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原文:
○雨上
《釋名》曰:雨,羽也。如鳥羽,動則散。
又曰:雨,水從云下也。雨者,輔也。言輔時而生養(yǎng)。
《說文》曰:零,徐雨也。{雨鮮},(音斯。)小雨裁落也。{雨統(tǒng)},(一林本反。)霖雨也。南陽名霖雨曰霡。{雨酸},(音酸。)小雨也。{雨戍},(子廉反。)微雨也。{雨資},(音資。)雨聲也。溟,小雨也。澍,時雨也。滑,(子八反。)雨下也。
《易》曰: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又曰: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又曰:云行雨施。
又曰:雨以潤之。
《書》曰: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
又曰:《洪范》休征,曰肅,時雨若。
又曰:納于大麓,烈風(fēng)雷雨弗迷。
《詩》曰:有渰凄凄,興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渰,陰云興貌。凄凄,云行之貌。祁祁猶徐徐也。)
又曰:月離于畢,俾滂沱矣。(月離陰星則雨。)
又曰: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鸛鳴於垤,婦嘆於室。鄭玄注曰:"將陰,則穴處者先知之。鸛好水,將雨,長鳴而喜也。"
又曰:習(xí)習(xí)谷風(fēng),以陰以雨。
《禮記·月令》曰:仲春之月,始雨水。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行秋令,則暴雨總至;行冬令,則水潦為敗。
又曰:季春行夏令,則時雨不降;行秋令,則淫雨早降。
又曰:時雨將降,下水上騰。
又曰:立夏,命有司祀雨師。
又曰:孟夏行秋令,則苦雨數(shù)來。
又曰:六月中氣后五日,大雨時行。
又曰:仲秋行春令,則秋雨不降。
又曰:仲冬行秋令,則天時雨汁,瓜瓠不成。
又曰:諸侯朝天子,雨霑服失容則止。
又曰:天降時雨,山川出云。
又曰:風(fēng)雨不節(jié)則饑。
又曰:疾風(fēng)、迅雷、甚雨則必變。
《傳》曰:隱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霖以震,書始也。
又曰:宋大水,魯莊公吊焉,曰:"天作淫雨,以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
又曰:如百穀之仰膏雨。
又曰:雨三日以往為霖。
又曰:衛(wèi)大旱,卜有事于山川,不吉。寧莊子曰:昔周饑,克殷而年豐。今邢方無道,欲使衛(wèi)討邢焉?"從之,師興而雨。
又曰:臧武仲如晉,雨,過御叔。(御叔,魯大夫。)御叔在其邑,將飲酒,曰:"焉用圣人!(武仲多智,時人謂圣人也。)我將飲酒而已,雨行,何以圣為?"
《公羊傳》曰:觸石而出,膚寸而合。(側(cè)手為膚,案指為寸,信觸石理而出無有膚寸而不合也。)不崇朝而遍雨天下者,惟泰山云爾。
《谷梁傳》曰:春正月不雨,不雨者,勤雨也。(欲雨之心勤也。)夏四月不雨。言不雨者,閔雨也。(經(jīng)一時不雨,民之至憂也。閔,憂。)六月雨,喜雨也。
《爾雅》曰:甘雨時降,萬民以喜,謂之醴泉。
又曰:暴雨謂之凍,小雨謂之霡霂,久雨謂之淫,霪雨謂之霖。
《易稽覽圖》曰:降陰為雨。降陰之雨,潤而不破塊。
京房《易飛候》曰:凡候雨,以晦朔弦望云漢四塞者,皆當(dāng)雨。東風(fēng)曰雷雨,有黑云,氣如覆船于日下,當(dāng)雨。有黑云,氣如牛彘,當(dāng)雨暴。有異云如水牛,不出三日大雨。有黑云如群羊,奔如飛鳥,五日必雨,有云如浮船,皆為雨。北斗獨有云,不出五日大雨。四望見青白云,名曰天塞之云,雨征也。有蒼黑云,細(xì)如杼軸蔽日月,五日必雨。云如兩人提鼓持桴,皆為暴雨。
又曰:太平之時,十日一雨,凡歲三十六雨,此休征時若之應(yīng)。
《尚書說》曰:淮雨。(淮,暴雨之名也。)
《尚書大傳》曰:五岳皆觸石而出云,不崇朝而雨。
又曰:成王時,有越裳氏來朝,曰:"久矣,天之無烈風(fēng),東西南北來也,無澍雨。(暴雨也。)意中國有圣人乎?"
