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紀六十一
原文:
起閼逢攝提格,盡強圉大荒落,凡四年。
文宗元圣昭獻孝皇帝中
◎ 太和八年甲寅,公元八三四年
春,正月,上疾小瘳。丁巳,御太和殿見近臣,然神識耗減,不能復(fù)故。
二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夏,六月,丙戌,莒王紓薨。
上以久旱,詔求致雨之方。司門員外郎李中敏上表,以為:“仍歲大旱,非圣德不至,直以宋申錫之冤濫,鄭注之奸邪。今致雨之方,莫若斬注而雪申錫?!北砹糁小V忻糁x病歸東都。
郯王經(jīng)薨。
初,李仲言流象州,遇赦,還東都。會留守李逢吉思復(fù)入相,仲言自言與鄭注善,逢吉使仲言厚賂之。注引仲言見王守澄,守澄薦于上,云仲言善《易》,上召見之。時仲言有母服,難入禁中,乃使衣民服,號王山人。仲言儀狀秀偉,倜儻尚氣,頗工文辭,有口辯,多權(quán)數(shù)。上見之,大悅,以為奇士,待遇日隆。仲言既除服,秋,八月,辛卯,上欲以仲言為諫言,置之翰林。李德裕曰:“仲言向所為,計陛下必盡知之,豈宜置之近侍?”上曰:“然豈不容其改過?”對曰:“臣聞惟顏回能不貳過。彼圣賢之過,但思慮不至,或失中道耳。至于仲言之惡,著于心本,安能悛改邪!”上曰:“李逢吉薦之,朕不欲食言。”對曰:“逢吉身為宰相,乃薦奸邪以誤國,亦罪人也?!鄙显唬骸叭粍t別除一官?!睂υ唬骸耙嗖豢伞!鄙项櫷跹模膶υ唬骸翱??!钡略]手止之,上回顧適見,色殊不懌而罷。始,涯聞上欲用仲言,草諫疏極憤激;既而見上意堅,且畏其黨盛,遂中變。尋以仲言為四門助教,給事中鄭肅、韓佽封還敕書。德裕將出中書,謂涯曰:“且喜給事中封敕!”涯即召肅、佽謂曰:“李公適留語,令二閣老不用封敕?!倍思葱邢?,明日,以白德裕,德裕驚曰:“德裕不欲封還,當面聞,何必使人傳言!且有司封駁,豈復(fù)稟宰相意邪!”二人悵恨而去。
九月,辛亥,征昭義節(jié)度副使鄭注至京師。王守澄、李仲言、鄭注皆惡李德裕,以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李宗閔與德裕不相悅,引宗閔以敵之。壬戌,詔征宗閔于興元。
冬,十月,辛巳,幽州軍亂,逐節(jié)度使楊志誠及監(jiān)軍李懷仵,推兵馬使史元忠主留務(wù)。
庚寅,以李宗閔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甲午,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德裕同平章事,充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是日,以李仲言為翰林侍講學(xué)士。給事中高銖、鄭肅、韓佽、諫議大夫郭承嘏、中書舍人權(quán)璩等爭之,不能得。承嘏,晞之孫;璩,德輿之子也。
乙巳,貢院奏進士復(fù)試詩賦,從之。
李德裕見上自陳,請留京師。丙午,以德裕為兵部尚書。
楊志誠過太原,李載義自毆擊,欲殺之,幕僚諫救得免,殺其妻子及從行將卒。朝廷以載義有功,不問。載義母兄葬幽州,志誠發(fā)取其財。載義奏乞取志誠心以祭母,不許。
十一月,成德節(jié)度使王庭湊薨,軍中奉其子都知兵馬使元逵知留后。元逵改父所為,事朝廷禮甚謹。
史元忠獻楊志誠所造袞衣及諸僭物。丁卯,流志誠于嶺南,道殺之。
李宗閔言李德裕制命已行,不宜自便。乙亥,復(fù)以德裕為鎮(zhèn)海節(jié)度使,不復(fù)兼平章事。時德裕、宗閔各有朋黨,互相擠援。上患之,每嘆曰:“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
臣光曰:“夫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猶水炭之不可同器而處也。故君子得位則斥小人,小人得勢則排君子,此自然之理也。然君子進賢退不肖,其處心也公,其指事也實;小人譽其所好,毀其所惡,其處心也私,其指事也誣。公且實者謂之正直,私且誣者謂之朋黨,在人主所以辨之耳。是以明主在上,度德而敘位,量能而授官;有功者賞,有罪者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夫如是,則朋黨何自而生哉!彼昏主則不然,明不能燭,強不能斷;邪正并進,毀譽交至;取舍不在于己,威福潛移于人。于是讒慝得志,而朋黨之議興矣。
夫木腐而蠹生,醯酸而蚋集,故朝廷有朋黨,則人主當自咎,而不當以咎群臣也。文宗茍患群臣之朋黨,何不察其所毀譽者為實,為誣;所進退者為賢,為不肖;其心為公,為私;其人為君子,為小人!茍實也,賢也,公也,君子也,匪徒用其言,又當進之;誣也,不肖也,私也,小人也,匪徒棄其言,又當刑之。如是,雖使之為朋黨,孰敢哉!釋是不為,乃怨群臣之難治,是猶不種不蕓而怨田之蕪也。朝中之黨且不能去,況河北賊乎!
丙子,李仲言請改名訓(xùn)。
幽州奏莫州軍亂,刺史張元泛不知所在。
十二月,乙卯,以昭義節(jié)度副使鄭注為太仆卿。郭承嘏累上疏言其不可,上不聽。于是注詐上表固辭,上遣中使再以告身賜之,不受。
癸未,以史元忠為盧龍留后。
初,宋申錫與御史中丞宇文鼎受密詔誅鄭注,使京兆尹王璠掩捕之。璠密以堂帖示王守澄,注由是得免,深德璠。璠又與李訓(xùn)善,于是訓(xùn)、注共薦之,自浙西觀察使征為尚書左丞。
◎ 太和九年乙卯,公元八三五年
春,正月,乙卯,以王元逵為成德節(jié)度使。
巢公湊薨,追贈齊王。
鄭注上言秦地有災(zāi),宜興役以禳之。辛卯,發(fā)左、右神策千五百人浚曲江及昆明池。
三月,冀王絿薨。
丙辰,以史元忠為盧龍節(jié)度使。
初,李德裕為浙西觀察使,漳王傅母杜仲陽坐宋申錫事放歸金陵,詔德裕存處之。會德裕已離浙西,牒留后李蟾使如詔旨。至是,左承王璠、戶部侍郎李漢奏德裕厚賂仲陽,陰結(jié)漳王,圖為不軌。上怒甚,召宰相及璠、漢、鄭注等面質(zhì)之。璠、漢等極口誣之,路隋曰:“德裕不至有此。果如所言,臣亦應(yīng)得罪!”言者稍息。夏,四月,以德裕為賓客分司。
癸巳,以鄭注守太仆卿,兼御史大夫,注始受之,仍舉倉部員外郎李款自代曰:“加臣之罪,雖于理而無辜;在款之誠,乃事君而盡節(jié)?!睍r人皆哂之。
丙申,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路隋同平章事,充鎮(zhèn)海節(jié)度使,趣之赴鎮(zhèn),不得面辭。坐救李德裕故也。
初,京兆尹河南賈餗,性褊躁輕率,與李德裕有隙,而善于李宗閔、鄭注。上巳,賜百官宴于曲江,故事,尹于外門下馬,揖御史。餗恃其貴勢,乘馬直入,殿中侍御史楊儉、蘇特與之爭,餗罵曰:“黃面兒敢爾!”坐罰俸。餗恥之,求出,詔以為浙西觀察使。尚未行,戊戌,以餗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庚子,制以曏日上初得疾,王涯呼李德裕奔問起居,德裕竟不至。又在西蜀征逋懸錢三十萬緡,百姓愁困。貶德裕袁州長史。
初,宋申錫獲罪,宦官益橫。上外雖包容,內(nèi)不能堪。李訓(xùn)、鄭注既得幸,揣知上意,訓(xùn)因進講,數(shù)以微言動上。上見其才辯,意訓(xùn)可與謀大事,且以訓(xùn)、注皆因王守澄以進,冀宦官不之疑,遂密以誠告之。訓(xùn)、注遂以誅宦官為己任,二人相挾,朝夕計議,所言于上無不從,聲勢炟赫。注多在禁中,或時休沐,賓客填門,賂遺山積。外人但知訓(xùn)、注倚宦官擅作威福,不知其與上有密謀也。上之立也,右領(lǐng)軍將軍興寧仇士良有功。王守澄抑之,由是有隙。訓(xùn)、注為上謀,進擢士良以分守澄之權(quán)。五月,乙丑,以士良為左神策中尉,守澄不悅。
戊辰,以左丞王璠為戶部尚書、判度支。
京城訛言鄭注為上合金丹,須小兒心肝,民間驚懼,上聞而惡之。鄭注素惡京兆尹楊虞卿,與李訓(xùn)共構(gòu)之,云此語出于虞卿家人。上怒,六月,下虞卿御史獄。注求為兩省官,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宗閔不許,注毀之于上。會宗閔救楊虞卿,上怒,叱出之。壬寅,貶明州刺史。
左神策中尉韋元素、樞密使楊承和、王踐言久居中用事,與王守澄爭權(quán)不葉,李訓(xùn)、鄭注因之出承和于西川,元素于淮南,踐言于河?xùn)|,皆為監(jiān)軍。秋,七月,甲辰朔,貶楊虞卿虔州司馬。
庚戌,作紫云樓于曲江。
辛亥,以御史大夫李固言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李訓(xùn)、鄭注為上畫太平之策,以為當先除宦官,次復(fù)河、湟,次清河北,開陳方略,如指諸掌。上以為信然,寵任日隆。初,李宗閔為吏部侍郎,因附馬都尉沈<立義>結(jié)女學(xué)士宋若憲、知樞密楊承和得為相。及貶明州,鄭注發(fā)其事,壬子,再貶處州長史。著作郎、分司舒元輿與李訓(xùn)善,訓(xùn)用事,召為右司郎中,兼侍御史知雜,鞫楊虞卿獄。癸丑,擢為御史中丞。元輿,元褒之兄也。貶吏部侍郎李漢為汾州刺史,刑部侍郎蕭浣為遂州刺史,皆坐李宗閔之黨。是時李訓(xùn)、鄭注連逐三相,威震天下,于是平生絲恩發(fā)怨無不報者。
李訓(xùn)奏僧尼猥多,耗蠹公私。丁巳,詔所在試僧尼誦經(jīng)不中格者,皆勒歸俗。禁置寺及私度人。
時人皆言鄭注朝夕且為相,侍御史李甘揚言于朝曰:“白麻出,我必壞之于庭!”癸亥,貶甘封州司馬。然李訓(xùn)亦忌注,不欲使為相,事竟寢。
甲子,以國子博士李訓(xùn)為兵部郎中、知制誥,依前侍講學(xué)士。
貶左金吾大將軍沈<立義>為邵州刺史。八月,丙子,又貶李宗閔潮州司戶,賜宋若憲死。
丁丑,以太仆卿鄭注為工部尚書,充翰林侍講學(xué)士。注好服鹿裘,以隱淪自處,上以師友待之。注之初得幸,上嘗問翰林學(xué)士、戶部侍郎李玨曰:“卿有鄭注乎?亦嘗與之言乎?”對曰:“臣豈特知其姓名,兼深知其為人。其人奸邪,陛下寵之,恐無益圣德。臣忝在近密,安敢與此人交通!”戊寅,貶玨江州刺史。再貶沈<立義>柳州司戶。
