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隸書書法的學習指導系列之十九——隸書的創(chuàng)作之探索性創(chuàng)作
探索精神,作為藝術家、書法家是非常需要的。經(jīng)過臨摹和模仿性創(chuàng)作練習,已經(jīng)熟練地掌握一種寫法,創(chuàng)作也形成習慣,有些人就不愿再進行探索,而滿足于習慣寫法了。其實歷史上有成就的書法家總是在不斷探索的。孫過庭《書譜》說:“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guī)自遠。”為什么王羲之書法末年多妙,是他不斷探索所取得的,是經(jīng)過長期審視研究思慮后所得到的創(chuàng)作自由。又如米芾“書效王羲之”,“晚年出入規(guī)矩,深得意外之趣”,“妙于翰墨,得王獻之筆意”。蘇軾“少日學《蘭亭》,故其書姿媚似徐季海”,“中歲學顏魯公、楊風子,其合處不減李北海。”趙孟頫“行書詣《圣教序》而入其室”,“晚年則稍入李北海”。董其昌“初師顏平原《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以為唐書不如晉魏,遂仿《黃庭經(jīng)》及鐘元?!缎颈怼贰ⅰ读γ怼?、《還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謂逼古,不復以文征明、祝希哲置之眼角”。“比游嘉興,盡睹項子京家藏真跡,又見右軍《官奴帖》于金陵,方悟從前妄自標許,從此漸有小得。”這些名家所走過的學書道路,都經(jīng)過漫長時間探索、思慮,日漸形成自己的風格,明確自己要走的道路,故能取得杰出的成就。學隸書當然也不例外,也要不斷地探索。
那么如何來進行探索呢?我們再以清代鄧石如為例。鄧石如是個布衣,初時從事篆刻學篆書,被梁同書稱為“此子未諳古法,其筆勢渾鷙,余所不能。”于是在梅镠家對《石鼓文》、《嶧山碑》、《泰山刻石》、《漢開母石闕》、《敦煌太守碑》、《天發(fā)神碑》、《城隍廟碑》、《三墳記》,臨摹各百本,又臨寫了《史晨前后碑》、《華山碑》、《白石神君碑》、《張遷碑》、《校官碑》、《孔羨碑》、《受禪表》、《大飱碑》各五十本。他從篆書吸取隸書筆法筆意,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特色,又從隸書吸取篆書的筆意,形成了自己隸書的風格。包世臣在總結他的書法時說:“山人篆書以二李(李斯、李陽冰)為宗,而縱橫闔辟之妙,則得之史籀,稍參隸意,殺鋒以取勁折,故字體微方,與秦漢瓦當、額文為尤近。其分書則遒麗淳質(zhì),變化不可方物,結體極嚴整,而渾雄無跡,蓋約《嶧山》、《國山》之法而為之”。我在一篇評論鄧石如的文章(見拙著《論古代名家書法》一書)中說過:“他的隸書取《史晨》的娟秀,得《曹全》的遒麗,用《衡方》之淳厚,借《石門》的縱肆和《夏承》的奇瑰,為其所用,結體嚴謹,遒麗渾逸,參有魏碑意趣,揉進篆書筆法”,“結體氣勢雄強,筆法峻拔,起筆渾鷙”。“他的隸書脫胎于漢,而用魏隸筆意,接近八分書,波磔不顯,結體方整,線條渾厚,獨具個性。本來三國魏的隸書,如同楊守敬所說折刀頭筆法,氣格不如漢隸。但在鄧石如的筆下,以漢隸作底韻,又用篆書圓轉(zhuǎn)的筆意加以改造,就成為另一種自己獨特的面貌。”當然,鄧石如出身窮苦,幼年學習環(huán)境比較差,主要靠勤奮,苦下功夫,取得渾厚造詣,成為“清代隸書第一人”。從古人所走的道路中,我們可以具體領悟如何進行探索性的創(chuàng)作。
探索性的創(chuàng)作要有較高的鑒賞能力和明確的審美觀點和情趣。人的審美趣味是由個性決定的,但是要發(fā)展審美觀則需要知識和實踐。學習隸書,追求隸書的藝術美,就必須對隸書的源流各種碑刻,竹簡的隸書美,有研究,有認識,這就需要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繼續(xù)臨摹,了解它們的形式和技法的特點。我們前章對《曹全碑》、《鮮于璜碑》、《石門頌》的同個字進行了具體分析,就是為了通過具體分析提高鑒賞能力。鄧石如對各種隸書碑進行了五十遍的臨摹,掌握了這些碑的書風特點,自然就容易吸收到自己創(chuàng)作中去。不斷地臨創(chuàng)結合是探索性創(chuàng)作主要的辦法。這樣就能不斷充實創(chuàng)作,突破前期初學階段的書風,使它起變化,更加豐富。
