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_国产综合色在线精品_国内自拍真实伦在线视频_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_永久免费av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集字書法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集字書法 掃一掃下載書法APP

當前位置

首頁 > 書法資訊 > 藝術評論

書法老師應該講給孩子聽的書法家故事 魏晉南北朝

0 2022-04-21 17:29:15

摘要:  現(xiàn)如今很多家長都把孩子送到書法培訓機構書法,有的是沖著拿獎,有的則只是簡單的學好寫字或者讓孩子有一個愛好,但是現(xiàn)在很多書法培訓機構的老師只顧著教書法,很少會在教書法的過程中告訴孩子一些書法理論或者說一些古代書法家的學書故事。有些書法故事是有利于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的,所以給孩子講些書法故事是必要的。更多書法內(nèi)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現(xiàn)如今很多家長都把孩子送到書法培訓機構書法,有的是沖著拿獎,有的則只是簡單的學好寫字或者讓孩子有一個愛好,但是現(xiàn)在很多書法培訓機構的老師只顧著教書法,很少會在教書法的過程中告訴孩子一些書法理論或者說一些古代書法家的學書故事。有些書法故事是有利于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的,所以給孩子講些書法故事是必要的。更多書法內(nèi)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骨灰級書法愛好者鐘繇

鐘繇是今天流行的楷書的創(chuàng)始者,書法界有一種說法,說“書圣”王羲之的書法學自衛(wèi)夫人,而衛(wèi)夫人學自鐘繇。這樣算起來羲之還是鐘繇的徒孫,可見鐘繇在書法史上的地位。

看到一本名為《混跡三國》的閑書,上面也談到鐘繇,說他是個文武全才,文的方面,他精通史學、易學、書法;武的方面主要是學習兵法和劍法,他的指力可以洞穿棉被。

我不由嚇了一跳,在我印象里的一直是文弱書生的鐘繇,幾時修成了這一指禪功?莫不是現(xiàn)代的海燈法師也要認鐘繇為祖師爺吧!

想馬超的堂弟馬岱與鐘繇那一戰(zhàn),被后人評為三國戰(zhàn)史上實力最為懸殊的一戰(zhàn):“岱引軍一萬五千,浩浩蕩蕩,漫山遍野而來。鐘繇出馬答話。岱使寶刀一口,與繇交戰(zhàn)。不一合,繇大敗奔走。”

后人評:“對付鐘繇這號只會白紙上寫黑字的還用寶刀,太夸張了吧!”

如果鐘繇的指力可以洞穿棉被,雖然不能洞穿馬岱的寶刀,那至少在武藝上并非等閑之輩,不至于與馬岱只斗得一個回合吧。

其實,真實的情形是,史上記載鐘繇指力洞穿棉被,是他學書三十余年,每天夜晚在被子上不間斷練字的結果。

鐘繇臨死時把兒子鐘會叫到身邊,交給他一部書法秘籍,把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訴鐘會。他說,自己一生有三十余年時間練習書法,不分白天黑夜,不論場合地點,有時間就寫,有機會就練。與人坐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就蹲在地上寫字。晚上睡覺,就用被子作紙張,結果時間長了被子給劃了個窟窿。見到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等自然景物,就會與筆法聯(lián)系起來,有時去上廁所,竟忘記了出來。

鐘繇在學習書法入迷忘我,堪稱骨灰級書法愛好者,還有一事更能證明。

青年時期,鐘繇就與后來的領導――曹操因為共同的書法愛好走到了一起,那時經(jīng)常出席書法學術討論會的還有邯鄲淳、韋誕、孫子荊、關枇杷等書法迷。

有一天,鐘繇發(fā)現(xiàn)韋誕座位上有蔡邕的練筆秘訣,就向韋誕借閱。不料這位擅長制墨的先生(韋誕制作的墨被稱為“韋誕墨”,被贊譽為“百年如石,一點如漆。”),大概很怕鐘繇借了不還他,也有可能是怕鐘繇的書法超過他,總之,任鐘繇死磨硬纏都堅決不借。

