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學書法,臨摹碑帖是一道繞不過的坎,除非您打算成為“自由體”的“畫符師”!那可以不用臨摹書法碑帖。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正正規(guī)規(guī)學習書法,都要經歷臨摹碑帖這一關。為什么要臨摹碑帖?
學書法,臨摹碑帖是一道繞不過的坎,除非您打算成為“自由體”的“畫符師”!那可以不用臨摹書法碑帖。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正正規(guī)規(guī)學習書法,都要經歷臨摹碑帖這一關。為什么要臨摹碑帖?
講得通俗一些就是讓您“照葫蘆畫瓢”,這是考驗一個人模仿的能力,也是對藝術作品植入自己印象觀感的一種輸出能力,這種能力,有的用線條語言表述,如書畫;有些是用口頭語言表述,比如相聲,口技,唱歌等;還有些是通過立體觸覺實物來表達觀感,如雕塑,雕刻,場景再現(xiàn)等。臨摹書法碑帖,是練習書法的基礎階段,如果這個階段基礎夯實了,對今后學習書法的精髓將帶來極大好處。有些書友問我,我臨摹碑帖也有一段時間了,為什么還是覺得沒有進步,原因何在?下面,夢筆生輝就來與大家一起分享臨摹碑帖最容易犯下的8種錯誤,看看您有沒有“掉坑”?
第一種:碑帖沒選好
這是很多人犯的原位性錯誤,什么意思?就是您原來打算定位自己學哪種書法,打算從哪種風格學起,沒搞懂弄通。比如,想學行書,結果一開始就選擇米芾的碑帖來臨摹,直接就找來《蜀素帖》和《苕溪帖》來臨摹;想學王羲之的書法,馬上就對著《蘭亭序》拓本臨摹。
如果您沒有一定的書法基礎,開門見山就直奔目標碑帖而去,可能理想很豐滿,但現(xiàn)實會很骨感。因為您犯了一個常識錯誤: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學習行書、楷書、篆書、隸書都要從基礎筆畫學起,從字體的間架結構學起。所以,最好先學習米芾和王羲之的集字書帖,從單字的筆畫和結體練起。
第二種:臨與摹脫節(jié)
臨摹本身就是看著碑帖來模仿,寫出碑帖上的字體。但是實際上很多初學者在臨摹中經常犯了一種常識性錯誤,臨與摹的脫節(jié),主要表現(xiàn)在:看了碑帖,但是拿起筆書寫的時候,忽略了字體大小、筆畫粗細、間架結構之間的關系,盲目書寫,或者是照著描紅的部分涂鴉,沒有去分析原帖中字體的筆畫和結體的特征。真正的臨摹,要搞懂原碑帖的字體大小,筆畫粗細,結體特征,然后再根據這些,摹寫出與碑帖字體大小近似的書體來,寫完后要做比對,找出不足的地方,加以改進。
第三種:貪多求快
書法練習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很多初學者犯了一個學書法的心理錯誤,認為學書法可以一天練習幾十甚至幾百個字體,所以盲目書寫,甚至有人一天臨摹《蘭亭序》兩三次,如果不是經常練習,已經達到一定水平的練習者,這種方法不可取。我個人建議,一天練習十個字以內,能認認真真把十個字臨摹幾遍,已經很不錯了。
第四種:慵懶疲倦
學書法,最忌諱慵懶疲倦。很多人學書法是“一日曝十日寒”,或者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想學好書法,在臨摹碑帖的階段就不能偷懶,前面我說過,不要求您每天寫幾十幾百個字,寫十個字即可,堅持下去,最后會收獲“滴水穿石”的效果。我個人也是如此,下班回家,吃完飯,到書桌前,拿起筆寫半個小時,然后再出去走走,回來再看看自己寫的字和碑帖有什么不一樣。這種感覺其實挺好的。養(yǎng)成習慣就好了。
第五種:急功近利
書法是一門藝術,所以,在追求藝術的征途中,就不乏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他們就是奔著名利或經濟效益而來。所以,在臨摹碑帖中,千方百計想“速成”,希望臨摹一兩天就能寫出原碑帖的字體形體來。這種可能性很小,除非他本身就有深厚的書法功底,又得到老師的精髓傳授。否則,一般人是很難達到這種效率。這種急功近利的人,學書法身上有一股“囂氣”,給人的感覺就是剛剛入門或小有成就,就牛逼哄哄,急于要參展,比賽拿名次,或者要開書法培訓班收徒。而實際上真的如此,書法水平也就停滯不前了。
第六種:心態(tài)浮躁
臨摹碑帖需要平心靜氣,心無旁騖,把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充分放松。而實際上,很多初學者做不到這一點,不少人臨摹碑帖的時候心態(tài)浮躁,這是大忌,人一旦浮躁,在行為上就容易走極端,不利于認真吸取精華,反思不足。有些碑帖的字體,需要臨摹很多次才能悟出其中的奧妙。比如,書寫歐體字“書”,這個字體哪一橫最長,筆畫直接的比例是多少。如果沒有沉下心來認真比對,參閱原碑帖,很難寫出韻味。
第七種:見異思遷
臨摹哪一家的碑帖,要相對有一個系統(tǒng)性的學習階段。比如,學習顏真卿的書體,就要認真地研究顏體字的筆畫和結體特征,初學者經常犯的錯誤是,自己正在學習歐體字,而且已經入門,看到別人寫趙體字好,又開始棄歐學趙。如此反復折騰,最后誰的書體都學不精。
第八種:形未似而求神似
臨摹碑帖的第一步是把筆畫寫好來,筆畫的粗細,長短,筋骨是否寫到位,才去考慮所寫的字體與原碑帖神似的問題。形似等于是模仿別人穿衣,穿著上類似了,才去模仿別人的動作和神態(tài)。如果臨摹字體形似了,再去追求神似,效果就好凸顯。比如,寫王羲之字體的“坐”,神似就是取其“勢”,如下圖。而我們不是初學者,恰恰犯了這個錯誤,字體還沒寫像,就稀里哇啦開始奔著字體的神韻去描摹。
綜上所述,我們要先學好書法,就要腳踏實地學好基本功,臨摹碑帖做得循序漸進的練習,有步驟,有計劃,有耐心,有毅力去把原碑帖的字體學懂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