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在不少人看來,書法就是寫寫字而已。于是乎,一些人,不管以前是干什么的,都涌到“書法家”這個隊伍中來了。他們有的對傳統(tǒng)技法非常生疏,甚至過去根本就沒有拿過毛筆。有的則雖然也曾寫過毛筆字,但也只是隨手揮寫,對書法的審美規(guī)律幾無所知。更多書法內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在不少人看來,書法就是寫寫字而已。于是乎,一些人,不管以前是干什么的,都涌到“書法家”這個隊伍中來了。他們有的對傳統(tǒng)技法非常生疏,甚至過去根本就沒有拿過毛筆。有的則雖然也曾寫過毛筆字,但也只是隨手揮寫,對書法的審美規(guī)律幾無所知。更多書法內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此外,還有一些“江湖書法家”,沒有一點傳統(tǒng)功底,任筆為體,還熱衷于宣傳造勢,其行徑近乎江湖術士,滿紙粗率,格調低俗。這種沒有經過嚴格書法訓練的涂鴉之所以有市場,與目前普通觀眾對書法缺乏審美能力有直接關系。歷史地看,普通觀眾與書法藝術隔膜的討論,自上世紀上半葉就開始了。
沈從文在一篇題為《談寫字》的文章中說,書法雖然在進入民國后被承認為一個藝術門類,但社會上的許多人,對書法“本身美惡毫無理解”。
他舉了一個例子,民國初年的山東督辦張宗昌不識字,但某藝術雜志上竟還刊載過他一筆寫成的“虎”字。沈從文感嘆道:“多數(shù)人這么愛好藝術,無形中自然就獎勵到庸俗與平凡。標準越低,充行家也越多。”在沈從文看來,要想挽救書法這門藝術,使其免于墮落,可能的辦法之一就是尊重社會分工,讓真正懂書法,在書法上有造詣的人來向社會宣傳普及書法審美知識。如此一來,“真的專家行家方有抬頭機會,這一門藝術也方有進步希望”。
沈從文的這個意見,對于今天的書法環(huán)境而言,仍然極具針對性。我們已經看到,他所嘆息的流弊,在今天非但沒有消失,甚至更嚴重了。
書法家無疑也是在寫字,但書法家的書寫是以嚴格的書法藝術訓練為基礎的。簡單地說,實用中的寫字只需讓讀者知道寫的是什么字就可以了,但書法創(chuàng)作卻需要通過筆法、墨法、結體、章法等綜合性的創(chuàng)造,來構成一個審美世界,表現(xiàn)出創(chuàng)作主體的審美情趣。這二者的差別是巨大的。
沈從文認為,書法作為一門藝術,有很高的專業(yè)門檻。由于有門檻,在一個觀眾對書法傳統(tǒng)產生隔膜的時代,“提出‘向傳統(tǒng)學習’的口號”,就極有必要了。他的這個建議又可謂正中肯綮。在今天,不單是普通大眾,就是書法家隊伍內部,在向傳統(tǒng)學習這一點上,怎么強調都不過分。
向傳統(tǒng)學習,是中國書法審美的基礎,這就首先要認識建構書法審美價值的著眼點。中國書法是講究用筆、點畫、結體等法度的,只有掌握了這些法度,書法才能呈現(xiàn)出豐富的美感。
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法度的意義。“一”字是中國漢字里最簡單的字,誰都認得出來。但要在書法創(chuàng)作的意義上寫好“一”字就不簡單了。
古人所謂“橫如千里陣云”,可以理解為怎樣寫“一”字,我們來細讀這句話。首先,“云”是什么?團團塊塊的墨云?薄如輕紗的淡云?裊裊娜娜的一線之云?宛如飛天靈動的飄逸之云?都可以是,也都可以不是。其次,“陣云”即云的陣勢、動勢。如果“云”講的是“形”的話,那么,“陣”講的是“勢”。有“形”必有“勢”,必須賦予“形”生命;點畫能否活起來,關鍵在于“勢”。“形”是“勢”的載體,沒有“勢”,“形”就沒有靈魂。“勢”講布陣,陣出神采。云在天空中千姿百態(tài),千變萬化,“橫如千里陣云”意味著,書寫可以無窮變化。在寫“一”字時,書法家筆力的強弱、字勢的構架、線條的律動,墨的濃淡枯濕,以及個人的學養(yǎng)、個性和書寫時的情感,都直接決定著“一”的形態(tài)、動勢和表現(xiàn)的意趣。
向傳統(tǒng)學習還意味著,認識到傳統(tǒng)的生命力在于創(chuàng)新。我們這個時代的書法,從表面上看,的確很繁榮,全國各級書法家協(xié)會的在冊書法家人數(shù)加起來,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數(shù)字。但從當前書法創(chuàng)作的現(xiàn)狀來看,情況其實是不容樂觀的。
從當今書法展覽的主流看,似乎創(chuàng)造的東西少了一些,而模仿卻幾乎成風。大多數(shù)人所謂書法創(chuàng)作,不過是模仿古人,甚至模仿當代人。更低劣的模仿甚至是,直接用電腦集字,然后反反復復臨寫,就名其曰創(chuàng)作。
另一個問題是書法家的傳統(tǒng)視野問題。書法的傳統(tǒng)是多元的,帖是傳統(tǒng),碑是傳統(tǒng),經典的是傳統(tǒng),民間書法也是傳統(tǒng),遠非一種書風所能囊括。自清代中期以來,隨著碑學的興盛,書法史上出現(xiàn)了新一輪的創(chuàng)新高潮,碑帖結合的書風在晚清已成為書壇主流。
但現(xiàn)今的書法大展上,卻難看到沿著這一創(chuàng)新路向所作的新探索。整體來說,當今的書法審美趣味不高,傳統(tǒng)視野狹窄,“書法家”特別多,但品味較之前代卻明顯下降了。
要進入書法藝術的高境界,是一個是積學漸修、厚積薄發(fā)的漫長過程。如果僅僅能提起毛筆寫字,就自譽為善“書法”,何其陋也!
胡抗美,1952年生,湖北襄陽人,號鹿門山人、一席堂、得天廬、三覺翁。現(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四川大學碩士、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