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高慶春,國家一級美術師?,F(xiàn)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培訓中心主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中國書協(xié)篆書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中央國家機關書協(xié)副主席,文化部書畫基地高慶春書法工作室導師。結業(yè)于國家畫院沈鵬書法精英班。中國書協(xié)培訓中心、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院、清華美院客座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古文字書法創(chuàng)研中心研究員。
高慶春 藝術簡介
國家一級美術師?,F(xiàn)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培訓中心主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中國書協(xié)篆書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中央國家機關書協(xié)副主席,文化部書畫基地高慶春書法工作室導師。結業(yè)于國家畫院沈鵬書法精英班。中國書協(xié)培訓中心、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院、清華美院客座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古文字書法創(chuàng)研中心研究員。
多次受聘擔任全國書法展賽評委。1993年獲全國首屆正書大展最高獎,1998年獲中國文聯(lián)首屆蘭亭獎優(yōu)秀獎,1995年在黑龍江美術館舉辦個展,2011年在北京舉辦高慶春書法工作室首屆師生作品展,入選《中國書法》雜志年展暨60位中青年書法家展。2012年入選首屆中國書法“三名工程”大展。2013年入選中國文聯(lián)“書寫時代”書法大展。2014年入選“翰墨中國”書法大展,舉辦“跡顯心通·高慶春書法新作展”。被評為“2014當代30位最具學術價值與市場潛力書法家”。著有《當代書法大典·高慶春》《高慶春篆書三字經》《高慶春篆書蘭亭序》《高慶春篆書心經》《高慶春篆刻選》《當代篆刻九家高慶春》《莊敬日強·高慶春篆刻新作集》等。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故宮博物院、西安書法碑林博物館、中國印學博物館等收藏。
高慶春書法藝術的心靈原稿
文/何玉興(作者為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高慶春書法藝術,白紙黑字在,方家高評在,不用我多說。本文鉆進海面,打撈他篳路藍縷的心靈原稿。
“無心插柳”的癡愛踐約
每位藝術家都帶著個人的行李。真正的藝術作品,永遠都是藝術家本人獨特的經歷、思想、性格、理想的具體體現(xiàn)。
高慶春出生在東北一個寒冷的邊城,沒有藝術基因的遺傳和環(huán)境??墒?,從上初中一年級他就對書法著迷,把報紙上刊登的書法、篆刻作品,剪裁下來,積攢下厚厚的一大本剪報本,臨顏體大字,完全靠自學。當時的社會時尚是“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全天下”,練書法與謀求生計和出人頭地無關,練習篆書,連給鄰居寫春聯(lián)都用不上,更是不務正業(yè),不可思議。可高慶春就是喜歡,這就是熱愛。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愛的的力量是神奇的。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人與職業(yè)之間的緣分,似乎是前生就預訂的契約。今生的相愛相許,今生的全部努力,今生的全部意義,好像就是為了某個前生契約的兌現(xiàn)。
也許,人說不清楚的是天性。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說:人因為天性而迷戀某種事物,正是因為這種“迷戀”激起辛勤工作的熱情。不必問為什么,也沒有什么原因。
高慶春選擇篆書和篆刻,就是一種愛的踐約。選擇這個,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信仰,一種精神。如泰戈爾所說:“一切都在愛中親證”。不計得失的愛,不計得失的精神力量,具有永恒的價值。這是任何一個取得成就的人必須具備的素養(yǎng),也是任何一個稱得上文明的社會所必需的要素,它使任何一個偉大的文明得以建立和延續(xù)。
