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書法成語典故是凝練的表達了某種書法觀念。有的是一種技術情境,有的是一種文化衍生的影響力。書法不是孤立的藝術,也不是孤立的文化狀態(tài)。書法與漢字學,文學緊密相連。因為書法最早的形式就是用于書信或者政令書寫。想了解更多書法相關干貨內容,請持續(xù)關注“集大家書法”!
書法成語典故是凝練的表達了某種書法觀念。有的是一種技術情境,有的是一種文化衍生的影響力。書法不是孤立的藝術,也不是孤立的文化狀態(tài)。書法與漢字學,文學緊密相連。因為書法最早的形式就是用于書信或者政令書寫。想了解更多書法相關干貨內容,請持續(xù)關注“集大家書法”!
故而,書法的成語典故里面,我們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內蘊和味道。這里面有風骨和文采,也有技藝高深的竅門。
惠風和暢
這句出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的一句:“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惠是柔和之意,惠風和暢即柔和的風讓人心情舒暢。這本是一句描寫天氣的文學詞匯。卻因《蘭亭序》在書法史上的特殊地位,而產生了獨特的含義。
“惠風和暢”因此成為了后世書法家常常書寫的的書法題材?!短m亭序》即是一篇行書佳作,同時也是一篇美文。正因為這兩個藝術的重疊效果,讓“惠風和暢”這個文學詞匯,成為書法典故。
蘭亭雅集是古代三大雅集之一,是在三月初三上巳節(jié)這天,在曲水流觴中,文人雅士爭相寫詩作對,進而編成詩集?!短m亭序》其實是這個詩集的序言。千百年來《蘭亭序》這篇序文的魅力太大,以致于沒人關心也沒人知道那個詩集的正文內容是什么了。
擔夫爭道
這個典故出自唐代李肇《國史補》,是說唐代著名書法家“草圣”張旭說他曾見公主與擔夫在羊腸小道上爭道,各不相讓,但又閃避行進得法。這個屬于書法技術的情境還原。是一種在有限之中的變化。
何為“有限”?即書法書寫者所寫在紙上的空間是有限的,而要在有限的字或者篇幅中產生充分變化,則要看靈活性和對環(huán)境的熟悉了。有限的紙上空間,一如羊腸小道,筆法如此便勢在必爭,而字的結構又要遵循漢字形態(tài)之大概,分主次,有避讓。
故而“擔夫爭道”,妙就妙在主次揖讓之間,如何能違而不犯。雖然說是“爭道”,其實是擔夫想讓公主而不知如何讓,雙方產生一種僵持不下,卻主觀上都為了和而不是為了侵犯。
那一瞬間的場景,就如同筆畫要迅速在勢中找到發(fā)力點,即“爭而不爭”的那個動態(tài)平衡點。這種筆法的感覺,大多是行草書,要在迅捷中尋找動態(tài)之變化,讓筆畫有進退參差,同時又張弛迎讓有情。
信手涂鴉:
這句典故也是現(xiàn)在常用,“涂鴉”唐代詩人盧仝。盧仝有一子名“添丁”,小時候就喜歡涂抹詩書,常把書弄得一團糟。因此盧仝曾作詩曰:“忽來案上翻墨汁,涂抹詩書如老鴉。”。因為兒童執(zhí)筆無所控制,故而書上的墨跡必然是混亂的如同群鴉亂飛。
故而,這首詩句把兒童頑皮而天真的狀態(tài)表達了出來。后來“涂鴉”即指隨意亂畫,也常常說書法上的幼稚拙劣。“信手”即隨筆隨意書寫,胡涂亂寫。
而這句有時候也作為謙辭來用。即讓別人看自己的書畫作品,則戲稱這是自己的“涂鴉之作”。
力透紙背:
這句成語也是常見的,往往是指書法的功力深厚,也泛化為形容文學上的詞語力量。毛筆寫字需要的是一種滲透力,它不是狠狠的把筆按下去,而是借紙吸水,筆的彈性找到一個摩擦力的啟動點,進而如“銀鉤鐵畫”般行筆。
有力的筆畫會在宣紙的背后,留下寫字運筆時筆鋒留下的痕跡,則有了“透”勁。很多人看毛筆寫字,都以為是表面上的橫向運動,而其實縱向上也是有力,如武術一般,具有穿透和滲透的力量。
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說:“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可見古代書法家也格外重視縱向的力度變化。書法其實并非平面涂抹,而是一種橫縱交錯的立體力學結構。
意在筆先:
書圣王羲之在《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說:“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意在筆先,更多的是強調筆并非只是表達技術,而是表達背后的“意”。
而“意”并非僅僅指寫過字之后的“意”,也指寫字之前的狀態(tài)。書法表達的不是技術,而是人的身心狀態(tài)。書法可以表達才情、性格,乃至不同時間中的情感因素。
故而,狀態(tài)的調整比寫字本身更加重要,書法是一個狀態(tài)表達的出口和途徑。宋代米芾甚至說“意不在字”。意在筆先,是說一定要有書法表達之前的狀態(tài)準備,在研墨中去調整,凝神靜思中觀察自己,然后慢慢輸出為技術。真誠的表達自己。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感謝觀看。更多書法內容盡在集大家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