丙申,詔以楊承和庇護宋申易,韋元素、王踐言與李宗閔、李德裕中外連結(jié),受其賂遺。承和可驩州安置,元素可象州安置,踐言可恩州安置,令所在錮送。楊虞卿、李漢、蕭浣為朋黨之首,貶虞卿虔州司戶,漢汾州司馬,浣遂州司馬。尋遣使追賜承和、元素、踐言死。時崔潭峻已卒,亦剖棺鞭尸。己亥,以前廬州刺史羅立言為司農(nóng)少卿。立言贓吏,以賂結(jié)鄭注而得之。鄭注之入翰林也,中書舍人高元裕草制,言以醫(yī)藥奉君親,注銜之。奏元裕嘗出郊送李宗閔,壬寅,貶元裕閬州刺史。元裕,士廉之六世孫也。時注與李訓(xùn)所惡朝士,皆指目為二李之黨,貶逐無虛日,班列殆空,廷中恟恟,上亦知之。訓(xùn)、注恐為人所搖,九月,癸卯朔,勸上下詔:“應(yīng)與德裕、宗閔親舊及門生故吏,今日以前貶黜之外,馀皆不問?!比饲樯园?。
鹽鐵使王涯奏改江淮、嶺南茶法,增其稅。
庚申,以鳳翔節(jié)度使李聽為忠武節(jié)度使,代杜悰。
憲宗之崩也,人皆言宦官陳弘志所為。時弘志為山南東道監(jiān)軍,李訓(xùn)為上謀召之,至青泥驛,癸亥,封杖殺之。
鄭注求為鳳翔節(jié)度使,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固言不可。丁卯,以固言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注為鳳翔節(jié)度使。李訓(xùn)雖因注得進,及勢位俱盛,心頗忌注。謀欲中外協(xié)勢以誅宦官,故出注于鳳翔。其實俟既誅宦官,并圖注也。注欲取名家才望之士為參佐,請禮部員外郎韋溫為副使,溫不可?;蛟唬骸熬苤貫榛肌!睖卦唬骸皳竦溎糨p。拒之止于遠貶,從之有不測之禍?!弊滢o之。
戊辰,以右神策中尉、行右衛(wèi)上將軍、知內(nèi)侍省事王守澄為左、右神策觀軍容使,兼十二衛(wèi)統(tǒng)軍。李訓(xùn)、鄭注為上謀,以虛名尊守澄,實奪之權(quán)也。
己巳,以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舒元輿為刑部侍郎,兵部郎中知制誥、充翰林侍講學(xué)士李訓(xùn)為禮部侍郎,并同平章事。仍命訓(xùn)三二日一入翰林講《易》。元輿為中丞,凡訓(xùn)、注所惡者,則為之彈擊,由是得為相。又上懲李宗閔、李德裕多朋黨,以賈餗及元輿皆孤寒新進,故擢為相,庶其無黨耳。訓(xùn)起流人,期年致位宰相,天子傾意任之。訓(xùn)或在中書,或在翰林,天下事皆決于訓(xùn)。而涯輩承順其風(fēng)旨,惟恐不逮。自中尉、樞密、禁衛(wèi)諸將,見訓(xùn)皆震慴,迎拜叩首。壬申,以刑部郎中兼御史知雜李孝本權(quán)知御史中丞。孝本,宗室之子,依訓(xùn)、注得進。
李聽自恃勛舊,不禮于鄭注。注代聽鎮(zhèn)鳳翔,先遣牙將丹駿至軍中慰勞,誣奏聽在鎮(zhèn)貪虐。冬,十月,乙亥,以聽為太子太保、分司,復(fù)以杜悰為忠武節(jié)度使。鄭注每自負經(jīng)濟之略,上問以富人之術(shù),注無以對,乃請榷茶。于是以王涯兼榷茶使,涯知不可而不敢違,人甚苦之。
鄭注欲收僧尼之譽,固請罷沙汰,從之。
李訓(xùn)、鄭注密言于上,請除王守澄。辛巳,遣中使李好古就第賜鴆,殺之,贈揚州大都督。訓(xùn)、注本因守澄進,卒謀而殺之,人皆快守澄之受佞而疾訓(xùn)、注之陰狡,于是元和之逆黨略盡矣。乙酉,鄭注赴鎮(zhèn)。
庚子,以東都留守、司徒兼侍中裴度兼中書令,馀如故。李訓(xùn)所獎拔,率皆狂險之士,然亦時取天下重望認順人心,如裴度、令狐楚、鄭覃皆累朝耆俊,久為當路所軋,置之散地,訓(xùn)皆引居崇秩。由是士大夫亦有望其真能致太平者,不惟天子惑之也。然識者見其橫甚,知將敗矣。
十一月,丙午,以大理卿郭行馀為邠寧節(jié)度使。癸丑,以河?xùn)|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李載義兼侍中。丁巳,以戶部尚書、判度支王璠為河?xùn)|節(jié)度使。戊午,以京兆尹李石為戶部侍郎、判度支;以京兆少尹羅立言權(quán)知府事。石,神符之五世孫也。己未,以太府卿韓約為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
始,鄭注與李訓(xùn)謀,至鎮(zhèn),選壯士數(shù)百,皆持白棓,懷其斧,以為親兵。是月,戊辰,王守澄葬于浐水,注奏請入護葬事,因以親兵自隨。仍奏令內(nèi)臣中尉以下盡集浐水送葬,注因闔門,令親兵斧之,使無遺類。約既定,訓(xùn)與其黨謀:“如此事成,則注專有其功,不若使行馀、璠以赴鎮(zhèn)為名,多募壯士為部曲,并用金吾、臺府吏卒,先期誅宦者,已而并注去之?!毙锈?、璠、立言、約及中丞李孝本,皆訓(xùn)素所厚也,故列置要地,獨與是數(shù)人及舒元輿謀之,它人皆莫之知也。
壬戌,上御紫宸殿。百官班定,韓約不報平安,奏稱:“左金吾聽事后石榴夜有甘露,臣遞門奏訖?!币虻肝柙侔荩紫嘁鄮洶俟俜Q賀。訓(xùn)、元輿勸上親往觀之,以承天貺,上許之。百官退,班于含元殿。日加辰,上乘軟輿出紫宸門,升含元殿。先命宰相及兩省官詣左仗視之,良久而還。訓(xùn)奏:“臣與眾人驗之,殆非真甘露,未可遽宣布,恐天下稱賀?!鄙显唬骸柏M有是邪!”顧左、右中尉仇士良、魚志弘帥諸宦者往視之?;抡呒热?,訓(xùn)遽召郭行馀、王璠曰:“來受敕旨!”璠股栗不敢前,獨行馀拜殿下。時二人部曲數(shù)百,皆執(zhí)兵立丹鳳門外,訓(xùn)已先使人召之,令人受敕。獨東兵入,邠寧兵竟不至。
仇士良等至左仗視甘露,韓約變色流汗。士良怪之曰:“將軍何為如是?”俄風(fēng)吹幕起,見執(zhí)兵者甚眾,又聞兵仗聲,士良等驚駭走出。門者欲閉之,士良叱之,關(guān)不得上。士良等奔詣上告變。訓(xùn)見之,遽呼金吾衛(wèi)士曰:“來上殿衛(wèi)乘輿者,人賞錢百緡!”宦官曰:“事急矣,請陛下還宮!”即舉軟輿,迎上扶升輿,決殿后罘罳,疾趨北出。訓(xùn)攀輿呼曰:“臣奏事未竟,陛下不可入宮!”金吾兵已登殿。羅立言帥京兆邏卒三百馀自東來,李孝本帥御史臺從人二百馀自西來,皆登殿縱擊,宦官流血呼冤,死傷者十馀人,乘輿迤邐入宣政門,訓(xùn)攀輿呼益急,上叱之,宦者郗志榮奮拳毆其胸,偃于地。乘輿即入,門隨闔,宦者皆呼萬歲,百官駭散出。訓(xùn)知事不濟,脫從吏綠衫衣之,走馬而出,揚言于道曰:“我何罪而竄謫!”人不之疑。王涯、賈餗、舒元輿還中書,相謂曰:“上且開延英,召吾屬議之?!眱墒」僭勗紫嗾埰涔剩栽唬骸安恢问?,諸公各自便!”士良等知上豫其謀,怨憤,出不遜語,上慚懼不復(fù)言。士良等命左、右神策副使劉泰倫、魏仲卿等各帥禁兵五百人,露刃出閣門討賊。王涯等將會食,吏白:“有兵自內(nèi)出,逢人輒殺!”涯等狼狽步走,兩省及金吾吏卒千馀人填門爭出。門尋闔,其不得出者六百馀人皆死。士良等分兵閉宮門,索諸司,討賊黨。諸司吏卒及民酤販在中者皆死,死者又千馀人,橫尸流血,狼籍涂地,諸司印及圖籍、帷幕、器皿俱盡。又遣騎各千馀出城追亡者,又遣兵大索城中。舒元輿易服單騎出安化門,禁兵追擒之。王涯徒步至永昌里茶肆,禁兵擒入左軍。涯時年七十馀,被以桎梏,掠治不勝苦,自誣服,稱與李訓(xùn)謀行大逆,尊立鄭注。王璠歸長興坊私第,閉門,以其兵自防。神策將至門,呼曰:“王涯等謀反,欲起尚書為相,魚護軍令致意!”璠喜,出見之。將趨賀再三,璠知見紿,涕泣而行,至左軍,見王涯曰:“二十兄自反,胡為見引?”涯曰:“五弟昔為京兆尹,不漏言于王守澄,豈有今日邪!”璠俯首不言。又收羅立言于太平里,及涯等親屬奴婢,皆入兩軍系之。戶部員外郎李元皋,訓(xùn)之再從弟也,訓(xùn)實與之無恩,亦執(zhí)而殺之。故嶺南節(jié)度使胡證,家巨富,禁兵利其財,托以搜賈餗入其家,執(zhí)其子溵,殺之。又入左常侍羅讓、詹事渾钅歲、翰林學(xué)士黎埴等家,掠其貲財,掃地無遺。钅歲,瑊之子也,坊市惡少年因之報私仇,殺人,剽掠百貨?;ハ喙ソ?,塵埃蔽天。
癸亥,百官入朝,日出,始開建福門,惟聽以從者一人自隨,禁兵露刃夾道。至宣政門,尚未開。時無宰相御史知班,百官無復(fù)班列。上御紫宸殿,問:“宰相何為不來?”仇士良曰:“王涯等謀反系獄。”因以涯手狀呈上,召左仆射令狐楚、右仆射鄭覃等升殿示之。上悲憤不自勝,謂楚等曰:“是涯手書乎?”對曰:“是也!”“誠如此,罪不容誅!”因命楚、覃留宿中書,參決機務(wù)。使楚草制宣告中外。楚敘王涯、賈餗反事浮泛,仇士良等不悅,由是不得為相。時坊市剽掠者猶未止,命左、右神策將楊鎮(zhèn)、靳遂良等各將五百人分屯通衢,擊鼓以警之,斬十馀人,然后定。賈餗變服潛民間經(jīng)宿,自知無所逃,素服乘驢詣興安門,自言:“我宰相賈餗也,為奸人所污,可送我詣兩軍!”門者執(zhí)送西軍。李孝本改衣綠,猶服金帶,以帽鄣面,單騎奔鳳翔,至咸陽西,追擒之。
甲子,以右仆射鄭覃同平章事。
李訓(xùn)素與終南僧宗密善,往投之。宗密欲剃其發(fā)而匿之,其徒不可。訓(xùn)出山,將奔鳳翔,為盩厔鎮(zhèn)遏使宋楚所擒,械送京師。至昆明池,訓(xùn)恐至軍中更受酷辱,謂送者曰:“得我者則富貴矣!聞禁兵所在搜捕,汝必為所奪,不若取我首送之!”送者從之,斬其首以來。
乙丑,以戶部侍郎、判度支李石同平章事,仍判度支。前河?xùn)|節(jié)度使李載義復(fù)舊任。左神策出兵三百人,以李訓(xùn)首引王涯、王璠、羅立言、郭行馀;右神策出兵三百人,擁賈餗、舒元輿、李孝本獻于廟社,徇于兩市。命百官臨視,腰斬于獨柳之下,梟其首于興安門外。親屬無問親疏皆死,孩稚無遺,妻女不死者沒為官婢。百姓觀者怨王涯榷茶,或詬詈,或投礫擊之。
臣光曰:“論者皆謂涯、餗有文學(xué)名聲,初不知訓(xùn)、注之謀,橫罹覆族之禍,憤嘆其冤。臣獨以為不然。夫顛危不扶,焉用彼相!涯、餗安高位,飽重祿;訓(xùn)、注小人,窮奸究險,力取將相。涯、餗與之比肩,不以為恥;國家危殆,不以為憂。偷合茍容,日復(fù)一日,自謂得保身之良策,莫我如也。若使人人如此而無禍,則奸臣孰不愿之哉!一旦禍生不虞,足折刑剭,蓋天誅之也,士良安能族之哉!
