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若提起七八十年代的中國書壇,大家一定記得一位“明星人物”,他當時的書法可謂雅俗共賞,風靡一時,被廣大群眾所喜愛,還與央視合作推出系列書法講座,對書法的推廣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他對書法的傳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更多書法內(nèi)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若提起七八十年代的中國書壇,大家一定記得一位“明星人物”,他當時的書法可謂雅俗共賞,風靡一時,被廣大群眾所喜愛,還與央視合作推出系列書法講座,對書法的推廣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他對書法的傳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更多書法內(nèi)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他的名字叫楊再春。
楊再春,字墨人,1943年8月生,河北唐山人。中國著名書法家。1968年開始專業(yè)學習書法且嘗試引草入碑,獲得成效,1976年底與劉炳森、范曾、蘇士澍等共同創(chuàng)建“北京書學研究會”,1980年至1981年又在此基礎上共同草創(chuàng)了“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
是的,楊再春老師是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創(chuàng)始人之一。
如今,這位“創(chuàng)始人”在很多年前就早已沉寂、沒落,成為中老年書友群體的一個集體回憶。
楊再春老師在30年前有多火?于國內(nèi),楊再春1990在央視主講《中國書法系列講座》播出后引起巨大反響,先后滾動播出三年之久,同時配合出版四本教材,對全國書法的普及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于國外,他曾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美國、瑞士等國家和地區(qū)多次舉辦個人書法展覽和講座并出版專著30余種。可以說,楊再春影響了一代人,在海內(nèi)外擁有上千萬學生。
然而,書法藝術經(jīng)過三十多年的發(fā)展,人們的審美趣味、審美水平更多元、更豐富,更注重追求古典、自然,于是再回頭來看楊再春的字,卻還停留在80年代,筆畫做作、線條浮夸、映帶拖沓怪異,被網(wǎng)友批為入門水平,甚至是“老干體”,不禁令人唏噓。
楊再春的沒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整個書法界審美的進步。而楊再春單一的筆法路數(shù),淺俗的審美觀、違反自然的技法,是造成其因原地踏步而被社會遺忘的主要原因。
楊再春對于書法章法很有研究,我們應投以欽佩的目光。他對于章法、字法、筆法的研究由淺入深,在那個時代借助電視和書籍傳播深深地感染了許多人。其創(chuàng)作缺憾在于一個“擺”字:章法的刻意擺布,字形的刻意雕琢,用筆的刻意斧鑿。
當我們進行書法講解示范的時候為了理解的方便可以將一些謀篇布局、使轉技巧教條化、明晰化,是相對“死”的,但是當我們進行創(chuàng)作時這些常識性的東西就要化為潛意識,變成“活”的東西,意在筆先,字在筆后,在這一點上楊明顯存在著轉換的缺失。
在創(chuàng)作工具上慣用長鋒羊毫,以細筆寫大字,長鋒筆為了達到某些藝術效果不得不進行理性的超常的特異性發(fā)揮,左搖右轉上提下按,指腕的搖擺動作幅度理性地加大以期達到預想的效果,由于碑系書法的空間意識過強,強到“因形失勢”,故書寫流暢的時間性受到減損,且未能實施有效手段將二者統(tǒng)一起來,最突出的是起收、轉折部分過于著意而忽視線條中部的頓挫和飽滿,楊書對于魏碑的理解與運用存在表面化的傾向。
這種引草入碑的技法追求,成就了楊氏書法,卻也成為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嚴重短板。這種短板意味著技法單一、審美短見、表現(xiàn)力受制,因而意韻浮夸、情趣枯竭。
有時,創(chuàng)作過程就是與筆搏斗的過程,得形失勢,一切都在刻意進行時中,形在筆先,作品很難打動具有一定欣賞素養(yǎng)的觀眾。此外,楊再春的書法尤其是結體不是汲古出新,而是受時風影響較大,其結字不古頗類“辦公體”,在首先確立一種淺俗的結字觀念下去有限地臨摹古人,其所得當然十分有限了。
故此,其作品有質(zhì)無神,久之被人遺忘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我常想:毛筆界的楊再春頗類硬筆界的龐中華,不知這樣的比較是對楊先生的恭維還是貶抑?
不可否認,直到今天依舊有些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喜歡楊再春的字,甚至視若經(jīng)典。但是,幾乎所有效法楊再春的作者,都淪落為老干體。本質(zhì)上都是技法短板、審美枯竭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