑,火急則焦苦,舊盆則不滲水,覆蓋則解離。其大盆盛者,數(shù)捲「一七」居萬(五)反亦生水也。

 ?。ㄒ唬咐摇梗鞅久?,據(jù)金抄補(bǔ)。

 ?。ǘ覆臁梗稳莶?xí)r的聲音,懷疑應(yīng)作「察察」。

  (三)穬麥不可能「大如胡豆」,也很難揀作五六等,這裏應(yīng)指杏仁,可是上下文有倒錯(cuò),疑應(yīng)作:「……事麥折令精,細(xì)簸揀。如上治釜訖,先煮一釜麤粥,然後淨(jìng)洗用之。打取杏人,作五六等,必使別均調(diào),勿令麤細(xì)相雜,其大如胡豆者,麤細(xì)正得所。曝令極乾。以湯脫去黃皮,熟研,以水和之,絹濾取汁?!刮┬尤蕭魑辶?,作怎樣用,仍有缺脫不完。

 ?。ㄋ模┍緱l二處「杏人」,金抄均如文,他本均作「杏仁」。果仁字古作「人」,他處亦作「人」,茲從金抄。

 ?。ㄎ澹溉f」,明抄誤作「反」,湖湘本、《津逮》本誤作「方」,據(jù)金抄改正(漸西本同)。

  「一」「醴」本來是帶滓的甜米酒,「酪」是乳酪,但在本篇都不是指這些。本篇的「醴」,實(shí)際是一種液態(tài)的麥牙糖,「酪」是一種像乳酪的杏仁麥粥。而「醴酪」連稱,則是二者的混合物,即用麥芽糖調(diào)和的杏仁麥粥。隋杜臺(tái)卿《玉燭寶典》卷二引陸翽《鄴中記》「……寒食又作醴酪」下作注說:「今世悉作大麥粥,研杏人為酪;別煮餳(「煮餳」,原誤作「者一錫」)沃之也?!拐f明寒食節(jié)喫的「醴酪」是一種飴糖杏仁麥粥,到隋唐時(shí)還是這樣。

  「二」春秋時(shí)晉國重耳逃出在外十九年,介之推(亦作介子推)是伴從逃出的一人。後重耳回國為君(即晉文公),沒有先賞勞他,他就避開住在綿上的山中。文公燒山逼他出來,結(jié)果被燒死。事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國語?晉語》及《呂氏春秋?介立》篇等。

  「三」介休縣,今山西省介休縣。綿上,古地名,在界休縣南。其地有山,稱綿山。後亦名其山為介山。

  「四」「寤」,與「悟」通。

  「五」「寒食」的時(shí)日,各時(shí)期有不同?!夺釢h書?周舉傳》:「太原一郡舊俗,以介之推焚骸,……不欲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jié)h時(shí)是在冬季斷火一月。由於一月冷食,「歲多死者」,周舉為并州刺史,予以革除,以後冷食時(shí)日減少?!段何涞奂?禁火罰令》:「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介之推?!沽鹤?」《荊楚歲時(shí)記》所記也是冬至後一百零五日「禁火三日」。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是清明節(jié)前一日。但也有說清明前二日的。

  「六」「渝」,指變色。

  「七」「諳」是熟識(shí);「諳信處」,指向來熟識(shí)信得過的地方。

  「八」「抒卻」,挹去,舀去;傾去。

  「九」「乾燃」,空鍋燒。

  「一0」「煮地黃染」,見卷三《雜說》篇「河?xùn)|染御黃法」。

  「一一」「煮黑餳」,見下篇《餳餔》篇。

  「一二」「醴」,《說文》:「酒一宿熟也。」《周禮?天官》「酒正」有「醴齊」,鄭玄注:「醴猶體也,成而汁滓相將,如今恬酒矣?!箤O詒讓《周禮正義》:「《釋名?釋飲食》云:「醴齊,釀之一宿而成,體有酒味而已也。」恬即甜之借字。舊本《北堂書鈔?酒食部》引《韓詩》云:「甜而不泲,少麴多米曰醴?!埂埂队衿罚骸铬罚鹁?。」「不泲」即「汁滓相將」的連醅酒。則所謂「醴酒」,是一種釀造時(shí)間極短略帶酒味的帶滓的甜米酒。本篇的「醴」,不是這種「醴酒」,而是一種液態(tài)的飴糖,所以賈氏懷疑「甘若醴」的「醴」是指這個(gè)。這一解釋,與高誘相似,高誘解釋《呂氏春秋?重己》篇的「醴」說:「醴者,以糱與黍相醴,不以?也,濁而甜耳?!?/p>