鐘繇很生氣,他把胸脯擂得咚咚響,一直擂了三天,擂得胸前青一塊紫一塊,還嘔了一大灘血,不知道內(nèi)情的人,還以為他在練大力神功,準備去跑江湖賣狗皮膏藥,這韋誕也夠狠心,全不為鐘繇的“苦肉計”所動,硬是沒給他看。鐘繇卻因為“表演”太投入,把自己擂得奄奄一息,虧得曹操派人送五靈丹(三國時期療傷圣藥)給他,才活過來。鐘繇算是得了心病,發(fā)下誓言,說不惜等韋誕死了之后去盜墓,也要看到蔡邕的秘訣。

這差不多為韋誕做了一個廣告,誰都知道韋誕手中有一本練書法的秘籍,以致于后來韋誕的墓真的被盜了。

但韋誕比鐘繇晚死了二十年,鐘繇是不可能親自去盜的,但是由于他發(fā)下的那個誓言,后人還是一口咬定盜墓的事情是鐘繇指使的,這可真是冤枉了鐘繇。

韋誕題匾擲筆

韋誕,字仲將,三國魏京兆(今陜西西安人)人,擅長楷書,尤其精于題署,漢魏時期的皇宮、舍館和各類寶器上,都有他寫的手跡。

魏明帝即位后,在洛陽興建凌云臺。樓臺上懸掛有未題字的匾額,讓韋誕去題寫。人們用籠子裝著韋誕,再以滑輪、長繩牽引,吊拉上去。匾額離地面有二十五丈,韋誕站在上面,膽顫心驚。一氣之下,他扔掉手中筆,把它燒了,并告誡他的子孫,斷絕傳授他的楷書法,還將這一條寫進了家規(guī)。

一代書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號澹齋,祖籍瑯邪監(jiān)沂(今山東臨沂),后遷會稽,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擅書法,世稱“書圣”。

王羲之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nèi)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稱病棄官,攜子操之由會稽蕺山徙居金庭。建書樓,植桑果,教子弟,賦詩文,作書畫,以放鵝弋釣為娛。且與許詢、支遁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后,書法興起。其后裔多擅書畫,作品掛滿廳堂、書房,人稱“華院畫堂”。后人定村名為“華堂”,沿稱至今。王羲之遺跡遍及全縣各地。嵊西獨秀山為王羲之讀書處,山上觀音殿懸有“右軍舊游地”匾額;山麓建桃源鄉(xiāng)鄉(xiāng)主廟,奉王右軍為鄉(xiāng)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東的清隱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嶺等,均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遺跡可尋。

東晉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梁大同年間(535-546年),嗣孫建右軍祠于墓前,并于觀旁建書樓、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觀晉右軍書樓墨池記》。隋大業(yè)七年(611年),其七世孫智永和尚囑徒尚杲(吳興永欣寺少門),專誠赴金庭祭掃,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記》,立碑墓前。明永樂年間,張推官樹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晉王右軍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孫秀清于金庭觀左建“晉王右軍墓道”牌坊,現(xiàn)尚完好。

王羲之書竹扇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jù)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jīng)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jù)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題扇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王羲之寫字換鵝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yǎng)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jīng)》??墒撬劳豸酥遣豢陷p易替人抄寫經(jīng)書的。后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yǎng)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

王羲之換鵝

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jīng)。”

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jīng),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王羲之教子習書法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夸贊道:“此兒后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后心中沾沾自喜。(啟明按:關于執(zhí)筆,啟明推薦您看看這篇文章《標準的毛筆握筆方法和握筆姿勢(附毛筆的握筆方法圖解)》)

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wěn)。”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xiàn)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后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并說:“我又練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么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后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jīng)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后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后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王羲之天臺山拜師

王羲之在蘭亭修禊之前來到天臺山,被神奇秀麗的天臺山風景吸引住了,便在華頂住了下來。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云濤霧海,這些山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潤色。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竟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練呀練呀,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看著,思考著。對自已所寫的字,他還不滿足,又看又練,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忽然,一陣清風過處,一朵白云飄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鶴發(fā)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細地觀看自已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丈啊,請您多多指正。”