王涯有再從弟沐,家于江南,老且貧。聞涯為相,跨驢詣之,欲求一簿、尉。留長安二歲馀,始得一見,涯待之殊落莫。久之,沐因嬖奴以道所欲,涯許以微官,自是旦夕造涯之門以俟命;及涯家被收,沐適在其第,與涯俱腰斬。舒元輿有族子守謙,愿而敏,元輿愛之,從元輿者十年,一旦忽以非罪怒之,日加譴責,奴婢亦薄之。守謙不自安,求歸江南,元輿亦不留,守謙悲嘆而去。夕,至昭應(yīng),聞元輿收族,守謙獨免。
是日,以令狐楚為鹽鐵轉(zhuǎn)運使,左散騎常侍張仲方權(quán)知京兆尹。時數(shù)日之間,殺生除拜,皆決于兩中尉,上不豫知。
初,王守澄惡官者田全操、劉行深、周元稹、薛士幹、似先義逸、劉英誗等,李訓(xùn)、鄭注因之遣分詣鹽州、靈武、涇原、夏州、振武、鳳翔巡邊,命翰林學(xué)士顧師邕為詔書賜六道,使殺之。會訓(xùn)敗,六道得詔,皆廢不行。丙寅,以師邕為矯詔,下御史獄。
先是,鄭注將親兵五百,已發(fā)鳳翔,至扶風(fēng)。扶風(fēng)令韓遼知其謀,不供具,攜印及吏卒奔武功。注知訓(xùn)已敗,復(fù)還鳳翔。仇士良等使人赍密敕授鳳翔監(jiān)軍張仲清令取注,仲清惶惑,不知所為。押牙李叔說仲清曰:“叔和為公以好召注,屏其從兵,于坐取之,事立定矣!”仲清從之,伏甲以待注。注恃其兵衛(wèi),遂詣仲清。叔和稍引其從兵,享之于外,注獨與數(shù)人入。既啜茶,叔和抽刀斬注,因閉外門,悉誅其親兵。乃出密赦,宣示將士,遂滅注家,并殺副使錢可復(fù)、節(jié)度判官盧簡能、觀察判官蕭杰、掌書記盧弘茂等及其枝黨,死者千馀人??蓮?fù),徽之子;簡能,綸之子;亻桀,俛之弟也。朝廷未知注死,丁卯,詔削奪注官爵,令鄰道案兵觀變。以左神策大將軍陳君弈為鳳翔節(jié)度使。戊辰夜,張仲清遣李叔和等以注首入獻,梟于興安門,人情稍安,京師諸軍始各還營。
詔將士討賊有功及娖隊者,官爵賜賚各有差。右神策軍獲韓約于崇義坊,己巳,斬之。仇士良等各進階遷官有差。自是天下事皆決于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鹿贇庖媸ⅲ让{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每延英議事,士良等動引訓(xùn)、注折宰相。鄭覃、李石曰:“訓(xùn)、注誠為亂首,但不知訓(xùn)、注始因何人得進?”宦者稍屈,縉紳賴之。時中書惟有空垣破屋,百物皆闕。江西、湖南獻衣糧百二十分,充宰相召募從人。辛未,李石上言:“宰相若忠正無邪,神靈所祐,縱遇盜賊,亦不能傷。若內(nèi)懷奸罔,雖兵衛(wèi)甚設(shè),鬼得而誅之。臣愿竭赤心以報國,止循故事,以金吾卒導(dǎo)從足矣。其兩道所獻衣糧,并乞停寢?!睆闹?br /> 十二月,壬申朔,顧師邕流儋州,至商山,賜死。
榷茶使令狐楚奏罷榷茶,從之。
度支奏籍鄭注家貲,得絹百馀萬匹,他物稱是。
庚辰,上問宰相:“坊市安未?”李石對曰:“漸安。然比日寒冽特甚,蓋刑殺太過所致?!编嶑唬骸白锶酥苡H前已皆死,其馀殆不足問?!睍r宦官深怨李訓(xùn)等,凡與之有瓜葛親,或暫蒙獎引者,誅貶不已,故二相言之。
李訓(xùn)、鄭注既誅,召六道巡邊使。田全操追忿訓(xùn)、注之謀,在道楊言:“我入城,凡儒服者,無貴賤當盡殺之!”癸未,全操等乘驛疾驅(qū)入金光門,京城訛言有寇至,士民驚噪縱橫走,塵埃四起。兩省諸司官聞之,皆奔散,有不及束帶襪而乘馬者。鄭覃、李石在中書,顧吏卒稍稍逃去。覃謂石曰:“耳目頗異,宜且出避之!”石曰:“宰相位尊望重,人心所屬,不可輕也!今事虛實未可知,堅坐鎮(zhèn)之,庶幾可定。若宰相亦走,則中外亂矣。且果有禍亂,避亦不免!”覃然之。石坐視文案,沛然自若。敕使相繼傳呼:“閉皇城諸司門!”左金吾大將軍陳君賞帥其眾立望仙門下,謂敕使曰:“賊至,閉門未晚,請徐觀其變,不宜示弱!”至晡后乃定。是日,坊市惡少年皆衣緋皁,持弓刀北望,見皇城門閉,即欲剽掠,非石與君賞鎮(zhèn)之,京城幾再亂矣。時兩省官應(yīng)入直者,皆與其家人辭訣。
甲申,敕罷修曲江亭館。
丁亥,詔:“逆人親黨,自非前已就戮及指名收捕者,馀一切不問。諸司官吏雖為所脅從,涉于詿誤,皆赦之。他人毋得妄相告言及相恐惕。見亡匿者,勿復(fù)追捕,三日內(nèi)各聽自歸本司?!睍r禁軍暴橫,京兆尹張仲方不敢詰,宰相以其不勝任,出為華州刺史,以司農(nóng)卿薛元賞代之。元賞常詣李石第,聞石方坐聽事與一人爭辯甚喧,元賞使覘之,云有神策軍將訴事。元賞趨入,責石曰:“相公輔佐天子,紀綱四海。今近不能制一軍將,使無禮如此,何以鎮(zhèn)服四夷!”即趨出上馬,命左右擒軍將,俟于下馬橋,元賞至,則已解衣跽之矣。其黨訴于仇士良,士良遣宦者召之曰:“中尉屈大尹?!痹p曰:“屬有公事,行當繼至?!彼煺葰⒅?。乃白服見士良,士良曰:“癡書生何敢杖殺禁軍大將!”元賞曰:“中尉大臣也,宰相亦大臣也,宰相之人若無禮于中尉,如之何?中尉之人無禮于宰相,庸可恕乎!中尉與國同體,當為國惜法,元賞已囚服而來,惟中尉死生之!”士良知軍將已死,無可如何,乃呼酒與元賞歡飲而罷。初,武元衡之死,詔出內(nèi)庫弓矢、陌刀給金吾仗,使衛(wèi)從宰相,至建福門而退。至是,悉罷之。
◎ 開成元年丙辰,公元八三六年
春,正月,辛丑朔,上御宣政殿,赦天下,改元。仇士良請以神策仗衛(wèi)殿門,諫議大夫馮定言其不可,乃止。定,宿之弟也。
二月,癸未,上與宰相語,患四方表奏華而不典,李石對曰:“古人因事為文,今人以文害事?!?br /> 昭義節(jié)度使劉從諫上表請王涯等罪名,且言:“涯等儒生,荷國榮龐,咸欲保身全族,安肯構(gòu)逆!訓(xùn)等實欲討除內(nèi)臣,兩中尉自為救死之謀,遂致相殺,誣以反逆,誠恐非辜。設(shè)右宰相實有異圖,當委之有司,正其刑典,豈有內(nèi)臣擅領(lǐng)甲兵,恣行剽劫,延及士庶,橫被殺傷!流血千門,僵尸萬計,搜羅枝蔓,中外恫疑。臣欲身詣闕庭,面陳臧否,恐并陷孥戮,事亦無成。謹當修飾封疆,訓(xùn)練士卒,內(nèi)為陛下心腹,外為陛下籓垣。如奸臣難制,誓以死清君側(cè)!”丙申,加從諫檢校司徒。
天德軍奏吐谷渾三千帳詣豐州降。
三月,壬寅,以袁州長史李德裕為氵除州刺史。左仆射令狐楚從容奏:“王涯等既伏辜,其家夷滅,遺骸棄捐。請官為收瘞,以順陽和之氣?!鄙蠎K然久之,命京兆收葬涯等十一人于城西,各賜衣一襲。仇士良潛使人發(fā)之,棄骨于渭水。丁未,皇城留守郭皎奏:“諸司儀仗有鋒刃者,請皆輸軍器使,遇立仗別給儀刀!”從之。劉從諫復(fù)遣牙將焦楚長上表讓官,稱:臣之所陳,系國大體??陕爠t涯等宜蒙湔洗,不可聽則賞典不宜妄加!安有死冤不申而生者荷祿!”因暴揚仇士良等罪惡。辛酉,上召見楚長,慰諭遣之。時士良等恣橫,朝臣日憂破家。及從諫表至,士良等憚之。由是鄭覃、李石粗能秉政,天子倚之亦差以自強。
夏,四月,己卯,以潮州司戶李宗閔為衡州司馬。凡李訓(xùn)所指為李德裕、宗閔黨者,稍收復(fù)之。
淄王協(xié)薨。
甲午,以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李固言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以左仆射令狐楚代之。
戊戌,上與宰相從容論詩之工拙,鄭覃曰:“詩之工者,無若三百篇,皆國人作之以刺美時政,王者采之以觀風(fēng)俗耳,不聞王者為詩也。后代辭人之詩,華而不實,無補于事。陳后主、隋煬帝皆工于詩,不免亡國,陛下何取焉!”覃篤于經(jīng)術(shù),上甚重之。
己酉,上御紫宸殿,宰相因奏事拜謝,外間因訛言:“天子欲令宰相掌禁兵,已拜恩矣。”由是中外復(fù)有猜阻,人情恟恟,士民不敢解衣寢者數(shù)日。乙丑,李石奏請召仇士良等面釋其疑。上為召士良等出,上及石等共諭釋之,使毋疑懼,然后事解。
閏月,乙酉,以太子太保、分司李聽為河中節(jié)度使。上常嘆曰:“付之兵不疑,置之散地不怨,惟聽為可以然。”
乙未,李固言薦崔球為起居舍人,鄭覃再三以為不可,上曰:“公事勿相違!”覃曰:“若宰相盡同,則事必有欺陛下者矣!”
李孝本二女配沒右軍,上取之入宮。秋,七月,右拾遺魏謨上疏,以為:“陛下不邇聲色,屢出宮女以配鰥夫。竊聞數(shù)月以來,教坊選試以百數(shù),莊宅收市猶未已;又召李孝本女入宮,不避宗姓,大興物論,臣竊惜之。昔漢光武一顧列女屏風(fēng),宋弘猶正色抗言,光武即撤之。陛下豈可不思宋弘之言,欲居光武之下乎!”上即出孝本女。擢謨?yōu)檠a闕,曰:“朕選市女子,以賜諸王耳。憐孝本女宗枝髫齔孤露,故收養(yǎng)宮中。謨于疑似之間皆能盡言,可謂愛我,不忝厥祖矣!”命中書優(yōu)為制辭以賞之。謨,征之五世孫也。
鄜坊節(jié)度使蕭洪詐稱太后弟,事覺。八月,甲辰,流驩州,于道賜死。趙縝、呂璋等皆流嶺南。初,李訓(xùn)知洪之詐,洪懼,辟訓(xùn)兄仲京置幕府。先是,自神策軍出為節(jié)度使者,軍中皆資其行裝,至鎮(zhèn),三倍償之。有自左軍出鎮(zhèn)鄜坊未償而死者,軍中征之于洪,洪恃訓(xùn)之勢,不與。又征于死者之子,洪教其子遮宰相自言,訓(xùn)判絕之。仇士良由是恨洪。太后有異母弟在閩中,孱弱不能自達。有閩人蕭本從之得其內(nèi)外族諱,因士良進達于上,且發(fā)洪之詐,洪由是得罪。上以本為真太后弟,戊申,擢為右贊善大夫。
九月,丁丑,李石為上言宋申錫忠直,為讒人所誣,竄死遐荒,未蒙昭雪。上俯首久之,既而流涕泫然曰:“茲事朕久知其誤,奸人逼我,以社稷大計,兄弟幾不能保,況申錫,僅全腰領(lǐng)耳。非獨內(nèi)臣,外廷亦有助之者。皆由朕之不明,向使遇漢昭帝,必無此冤矣!”鄭覃、李固言亦共言其冤,上深痛恨,有慚色。庚辰,詔悉復(fù)申錫官爵,以其子慎微為成固尉。
李石用金部員外郎韓益判度支,案益坐贓三千馀緡,系獄。石曰:“臣始以益頗曉錢谷,故用之,不知其貪乃如是!”上曰:“宰相但知人則用,有過則懲,如此則人易得。卿所用人不掩其惡,可謂至公。從前宰相用人好曲蔽其過,不欲人彈劾,此大病也。”冬,十一月,丁巳,貶益梧州司戶。
上自甘露之變,意忽忽不樂,兩軍球鞠之會什減六七,雖宴享音伎雜遝盈庭,未嘗解顏。閑居或徘徊眺望,或獨語嘆息。壬午,上于延英謂宰相曰:“朕每與卿等論天下事,則不免愁?!睂υ唬骸盀槔碚卟豢梢运俪??!鄙显唬骸奥?lián)每讀書,恥為凡主?!崩钍唬骸胺浇駜?nèi)外之臣,其間小人尚多疑阻,愿陛下更以寬御之,彼有公清奉法如劉弘逸、薛季稜者,陛下亦宜褒賞以勸為善?!奔咨辏蠌?fù)謂宰相曰:“我與卿等論天下事,有勢未得行者,退但飲醇酒求醉耳!”對曰:“此皆臣等之罪也?!?br /> 有司以左藏積弊日久,請行檢勘,且言官典罪在赦前者,請宥之,上許之。既而果得繒帛妄稱漬污者,敕赦之。給事中狄兼謨封還敕書曰:“官典犯贓,理不可赦!”上諭之曰:“有司請檢之初,聯(lián)既許之矣。與其失信,寧失罪人。卿能奉職,朕甚嘉之!”