  「一三」「宿穬麥」,越冬穬麥。

  「一四」「折」,折損,折耗,指舂治使精好。

  「一五」「淖」是濕,爛,粥煮到極爛熟稱為「淖糜」。這裏「剛淖得所」,意即煮到稠爛合度。

  「一六」「動(dòng)」,變質(zhì)。

  「一七」「數(shù)」,音朔,屢次?!笒浴褂小甘铡沽x,這裏指多次挹取攪動(dòng),使膠狀的杏麥粥變質(zhì)生水,像用湯匙舀喫濃厚的鹹豆?jié){那樣。

  飧(一)飯第八十六作粟飧法:●米欲細(xì)而不碎。碎則濁而不美?!裼櫦创?。經(jīng)宿則澀(二)。淘必宜淨(jìng)。十遍以上彌佳。香漿和暖水浸饙,少時(shí),以手挼,無令有塊。復(fù)小停,然後壯(三)。凡停饙,冬宜久,夏少時(shí),蓋以人意消息之。若不停饙,則飯堅(jiān)也。投飧時(shí),先調(diào)漿令甜酢適口,下熱飯於漿中,尖出便止。宜少時(shí)住,勿使(四)撓攪,待其自解散,然後撈盛,飧便滑美。若下飯即攪(五),令飯澀(六)。

  折「一」粟米法:取香美好穀脫粟米「二」一石,勿令有碎雜。於木槽內(nèi),以湯淘,腳踏;瀉去瀋,更踏;如此十遍,隱約有七斗(七)米在,便止。漉出,曝乾。炊時(shí),又淨(jìng)淘。下饙時(shí),於大盆中多著冷水,必令冷徹米心(八),以手挼饙,良久停之。折米堅(jiān)實(shí),必須弱炊故也「三」,不停則硬。投飯調(diào)漿,一如上法。粒似青玉,滑而且美。又甚堅(jiān)實(shí),竟日不饑。弱炊作酪粥「四」者,美於粳(九)米。

  作寒食漿法:以三月中清明前,夜炊飯,雞向鳴,下熟熱飯於甕中,以向滿為限。數(shù)日後便酢,中飲(十)。因家常炊次「五」,三四日輒以新炊飯一?酘之。每取漿,隨多少即新汲冷水添之。訖夏,飧漿並不敗而常滿,所以為異。以二升,得解水一升「六」,水冷(十一)清俊,有殊於凡。

  令夏月飯甕、井口邊無蟲法:清明節(jié)前二日夜,雞鳴時(shí),炊黍熟,取釜湯遍洗井口、甕邊地,則無馬蚿「七」,百蟲不近井、甕矣。甚是神驗(yàn)。

  治旱稻赤米令飯白法:莫問冬夏,常以熱湯浸米,一食久,然後以手挼之。湯冷,瀉去,即以冷水淘汰,挼取白乃止。飯色潔白,無異清流之米。

  又,●赤稻一臼,米裏著蒿葉一把,白鹽一把,合●之,即絕白。

  《食經(jīng)》曰:「作麵飯法:用麵五升,先乾蒸,攪使冷。用水一升。留一升麵,減水三合;以七合水,溲四升麵,以手擘解。以飯,一升麵粉粉乾下。稍切取,大如栗顆。訖,蒸熟。下著節(jié)中,更蒸之。(十二)」

  作粳米糗糒「八」法:取粳米,汰灑「九」,作飯,曝令燥。擣細(xì),磨,麤細(xì)作兩種折「一0」。

  粳米棗糒法:炊飯熟爛,曝令乾,細(xì)篩(十三)。用棗蒸熟,迮取膏,溲糒。率一升糒,用棗一升。

  崔寔曰:「五月多作糒,以供出入之糧?!?/p>

  菰米飯法:菰穀「一一」盛韋囊中;擣瓷器為屑,勿令作末,內(nèi)韋囊中令滿,板上揉之取米。一作可用升半。炊如稻米。

  胡飯法:以酢瓜菹長切,脟(十四)炙肥肉,生雜菜,內(nèi)餅中急捲。捲用兩卷,三截,還(十五)令相就,並六斷「一二」,長不過二寸。別奠「飄兗」隨之。細(xì)切胡芹、蓼(十六)下酢中為「飄兗」。