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

王羲之心里納悶,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見老人一本正經(jīng),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老人接過筆,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寫字,讓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說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后點點頭說:“你會更快進步起來的。”說罷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臺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比呀劃呀,寫呀練呀,終于領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劃和架子結構的訣竅,都體現(xiàn)在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后,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灑脫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紹興,與文友在蘭亭歡聚時,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臺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筆訣,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黃經(jīng)洞》,放在山頂一個突兀峭險的巖洞里,后人就叫它“黃經(jīng)洞”。今天,有些膽大的旅游者,還要爬上黃經(jīng)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還藏著王羲之的《黃庭經(jīng)》呢!

東床快婿

郗山與微山島隔水相望,山上有一座好大的墳墓,墓前有一統(tǒng)石碑,上書:“東晉太尉郗鑒之墓”,系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手筆。

郗鑒是金鄉(xiāng)縣人,少年時家中貧寒,連飯也吃不上,可為人聰慧好學,加上他賢達的人品德性,以儒雅著名鄉(xiāng)里。大家伙都想讓他成才成名,就自愿獻糧獻錢資助他,于是他便刻苦地習文練武,奮進不息,不久就文武全才了。到了東晉元帝司馬睿當皇上時,郗鑒被詔為龍驤將軍兼兗州刺史。后來司馬紹登基又升他為東騎大將軍,督都徐、兗、青三州軍事。咸和年間,郗鑒奉旨平叛叛黨,立了大功,又加封他為太尉。在朝廷里除了文官丞相王導,就數(shù)他這武官太尉了。

郗鑒有個女兒,年長二八,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郗鑒愛如掌上明珠。女兒尚未婚配,要為女擇婿,這么一個寶貝疙瘩,可得要找個門當戶對的人家。郗鑒覺得丞相王導與自己情誼深厚,又同朝為官,聽說他家子弟甚多,個個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鑒就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丞相。王丞相說:“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任意挑選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郗鑒就命心腹管家,帶上重禮到了王丞相家。

王府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覓婿,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尋來覓去,一數(shù)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領著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里,就見靠東墻的床上一個袒腹仰臥的青年人,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對郗太尉說:“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余人,聽說郗府覓婿,都爭先恐后,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著若無其事。”郗鑒說:“我要選的就是這樣的人,走,快領我去看!”郗鑒來到王府,見此人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東床快婿”一說就是這樣來的。

坦腹東床

這“東床快婿”王羲之后來成了大名鼎鼎的書法家,被后人稱之為“書圣”。

再說郗鑒晚年病重時囑咐家人道:“吾一向崇敬仁者的微子,智者的張良和軍家之杰的目夷,離他們的墓地不遠有一風景秀麗的小山丘,地處徐(州)兗(州)之間,歷為吾供職轄區(qū),吾死后就葬于此。”王羲之還為其岳父撰寫了流傳千古的碑文。后來,這座無名的小山丘就叫做“郗山”了。

吃餃子

一天,王羲之路過集市,見一家餃子鋪門口,人聲喧嚷,熱鬧非常。尤其是門旁的那兩幅對聯(lián),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經(jīng)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十個字,橫匾上寫的是“鴨兒餃子鋪”。但是字卻寫得呆板無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罷,心中暗想:這樣的賴字,也配寫匾?又一琢磨:“經(jīng)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好家伙!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買賣,竟能如此夸口?

走近一瞧,見鋪內(nèi)有口開水大鍋,設在一道矮墻旁邊。包好的白面餃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鳥,一個接一個地越墻飛來,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滾沸的大鍋。一鍋下滿,不用招呼,“小鳥”就停飛了。等到這鍋餃子煮好,撈完,“小鳥”又排隊一樣飛來,準確無誤。

