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xué)習(xí)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米芾在《論書帖》中說:“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轍成下品?!睍x人最具代表性的書家非二王莫屬。二王書法的實力及影響在書法史上無人能及。而實際上二王書法藝術(shù)存在巨大分野??梢詫ⅰ皶x人格”分為以王羲之草書為代表的“晉人格”與以王獻之草書為代表的“晉人格”。更多書法內(nèi)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米芾在《論書帖》中說:“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轍成下品。”晉人最具代表性的書家非二王莫屬。二王書法的實力及影響在書法史上無人能及。而實際上二王書法藝術(shù)存在巨大分野??梢詫?ldquo;晉人格”分為以王羲之草書為代表的“晉人格”與以王獻之草書為代表的“晉人格”。更多書法內(nèi)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二王書法的差異性在歷代書論中有很多評價,羊欣評王獻之書法“骨力不及父而媚趣過之”,虞蘇評價二王書法:“獻之始學(xué)父書,正體乃不相似。至于絕筆章草,殊相擬類,筆跡流懌,宛轉(zhuǎn)研媚,乃欲過之。”宋明帝《文章志》中評曰:“獻之善隸書,變右軍法為今體。字畫秀媚,妙絕時倫,與父倶得名。其章草疏弱,殊不及父。”
通過下面的比較,我們將會清楚的了解到,王獻之與王羲之書法在筆性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01/
筆法簡化
王羲之草書筆法豐富細膩,筆鋒翻轉(zhuǎn)搭扣,切換自如,節(jié)奏陰陽不測,堅硬如壘石,字勢縱橫開闊。
王羲之草書如十七帖中的“佳”字、“為”字、“問”等字,筆鋒凌空切入紙面,起筆爆發(fā)力極強,運筆果斷爽利,起筆轉(zhuǎn)折處的切筆棱角分明,筆鋒犀利,如斷金切玉,點畫有種凸出紙面的浮雕感,在力量的持續(xù)爆發(fā)中筆與紙一直處于搏殺狀態(tài)。
瘦硬是王羲之書法的典型風(fēng)貌,但王羲之書法也具備飽滿厚重的一面。比如《遠宦帖》首行“問為慰多”及《寒切帖》(如上圖)首行“十一月廿七日羲之報得”兩個片段體現(xiàn)的非常明顯,其用筆萬豪齊力,氣勢雄強。
王獻之的行草書主要是裹鋒順滑平推用筆,鋒尖藏于筆腹之內(nèi),筆勢連續(xù)性強。
王羲之書法筆力雄強,其折釵股技術(shù)也是令后世書家望塵莫及。
02/
用筆迅疾
正如杜萌若先生所說“王羲之的行草書是非常不流暢的,在每一單筆或連屬筆畫完成的完成時會出現(xiàn)一種瞬間凝固感,即便是在連屬字形中出現(xiàn)的連綿筆勢也仍然趨向瞬間停頓的模式。”王羲之草書用筆上追求一種筆斷意連的效果,因此導(dǎo)致他的書寫速度比較緩慢。
如《十七帖》,雖是草書,但行筆如楷,動中有靜,點畫間常是雖形斷而意連,雍容嫻雅,“不激不厲”。
王獻之行草書中的徐疾變化比較夸張豪放,更多的是追求一拓而下連綿流暢的感覺。《遠宦帖》凝固的浮雕感與《鴨頭丸帖》行云流水般的流動感形成鮮明的對比。
03/
章法一脈直下
王羲之草書書法在章法上最顯著的特點大都是字字獨立,但字與字之間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字與字之間彼此緊密聯(lián)系,相互照應(yīng),好比一堵墻,拆開其中的任何一塊石頭,整體都會受損;也好比一張漁網(wǎng),抽走任何一根線,整個漁網(wǎng)就會受到影響,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王獻之草書的章法最明顯特征是一脈直下式的“一筆書”。他的“一筆書”以行為單位,章法上更注重每一行的連貫性,行與行之間也是彼此呼應(yīng)的。唐代張懷璀《書斷》稱:“伯英(張芝)章草,學(xué)崔(璦)、杜(度)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zhuǎn)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
所謂“一筆書”,并不一定要字字牽連,而是通篇字勢貫通,略無滯礙。北宋郭若虛:“王獻之能為一筆書,陸探微能為一筆畫。”張懷瑾評王獻之書云:“挺然秀出,情馳神縱,超逸優(yōu)游,從意適便。有若風(fēng)行雨散,潤色幵花”。
王獻之草書連屬的筆勢縱引而下,字與字連環(huán)勾鎖,血脈不斷,簡易而急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