  《食次》曰:「折米飯:生折(十七),用(十八)冷水,用雖好,作甚難。蒯苦怪反米飯(十九)。蒯者,背洗(二十)米令淨(jìng)也?!?/p>

  (一)「飧」,音孫,《說文》作「●」。徐灝《說文解字注箋》引戴侗說:「飧,夕食也,古者夕則餕朝膳之餘,故熟食曰飧?!故焓臣訙撬蒿?,故又引申為「水和飯」?!抖Y記?玉藻》「不敢飧」孔穎達(dá)疏:「飧謂用飲澆飯於器中也」,《釋名?釋飲食》解釋為投飯於水中使解散,《太平御覽》卷六五○引《通俗文》解釋為「水澆飯」,都和本篇相合。字從夕食得義,正字應(yīng)作「飧」。本篇各「飧」字金抄均作「飧」(漸西本同),明抄、湖湘本等概作「?」,俗訛字。本書統(tǒng)一作「飧」。

  (二)「澀」,各本訛作「瀝」,據(jù)金抄改正。

  (三)「壯」,各本同(金抄訛作「肚」),疑應(yīng)作「●」或「裝」,指重裝再蒸?!浮瘛?,音壯,《玉篇》:「米入甑也。」

 ?。ㄋ模甘埂梗S麓森校記:「乃便之訛。」這裏根本不攪拌待其自然解散,作「使」纔合適,黃校非。

 ?。ㄎ澹笖嚒?,各本訛作「擾」,據(jù)金抄改正。

 ?。┙鸪鳌笣梗咀鳌笀?jiān)」。按「澀」同「濇」,《說文》:「不滑也?!拐f明是「滑美」的反面,故從金抄?!兑g(shù)》中多種食品的「滑美」是指軟滑,黏滑,溜滑,而「澀」則指糊口,粗糲不細(xì)膩,不是現(xiàn)在一般所說的濇口。

 ?。ㄆ撸付贰?,金抄誤作「升」,他本不誤。

  (八)「心」,各本誤作「必」,據(jù)金抄改正。

  (九)「粳」,明抄作「硬」,金抄作「?!梗潖拿髑蹇瘫咀鳌妇?。

  (十)「飲」,原作「飯」,黃麓森校記:「乃飲之訛?!惯@是飲漿,字應(yīng)作「飲」,但上文「下熟熱飯於甕中」下應(yīng)脫「以冷水沃之」一類字句。

 ?。ㄊ唬杆洹?,疑應(yīng)作「水泠」?!搞觥梗綮`,清涼輕俊的意思。

 ?。ㄊ赶轮Y中,更蒸之」,不可解。上文「以飯,一升麵粉粉乾下」,或許是說把留下的一升乾蒸的麵粉下在飯裏溲和,字句和上面不可解的都有錯(cuò)脫。

 ?。ㄊ讣?xì)篩」上面應(yīng)脫「擣」、「磨」過程的記載。

  (十四)金抄作「脟」,他本作「將」。按「脟」同「臠」,《滿書?司馬相如傳》:「脟割輪焠。」顏師古注:「脟字與臠同,言臠割其肉?!?/p>

 ?。ㄊ澹高€」,從金抄;明抄作「無」,他本空格或墨釘。

 ?。ㄊ皋ぁ?,從金抄;明抄誤作「奠」,他本脫。

 ?。ㄊ撸刚邸?,明抄、湖湘本、《津逮》本作「哲」誤;《學(xué)津》本作「●」(「淅」的異體),漸西本作「淅」,金抄作「折」。大概這個(gè)用冷水,與熱湯淘折相對(duì),故稱「生折」,難作。茲暫從金抄。

 ?。ㄊ耍赣谩梗鞒崭?,他本脫,據(jù)金抄補(bǔ)。

  (十九)「蒯米飯」,句不完整,此條有上下不少脫文。

 ?。ǘ副场?,金抄作「●」,湖湘本等作「皆」,明抄作「背」。按「背」是簸揚(yáng)的口語,現(xiàn)在江浙還有這個(gè)方言?!赶础?,明抄空格,他本脫,據(jù)金抄補(bǔ)。