王羲之十分驚奇,就順手掏出一些散碎銀兩,要了一大碗餃子,然后坐下。這時他才發(fā)現(xiàn),餃子個個玲瓏精巧,好象浮水嬉戲的鴨兒,真是巧奪天工的奇貨!他用筷子將餃子夾起,慢慢地送到嘴邊,輕輕地咬了一口。頓時,清香撲鼻,鮮美滿口。不知不覺間,把那一大碗餃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頓飽餐之后,王羲之對自己說:這鴨兒餃子果然不錯!只是門口那副對聯(lián)的字寫得太差,與這美味餃子實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他們另寫一副對聯(lián),也不辜負我來此一場——想到這里,他便問店伙計:“請問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計用手指著矮墻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墻后。”

王羲之繞過矮墻,見一白發(fā)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個人搟餃子皮,又包餃子餡,轉眼即成,動作麻利極了。更令人驚奇的是,包完之后,白發(fā)老太婆便隨手將餃子向矮墻那邊拋去,鴨兒餃子便一個一個依次越墻而過。

老人的高超技藝,使王羲之驚嘆不止。他趕忙上前問道:“老人家,象您這深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老人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聽了這話,王羲之沉默了一會,好象在品嘗這句話的滋味。然后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么門口的對子,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

老人氣鼓鼓地說;“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請,只是不好請啊!有的人寫字剛有了點名氣,就眼睛向上,哪里肯為我們老百姓寫字。其實,照我看,他們寫字的功夫,還不如我這扔餃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聽了,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羞愧難當。于是,他特意寫了一副對聯(lián),恭恭敬敬地送給了這位老人。

王羲之賣當

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很愛游山玩水,走進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訪好友,走到蘇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橋,舉目四望,見前邊有一座小村莊,飄揚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輝中閃光,裊裊的炊煙從茅屋頂上緩緩升起,三三兩兩的農(nóng)人向村莊走去,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圖畫呀,他有些流連忘返,在橋邊停下,月亮升起的時候,村莊一片朦朧,更是一番景致,沽來一壺清酒,買了幾盤小菜,自斟自飲起來,夜半時分,帶著幾分醉意,漸漸睡去。

第二天醒來,忽覺頭上沉重,回到館舍躺下就病了,書童請來了蘇州的名醫(yī)為王羲之診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個月。出門時身上所帶的盤費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這怎么辦?他想了想,忽然記起,在他住的旅館對面有一個當鋪,他記得那個“當”字已經(jīng)破舊不堪了,我何不寫個當字去當了?這是個好主意,于是就叫書童鋪紙磨墨。他寫好一個當字,叫書童拿去當了,價格是30兩銀子,少一個子兒也不當。

書童來到當鋪,展開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個好字,就問當多少錢,書童說30兩銀子,少一個子兒也不行。老板端詳著,說:“好字是好字,只是帶著病容,不值不值。”

書童回來把老板的話說給王羲之,王羲之說:“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來了,好!我就再寫一個。”王羲之又寫了一個字,讓書童拿去,老板一看,說道:“這個當字比那個有力多了,只是帶著孤氣和怒氣。就這吧,我要了。”交給書童30兩銀子。

王羲之有了錢,又可以上路了。

他來到杭州,見了朋友,朋友設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親戚,開著一個當鋪,想求王羲之寫個當字,當做招牌,王羲之說:“我已經(jīng)寫好了一個當字,你去取回來就是了。”王羲之把當票掏出來,交給那人。那人帶著銀兩就望蘇州而去。

到了蘇州,見了當鋪老板,就要回當。老板聽他不是本地人,跑這么遠要回當,以為他是個瘋子。一看當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盤子一撥拉,連本帶利開口要他40兩,那人掏出40兩給了老板。老板有點納悶,明顯是坑他,他卻喜滋滋地掏出40兩銀子贖當。就問他:“請問,這個字有什么珍貴的?”那人說:“這是當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你老先生有眼不識金鑲玉,哼!再會!”

老板急了。喊道:“你回來,我拿50兩銀子要了你的當字,要不100兩,100兩!”