十二月,庚戌,以華州刺史盧鈞為嶺南節(jié)度使。李石言于上曰:“盧鈞除嶺南,朝士皆相賀。以為嶺南富饒之地,近歲皆厚賂北司而得之;今北司不撓朝權(quán),陛下宜有以褒之。庶幾內(nèi)外奉法,此致理之本也?!鄙蠌闹?。鈞至鎮(zhèn),以清惠著名。
己未,淑王縱薨。
◎ 開成二年丁巳,公元八三七年
春,二月,己未,上謂宰相:“薦人勿問親疏,聯(lián)聞竇易直為相,未嘗用親故。若親故果才,避嫌而棄之,是亦不為至公也?!?br /> 均王緯薨。
三月,有慧星出于張,長八丈馀。壬申,詔撤樂減膳,以一日之分充十日。
夏,四月,甲辰,上對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兼侍書柳公權(quán)等于便殿,上舉衫袖示之曰:“此衣已三浣矣!”眾皆美上之儉德,公權(quán)獨無言。上問其故,對曰:“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當進賢退不肖,納諫諍,明賞罰,乃可以致雍熙。服浣濯之農(nóng),乃末節(jié)耳?!鄙显唬骸奥?lián)知舍人不應(yīng)復(fù)為諫議,以卿有諍臣風(fēng)采,須屈卿為之。”乙巳,以公權(quán)為諫議大夫,馀如故。
戊戌,以翰林學(xué)士、工部侍郎陳夷行同平章事。
六月,河陽軍亂,節(jié)度使李泳奔懷州。軍士焚腐署,殺泳二子,大掠數(shù)日方止。泳,長安市人,寓籍禁軍,以賂得方鎮(zhèn)。所至恃所交結(jié),貪殘不法,其不下堪命,故作亂。丁未,貶泳澧州長史。戊申,以左金吾將軍李執(zhí)方為河陽節(jié)度使。
秋,七月,癸亥,振武奏黨項三百馀帳剽掠逃去。
給事中韋溫為太子侍讀,晨詣東宮,日中乃得見。溫諫曰:“太子當雞鳴而起,問安視膳,不宜專事宴安!”太子不能用其言,溫乃辭侍讀。辛未,罷守本官。
振武突厥百五十帳叛,剽掠營田。戊寅,節(jié)度使劉沔擊破之。八月,庚戌,以昭儀王氏為德妃,昭容楊氏為賢妃。立敬宗之子休復(fù)為梁王,執(zhí)中為襄王,言楊為杞王,成美為成王。癸丑,立皇子宗儉為蔣王。
河陽軍士既逐李泳,日相扇,欲為亂。九月,李執(zhí)方索得首亂者七十馀人,悉斬之,馀黨分隸外鎮(zhèn),然后定。
冬,十月,國子監(jiān)《石經(jīng)》成。
福建奏晉江百姓蕭弘稱太后族人,詔御史臺案之。
戊申,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固言同平章事,充西川節(jié)度使。
甲寅,御史臺奏蕭弘詐妄。詔遞歸鄉(xiāng)里,不之罪,冀得其真。
翻譯及賞析:
唐紀六十一唐文宗太和八年(甲寅,公元834年)
春,正月,上疾小瘳;丁巳,御太和殿見近臣,然神識耗減,不能復(fù)故。
春季,正月,唐文宗的病情稍有好轉(zhuǎn),丁巳(初五),親臨太和殿,接見左右親近的臣僚。然而精神萎靡不振,遠不如從前。
二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二月,壬午朔(初一),出現(xiàn)日食。
夏,六月,丙戌,莒王紓薨。
夏季,六月,丙戌(初七),莒王李紓?cè)ナ馈?/p>
上以久旱,詔求致雨之方。司門員外郎李中敏上表,以為:“仍歲大旱,非圣德不至,直以宋申錫之冤濫,鄭注之奸邪。今致雨之方,莫若斬注而雪申錫?!北砹糁校恢忻糁x病歸東都。
文宗鑒于天氣大旱很久,下詔征求能夠下雨的方法。司門員外郎李中敏上表認為:“現(xiàn)在連年大旱,并非陛下的品德不高,而是由于前宰相宋申錫被貶的案件太冤,鄭注的行為奸邪不軌。因此,現(xiàn)在求雨的最好方法,莫過于處死鄭注而為宋申錫平反?!崩钪忻舻淖嗾卤涣粼趯m中,沒有答復(fù)。于是,李中敏以身體有病為由,辭職回到東都洛陽。
郯王經(jīng)薨。
郯王李經(jīng)去世。
初,李仲言流象州,遇赦,還東都。會留守李逢吉思復(fù)入相,仲言自言與鄭注善,逢吉使仲言厚賂之。注引仲言見王守澄,守澄薦于上,云仲言善《易》;上召見之。時仲言有母服,難入禁中,乃使衣民服,號王山人。仲言儀狀秀偉,倜儻尚氣,頗工文辭,有口辯,多權(quán)數(shù)。上見之,大悅,以為奇士,待遇日隆。
當初,李仲言被流放到象州,后來,由于朝廷大赦,回到東都洛陽。這時,東都留守李逢吉正想再入朝擔任宰相。李仲言自稱和鄭注關(guān)系密切,于是,李逢吉派李仲言用重金向鄭注行賄。鄭注引李仲言拜見右神策軍護軍中尉王守澄,王守澄又把李仲言推薦給文宗,聲稱李仲言精通《周易》。于是,文宗召見李仲言。這時,李仲言正在為母親服喪,身著喪服,不便進入宮中,文宗便讓他穿上民服,號為王山人。李仲言身材魁梧,瀟灑豪爽,擅長文辭,而且口才好,足智多謀。文宗召見后,十分高興,認為他是一個奇才,因而對他的待遇日益隆重。
仲言既除服,秋,八月,辛卯,上欲以仲言為諫官,置之翰林。李德裕曰:“仲言所為,計陛下必盡知之,豈宜置之近侍?”上曰:“然豈不容其改過?”對曰:“臣聞惟顏回能不貳過。彼圣賢之過,但思慮不至,或失中道耳。至于仲言之惡,著于心本,安能悛改邪!”上曰:“李逢吉薦之,朕不欲食言?!睂υ唬骸胺昙頌樵紫?,乃薦奸邪以誤國,亦罪人也?!鄙显唬骸叭粍t別除一官?!睂υ唬骸耙嗖豢??!鄙项櫷跹?,涯對曰:“可?!钡略]手止之,上回顧適見,色殊不懌而罷。始,涯聞上欲用仲言,草諫疏極憤激;既而見上意堅,且畏其黨盛,遂中變。
李仲言已經(jīng)為母親服喪期滿。秋季,八月,辛卯(十三日),文宗想任命他為諫官,安置在翰林院。宰相李德裕說:“李仲言過去的所作所為,我想陛下都知道,這種人怎么能安排到您的身旁作為侍從呢?”文宗說:“難道不允許他改正錯誤?”李德裕回答說:“我聽說只有孔子的弟子顏回能不犯相同的第二次錯誤。顏回犯的錯誤,是圣賢一時對問題考慮不周,偏離了中庸之道所犯的錯誤。而李仲言的過錯,則是出自內(nèi)心,怎能能改得了!”文宗說:“李逢吉推薦李仲言,朕不愿食言。”李德裕說:“李逢吉身為宰相,卻不負責任地推薦李仲言這種奸人,以達到他危害國家的目的,所以,他也是罪人?!蔽淖谡f:“那么,就另外授任他一個職務(wù)。”李德裕說:“那也不行?!蔽淖诨仡^看著宰相王涯,王涯趕快回答說:“可以?!崩畹略_B連揮手阻止他,被文宗回頭看見,文宗很不高興,宣布結(jié)束商議。在這以前,王涯聽說文宗打算任用李仲言,急忙起草了一篇勸阻的上疏,措辭十分激烈。后來,他看文宗任用李仲言的態(tài)度很堅決,并且畏懼李逢吉的黨羽勢力強盛,于是,在文宗召集宰相討論時臨時變卦。
尋以仲言為四門助教,給事中鄭肅、韓封還敕書。德裕將出中書,謂涯曰:“且喜給事中封敕!”涯即召肅、謂曰:“李公適留語,令二閣老不用封敕?!倍思葱邢?,明日,以白德裕,德裕驚曰:“德裕不欲封還,當面聞,何必使人傳言!且有司封駁,敢復(fù)稟宰相意邪!”二人悵恨而去。
不久,朝廷任命李仲言為四門助教,給事中鄭肅、韓封還任命敕書,打算駁回對李仲言的任命。這時,李德裕剛要從政事堂出門,對王涯說:“給事中封還敕書,真值得高興!”王涯聽后,隨即召來鄭肅和韓說:“李德裕剛才留話說,讓二位不要封還敕書?!庇谑?,二人署名通過。第二天,將此事告訴李德裕,李德裕大吃一驚,說:“我如果不同意你們二人封還敕書,肯定會當面對你們說,何必叫別人轉(zhuǎn)達!況且給事中行使封駁權(quán),難道還要秉承宰相的意圖!”二人這才明白被王涯欺騙,于是,懊恨而去。
九月,辛亥,征昭義節(jié)度副使鄭注至京師。王守澄、李仲言、鄭注皆惡李德裕,以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李宗閔與德裕不相悅,引宗閔以敵之。壬戌,詔征宗閔于興元。
九月,辛亥(初三),文宗命昭義節(jié)度副使鄭注來京城。王守澄、李仲言、鄭注都憎恨李德裕,鑒于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李宗閔和李德裕有矛盾,于是,向文宗推薦李宗閔,以便排擠李德裕。壬戌(十四日),文宗下詔,命李宗閔從山南西道的治所興元來京城。
冬,十月,辛巳,幽州軍亂,逐節(jié)度使楊志誠及監(jiān)軍李懷仵,推兵馬使史元忠主留務(wù)。
冬季,十月,辛巳(初四),幽州軍隊內(nèi)亂,將士驅(qū)逐節(jié)度使楊志誠和監(jiān)軍李懷仵,推舉兵馬使史元忠主持留守事務(wù)。
庚寅,以李宗閔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甲午,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德裕同平章事,充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是日,以李仲言為翰林侍講學(xué)士。給事中高銖、鄭肅、韓、諫議大夫郭承嘏、中書舍人權(quán)璩等爭之,不能得。承嘏,之孫;德輿之子也。
庚寅(十三日),唐文宗任命李宗閔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甲午(十七日),任命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德裕以同平章事頭銜,充任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同日,任命李仲言為翰林侍講學(xué)士。給事中高銖、鄭肅、翰,諫議大夫郭承嘏,中書舍人權(quán)璩等人爭辯,認為不可,但他們的意見不被文宗采納。郭承嘏是郭的孫子。權(quán)璩是權(quán)德輿的兒子。
乙巳,貢院奏進士復(fù)試詩賦,從之。
乙巳(二十九日),禮部貢院奏請進士科考試仍然加試詩賦,文宗批準。
李德裕見上自陳,請留京師。丙午,以德裕為兵部尚書。
李德裕面見文宗,表示不愿出任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請求留在京城任職。丙午(二十九日),文宗任命他為兵部尚書。
楊志誠過太原,李載義自毆擊,欲殺之,幕僚諫救得免,殺其妻子及從行將卒;朝廷以載義有功,不問。載義母兄葬幽州,志誠發(fā)取其財。載義奏乞取志誠心以祭母,不許。
楊志誠被將士從幽州驅(qū)逐后,路過太原,河?xùn)|節(jié)度使李載義親自動手毆打楊志誠,并想把他殺死。李載義的幕僚極力勸阻,楊志誠才得以免死。李載義于是殺楊志誠的妻子和隨從將士。朝廷鑒于李載義曾參予平定橫海李同捷叛亂有功,因而不加責問。此前,李載義的母親和兄弟去世后埋葬在幽州,楊志誠發(fā)掘他們的墳?zāi)梗尤∧怪械呐阍嶝斘?。李載義奏請挖楊志誠的心用來祭祀他的母親,文宗不許。
十一月,成德節(jié)度使王庭湊薨,軍中奉其子都知兵馬使元逵知留后。元逵改父所為,事朝廷禮甚謹。
十一月,成德節(jié)度使王庭湊去世。軍中將士推舉他的兒子都知兵馬使王元逵暫為留后。王元逵改變父親驕橫跋扈的行為,對朝廷十分恭敬。
史元忠獻楊志誠所造兗衣及諸僭物。丁卯,流志誠于嶺南,道殺之。
史元忠把楊志誠擅自織造的皇帝兗衣和其他超越自己名份的器物奉獻朝廷。丁卯(二十一日),唐文宗下令把楊志誠流放到嶺南。楊志誠走到半路,被朝廷派人殺死。
李宗閔言李德裕制命已行,不宜自便。乙亥,復(fù)以德裕為鎮(zhèn)海節(jié)度使,不復(fù)兼平章事。時德裕、宗閔各有朋黨,互相擠援。上患之,每嘆曰:“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
宰相李宗閔上言說,朝廷任命李德裕為山南西道的制書已經(jīng)下達,不應(yīng)當由于他自己不愿上任就中途改變。乙亥(二十九日),唐文宗任命李德裕為鎮(zhèn)海節(jié)度使,不再兼任同平章事的頭銜。這時,李德裕和李宗閔各有自己的黨羽,相互之間極力排擠對方,聲援同黨。文宗對此十分憂慮,經(jīng)常感嘆地說:“誅除河北三鎮(zhèn)的叛賊容易,但去除朝廷的朋黨實在太難!”