  「一」「折」,用特殊的處理法使米搞得很精白,結(jié)果只剩有原米量的百分之七十,有很多折耗,故稱為「折」,但其實(shí)有很大的浪費(fèi)。

  「二」「脫粟米」,僅僅脫去外殼的粟米。

  「三」「必須弱炊故也」,指浸饙後再蒸,但正文脫「更蒸」一類字。

  「四」卷六《養(yǎng)羊》篇「抨酥法」:「抨酥酪漿,中和飧粥?!惯@裏「酪粥」,可能指此。

  「五」「炊次」,炊飯的時(shí)候。

  「六」「以二升,得解水一升」,二升酸漿,可以對(duì)一升水。

  「七」「蚿」音賢,「馬蚿」即馬陸,屬節(jié)足動(dòng)物多足類。

  「八」「糗糒」,乾糧。

  「九」「汰灑」,淘汰洗滌。

  「一0」「折」這裏實(shí)際仍是「磨」的意思?!耕浖?xì)作兩重折」,指細(xì)的過篩,粗的再磨。

  「一一」茭白的子實(shí),稱「菰穀」。其米稱「菰米」,又名「雕胡米」。

  「一二」「斷」,作「段」解釋;「並六斷」,兩個(gè)肉卷子,每個(gè)切切三段,一共六段。自「捲用兩卷」至「長不過二寸」,是指奠法。

  素食第八十七《食次》曰:「蔥韭羹(一)法:下油水中煮蔥、韭——五(二)分切,沸俱下。與胡芹、鹽、豉、研米糝——粒大如粟米。」

  瓠羹:下油水中煮極熟——瓠體橫切,厚三分,沸而下。與鹽、豉、胡芹。累奠之。

  油豉:豉三合,油一升,酢五升(三),薑、橘皮、蔥、胡芹、鹽,合和,蒸。蒸熟,更以油五升,就氣上灑之。訖,即合甑覆瀉甕中。

  膏煎紫菜:以燥菜下油中煎之,可食則止。擘奠如脯。

  薤白蒸:秫米一石,熟舂●,令米毛(四),不●。先擊反(五)以豉三升(六)煮之,●箕漉(七)取汁,用沃米,令上諧「一」可走蝦。米釋,漉出——停米豉「二」中,夏可半日,冬可一日,出米。蔥、薤等寸切,令得一石許,胡芹寸切,令得一升許,油五升,合和蒸之,可分為兩甑蒸之。氣餾,以豉汁五升灑(八)之。凡三過三灑,可經(jīng)一炊久。三灑豉汁,半熟(九),更以油五升灑之,即下。用熱食。若不即食,重蒸,取氣出。灑油之後,不得停?上;則漏去油。重蒸不宜久,久亦漏油。奠訖,以薑、椒末粉之。溲甑「三」亦然(十)。

  ●音蘇托飯「四」:托二斗,水一石。熬「五」白米三升,令黃黑,合托(十一),三沸。絹漉取汁,澄清,以●一升投中。無●,與油二升,●托好。一升,次「檀托」,一名「托中價(jià)」(十二)。

  蜜薑(十三):生薑一斤(十四),淨(jìng)洗,刮去皮,?子「六」切,不患長,大如細(xì)漆箸。以水二升,煮令沸,去沫。與蜜二升煮,復(fù)令沸,更去沫。?子盛,合汁減半「七」奠;用箸,二人共。無生薑,用乾薑,法如前,唯(十五)切欲極細(xì)。

  缹「八」瓜瓠法:冬瓜、越冬、瓠,用毛未脫者,毛脫即堅(jiān)。漢瓜「九」用極大饒肉者,皆削去皮,作方臠,廣一寸,長三寸。偏宜豬肉,肥羊肉亦佳;肉須別煮令熟,薄切。蘇油「一0」亦好。特宜菘菜。蕪菁、肥葵、韭等皆得。蘇油,宜大用莧菜。細(xì)擘蔥白,蔥白欲得多於菜。無蔥,薤白代之。渾豉、白鹽、椒末。先布菜於銅鐺底,次肉,無肉以蘇油代之。次瓜,次瓠,次蔥白、鹽、豉、椒末,如是次第重布,向滿為限。少下水,僅令相淹漬。缹令熟。