那人聽都沒有聽,回到杭州,見了王羲之,交出了那個當字。

王羲之接過來看都沒看,“嚓嚓”兩下把那個字撕了個粉碎。那人可惜得不得了,一步晚了,沒能救出那個當字。

王羲之笑笑說:“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個‘和’字,和氣生財么,這個字是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時候、在發(fā)脾氣的時候寫的,帶著幾分怒氣,不好,我現(xiàn)在再給你寫一個,包準你掛出去能發(fā)財。”

于是,杭州的朋友展紙磨墨,王羲之運氣著力,揮筆寫下一個很大的‘當’字。在場的朋友們無不稱奇,人人都夸這個當字極好極好。

這個當字經(jīng)高級工匠刻制,掛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處,非常顯眼,生意也非常熱鬧。從此以后,杭州城的當鋪成了全國最出名的當鋪。

王羲之寫春聯(lián)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有一年從山東老家移居到浙江紹興,此時正值年終歲尾,于是王羲之書寫了一付春聯(lián),讓家人貼在大門兩側。對聯(lián)是:

“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景。”

可不料因為王羲之書法蓋世,為時人所景仰,此聯(lián)剛一貼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訴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氣,又提筆寫了一付,讓家人再貼出去。這付寫的是:

“鶯啼北里,燕語南郊。”

誰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蛇@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鄰右舍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了春聯(lián),惟獨自己家門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個辦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筆寫了一付,寫完后,讓家人先將對聯(lián)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張貼于門上: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夜間果然又有人來偷揭??稍谠律乱豢?,見這付對聯(lián)寫得太不吉利。盡管王羲之是書法名家,可也不能將這付充滿兇險預言的對聯(lián)取走張掛啊。來偷揭的人只好嘆口氣,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剛亮,王羲之即親自出門將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別貼好,此時已有不少人圍觀,大家一看,對聯(lián)變成:

“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

眾人看了,齊聲喝彩,拍掌稱妙。

入木三分

過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總要將自家的店號起個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廣源記”啦,“茂源記”啦,“康泰記”啦,等等,名目繁多。單說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錯,擴大了門面,增添了貨物,招牌也想換個新的??蓜e小看這招牌,它對生意的好壞還挺有影響吶。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湊巧,有人給找來了一塊曾經(jīng)用來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寫滿了祭祝的文字。

開始,人們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筆字洗去,好寫新的內(nèi)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筆字不僅沒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層,筆跡依稀可見;木板刨了兩層,筆跡還能看見。人們驚訝了:這是誰寫的字,這樣深刻有力,一位懂得書法的老先生來了一看,立即驚嘆得叫起來??粗粋€勁地拍案叫絕的樣子,在場的人都很奇怪,紛紛圍攏來看。老先生說:“這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筆跡啊!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王羲之的書法怎么這樣深刻有力呢?這與他平常堅持不懈的鍛煉有關。有一個“戒珠”的故事可以從側面說明這一點。

據(jù)說王羲之有一顆心愛的明珠。這顆明珠不光是好玩,用來觀賞的,王羲之還經(jīng)常雙手摩挲它,用來增強書寫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見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惱,是誰偷去了呢?經(jīng)常在他身邊的,除了一個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沒有別的外人了……因此,他對這位和尚冷淡起來。這位和尚發(fā)現(xiàn)主人對他有懷疑,就以“坐化”為名,不吃東西,餓死了。后來,家人在宰殺白鵝時,發(fā)現(xiàn)明珠在大白鵝的肚子里。原來,是大白鵝把珠子吞下去了。

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錯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為了紀念這位清白的和尚,他將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為教訓,對朋友應以赤誠相待,不能輕易懷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作為一個書法家,王羲之不僅自己注意鍛煉腕力,增強書寫時的筆力,也嚴格要求后人。他的兒子王獻之,很小就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書法。有一次為了檢查獻之的筆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后,趁獻之集中精力寫字時,他猛地用手指夾住兒子手中的毛筆往上拉,誰知獻之握筆很緊,毛筆沒有被奪下來。王羲之對此很滿意,他高興地說;“這孩子將來能成為書法家。”并當場寫了一幅字贈給獻之。這件事說明,書法家的筆力是下苦功夫練出來的。

“臣書第一,陛下亦第一”