臣光曰:“夫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猶冰炭之不可同器而處也。故君子得位則斥小人,小人得勢則排君子,此自然之理也。然君子進賢退不肖,其處心也公,其指事也實;小人譽其所好,毀其所惡,其處心也私,其指事也誣。公且實者謂之正直,私且誣者謂之朋黨,在人主所以辨之耳。是以明主在上:度德而敘位,量能而授官;有功者賞,有罪者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夫如是,則朋黨何自而生哉!彼昏主則不然。明不能燭,強不能斷;邪正并進,毀譽交至;取舍不在于己,威福潛移于人。于是讒慝得志而朋黨之議興矣。
臣司馬光曰:君子和小人之間不能相容,就像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個器具中相處一樣。所以,如果君子執(zhí)政,就排斥小人;小人得勢,就排斥君子,這是很自然的道理。然而,君子提拔德才兼?zhèn)涞娜耍访庥顾谉o能的人,辦事出于公心,實事求是;而小人則阿諛奉迎,投其所好,毀其所惡,辦事出于私心,捏造事實。辦事出于公心,實事求是的人被稱為正直的君子;而辦事出于私心,捏造事實的人則被稱為朋黨。究竟是正直的君子還是朋黨,關(guān)鍵在于君主認真辨別。所以,凡是英明的君主執(zhí)政,根據(jù)國家的需要而設(shè)置不同的職位,根據(jù)官員的才能大小授予他們不同的職務(wù)。對于有突出政績的官員,加以提拔賞賜;有嚴重罪行者,則撤免懲罰。既不被奸臣的讒言所迷惑,也不因他們的花言巧語而改變自己的主見,如能這樣做,朋黨又怎么能夠產(chǎn)生呢?凡是昏庸的君主執(zhí)政,則恰恰相反。他們既不能明辨是非,處理問題又優(yōu)柔寡斷,以致奸邪小人和正人君子都被任用。朝廷的大政方針自己不能作主,決策權(quán)漸漸移到他人手中。于是,奸邪小人得志猖狂,朝廷中必然出現(xiàn)朋黨。
夫木腐而蠹生,醯酸而集,故朝廷有朋黨,則人主當自咎而不當以咎群臣也。文宗茍患群臣之朋黨,何不察其所毀譽者為實,為誣,所進退者為賢,為不肖,其心為公,為私,其人為君子,為小人!茍實也,賢也,公也,君子也,匪徒用其言,又當進之;誣也,不肖也,私也,小人也,匪徒棄其言,又當刑之。如是,雖驅(qū)之使為朋黨,孰敢哉!釋是不為,乃怨群臣之難治,是猶不種不蕓而怨田之蕪也。朝中之黨且不能去,況河北賊乎!
凡是樹木腐朽,就會產(chǎn)生蠹蟲;食醋酸敗,就會集聚蚋蟲。所以,如果朝廷出現(xiàn)朋黨,君主應(yīng)當首先自我引咎,而不應(yīng)當責備群臣百官。唐文宗如果憂慮群臣朋比為黨,為什么不去核查他們所誹謗和贊譽的是事實,還是捏造?他們所薦舉的官員是德才兼?zhèn)?,還是庸俗無能?辦事是出于公心,還是出于私心?他們本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如果他們的言行實事求是,薦舉的官員德才兼?zhèn)洌k事出于公心,那么,他們就一定是君子,朝廷不但應(yīng)當采納這些人的意見,而且應(yīng)當提拔他們。如果他們捏造事實,薦舉的官員庸俗無能,辦事出于私心,那么,他們就一定是小人,朝廷不但應(yīng)當拒絕這些人的意見,而且應(yīng)當懲罰他們。如果唐文宗能夠這樣去做,那么,就是命令百官結(jié)黨營私,也肯定沒有人膽敢那樣去干!唐文宗不去這樣做,反而埋怨群臣百官難以駕馭,這就好像一個農(nóng)夫,自己不種田也不鋤草,反而抱怨田地荒蕪一樣。唐文宗對朝廷中的朋黨尚且不能鏟除,何況對于河北三鎮(zhèn)的叛賊呢!
丙子,李仲言請改名訓(xùn)。
丙子(三十日),李仲言奏請改名為李訓(xùn)。
幽州奏莫州軍亂,刺史張元不知所在。
幽州奏報,莫州發(fā)生軍隊變亂,刺史張元去向不明。
十二月,己卯,以昭義節(jié)度副使鄭注為太仆卿。郭承嘏累上疏言其不可,上不聽。于是注詐上表固辭,上遣中使再以告身賜之,不受。
十二月,己卯(初三),唐文宗任命昭義節(jié)度副使鄭注為太仆卿。諫議大夫郭承嘏多次上疏認為不可,文宗不聽。于是,鄭注上表,虛假地一再表示不能接受任命。文宗又派宦官把任命書授予鄭注,鄭注仍然不接受。
癸未,以史元忠為盧龍留后。
癸未(初七),唐文宗任命史元忠為幽州留后。
初,宋申錫與御史中丞宇文鼎受密詔誅鄭注,使京兆尹王掩捕之。密以堂帖示王守澄,注由是得免,深德。又與李訓(xùn)善,于是訓(xùn)、注共薦之,自浙西觀察使征為尚書左丞。
當初,宋申錫和御史中丞宇文鼎一同接受文宗下達的誅除鄭注的密詔,二人派京兆尹王去逮捕鄭注。王把逮捕令秘密地告訴王守澄。于是,鄭注得以逃脫,因而他十分感激王。王又和李訓(xùn)關(guān)系密切,于是鄭注和李訓(xùn)一起向文宗推薦王,王因此從浙西道觀察使被召入京城,任命為尚書左丞。
九年(乙卯、835)
九年(乙卯,公元835年)
春,正月,乙卯,以王元逵為成德節(jié)度使。
春季,正月,乙卯(初九),唐文宗任命王元逵為成德節(jié)度使。
巢公湊薨,追贈齊王。
巢公李湊去世,朝廷追贈為齊王。
鄭注上言秦地有災(zāi),宜興役以禳之。辛卯,發(fā)左、右神策千五百人浚曲江及昆明池。
鄭注上言朝廷,聲稱關(guān)中發(fā)生災(zāi)害,應(yīng)當征發(fā)勞役,以便消災(zāi)。辛卯(疑誤),唐文宗征發(fā)左、右神策軍一千五百人疏浚曲江池和昆明池。
三月,冀王薨。
三月,冀王李去世。
丙辰,以史元忠為盧龍節(jié)度使。
丙辰(十一日),唐文宗任命史元忠為幽州節(jié)度使。
初,李德裕為浙西觀察使,漳王傅母杜仲陽坐宋申錫事放歸金陵,詔德裕存處之。會德裕已離浙西,牒留后李蟾使如詔旨。至是,左丞王、戶部侍郎李漢奏德裕厚賂仲陽,陰結(jié)漳王,圖為不軌。上怒甚,召宰相及、漢、鄭注等面質(zhì)之。、漢等極口誣之,路隋曰:“德裕不至有此。果如所言,臣亦應(yīng)得罪!”言者稍息。夏,四月,以德裕為賓客分司。
當初,李德裕擔任浙西道觀察使時,漳王李湊的女師杜仲陽由于宋申錫案件的牽連,被流放到金陵。文宗詔命李德裕予以關(guān)照。正好李德裕此時已奉命調(diào)離浙江西道,于是,命留后李蟾按文宗詔令辦理。這時,尚書左丞王和戶部侍郎李漢上奏,說李德裕優(yōu)厚地賄賂杜仲陽,秘密地和漳王交結(jié),企圖謀反。文宗大怒,召集宰相及王、李漢、鄭注等人當面詢問。王、李漢等人眾口一辭,誣陷李德裕。宰相路隋說:“李德裕不至于這樣,如果真象他們說的那樣的話,我也應(yīng)當有罪了!”于是,王等人這才不再說了。夏季,四月,唐文宗任命李德裕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癸巳,以鄭注守太仆卿,兼御史大夫,注始受之,仍舉倉部員外郎李款自代曰:“加臣之罪,雖于理而無辜;在款之誠,乃事君而盡節(jié)?!睍r人皆哂之。
癸巳(十八日),唐文宗任命鄭注為太仆卿,兼御史大夫。鄭注這才接受任命,同時推薦倉部員外郎李款代替自己原來的職務(wù),他說:“李款以前雖然無辜地彈劾過我,但是,他這樣做也是對皇上盡忠。”當時人都恥笑他假裝寬宏大度。
丙申,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路隋充鎮(zhèn)海節(jié)度使,趣之赴鎮(zhèn),不得面辭;坐救李德裕故也。
丙申(二十一日),唐文宗任命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路隋為鎮(zhèn)海節(jié)度使,同時命他盡快離京上任,不得向自己當面告辭。這是由于前此在王等人誣告李德裕時,他出面為李德裕辯解的緣故。
初,京兆尹河南賈,性褊躁輕率,與李德裕有隙,而善于李宗閔、鄭注。上巳,賜百官宴于曲江,故事,尹于外門下馬,揖御史。恃其貴勢,乘馬直入,殿中侍御史楊儉、蘇特與之爭,罵曰:“黃面兒敢爾!”坐罰俸。恥之,求出,詔以為浙西觀察使;尚未行,戊戌,以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當初,京兆尹、河南人賈性情急躁輕率。他和李德裕有矛盾,和李宗閔、鄭注關(guān)系親近。上巳(三月三日),唐文宗在曲江舉行宴會,招待百官。按照以往慣例,京兆尹應(yīng)當在門外下馬,向御史臺官員行禮,然后進門。賈依恃他的地位和權(quán)勢,乘馬直接入門。殿中侍御史楊儉、蘇特和他爭論起來,賈破口大罵,說:“你們這些黃臉兒怎么敢擋我!”于是,因罪而被罰俸祿。賈覺得十分恥辱,請求出任藩鎮(zhèn)職務(wù)。文宗下詔,任命他為浙西道觀察使。尚未成行,戊戌(疑誤),唐文宗任命他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庚子,制以日上初得疾,王涯呼李德裕奔問起居,德裕竟不至;又在西蜀征逋懸錢三十萬緡,百姓愁困;貶德裕袁州長史。
庚子(二十五日),朝廷下制,鑒于文宗前不久剛剛患病時,王涯招呼李德裕去看望文宗病情,李德裕竟然不去。同時,李德裕擔任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時,曾經(jīng)征收百姓的賦稅欠款三十萬緡,導(dǎo)致百姓窮困。因此,貶李德裕為袁州長史。
初,宋申錫獲罪,宦官益橫;上外雖包容,內(nèi)不能堪。李訓(xùn)、鄭注既得幸,揣知上意,訓(xùn)因進講,數(shù)以微言動上。上見其才辨,意訓(xùn)可與謀大事;且以訓(xùn)、注皆因王守澄以進,冀宦官不之疑,遂密以誠告之。訓(xùn)、注遂以誅宦官為己任,二人相挾,朝夕計議,所言于上無不從,聲勢赫。注多在禁中,或時休沐,賓客填門,賂遺山積。外人但知訓(xùn)、注倚宦官擅作威福,不知其與上有密謀也。
當初,宋申錫被判罪貶官后,宦官更加驕橫。文宗雖然外表不露聲色,內(nèi)心卻不能容忍。李訓(xùn)、鄭注得到文宗信用后,揣摸了解了文宗的心思。于是,李訓(xùn)在給文宗講讀經(jīng)典時,多次暗示文宗。文宗覺得李訓(xùn)很有才能,能言善辯,認為可以和他商議誅除宦官。同時考慮到李訓(xùn)和鄭注都是宦官王守澄推薦的,估計和二人商議,宦官不會疑心,于是,把自己的意圖秘密地告訴了二人。李訓(xùn)、鄭注因此以誅除宦官為己任。二人相互依賴,晝夜商議對策,凡給文宗的建議,文宗無不采納,聲勢喧赫。鄭注經(jīng)常待在宮中,有時休假在家,要求拜見他的人站滿他的門前,賄賂他的財物堆積如山。外面人只知道李訓(xùn)和鄭注依靠宦官的權(quán)勢擅自作威作福,卻不知道他們二人和文宗密謀誅除宦官。
上之立也,右領(lǐng)軍將軍興寧仇士良有功;王守澄抑之,由是有隙。訓(xùn)、注為上謀,進擢士良以分守澄之權(quán)。五月,乙丑,以士良為左神策中尉,守澄不悅。