  又缹漢瓜法:直以香醬、蔥白、麻油缹之。勿下水亦好。

  缹菌其殞反法:菌,一名「地雞」,口未開,內(nèi)外全白者佳;其口開裏黑者,臭不堪食。其多取欲經(jīng)冬者,收取,鹽汁洗去土,蒸令氣餾,下著屋北陰乾(十六)之。當(dāng)時(shí)隨食者,取即湯煠去腥氣,擘破。先細(xì)切蔥白,和麻油,蘇亦好。熬令香;復(fù)多擘蔥白,渾豉、鹽、椒末,與菌俱下,缹之。宜肥羊肉;雞、豬肉亦得。肉缹者,不須蘇油。肉亦先熟煮,薄(十七)切,重重布之如「缹瓜瓠法」,唯不著菜也。

  缹瓜瓠、菌,雖有肉、素「一一」兩法,然此物多充素食,故附素條中。

  缹茄子法:用子未成者,子成則不好也。以竹刀骨刀四破之,用鐵則渝黑「一二」。湯煠去腥氣。細(xì)切蔥白,熬油令香;蘇彌好。香醬清、擘蔥白與茄子俱下,缹令熟。下椒、薑末。

 ?。ㄒ唬父?,明抄、湖湘本、《津逮》本誤作「糞」,據(jù)金抄改正(漸西本同金抄)。

 ?。ǘ肝濉?,明抄空格,他本脫,據(jù)金抄補(bǔ)。

 ?。ㄈ隔希鸵簧?,酢五升」,豉太少,油液太多,數(shù)字有誤。下文還要用油五升在上面灑,從灑也說明豉不止三合,否則不是灑而是「沃」了。

 ?。ㄋ模该梗梢宰鲙Э凡惶韵唇忉?,但也可能是「白」字之訛。

  (五)「先擊反」,各本無,據(jù)金抄補(bǔ)?!浮瘛?,各本同,字書無此字。吾點(diǎn)校記:「疑淅之變體。」?jié)u西本即據(jù)以改為「淅」字。據(jù)下文「●箕」,應(yīng)是「淅」字的另一寫法(《食次》、《食經(jīng)》常用俗訛字)。

  (六)「三升」,似太少,疑有誤。

 ?。ㄆ撸┻B下條的「漉取汁」,均以瀝取液汁為「漉」,與《食經(jīng)》用法相同,但與賈氏以取出固體物為「漉」不同。參看卷八《黃衣黃蒸及糱》篇注釋「二」。

 ?。ò耍┍緱l五「灑」字,金抄均作「灑」,他本均作「灑」,本書統(tǒng)一作「灑」。

 ?。ň牛赴胧臁?,三灑豉汁,時(shí)間已經(jīng)一炊之久,等於復(fù)蒸三次,實(shí)際已熟透,而且「半熟」也不能吃,應(yīng)是「米熟」之誤。

 ?。ㄊ戈狄嗳弧梗鞒?,據(jù)金抄補(bǔ)。他本亦脫,但上文「之溲」改作「溲之」,屬上句,顯然是脫去「甑亦然」後「之溲」不成文而改為「溲之」的。

 ?。ㄊ唬竿小瓜聭?yīng)有「煮」字。

 ?。ㄊ敢簧?,次「檀托」,一名「托中價(jià)」」,黃麓森校記,「一升」疑「一名」之訛,應(yīng)作:「一名「次檀托」,一名「托中價(jià)」?!褂锌赡?。這些名稱,大概都是外來的譯音名。

 ?。ㄊ该鬯K」條和以上各條,仍均係《食次》文。自「缹瓜瓠法」以下,專說缹法,纔是《要術(shù)》本文。

 ?。ㄊ模敢唤铩梗鞅就?,金抄作「一升」。

  (十五)「唯」,明抄訛作「準(zhǔn)」,湖湘本等作「唯」。

  (十六)「乾」,各本誤作「中」,據(jù)金抄改正。

 ?。ㄊ撸副 梗鸪鳌浮瘛?,他本作「蘇」,據(jù)「缹瓜瓠法」是「肉須別煮令熟,薄切」,「蘇」、「●」應(yīng)是「薄」字之誤,茲改正。

  「一」「諧」,猶言恰好,意謂上面高出的水(豉汁)剛好能使蝦游走的深度,大約相當(dāng)於現(xiàn)在所說「一指頭」的水?!妒炒巍肺呐c《食經(jīng)》文往往相同,例如卷八《羹臛法》篇引《食經(jīng)》「爛熟」條就有「諧令勝刀」。