專一,是“愛”的最顯著特征。美國社會學家羅斯特《黃金法則》中寫道:如果一個人思想分散,他將一無所得。但當他全神貫注某一點時,他將碩果累累。
墨為心聲,刀隨心意。只有用心去寫、用愛去刻,才會出精品,才會有成就。正是這種癡迷的愛,讓篆書和篆刻,在高慶春手上綻放出時代的光彩。
“有心栽花”的路徑探索
在廣袤的書法藝術袁野上,高慶春用的是減法,主要集中在篆書、篆刻、章草三種書體上。多年來一直把篆書作為主攻方向,用秦小篆及清人篆書錘煉篆書線條的質量,鍛煉腕力,規(guī)范筆性。循序漸進,再師法《墻盤》、《毛公鼎》的渾穆沉雄,《散氏盤》的雄肆開張。他不盲目追求鑄造痕跡,而是側重發(fā)揮毛筆“筆軟則奇怪生焉”的特性,磨練神采飛揚的筆法。
幸遇包山楚簡瑰寶,柳暗花明。高慶春被這種金文時代手寫體鮮活靈動的線條和由此而反映出來的神秘的意象所折服,從此另辟蹊徑,集中精力研究簡牘帛書。心追手摹,用金文之骨,撐簡帛書之神。
高慶春雖被楚簡的天真爛漫、鮮活生動所感染,但他心存戒備,刻意與與時風拉開距離,采取了有所取舍、融會貫通的方法,用大篆的筆法來寫簡書,復以簡書的筆調來調節(jié)大篆,不把自己框定在某個范疇內。近些的新作,不僅有技法的綜合疊加,更有經驗與靈感的融入,筆下流瀉出些許古奧、厚重、沉雄、生澀的氣息。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美妙天和,令人沉醉。
在藝術殿堂里,任何有卓越成就的大家,都有其獨自的藝術主張、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作觀點,這既是自我定位,也是在作者與讀者間構建暢達的溝通渠道所不可缺少的內在鏈結。
高慶春認為,“古法”離不開對傳統(tǒng)的深入挖掘和汲取,“個性”可理解為當下的“原創(chuàng)性”。“原創(chuàng)性”絕不是照搬原始或稀有的資源,必須是以獨特的審美視角來審視和提煉這些資源,加以融會貫通,為我所用,才能創(chuàng)作出真正有品位的原創(chuàng)性作品。書法的實踐是“人”與“書”相契和的過程,找到自我的坐標和定位,才算悟到了書法之道。這需要水到渠成的積累,更需要“有心栽花”的設計。
“氣厚勢足”的恢宏意境
高慶春早年就給自己劃定了一個堅定的航向:“在筆墨表現(xiàn)力與金石趣味間尋覓一條屬于我自己的路”。“研習經典、把握規(guī)律、用對方法、找準定位”是高慶春對學生的要求,也是他自己的追求。他以金文為里,簡帛書為表,經過多年的摸索苦練,逐漸形成當下帶有簡帛書意趣的大篆面目。
在實踐中,他把握以下幾點:其一,掌握金文與簡帛書的差異。其二,融匯變通。取包山楚簡之秀逸灑脫、郭店楚簡之流走生動、子彈庫帛書之圓潤宛勁、旁參戰(zhàn)國縱橫家之雄毅剛勁,在理解和領悟中展現(xiàn)楚簡的稚樸和浪漫。臨習和創(chuàng)作時最關鍵需要調整的是筆法,結字也不可一味追求怪異。其三,用金文筆法來融匯簡帛書。金文筆法中正渾厚、力透紙背,克服簡帛書尖、薄、滑、飄等弊端,書寫時既保持鮮活生動又不流滑。其四,文字取法避繁就簡,必要時適當使用假借和異體字。
如高慶春所說,“歲月磨礪涵養(yǎng)了筆墨,筆墨再現(xiàn)了真實的自我”。經典的精華,古為我用,化古為我;結字寬博而敦厚,展現(xiàn)神采;用筆沉實而豐富,增強力感;不僅通過留白和空間處理的手段,還注意筆調的虛實呼應和細節(jié)的節(jié)奏變化,使大章法氣韻生動,篆書與章草互相滲透,筆意融通;篆書與篆刻互為借鑒,相映成趣。從開始階段“內金外帛”的風格探索,繼而達到“氣”厚而“勢”足的恢宏意境。
“疏放朗暢”的樸新印風
高慶春的篆刻主要取法先秦古璽,追穆其渾樸、疏放、簡淡、玄遠的意象,體會既要挖掘篆法、刀法、章法的表現(xiàn)性,重視視覺效果,又要注重作品的內涵,只有形式與內涵的高度統(tǒng)一,才能產生藝術感染力。高慶春是持“以書入印”論者,他探索將帶有簡帛書意趣的大篆書法新面入印。他追求“疏放朗暢、質樸清新”的印風,追求在這一基調統(tǒng)攝下的變化。借鑒了秦漢印、匋印、封泥、磚文乃至吳昌碩、齊白石、來楚生、易大廠的招數(shù),力求刻出自己的感覺來。既強調整體大效果,求氣韻生動,又關注細節(jié)刻畫;既精心篩選入印文字,又把形式美一同考慮進來;既重視“篆”的豐富性,又強調“刻”的表現(xiàn)性。
《圣經》說,“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很少。”高慶春找到了這條路,相信他,會走得更遠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