當初文宗被擁立為皇帝時,右領(lǐng)軍將軍、循州興寧縣人仇士良曾經(jīng)有很大的功勞。但他受到王守澄的壓制,于是,二人產(chǎn)生了矛盾。這時,李訓(xùn)、鄭注向文宗建議,提拔仇士良以便分割王守澄的權(quán)力。五月,乙丑(二十一日),文宗任命仇士良為左神策軍護軍中尉,王守澄得知后很不高興。
戊辰,以左丞王為戶部尚書,判度支。
戊辰(二十四日),唐文宗任命尚書左丞王為戶部尚書、判度支。
京城訛言鄭注為上合金丹,須小兒心肝,民間驚懼,上聞而惡之。鄭注素惡京兆尹楊虞卿,與李訓(xùn)共構(gòu)之,云此語出于虞卿家人。上怒,六月,下虞卿御史獄。注求為兩省官,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宗閔不許,注毀之于上。會宗閔救楊虞卿,上怒,叱出之;壬寅,貶明州刺史。
京城長安盛傳謠言,說鄭注為皇上合制金丹,必須用小孩的心肝入藥,百姓為此而驚擾懼怕。文宗得知后十分惱恨。鄭注向來憎惡京兆尹楊虞卿,于是,他和李訓(xùn)一起誣陷楊虞卿,說謠言出于虞卿的家屬。文宗大怒,六月,下令將楊虞卿逮捕,押在御史臺獄中。此前,鄭注曾經(jīng)求做中書、門下兩省的官員,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宗閔不許,鄭注因此在文宗面前誹謗李宗閔。這時,正好李宗閔為楊虞卿辯解,文宗大怒,呵斥李宗閔出宮。壬寅(初四),貶李宗閔為明州刺史。
左神策中尉韋元素、樞密使楊承和、王踐言居中用事,與王守澄爭權(quán)不葉,李訓(xùn)、鄭注因之出承和于西川,元素于淮南,踐言于河?xùn)|,皆為監(jiān)軍。
左神策護軍中尉韋元素、樞密使楊承和、王踐言在宮中當權(quán),與王守澄爭權(quán)不和。李訓(xùn)和鄭注乘機勸文宗任命楊承和為劍南西川監(jiān)軍,韋元素為淮南監(jiān)軍,王踐言為河?xùn)|監(jiān)軍。
秋,七月,甲辰朔,貶楊虞卿虔州司馬。
秋季,七月,甲辰朔(初一),唐文宗貶楊虞卿為虔州司馬。
庚戌,作紫云樓于曲江。
庚戌(初七),唐文宗下令在曲江修筑紫云樓。
辛亥,以御史大夫李固言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辛亥(初八),唐文宗任命御史大夫李固言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李訓(xùn)、鄭注為上畫太平之策,以為當先除宦官,次復(fù)河、湟,次清河北,開陳方略,如指諸掌。上以為信然,寵任日隆。
李訓(xùn)、鄭注為文宗謀劃革除朝廷弊政,收復(fù)失地,達到天下大治太平的策略,認為應(yīng)當首先誅除宦官,其次出兵收復(fù)河、湟地區(qū),最后平定河北三鎮(zhèn)。二人開陳方略,了如指掌。文宗認為言之有理,寵信日益隆重。
初,李宗閔為吏部侍郎,因駙馬都尉沈結(jié)女學(xué)士宋若憲、知樞密楊承和得為相。及貶明州,鄭注發(fā)其事,壬子,再貶處州長史。
當初,李宗閔擔任吏部侍郎時,曾通過駙馬都尉沈交結(jié)宮中女學(xué)士宋若憲和知樞密楊承和,因而被任命為宰相。等到李宗閔被貶為明州刺史時,鄭注向文宗揭發(fā)了這件事。壬子(初九),文宗再貶李宗閔為處州長史。
著作郎、分司舒元輿與李訓(xùn)善,訓(xùn)用事,召為右司郎中,兼侍御史知雜,鞫楊虞卿獄;癸丑,擢為御史中丞。元輿,元褒之兄也。
著作郎、分司東都舒元輿和李訓(xùn)關(guān)系親近,李訓(xùn)掌權(quán)后,推薦舒元輿為右司郎中,兼侍御史知雜,負責審問楊虞卿的案件。癸丑(初十),舒元輿被擢拔為御史中丞。舒元輿是補闕舒元褒的哥哥。
貶吏部侍郎李漢為汾州刺史,刑部侍郎蕭浣為遂州刺史,皆坐李宗閔之黨。
唐文宗貶吏部侍郎李漢為汾州刺史,刑部侍郎蕭浣為遂州刺史。二人都是由于李宗閔的同黨而被貶。
是時李訓(xùn)、鄭注連逐三相,威震天下,于是平生絲恩發(fā)怨無不報者。
這時,李訓(xùn)、鄭注接連誣陷貶逐李德裕、路隋、李宗閔三位宰相,權(quán)勢威震天下。于是,凡是過去對自己稍有恩德的人無不提拔,和自己稍有怨恨的人無不報復(fù)。
李訓(xùn)奏僧尼猥多,耗蠹公私。丁巳,詔所在試僧尼誦經(jīng)不中格者,皆勒歸俗;禁置寺及私度人。
李訓(xùn)奏稱,現(xiàn)今僧尼太多,虛耗國家和百姓的財產(chǎn)。丁巳(十四日),文宗下詔,命各地測試僧尼,凡讀經(jīng)不合格者,一律遣歸還俗。同時禁止再修建新的寺院和私自剃度百姓為僧尼。
時人皆言鄭注朝夕且為相,侍御史李甘揚言于朝曰:“白麻出,我必壞之于庭!”癸亥,貶甘封州司馬。然李訓(xùn)亦忌注,不欲使為相,事竟寢。
這時,人們都認為鄭注很快會被任命為宰相,侍御史李甘在朝廷揚言說:“如果皇上任命鄭注為宰相的白麻詔書頒布,我一定要在這里當眾予以彈劾駁回!”癸亥(二十日),李甘被貶為封州司馬。不過,這時李訓(xùn)也妒忌鄭注,不愿讓他擔任宰相,所以,這件事就被擱置下來。
甲子,以國子博士李訓(xùn)為兵部郎中、知制誥,依前侍講學(xué)士。
甲子(二十一日),唐文宗任命國子博士李訓(xùn)為兵部郎中、知制誥,并仍為翰林侍講學(xué)士。
貶左金吾大將軍沈為邵州刺史。八月,丙子,又貶李宗閔潮州司戶。賜宋若憲死。
唐文宗貶左金吾大將軍沈為邵州刺史。八月,丙子(初三),又貶李宗閔為潮州司戶。命女學(xué)士宋若憲自盡。
丁丑,以太仆卿鄭注為工部尚書,充翰林侍講學(xué)士。注好服鹿裘,以隱淪自處,上以師友待之。注之初得幸,上嘗問翰林學(xué)士、戶部侍郎李玨曰:“卿知有鄭注乎?亦嘗與之言乎?”對曰:“臣豈特知其姓名,兼深知其為人。其人奸邪,陛下寵之,恐無益圣德。臣忝在近密,安敢與此人交通!”戊寅,貶玨江州刺史。再貶沈柳州司戶。
丁丑(初四),唐文宗任命太仆寺卿鄭注為工部尚書,充任翰林侍講學(xué)士。鄭注喜好穿鹿皮縫制的衣服,平日隱居,行蹤詭秘,文宗把他作為老師、朋友看待。鄭注最初得到文宗信用的時候,一次,文宗問翰林學(xué)士、戶部侍郎李玨說:“你知道鄭注這個人嗎?過去曾經(jīng)和他談過話嗎?”李玨回答說:“我不僅知道他的姓名,而且深知他的為人。鄭注是一個奸邪小人,陛下寵信他,恐怕很不適當。我作為陛下的親信臣僚,怎么敢和這種人交結(jié)!”戊寅(初五),文宗貶李玨為江州刺史。再貶沈為柳州司戶。
丙申,詔以楊承和庇護宋申錫,韋元素、王踐言與李宗閔、李德裕中外連結(jié),受其賂遺。承和可州安置,元素可象州安置,踐言可恩州安置,令所在錮送。楊虞卿、李漢、蕭浣為朋黨之首,貶虞卿虔州司戶,漢汾州司馬,浣遂州司馬。尋遣使追賜承和、元素、踐言死。時崔潭峻已卒,亦剖棺鞭尸。
丙申(二十三日),唐文宗下詔,鑒于劍南西川監(jiān)軍楊承和當年曾袒護宋申錫的罪行,淮南監(jiān)軍韋元素、河?xùn)|監(jiān)軍王踐言和前宰相李宗閔、李德裕在朝廷內(nèi)外相互勾結(jié),接受他們的賄賂。因此,免去三人的職務(wù),把他們分別發(fā)放到邊遠的州、象州、恩州監(jiān)管,命令西川、淮南和河?xùn)|分別派人把他們枷錮押送到監(jiān)管地區(qū)。楊虞卿、李漢、蕭浣都是朋黨的首領(lǐng),貶楊虞卿為虔州司戶,李漢為汾州司馬、蕭浣為遂州司馬。不久,又派人追命楊承和、韋元素、王踐言自盡。這時,前樞密使崔潭峻已經(jīng)去世,文宗命把他剖棺鞭尸。
己亥,以前廬州刺史羅立言為司農(nóng)少卿。立言贓吏,以賂結(jié)鄭注而得之。
己亥(二十六日),唐文宗任命前廬州刺史羅立言為司農(nóng)寺少卿。羅立言是一個貪官污吏,他是通過賄賂鄭注才得到任命的。
鄭注之入翰林也,中書舍人高元裕草制,言以醫(yī)藥奉君親,注銜之;奏元裕嘗出郊送李宗閔,壬寅,貶元裕閬州刺史。元裕,士廉之六世孫也。
鄭注在此前被任命為翰林侍講學(xué)士時,是由中書舍人高元裕起草的任命制書,制書說鄭注曾以醫(yī)術(shù)侍奉皇上。鄭注于是十分痛恨高元裕,向文宗奏稱,李宗閔被貶時,高元裕曾出城到郊外送他。壬寅(二十九日),唐文宗貶高元裕為閬州刺史。
時注與李訓(xùn)所惡朝士,皆指目為二李之黨,貶逐無虛日,班列殆空,廷中洶洶,上亦知之。訓(xùn)、注恐為人所搖,九月,癸卯朔,勸上下詔:“應(yīng)與德裕、宗閔親舊及門生故吏,今日以前貶黜之外,余皆不問?!比饲樯园?。
這時,鄭注和李訓(xùn)對他們所厭惡的朝官,都指斥為李德裕和李宗閔的黨羽,每天都有人被貶逐。上朝時,百官的班列為之一空,朝廷上下人心恐懼。文宗也得知這種情況。鄭注和李訓(xùn)擔心被人控告,動搖自己的地位,于是,九月,癸卯朔(初一),二人勸文宗下詔:“凡是李德裕、李宗閔的親戚朋友,以及他們的學(xué)生弟子和原來的部下,除今日以前貶黜的以外,其余一律不再追究?!庇谑?,人心逐漸安定。
鹽鐵使王涯奏改江淮、嶺南茶法,增其稅。
鹽鐵使王涯奏請改革江淮、嶺南地區(qū)的茶葉稅收辦法,增加茶稅。
庚申,以鳳翔節(jié)度使李聽為忠武節(jié)度使,代杜。
庚申(十八日),唐文宗任命鳳翔節(jié)度使李聽為忠武節(jié)度使,代替杜。
憲宗之崩也,人皆言宦官陳弘志所為。時弘志為山南東道監(jiān)軍,李訓(xùn)為上謀召之,至青泥驛,癸亥,封杖殺之。
當年唐憲宗去世,宮中侍從都說是被宦官陳弘志所暗害的。這時,陳弘志擔任山南東道監(jiān)軍,李訓(xùn)建議文宗召陳弘志來京。陳弘志走到青泥驛,癸亥(二十一日),被朝廷派人杖殺。
鄭注求為鳳翔節(jié)度使,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固言不可。丁卯,以固言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注為鳳翔節(jié)度使。李訓(xùn)雖因注得進,及勢位俱盛,心頗忌注。謀欲中外協(xié)勢以誅宦官,故出注于鳳翔。其實俟既誅宦官,并圖注也。
鄭注請求擔任鳳翔節(jié)度使,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固言認為不可。丁卯(二十五日),唐文宗任命李固言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鄭注為鳳翔節(jié)度使。李訓(xùn)雖然是通過鄭注推薦而被提拔的,但當他的職務(wù)和權(quán)勢都已達到頂點時,心中十分妒忌鄭注。他密謀在朝廷里應(yīng)外合誅除宦官,所以建議鄭注擔任鳳翔節(jié)度使。其實,是想等誅除宦官后,連同鄭注也一同除掉。
注欲取名家才望之士為參佐,請禮部員外郎韋溫為副使,溫不可?;蛟唬骸熬苤貫榛肌!睖卦唬骸皳竦溎糨p。拒之止于遠貶,從之有不測之禍?!弊滢o之。