  「二」「豉」,指豉汁。

  「三」「溲甑亦然」,大概指溲飯上甑時(shí)也要加些薑、椒末。

  「四」「酥」,《集韻》:「或作●。」故「●」即「酥」字?!兑g(shù)》本文作「酥」,這裏作「●」是《食次》文?!竿小梗赡苁恰吨蟆瘛菲妒炒巍贰浮瘛棺值幕蝮w,《集韻》解釋是「屑米為飲」,這裏其實(shí)是一種糊狀的食物,稱為「飯」固然不是不可以,但也可能是「飲」字之誤。

  「五」「熬」,這裏指炒。

  「六」「?」,同「算」;「?子」,即算籌。

  「七」「減半」,少於一半,不到一半。

  「八」「缹」,用少量的水緩火油燜。

  「九」「漢瓜」,未詳。

  「一0」「蘇油」,蘇子油,即卷三《荏蓼》篇的「荏油」。下文「蘇亦好」,「蘇彌好」,均指此。

  「一一」「素」,指用「蘇油」或「麻油」,不用肉類。

  「一二」茄子果肉中含有頗多量的鞣酸,鞣酸能與鐵化合,生成黑色的鞣酸鐵,所以用鐵刀切茄子,切面會(huì)變黑。

  作菹、藏生菜「一」法第八十八葵、菘、蕪菁、蜀芥鹹菹法:收菜時(shí),即擇取好者,菅「二」、蒲束之。作鹽水,令極鹹,於鹽水中洗菜,即內(nèi)甕中。若先用淡水洗者,菹爛。其洗菜鹽水,澄取清者,瀉著甕中,令沒菜把即止,不復(fù)調(diào)和。菹色仍青,以水洗去鹹汁,煮為茹「三」,與生菜不殊。

  其蕪菁、蜀芥二種,三日抒出之。粉黍米,作粥清;擣麥●作末,絹篩。布菜一行,以●末薄坌「四」之,即下熱粥清。重重如此,以滿甕為限。其布菜法:每行必莖葉顛倒安之。舊鹽汁還瀉甕中。菹色黃而味美。

  作淡菹,用黍米粥清,及麥●末,味亦勝。

  作湯菹法:菘菜佳,蕪菁亦得。收好菜,擇訖,即於熱湯中煠出之。若菜已萎者,水洗,漉(一)出,經(jīng)宿生之,然後湯煠。煠訖,冷水中濯之(二),鹽、醋中。熬胡麻油著,香而且脆。多作者,亦得至春不敗。

  ●菹「五」法:菹,菜也(三)。一曰:菹不切曰「●菹」。用乾蔓菁,正月中作。以熱湯浸菜冷柔軟,解辮(四),擇治,淨(jìng)洗。沸湯煠,即出,於水中淨(jìng)洗,復(fù)作鹽水暫(五)度「六」,出著箔上。經(jīng)宿,菜色生好。粉黍米粥清,亦用絹篩麥●末,澆菹布菜,如前法;然後(六)粥清不用大熱。其汁纔令相淹,不用過多。泥頭七日,便熟。菹甕以穰茹之,如釀酒法。

  作卒「七」菹法:以酢漿煮葵菜,擘之,下酢,即成菹矣。

  藏生菜法:九月、十月中,於牆南日陽中掘(七)作坑,深四五尺。取雜菜,種別布之,一行菜,一行土,去坎一尺許,便止。以穰厚覆之,得經(jīng)冬。須即取,粲然與夏菜(八)不殊。

  《食經(jīng)》作葵菹法:「擇燥葵五斛,鹽二斗,水五斗,大麥乾飯四斗(九),合瀨(十):案「八」葵一行,鹽、飯一行,清水澆滿。七日黃,便成矣?!?/p>

  作菘鹹菹法:水四斗,鹽三升,攪之,令殺菜。又法:菘一行,女麴「九」間之。

  作酢菹法:三石甕。用米一斗,擣,攪取汁三升;煮滓作三升粥(十一)。令內(nèi)菜甕中「一0」,輒以生漬汁及粥灌之。一宿,以青蒿(十二)、薤白各一行,作麻沸湯「一一」,澆之,便成。

