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吳說(約1092~約1170),宋代書法家。字傅朋,號練塘,杭州錢塘(浙江杭州)人。吳師禮之子,王令外孫。政和七年(1117年)以將仕郎入仕。次年移南陽。南渡后,因家居錢塘之紫溪,人呼‘吳紫溪’”。紹興初,曾出守盱眙軍,后任轉運使;紹興十四年(1144年),除尚書郎,出知信州(江西上饒)。
生平
宋詩紀事謂為王令(逢原)之外孫。宋高宗紹興十四年(一一四四),除尚書郎,官知信州,紹興間為尚書郎。其書楷、行、草及榜書均住,小楷有“宋時第一”之稱;榜書深穩(wěn)端潤,行草圓美流麗,深入黃太史之室,而得其精髓,又時作魏鐘繇之體,頗有新致。其獨創(chuàng)的游絲書頗負盛名。一筆一行,游絲連綿。宋高宗趙構《翰墨志》稱:“紹興以來。雜書游絲書,惟錢塘吳說。”
《洞天清錄》說其深入黃太史之室,亦時作鐘體。故其書作,往往流露出漢魏風骨,直可追侔“二王”。吳說傳世之簡札,多為信手而書,無拘無束,自由揮寫,不計工拙。自然而又合理地與抒情達意緊密結合。這些簡札最能表現(xiàn)書家的藝術個性,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其榜書沉穩(wěn)端潤,行、草圓潤流麗。
年譜
元祐七年(1092年),出生于錢塘。
政和七年(1117年),以將仕郎入仕。
政和八年(1118年),移南陽。
宣和六年(1124年),江州太平觀朝請郎。
建炎元年(1127年),福建路轉運判官,兩浙路提舉市舶。
建炎三年(1129年),尚書金部員外郎。
紹興元年(1131年),淮南轉運司轉運使。
紹興六年(1136年),初知盱眙軍。
紹興十四年(1144年),除尚書郎出知信州。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以右奉直大夫新知安豐軍。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再知盱眙軍。
隆興元年(1163年),改職他處。
乾道五年(1169年),仍在任上。
乾道六年(1170年),卒。 [1]
著作
傳世書跡有《三詩帖》、《敘慰帖》、《門內(nèi)帖》、《行藝詩帖》、《千字文》等。
《門內(nèi)帖》,吳琚行書。紙本,行草書14行,縱25厘米,橫45.4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此帖筆法清瘦勁利,剛中有柔,筆致有蘭亭雅態(tài)。布勢如五代楊凝式《韭花帖》,可見吳說的功力不淺,刻意求新。清安岐《墨緣匯觀》云:“行草書14行,用筆清健,兼有游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