鄭注想征召朝廷中出于名門世家并有威望的官員作為自己的僚佐,以便壯大聲勢。于是,邀請禮部員外郎韋溫為節(jié)度副使,韋溫不同意。有人對韋溫說:“您拒絕他的邀請,將來肯定要被誣陷?!表f溫說:“如果做兩件事同樣都不可避免地遭受災(zāi)難的話,那么,就應(yīng)當選擇較輕一點的災(zāi)難?,F(xiàn)在,我拒絕鄭注的邀請,最多被他誣陷貶逐到邊遠的地方,但如果同意而跟隨他,恐怕有難以預(yù)測的更大災(zāi)難?!弊詈?,還是拒絕了。
戊辰,以右神策中尉、行右衛(wèi)上將軍、知內(nèi)侍省事王守澄為左、右神策觀軍容使,兼十二衛(wèi)統(tǒng)軍。李訓(xùn)、鄭注為上謀,以虛名尊守澄,實奪之權(quán)也。
戊辰(二十六日),唐文宗任命右神策軍護軍中尉、行右衛(wèi)上將軍、知內(nèi)侍省事王守澄為左、右神策軍觀軍容使,兼十二衛(wèi)統(tǒng)軍。李訓(xùn)、鄭注為文宗策劃,擢拔王守澄擔任榮譽性的最高級軍職,以表示對他的尊崇,實際上削除他的兵權(quán)。
己巳,以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舒元輿為刑部侍郎,兵部郎中知制誥、充翰林侍講學(xué)士李訓(xùn)為禮部侍郎,并同平章事。仍命訓(xùn)三二日一入翰林講《易》。元輿為中丞,凡訓(xùn)、注所惡者,則為之彈擊,由是得為相。又上懲李宗閔、李德裕多朋黨,以賈及元輿皆孤寒新進,故擢為相,庶其無黨耳。
己巳(二十七日),唐文宗任命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舒元輿為刑部侍郎,兵部郎中知制誥、充翰林侍講學(xué)士李訓(xùn)為禮部侍郎,二人并為同平章事。同時,命李訓(xùn)仍然三天或兩天到翰林院一次,為文宗講解《周易》,舒元輿擔任御史中丞時,對于李訓(xùn)、鄭注所厭惡的朝官,一律進行彈劾,因此,被任命為宰相。同時,文宗也鑒于以前李宗閔、李德裕擔任宰相時朋比為黨,認為賈和舒元輿都是家世寒微而剛剛考中進士不久的朝官,所以擢任為宰相,希望他們不致朋比為黨。
訓(xùn)起流人,期年致位宰相,天子傾意任之。訓(xùn)或在中書,或在翰林,天下事皆決于訓(xùn)。王涯輩承順其風(fēng)指,惟恐不逮;自中尉、樞密、禁衛(wèi)諸將,見訓(xùn)皆震懾,迎拜叩首。
李訓(xùn)由被流放的罪人而重新起用,剛剛一年就被任命為宰相,得到文宗全心全意地重用,李訓(xùn)有時在中書門下辦公,有時在翰林院辦公,朝廷的大政方針都由他決斷。宰相王涯等人對他阿諛奉迎,惟恐有所違背。從神策軍護軍中尉、樞密使以至禁軍諸將,見到李訓(xùn)無不震驚恐懼,迎拜叩首。
壬申,以刑部郎中兼御史知雜李孝本權(quán)知御史中丞。孝本,宗室之子,依訓(xùn)、注得進。
壬申(三十日),唐文宗任命刑部郎中兼御史知雜李孝本暫時代理御史中丞。李孝本是皇室的后代,依附李訓(xùn)、鄭注,因而得到提拔。
李聽自恃勛舊,不禮于鄭注。注代聽鎮(zhèn)鳳翔,先遣牙將丹駿至軍中慰勞,誣奏聽在鎮(zhèn)貪虐。冬,十月,乙亥,以聽為太子太保、分司,復(fù)以杜為忠武節(jié)度使。
李聽自恃自己是對朝廷立有大功的老臣,對鄭注不大禮貌。這時,鄭注被任命為鳳翔節(jié)度使,代替李聽的職務(wù),于是,先派牙將丹駿到鳳翔慰問將士,隨后,誣奏李聽在擔任鳳翔節(jié)度使時貪污暴虐。冬季,十月,乙亥(初三),唐文宗任命李聽為太子太保,分司東都。同時,任命杜為忠武節(jié)度使,代替李聽。
鄭注每自負經(jīng)濟之略,上問以富人之術(shù),注無以對,乃請榷茶。于是以王涯兼榷茶使,涯知不可而不敢違,人甚苦之。
鄭注常常自負有治理國家才智方略,文宗向他咨詢能夠使百姓富裕的方法,鄭注無言以對,于是,請求實行茶葉專賣制度。文宗于是任命王涯兼任榷茶使,王涯自知茶葉專賣不妥,但又不敢違背,百姓因此大受其苦。
鄭注欲收僧尼之譽,固請罷沙汰,從之。
鄭注想得到僧尼的支持和贊譽,于是,再三請求文宗停止繼續(xù)淘汰僧尼,文宗批準。
李訓(xùn)、鄭注密言于上,請除王守澄。辛巳,遣中使李好古就第賜鴆,殺之,贈揚州大都督。訓(xùn)、注本因守澄進,卒謀而殺之,人皆快守澄之受佞而疾訓(xùn)、注之陰狡,于是元和之逆黨略盡矣。
李訓(xùn)、鄭注秘密地向文宗建議,請求誅殺王守澄。辛巳(初九),文宗派遣宦官李好古前往王守澄的住宅,賜王守澄毒酒,把他殺死。隨后,追贈王守澄為揚州大都督。李訓(xùn)、鄭注本來是通過王守澄的推薦才被提拔的,但最后卻密謀把他殺死。所以,百官都為王守澄國奸佞被殺而拍手稱快,同時厭惡李訓(xùn)、鄭注的陰險狡詐。這樣,元和末年暗害唐憲宗的叛賊逆黨幾乎被誅除干凈。
乙酉,鄭注赴鎮(zhèn)。
乙酉(十三日),鄭注前往鳳翔上任。
庚子,以東都留守、司徒兼侍中裴度兼中書令,余如故。李訓(xùn)所獎拔,率皆狂險之士,然亦時取天下重望以順人心,如裴度、令狐楚、鄭覃皆累朝耆俊,久為當路所軋,置之散地,訓(xùn)皆引居崇秩。由是士大夫亦有望其真能致太平者,不惟天子惑之也。然識者見其橫甚,知將敗矣。
庚子(二十八日),唐文宗任命東都留守、司徒兼侍中裴度兼中書令,其他職務(wù)仍舊不變。這時,李訓(xùn)所推薦提拔的官員,大多是狂妄陰險之徒。然而,他們有時也任命個別在朝廷內(nèi)外有崇高威望的人,如裴度、令狐楚、鄭覃,都是幾朝德高望重的老臣,但很久以來,被當朝權(quán)貴所傾軋,僅僅擔任散官而無所事事?,F(xiàn)在,都被李訓(xùn)推薦擔任要職。于是,不僅文宗受到他的花言巧語迷惑,而且士大夫也有不少人希望他真的能夠輔佐皇上達到天下太平。然而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官員看他那么驕橫,預(yù)料他肯定會失敗。
十一月,丙午,以大理卿郭行余為寧節(jié)度使。癸丑,以河?xùn)|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李載義兼侍中。丁巳,以戶部尚書、判度支王為河?xùn)|節(jié)度使。戊午,以京兆尹李石為戶部侍郎、判度支;以京兆少尹羅立言權(quán)知府事。石,神符之五世孫也。己未,以太府卿韓約為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
十一月,丙午(初五),唐文宗任命大理卿郭行余為寧節(jié)度使。癸丑(十二日),任命河?xùn)|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李載義兼侍中。丁巳(十六日),任命戶部尚書、判度支王為河?xùn)|節(jié)度使。戊午(十七日),任命京兆尹李石為戶部侍郎、判度支,京兆少尹羅立言暫時處理京兆府的政務(wù)。李石是李神符的第五代子孫。己未(十八日),任命太府卿韓約為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
始,鄭注與李訓(xùn)謀,至鎮(zhèn),選壯士數(shù)百,皆持白,懷其斧,以為親兵。是月,戊辰,王守澄葬于水,注奏請入護葬事,因以親兵自隨。仍奏令內(nèi)臣中尉以下盡集水送葬,注因闔門,令親兵斧之,使無遺類。約既定,訓(xùn)與其黨謀:“如此事成,則注專有其功,不若使行余、以赴鎮(zhèn)為名,多募壯士為部曲,并用金吾、臺府吏卒,先期誅宦者,已而并注去之?!毙杏?、、立言、約及中丞李孝本,皆訓(xùn)素所厚也,故列置要地,獨與是數(shù)人及舒元輿謀之,他人皆莫之知也。
最初,鄭注和李訓(xùn)商議,待鄭注到風(fēng)翔上任后,挑選幾百名壯士,每人攜帶一根白色棍棒,懷揣一把利斧,作為親兵。二人約定,本月戊辰(二十七日),朝廷在河旁埋葬王守澄時,由鄭注奏請文宗批準率兵護衛(wèi)葬禮,于是便可帶親兵隨從前往。同時奏請文宗,命神策軍護軍中尉以下所有宦官都到河旁為王守澄送葬。屆時,鄭注下令關(guān)閉墓門,命親兵用利斧砍殺宦官,全部誅除。計劃已經(jīng)約好,李訓(xùn)又和他的同黨密謀說:“如果這個計劃成功,那么,誅除宦官的功勞就全部歸于鄭注,不如讓郭行余和王以赴寧、河?xùn)|上任為名,多招募一些壯士,作為私兵,同時調(diào)動韓約統(tǒng)領(lǐng)的金吾兵和御史臺、京兆府官吏和士卒,先于鄭注一步,在京城誅除宦官,隨后,把鄭注除掉?!睂幑?jié)度使郭行余、河?xùn)|節(jié)度使王、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韓約、京兆少尹羅立言和御史中丞李孝本,都是李訓(xùn)所信用的官員,所以,任命他們擔任要職,李訓(xùn)只和這幾個人以及宰相舒元輿密謀,其他朝廷百官都一概不知。
壬戌,上御紫宸殿。百官班定,韓約不報平安,奏稱:“左金吾聽事后石榴夜有甘露,臥遞門奏訖?!币虻肝柙侔?,宰相亦帥百官稱賀。訓(xùn)、元輿勸上親往觀之,以承天貺,上許之。百官退,班于含元殿。日加辰,上乘軟輿出紫宸門,升含元殿。先命宰相及兩省官詣左仗視之,良久而還。訓(xùn)奏:“臣與眾人驗之,殆非真甘露,未可遽宣布,恐天下稱賀?!鄙显唬骸柏M有是邪!”顧左、右中尉仇士良、魚志弘帥諸宦者往視之。宦者既去,訓(xùn)遽召郭行余、王曰:“來受敕旨!”股栗不敢前,獨行余拜殿下。時二人部曲數(shù)百,皆執(zhí)兵立丹鳳門外,訓(xùn)已先使人召之,令入受敕。獨東兵入,寧兵竟不至。
壬戌(二十一日),唐文宗御臨紫宸殿。百官列班站定后,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韓約不按規(guī)定報告平安,奏稱:“左金吾衙門后院的石榴樹上,昨晚發(fā)現(xiàn)有甘露降臨,這是祥瑞的征兆,昨晚我已通過守衛(wèi)宮門的宦官向皇上報告。”于是,行舞蹈禮,再次下拜稱賀,宰相也率領(lǐng)百官向文宗祝賀。李訓(xùn)、舒元輿乘機勸文宗親自前往觀看,以便承受上天賜予的祥瑞。文宗表示同意。接著,百官退下,列班于含元殿。辰時剛過,文宗乘軟轎出紫宸門,到含元殿升朝,先命宰相和中書、門下兩省的官員到左金吾后院察看甘露,過了很久才回來。李訓(xùn)奏報說:“我和眾人去檢查過了,不象是真正的甘露,不可匆忙向全國宣布,否則,全國各地就會向陛下祝賀?!蔽淖谡f:“難道還有這種事!”隨即命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率領(lǐng)諸位宦官再次前往左金吾后院察看?;鹿僮吆?,李訓(xùn)急忙召集郭行余、王,說:“快來接受皇上的圣旨!”王緊張得兩腿發(fā)抖,不敢前去,只有郭行余一人拜倒在含元殿下接旨。這時,二人招募的私兵幾百人都手執(zhí)兵器,立在丹鳳門外等待命令。李訓(xùn)已經(jīng)先派人去叫他們來含元殿前,接受文宗下達的誅除宦官的命令。結(jié)果,只有郭行余率領(lǐng)的河?xùn)|兵來了,王率領(lǐng)的寧兵竟沒有來。