  作菹消去(十三):用羊肉二十斤,肥豬肉十斤,縷切之。菹二升,菹根五升,豉汁七升半,切蔥頭五升。

  蒲菹:《詩義疏》曰(十四):「蒲,深蒲也。《周禮》以為菹「一二」。謂蒲(十五)始生,取其中心入地者,蒻「一三」,大如匕柄,正白,生噉之,甘脆;又煮,以苦酒浸(十六)之,如食筍法,大美。今吳人以為菹,又以為鮓(十七)?!?/p>

  世人作葵菹不好(十八),皆由葵大脆故也。菹菘,以社「一四」前二十日種之;葵,社前三十日種之。使葵至藏,皆欲生花乃佳耳???jīng)十朝苦(十九)霜,乃采之。秫米為飯,令冷。取葵著甕中,以向飯沃之(二十)。欲令色黃,煮小麥時(shí)時(shí)粣「一五」桑葛反之。

  崔寔曰:「九月,作葵菹。其歲溫,即待十月?!?/p>

  《食經(jīng)》曰:「藏瓜法:取白米一斗,?「一六」中熬之,以作糜(二一)。下鹽,使鹹淡適口,調(diào)寒熱。熟拭瓜,以投其中,密塗甕。此蜀人方,美好。又法:取小瓜百枚,豉五升,鹽三升。破,去瓜子,以鹽布瓜片(二二)中,次著甕中(二三),綿「一七」其口。三日豉氣盡,可食之?!?/p>

  《食經(jīng)》藏越瓜法:「糟一斗,鹽三升,淹瓜三宿。出,以布拭之,復(fù)淹如此。凡瓜欲得完,慎勿傷,傷便爛,以布囊就取之,佳。豫章郡「一八」人晚種越瓜,所以味亦異?!?/p>

  《食經(jīng)》藏梅瓜法:「先取霜下老白冬瓜,削去皮,取肉方正薄切(二四)如手板。細(xì)施灰,羅「一九」瓜著上,復(fù)以灰覆之。煮杬(二五)皮、烏梅「二0」汁著器中。細(xì)切瓜,令方三分,長二寸,熟煠之,以投梅汁。數(shù)日可食。以醋石榴子著中,并佳也?!?/p>

  《食經(jīng)》曰:「樂安「二一」令徐肅藏瓜法:取越瓜細(xì)者,不操「二二」拭,勿使近水,鹽之令鹹。十日許,出,拭之,小陰乾熇「二三」之,仍內(nèi)著盆中。作和法:以三升赤小豆,三升秫米,並炒之,令黃,合舂,以三斗好酒解之。以瓜投中,密塗。乃經(jīng)年不敗?!?/p>

  崔寔曰:「大暑後六日,可藏瓜?!?/p>

  《食次》曰:「女麴:秫稻米三斗,淨(jìng)淅,炊為飯(二六)——軟炊。停令極冷,以麴範(fàn)中用手餅之。以青蒿上下奄「二四」之,置床上,如作麥麴法。三七二十一日,開看,遍有黃衣則止。三七日無衣,乃(二七)停,要須衣遍乃止。出,日中曝之。燥則用。」

  釀瓜菹酒法:秫稻米一石,麥麴成剉隆隆二斗,女麴成剉平一斗。釀法:須消化,復(fù)以五升米酘之;消化,復(fù)以五升米酘之。再酘酒熟,則用,不迮出「二五」。瓜,鹽揩,日中曝令皺,鹽和暴糟「二六」中停三宿,度內(nèi)女麴酒中為佳。

  「瓜菹法:採越瓜,刀子割;摘取,勿令傷皮。鹽揩數(shù)遍,日曝令皺。先取四月白酒糟鹽和,藏之。數(shù)日,又過著大酒糟中,鹽、蜜、女麴和糟,又藏泥●「二七」中,唯久佳。」又云:「不入白酒糟亦得?!褂衷疲骸复缶平映銮?,用醅,若一石,與鹽三升,女麴三升,蜜三升。女麴曝令燥,手?「二八」令解,渾(二八)用。女麴者,麥黃衣「二九」也?!褂衷疲骸腹蠝Q(jìng)洗,令燥,鹽揩之。以鹽和酒糟,令有鹽味,不須多,合藏之,密泥●口。軟而黃,便可食。大者六破,小者四破,五寸斷之,廣狹盡瓜之形。」又云:「長四寸,廣一寸。仰奠四片。瓜用小而直者,不可用喎(二九)?!?/p>

