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學書法的人,最常聽到的一個詞兒,就是“中鋒運筆”。何謂中鋒?據(jù)說是使筆直立,鋒在正中,左右不偏,便叫“中鋒”。何謂中鋒運筆?據(jù)說是讓筆尖兒常在點畫的中心,不偏不倚地運行,便叫“中鋒運筆”。更多書法內(nèi)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學書法的人,最常聽到的一個詞兒,就是“中鋒運筆”。何謂中鋒?據(jù)說是使筆直立,鋒在正中,左右不偏,便叫“中鋒”。何謂中鋒運筆?據(jù)說是讓筆尖兒常在點畫的中心,不偏不倚地運行,便叫“中鋒運筆”。更多書法內(nèi)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近世書家動輒以中鋒為本,將中鋒作用說得神乎其神。如:
清代笪重光:“能運中鋒,雖敗筆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亦劣。優(yōu)劣之根,斷在于此。”
清劉熙載:“書用中鋒,如師直為壯,不然,如師曲為老。兵家不欲自老其師,書家奈何異之?”
王蘧常說:“書法之妙,全在用筆,用筆之貴,又在用鋒,用鋒之要,則在中鋒”。
白蕉:“用筆講用中鋒,是書法之憲法,是用筆之根本大法”。
沈尹默:“筆鋒在點畫中行動時,墨水會隨著在它所行動的地方順著尖頭流注下去,不會偏上偏下,偏左偏右,而是均勻滲開,四面俱到。這樣形成的點畫,自然不會有上重下輕、上輕下重、左重右輕、左輕右重等等偏向的毛病,就做到了書家所一致主張的‘筆筆中鋒’。筆筆中鋒,點畫自然無不圓滿可觀。所以歷代書家的法書,結構短長疏密,筆畫肥瘦方圓,往往因人而異,而不能不相同的,就是‘筆筆中鋒’”。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毛筆不是鋼筆,筆尖兒是軟的,在觸紙的瞬間,筆尖兒就變成側鋒。這是基本事實!更何況,書法在揮運的過程中,不可能不偏不倚地做機械式平移。要是誰真地那樣去寫字,不被人們當成笑話才怪。
所以,中鋒在哪里?!中鋒用筆,只不過是一種幻想罷了!
既然沒有中鋒運筆,那么,怎么運筆才算是正確的呢?是盡量垂直用筆,還是斜執(zhí)而用側鋒?
關于用筆,古人曾提出過很多原則,如:“橫筆立下,立筆橫下”,“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欲下先上,欲左先右”等等。這些說法的本質,實際上都是側鋒落筆、側鋒收筆以制造芒角增加動感的含義。
讓我們仔細看一看那些名家的墨跡本,你就會發(fā)現(xiàn),橫畫也好,豎畫也罷,筆畫根本不是一般粗細,而且在筆畫的兩端,常常會出現(xiàn)芒角,而這就是側鋒造成的效果。
圖片116:王羲之《得示帖》
圖片117:王獻之《新婦服地黃湯帖》
讓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二王的書作:
很多橫畫左上角的小尖兒,并非寫成,而是急促搭筆時自然而然形成的;筆畫粗細之間變化非常強烈而且突然,除了硬芯毛筆這一工具因素之外,斜執(zhí)筆用副毫加粗也是其關鍵因素。
而后世臨摹者,由于是垂直執(zhí)筆,在同一個筆畫卻粗細突然變化這一點上,卻只能束手。
《翰林粹言》中有:“側鋒取妍,此鍾王不傳之秘”。
楊守敬在《馬鳴寺根法師碑》的評語中也曾言:“大抵六朝書法,皆以側鋒取勢,所謂藏鋒者,并非鋒在畫中之謂,蓋即如錐面沙、如印印泥、折釵股、屋漏痕之謂。后人求藏鋒之說而不得,便創(chuàng)為中鋒以當之。其說亦似甚辨,而學其法者,書必不佳。且不論他人,試觀二王,有一筆不側鋒乎?惟側鋒而后有開闔,有陰陽,有向背,有轉折,有輕重,有起伏,有停頓,古人所貴能用筆者以此。若鋒在畫中,是信筆而為之,毫必無力,安能力透紙背!且亦安能有諸法之妙乎?”
這也就是說,“側鋒運筆”才是真正的王道。只有側鋒落筆側鋒收筆,才會在筆畫的前后兩端制造出芒角,才能使得這個筆畫和上一筆連起來看時具有動感。
可惜的是,在“中鋒運筆說”的影響下,執(zhí)筆方法常常被人以訛傳訛。結果就導致了很多人在書寫時,幾乎完全垂直用筆,將本來是連帶效果的芒角,要么泯滅在筆畫之內(nèi),要么當成了筆畫進行僵硬地書寫,結果人為地增加了動作,增加了書寫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