《禮統(tǒng)》曰:雨者,輔時生養(yǎng)均遍,故謂之雨。
《大戴禮》曰:天地之氣和即雨。
《禮斗威儀》曰:君乘金而王,其政象平,則嘉雨時至。
《春秋說題辭》曰:一歲三十六雨,天地之氣宣;十日小雨,應(yīng)天文;十五日大雨,以升運也。
又曰:陽制陰,故水為雨。
《春秋元命包》曰:陰陽和而為雨。
《春秋繁露》曰:木有變則春多雨,此徭役眾,賦斂重故也。
《史記》曰:秦始皇時,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優(yōu)旃見而哀謂之之曰:"汝欲休乎?"陛楯者曰:"幸甚"。優(yōu)旃曰:"我即行,呼汝,汝疾應(yīng)曰諾。"居有頃,殿上上壽呼萬歲。旃大呼曰:"陛楯郎!"曰:"諾。"優(yōu)旃曰:"汝雖長,何益,幸雨立。我雖短,幸休居。"於是使得半相代。
又曰:夫子當(dāng)行,命弟子持雨具,既而果雨,曰:"昨夜月不宿畢,故知之。"
范曄《后漢書》曰:高鳳,字文通,家貧,好學(xué)不休,其家曝麥,令鳳守雞,以竿授其手中。鳳執(zhí)竿讀書,雨大至,鳳讀書不覺,執(zhí)竿如故。其妻還,麥流,甚以為怒,鳳亦不愧。
《后漢書》曰:郭林宗嘗于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角以為林宗巾,其見慕如此。
謝承《后漢書》曰:百里嵩,字景山,為徐州刺史。境旱,嵩出巡遽,甘雨輒澍。東海、祝其、合鄉(xiāng)等三縣父老訴曰:"人等是公百姓,獨不迂降?回赴,雨隨車而下。
《東觀漢記》曰:王郎起,光武自薊東南馳,及至南宮,遇大風(fēng)雨,而引車入道傍舍,馮異抱薪,鄧禹爇火,光武對灶燎衣。
又曰:順帝陽嘉元年,立順烈皇后。是時,自冬至春不雨,尊后之日,嘉澍沾渥。
又曰:沛獻(xiàn)王輔善《京氏易》。永平五年,京師少雨,上御云臺,自卦,以《周易林》占之。其繇曰:"蟻封穴戶,大雨時至。"上以問輔,輔上書曰:"《蹇》,艮下為山,坎上為水。山云為雨,蟻穴居,知雨將至,故以蟻為興。"
《漢書名臣奏》曰:天陰雨,人之病為之先動,是陰相應(yīng)而起也。天將陰雨,又使人睡臥者,陰氣也。
《魏志》曰:曹真伐蜀,從子午道南入。司馬宣王溯漢水,當(dāng)會南鄭。諸軍或從斜谷道,或從武威入。會大霖雨四十余日,棧道斷絕,詔真還。
又曰: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guān)羽于樊。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dāng)?shù)丈,六軍皆沒。
《晉書》曰:詔以王雅為太子少傅,將拜,遇雨,請以傘入。王珣不許,因冒雨而拜。
《后漢書》曰:樊英隱壺山,嘗有暴風(fēng)從西南起,英謂學(xué)者曰:"成都失火甚盛。"因含水西向漱之,乃令記其時日。后有從蜀郡來者,云:"是日大火,有云從東起,須臾大雨。"
《神仙傳》曰:欒巴,蜀人,征為尚書,大朝,得酒不飲,西南噀之,詔問巴,巴曰:"臣本縣成都大火,臣以酒為雨救之。"帝驚驛問,咸云:"是時雨從北來,猶有酒氣。"
《襄陽傳》曰:巫山神女,朝為行云,暮為行雨。
《西京雜記》曰:董仲舒曰:"太平之時,雨不破塊,津莖潤枝而已。"
又曰:董仲舒曰:"陰陽二氣之初蒸也,若有若無,若實若虛,團(tuán)攢聚合,其體稍重,乘虛而墜,風(fēng)多則合速,故雨大而疏;風(fēng)少則合遲,故雨細(xì)而密。"
《湘州記》曰:零陵山有石燕,遇風(fēng)雨則飛,止還為石。
王采《安城記》曰:萍鄉(xiāng)西津,名玉女岡,天當(dāng)雨,輒先涌五色氣於石間,俗謂玉女披衣。
《搜神記》曰:武王伐紂至河上,雨甚疾,雷晦冥,揚波于河。眾甚懼,武王曰:"余在,天下誰敢干余者。"風(fēng)波立濟(jì)。
《述異記》曰:廬山有康王谷,北嶺上有一城,號劉城。天每有雨,輒聞山上有鼓角笳簫之聲,村人以為常候。
《武昌記》曰:武昌城東南有金牛岡,西有石鼓山,上有三石鼓,石鼓鳴,天必雨。
《羅浮山記》曰:山有龜淵,淵有神龜,龜鼻貫銅環(huán)。若有人穢此淵,即注雨。
周處《風(fēng)土記》曰:榆莢雨,(春雨。)黃雀風(fēng),濯枝雨。(六月之風(fēng)雨也。)又曰:六月有大雨,名濯枝雨。
《荊楚歲時記》曰: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里相賀,曰賀嘉雨。
王子年《拾遺記》曰:甘雨蒙蒙,似露委草木,則滴瀝雨也。
又曰:香云成香雨。
《帝王世紀(jì)》曰:黃帝游洛水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始得圖書,今河圖是也。
《家語》曰:孔子將行,遇雨,不假蓋於子夏,護(hù)其短也。
又曰:齊有一足之鳥,集于殿前,舒翅而跳,齊侯異之,使聘魯訪諸孔子,曰:"此鳥名曰商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