  瓜芥菹:用冬瓜,切長三寸,廣一寸,厚二分。芥子,少與胡芹子,合熟研,去滓,與好酢,鹽之,下瓜。唯久益佳也。

  湯菹法:用少菘(三十)、蕪菁,去根,暫經(jīng)沸湯(三一),及熱與鹽、酢。渾長者,依杯(三二)截。與酢,并和菜(三三)汁;不爾,太(三四)酢。滿奠之。

  苦筍紫菜菹法:筍去皮,三寸斷之,細(xì)縷切之;小者手捉小頭,刀削大頭,唯細(xì)薄,隨置水中。削訖,漉出,(三五)細(xì)切紫菜和之。與鹽、酢、乳(三六)。用半奠。紫菜,冷水漬,少久自解。但洗時(shí)勿用湯,湯洗則失味矣。

  竹菜「三0」菹法:菜生竹林下,似芹,科大而莖葉細(xì),生極穊。淨(jìng)洗,暫經(jīng)沸湯,速出,下冷水中,既搦去水,細(xì)切。又胡芹、小蒜,亦暫經(jīng)沸湯,細(xì)切,和之。與鹽、醋。半奠。春用至四月。

  蕺「三一」菹法:蕺去土、毛「三二」、黑惡者,不洗,暫經(jīng)沸湯即出。多少與鹽。一升(三七),以暖米清瀋汁「三三」淨(jìng)洗之,及暖即出,漉下鹽、酢中。若不及熱「三四」,則赤壞之。又,湯撩(三八)蔥白,即入冷水,漉出,置蕺中,並寸切,用米(三九)。若?子奠,去蕺節(jié),料理接奠,各在一邊,令滿。

  菘根「三五」?(四十)菹法:菘,淨(jìng)洗遍體,須長切,方如筭子,長三寸許。束根,入沸湯,小停出,及熱與鹽、酢。細(xì)縷切橘皮和之。料理,半奠之。

  熯「三六」呼幹反菹法:淨(jìng)洗,縷切三寸長許,束為小把,大如篳篥「三七」。暫經(jīng)沸湯,速出之,及熱與鹽、酢,上加胡芹子與之。料理令直,滿奠之。

  胡芹小蒜菹法:並暫經(jīng)小沸湯出,下冷水中,出之。胡芹細(xì)切,小蒜寸切,與鹽、酢。分半奠,青白各在一邊。若不各在一邊,不即入於水中,則黃壞,滿奠。

  菘根蘿蔔菹法:淨(jìng)洗通體,細(xì)切長縷,束為把,大如十張紙卷。暫經(jīng)沸湯即出,多與鹽(四一),二升暖湯合把手按之。又(四二),細(xì)縷切,暫經(jīng)沸湯,與橘皮和,及暖與則黃壞(四三)。料理滿奠。熅菘「三八」、蔥、蕪菁根悉可用。

  紫菜菹法:取紫菜,冷水漬令釋,與蔥菹合盛,各在一邊,與鹽、酢。滿奠。

  「蜜薑法:用生薑,淨(jìng)洗,削治,十月酒糟中藏之。泥頭十日,熟。出,水洗,內(nèi)蜜中。大者中解,小者渾用。豎奠四?!褂衷疲骸缸渥鳎合髦危壑兄笾?,亦可用?!?/p>

  「梅瓜法:用大冬瓜,去皮、穰「三九」,?子細(xì)切,長三寸,麤細(xì)如研餅(四四)。生布薄絞去汁,即下杬汁,令小暖。經(jīng)宿,漉出。煮一升烏梅,與水二升,取一升餘,出梅,令汁清澄。與蜜三升,杬汁三升,生橘二十枚——去皮核取汁——復(fù)和之,合煮兩沸,去上沫,清澄令冷。內(nèi)瓜訖,與石榴酸者、懸鉤子「四0」、廉薑「四一」屑。石榴、懸鉤,一杯可下十度。皮(四五)嘗看,若不大澀,杬子汁至一升?!褂衷疲骸笧趺窛n汁淘奠「四二」。石榴、懸鉤,一奠不過五六。煮(四六)熟,去麤皮。杬一升,與水三升,煮取升半,澄清?!?/p>

  「梨菹法

翻譯及賞析:

上一篇:卷八      下一篇:卷十
卷九所屬專題:本文《卷九》鏈接:/gujizhangjie/273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