探索性創(chuàng)作是根據(jù)自己審美的追求,不斷融合、吸收各碑的形式,如結構、筆法、章法、墨法的過程,但這種融合和吸收并不簡單,不是簡單的組合。有些人要改體覺得非常困難,本來已寫得很熟練的面貌,一改體反而不行了,這是為什么?這是簡單地去組合,使兩種不同的結體和筆法拼合,這樣自然就不自然了,融化、吸收之后應該達到自然的結合。這就要對各體的形式的特點作充分的研究和掌握,從自己審美興趣出發(fā),吸收、融化一部分,如用筆的方圓、粗細、長短等,或者結構方面的險奇、平整等,而且在吸收融化以后知道形式和風格上會起到的變化,這樣就不會出現(xiàn)生硬的并合了。
探索性創(chuàng)作的關鍵在于提高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專業(yè)知識和技巧。如對藝術的形式美(美學)、詩詞、文字學、藝術鑒賞等等都應有所研究。探索自己的書法的藝術風格是長期努力的事,學習和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也是長期的。
隸書創(chuàng)作還有些一般的知識,如格式,有中堂、條幅、對聯(lián)、斗方、橫卷、匾額等,由于格式不同,它對章法、布局都造成影響,字數(shù)的多少、大小都要根據(jù)格式來進行布局。一般講,一幅作品總有主體部分和題款部分的空間,兩者位置要安排好。題款部分不能空間很窄,要和主體部分成比例,協(xié)調(diào)。題款字體也應和主體部分不同,主體是隸書,主靜的,題款應是行書或行楷,主動,否則題款用楷書,也是主靜的,失去畫面補充靈動氣氛。還有字體的大小問題,題款的字體應比主體部分小,也要互相協(xié)調(diào),不可主體字很大,題款卻是很小的字,那樣就不合乎協(xié)調(diào)的原則,顯得對比太強烈了。當然,題款字多,那么留的空間也要適當多一些。但如果主體字少,最好題款字不要太多,而且要視章法安排。此外,寫隸書體一般要疊格或畫格,以求大的平整中的變化。疊格要計算好整個章法布局的位置,包括字距和行距的距離,只有計算好了才合適,這對于創(chuàng)作一幅好的作品是必要的步驟,特別是經(jīng)驗還不豐富的人。
關于題款和印章。題款分單款和雙款。單款指作者所寫內(nèi)容的來處,寫于何年何季何地和姓名。雙款包括贈予人的姓名加謙辭,如“指正”等等,或“惠存”、“囑書”之類。對聯(lián)則將贈予人的姓名寫上聯(lián)的右邊空處,下款寫下聯(lián)左邊。中堂、斗方、條幅、橫軸等可以安排在寫完主體部分后的左邊。印章的大小和顆數(shù)也要視題款而定,如是題款后余下空白多,名章后可以再蓋名號章。一般應先蓋白文再蓋朱文章,先小后大。引首章是閑章,蓋在起首右邊離首字下邊空白處。印章要蓋正、清楚。題款和印章和主體收尾不要出現(xiàn)從左到右一條斜線,主體收尾這行要稍高,題款行要稍低,這樣有個左行低、右行高,再右行到底線成為一個反馬鞍形。處理好印章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幅作品的畫龍點睛部分。印章的方圓、橢圓、大小要視章法布局而定。這些都是創(chuàng)作的一般知識和程式,當然也可以有創(chuàng)造,但要與章法布局協(xié)調(diào)。
學習書法包括學隸書,各人都有自己的體會和認識,但是也有它的客觀規(guī)律,也有它的科學性,所以雖然各人說法不同,就其實際內(nèi)容也是大同小異,故不應因說法不同而產(chǎn)生疑慮。當然,對于別人的經(jīng)驗,即使是正確的,也需要通過自己的實踐來鑒別。此外,還要注意總結更多個人的經(jīng)驗和學習方法,以供更多的人學習參考。這也是當前很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