王僧虔年輕時就寫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長隸書。早在劉宋朝,宋文帝在一次偶然機會見到他的一幅白絹扇面書法,贊嘆不己,說:“這不只是超過了王子敬(獻之),其骨力內(nèi)涵,外貌風儀更不一般。不可小看。”王僧虔是晉代三朝宰相王導的五世孫,而著名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則又是王導的從子、從孫。王僧虔的書法是有其家學淵源的。他不僅繼承了家族的傳統(tǒng),字寫得好,而且對書法理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曾著《書論》一篇。所以宋文帝如是說。

至齊代,王僧虔書法更臻完美,遂成海內(nèi)名家。太祖蕭道成也是個篤好書法的人,即帝位后,書法雅興仍不減當年。

建元中(公元479—482年),太祖召已是丹陽(今江蘇鎮(zhèn)江)尹的王僧虔來朝,提出要與他進行書法比賽。王僧虔只得從命。君臣二人各自展紙濡墨,揮毫逞興。作書完畢,太祖十分得意地問:“聯(lián)與公卿書法,誰是第一?”王僧虔不假思索地回答說:“臣書第一,陛下亦第—。”太祖心里明白,自己的書法是不能與王僧虔匹敵的,付度王是否有曲意奉承之露,出如此狡黠之語。于是反問道:“第一就是第一,怎么會有兩個第一?”王僧虔不慌不忙地說:“我的書法在所有大臣中數(shù)第一,陛下書法在歷代帝王中數(shù)第一。”經(jīng)他這樣一解釋,太祖又覺得似乎不無道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說:“公卿可真會說話,既不失之自信,又不得罪人,真可謂善自為謀啊!”話語中流露出對王僧虔應對機變的嘉許。君臣二人當即互贈各自所珍藏的古代名人法書精品。

恨二王無臣法

黃門侍郎張融,不但對皇帝老子不在乎,對先賢書圣二王也老大不恭敬。相傳他與齊高帝有一段妙趣橫生的對話:“融善草書,常自美其能。帝曰:卿書殊有骨力,但恨無二王法。答曰:非恨臣無二王法,亦恨二王無臣法”,(見《南史》卷32《張融傳》)。從現(xiàn)象上看,張融的確狂妄得可以。何等人,敢去比肩二王?再查張融書作,雖原作不可得,但歷代的一些評價,于他十分不利:梁·庾肩吾《書品》列融書品下:唐·李嗣真《書后品》所列亦同;張懷璀《書斷》云,“融書兼眾體,於草尤工,而時有稽古之風。寬博有余,嚴峻不足,可謂有文德而無武功。”此而抗衡二王,當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人指其為“常自美其能”,語涉譏刺,想來也不是毫無來由的。

但是,撇開張融本人而言,光論“臣法”與“二王法”,此語不無可取之處。盡管張融在特定條件下出此狂言為人譏笑,但一般地說,他的“恨二王無臣法”,在觀念上卻是凌爍前輩、居高臨下的。“二王法”是前人法,對后人言是經(jīng)典;其后人之法對更后人而言,不啻也是楷范。每一時代的風尚各異,后時代要有建樹,勢必要沖破前一代確立的種種“二王法”,自出機抒,獨標新幟,這對于當時人而言是“臣法”,對后世人則又成了新的“二王法”。唐之視晉與宋之視唐,元之視宋與清之視明,無不是“二王法”與“臣法”之間互相影響又互相轉換的嬗變關系。故而,張融此言落實到他這個具體環(huán)境中,是難於逃脫狂妄之嫌的;但從純理論角度看,此言又是絕對真理,說出了歷史嬗變的真諦。

宋人黃山谷對此深有感受,袁燮題其《食面帖》云:“涪翁書大率豪逸放肆,不純用古人法度。嘗稱:杜周有言,三尺法安出哉?前王所是著為律,后王所是疏為令,以此論書,而東坡絕到。”(見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15引)山谷的“三尺法安出哉”直是張融“恨二王無臣法”的張本。古代書家之法,可以成為今人楷則,今人書法也將成為后人楷則----安知后人不會以我黃山谷的“不法”之法為法。

部分文章轉載于互聯(lián)網(wǎng),若侵權到您的權利,請聯(lián)系 1170734538@qq.com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