仇士良等至左仗視甘露,韓約變色流汗,士良怪之曰:“將軍何為如是?”俄風(fēng)吹幕起,見執(zhí)兵者甚眾,又聞兵仗聲。士良等驚駭走出,門者欲閉之,士良叱之,關(guān)不得上。士良等奔詣上告變。訓(xùn)見之,遽呼金吾衛(wèi)士曰:“來上殿衛(wèi)乘輿者,人賞錢百緡!”宦者曰:“事急矣,請陛下還官!”即舉軟輿,迎上扶升輿,決殿后罘,疾趨北出。訓(xùn)攀輿呼曰:“臣奏事未竟,陛下不可入宮!”金吾兵已登殿;羅立言帥京兆邏卒三百余自東來,李孝本帥御史臺從人二百余自西來,皆登殿縱擊,宦官流血呼冤,死傷者十余人。乘輿迤邐入宣政門,訓(xùn)攀輿呼益急,上叱之,宦者郗志榮奮拳毆其胸,偃于地。乘輿既入,門隨闔,宦者皆呼萬歲,百官駭愕散出。訓(xùn)知事不濟,脫從吏綠衫衣之,走馬而出,揚言于道曰:“我何罪而竄謫!”人不之疑。王涯、賈、舒元輿還中書,相謂曰:“上且開延英,召吾屬議之?!眱墒」僭勗紫嗾埰涔?,皆曰:“不知何事,諸公各自便!”士良等知上豫其謀,怨憤,出不遜語,上慚懼不復(fù)言。
仇士良率領(lǐng)宦官到左金吾后院去察看甘露,韓約緊張得渾身流汗,臉色十分難看。仇士良覺得很奇怪,問:“將軍為什么這樣?”過了一會兒,一陣風(fēng)把院中的帳幕吹起來,仇士良發(fā)現(xiàn)很多手執(zhí)兵器的士卒,又聽到兵器的碰撞聲音。仇士良等人大驚,急忙往外跑,守門的士卒正想關(guān)門,被仇士良大聲呵叱,門閂沒有關(guān)上。仇士良等人急奔含元殿,向文宗報告發(fā)生兵變,被李訓(xùn)看見。李訓(xùn)急呼金吾士卒說:“快來上殿保護皇上,每人賞錢百緡!”宦官對文宗說:“事情緊急,請陛下趕快回宮!”隨即抬來軟轎,迎上前去攙扶文宗上轎,沖斷殿后面的絲網(wǎng),向北急奔而去。李訓(xùn)拉住文宗的軟轎大聲說:“我奏請朝政還沒有完,陛下不可回宮!”這時,金吾兵已經(jīng)登上含元殿。同時,羅立言率領(lǐng)京兆府擔負巡邏任務(wù)的士卒三百多人從東邊沖來,李孝本率領(lǐng)御史臺隨從二百多人從西邊沖來,一齊登上含元殿,擊殺宦官。宦官血流如注,大聲喊冤,死傷十幾個人。文宗的軟轎一路向北進入宣政門,李訓(xùn)拉住軟轎不放,呼喊更加急迫。文宗呵斥李訓(xùn),宦官郗志榮乘機揮拳奮擊李訓(xùn)的胸部,李訓(xùn)被打倒在地。文宗的軟轎進入宣政門后,大門隨即關(guān)上,宦官都大呼萬歲。這時,正在含元殿上朝的百官都大吃一驚,四散而走。李訓(xùn)見文宗已入后宮,知道大事不好,于是,換上隨從官吏的綠色官服,騎馬而逃。一路上大聲揚言說:“我有什么罪而被貶逐!”因而,人們也不懷疑。宰相王涯、賈、舒元輿回到政事堂,相互商議說:“皇上過一會兒就會開延英殿,召集我們商議朝政。”中書、門下兩省的官員來問王涯三人,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三人都說:“我們也不知怎么回事,諸位各自隨便先去吧!”仇士良等宦官知道文宗參予了李訓(xùn)的密謀,十分憤恨,在文宗面前出語不遜。文宗羞愧懼怕,不再作聲。
士良等命左、右神策副使劉泰倫、魏仲卿等各帥禁兵五百人,露刃出閣討賊。王涯等將會食,吏白:“有兵自內(nèi)出,逢人輒殺!”涯等狼狽步走,兩省及金吾吏卒千余人填門爭出;門尋闔,其不得出者六百余人皆死。士良等分兵閉宮門,索諸司,捕賊黨。諸司吏卒及民酤販在中者皆死,死者又千余人,橫尸流血,狼藉涂地,諸司印及圖籍、帷幕、器皿俱盡。又遣騎各千余出城追亡者,又遣兵大索城中。舒元輿易服單騎出安化門,禁兵追擒之。王涯徒步至永昌里茶肆,禁兵擒入左軍。涯時年七十余,被以桎梏,掠治不勝苦,自誣服,稱與李訓(xùn)謀行大逆,尊立鄭注。王歸長興里私第,閉門,以其兵自防。神策將至門,呼曰:“王涯等謀反,欲起尚書為相,魚護軍令致意!”喜,出見之。將趨賀再三,知見紿,涕泣而行;至左軍,見王涯曰:“二十兄自反,胡為見引?”涯曰:“五弟昔為京兆尹,不漏言于王守澄,豈有今日邪!”俯首不言。又收羅立言于太平里,及涯等親屬奴婢,皆入兩軍系之。戶部員外郎李元皋,訓(xùn)之再從弟也,訓(xùn)實與之無恩,亦執(zhí)而殺之。故嶺南節(jié)度使胡證,家鉅富,禁兵利其財,托以搜賈入其家,執(zhí)其子,殺之。又入左常侍羅讓、詹事渾、翰林學(xué)士黎埴等家,掠其貲財,掃地無遺。,之子也。坊市惡少年因之報私仇,殺人,剽掠百貨,互相攻劫,塵埃蔽天。
仇士良等人命令左、右神策軍副使劉泰倫、魏仲卿等各率禁兵五百人,持刀露刃從紫宸殿沖出討伐賊黨。這時,王涯等宰相在政事堂正要吃飯,忽然有官吏報告說:“有一大群士兵從宮中沖出,逢人就殺!”王涯等人狼狽逃奔。中書、門下兩省和金吾衛(wèi)的士卒和官吏一千多人爭著向門外逃跑。不一會兒,大門被關(guān)上,尚未逃出的六百多人全被殺死。仇士良下令分兵關(guān)閉各個宮門,搜查南衙各司衙門,逮捕賊黨。各司的官吏和擔負警衛(wèi)的士卒,以及正在里面賣酒的百姓和商人一千多人全部被殺,尸體狼藉,流血遍地。各司的大印、地圖和戶籍檔案、衙門的帷幕和辦公用具被搗毀、抄掠一空。仇士良等人又命左、右神策軍各出動騎兵一千多人出城追擊逃亡的賊黨,同時派兵在京城大搜捕。舒元輿換上民服后,一人騎馬從安化門逃出,被騎兵追上逮捕。王涯步行到永昌里的一個茶館,被禁兵逮捕,押送到左神策軍中。王涯這時年邁已七十多歲,被戴上腳鐐手銬,遭受毒打,無法忍受,因而,違心地承認和李訓(xùn)一起謀反,企圖擁立鄭注為皇帝。王回到長興里家中后,閉門不出,用招募的私兵防衛(wèi)。神策將前來搜捕,到他的門口時,大聲喊道:“王涯等人謀反,朝廷打算任命您為宰相,護軍中尉魚弘志派我們來向您致意!”王大喜,馬上出來相見。神策將再三祝賀他升遷,王發(fā)現(xiàn)被騙,流著眼淚跟隨神策將而去。到了左神策軍中,見到王涯,王說:“你參予謀反,為什么要牽連我?”王涯說:“你過去擔任京兆尹時,如果不把宋申錫誅除宦官的計劃透露給王守澄,哪里會發(fā)生今天的事!”王自知理虧,低頭不語。神策軍又在太平里逮捕了羅立言,以及王涯的親屬奴婢,都關(guān)押在左、右神策軍中。戶部員外郎李元皋是李訓(xùn)的遠房表弟,其實李訓(xùn)并沒有提拔重用他,也被逮捕殺死。前嶺南節(jié)度使胡證是京城的巨富,禁軍士卒想掠奪他的財物,借口說賈藏在他家,進行搜查,把他的兒子胡抓住殺死。禁軍又到左常侍羅讓、詹事渾、翰林學(xué)士黎埴等人的家中掠奪財產(chǎn),掃地無遺。渾是中唐名將渾的兒子。這時,京城的惡少年也乘機報平日的私仇,隨意殺人,剽掠商人和百姓的財物,甚至相互攻打,以致塵埃四起,漫天蔽日。
癸亥,百官入朝,日出,始開建福門,惟聽以從者一人自隨,禁兵露刃夾道。至宣政門,尚未開。時無宰相御史知班,百官無復(fù)班列。上御紫宸殿,問:“宰相何為不來?”仇士良曰:“王涯等謀反系獄。”因以涯手狀呈上,召左仆射令狐楚、右仆射鄭覃等升殿示之。上悲憤不自勝,謂楚等曰:“是涯手書乎?”對曰:“是也!”“誠如此,罪不容誅!”因命楚、覃留宿中書,參決機務(wù)。使楚草制宣告中外。楚敘王涯、賈反事浮泛,仇士良等不悅,由是不得為相。
癸亥(二十三日),百官開始上朝。直到太陽已經(jīng)出來時,大明宮右側(cè)的建福門才剛剛打開。宮中傳話說,百官每人只準帶一名隨從進門。里面禁軍手持刀槍,夾道防衛(wèi)。到宣政門時,大門尚未打開。這時,由于沒有宰相和御史大夫率領(lǐng),百官隊伍混亂,不成班列。唐文宗親臨紫宸殿,問:“宰相怎么沒有來?”仇士良回答:“王涯等人謀反,已經(jīng)被逮捕入獄。”接著,把王涯的供詞遞呈文宗,文宗召左仆射令狐楚、右仆射鄭覃上前,讓他們觀看王涯的供詞。文宗既悲傷又氣憤,幾乎難以自持,問令狐楚和鄭覃:“是不是王涯的筆跡?”二人回答說:“是!”文宗說:“如果真的這樣,那就罪不容誅!”于是,命令二人留在政事堂,參予決策朝廷大政方針。同時,又命令狐楚起草制書,將平定李訓(xùn)、王涯等人叛亂宣告朝廷內(nèi)外。令狐楚在制書中敘述王涯、賈謀反的事實時,浮泛而不切要害,仇士良等人對此很不滿,由此令狐楚未能被擢拔為宰相。
時坊市剽掠者猶未止,命左、右神策將楊鎮(zhèn)、靳遂良等各將五百人分屯通衢,擊鼓以警之,斬十余人,然后定。
這時,京城街坊和集市中的剽掠仍未停止。朝廷命左、右神策軍將領(lǐng)楊鎮(zhèn)、靳遂良等人各率五百人分別把守街道的主要路口,敲擊街鼓加以警告,同時斬首十幾個罪犯,這才安定下來。
賈變服潛民間經(jīng)宿,自知無所逃,素服乘驢詣興安門,自言:“我宰相賈也,為奸人所污,可送我詣兩軍!”門者執(zhí)送西軍。李孝本改衣綠,猶服金帶,以帽障面,單騎奔鳳翔,至咸陽西,追擒之。
賈換了官服以后,潛藏在百姓家里。過了一夜,感到實在無法逃脫,于是,換上喪服,騎驢到興安門,說:“我是宰相賈,被奸人所污蔑,你們把我抓起來送到左、右神策軍去吧!”守門人隨即把他押送到右神策軍中。李孝本改換六品、七品官員穿的綠色官服,但仍舊系著只有五品以上官員才能穿戴的金帶,用帽子摭住臉,一個人騎著馬直奔鳳翔,打算投靠鄭注。到了咸陽城西,被追兵逮捕。
甲子,以右仆射鄭覃同平章事。
甲子(二十二日),唐文宗任命右仆射鄭覃為同平章事。
李訓(xùn)素與終南僧宗密善,往投之。宗密欲剃其發(fā)而匿之,其徒不可。訓(xùn)出山,將奔鳳翔,為鎮(zhèn)遏使宋楚所擒,械送京師。至昆明池,訓(xùn)恐至軍中更受酷辱,謂送者曰:“得我則富貴矣!聞禁兵所在搜捕,汝必為所奪,不若取我首送之!”送者從之,斬其首以來。
李訓(xùn)向來和終南山的僧人宗密關(guān)系親近,于是,前往投奔。宗密想為李訓(xùn)剃發(fā),裝扮成僧人,然后藏在寺院中。他的徒弟們都認為不妥。李訓(xùn)只好出山,打算前往鳳翔投靠鄭注,被周至鎮(zhèn)遏使宋楚逮捕,戴上腳鐐手銬,押送到京城。走到昆明池,李訓(xùn)恐怕到神策軍后被毒打污辱,便對押送他的人說:“無論誰抓住我都能得到重賞而富貴!聽說禁軍到處搜捕,他們肯定會把我奪走。不如把我殺了,拿我的首級送到京城!”押送他的人表示同意,于是,割下李訓(xùn)的頭送往京城。
乙丑,以戶部侍郎、判度支李石同平章事,仍判度支。前河?xùn)|節(jié)度使李載義復(fù)舊任。
乙丑(二十四日),唐文宗任命戶部侍郎、判度支李石為同平章事,仍兼判度支。命前河?xùn)|節(jié)度使李載義官復(fù)原職。
左神策出兵三百人,以李訓(xùn)首引王涯、王、羅立言、郭行余,右神策出兵三百人,擁賈、舒元輿、李孝本獻于廟社,徇于兩市。命百官臨視,腰斬于獨柳之下,梟其首于興安門外。親屬無問親疏皆死,孩稚無遺,妻女不死者沒為官婢。百姓觀者怨王涯榷茶,或詬詈,或投瓦礫擊之。
左神策軍出兵三百人,以李訓(xùn)的首級引導(dǎo)王涯、王、羅立言和郭行余,右神策軍出兵三百人,押賈、舒元輿和李孝本,獻祭太廟和太社,接著,在東、西兩市游街示眾,命百官前往觀看。在京城獨柳樹下把他們腰斬,首級掛在興安門外示眾。李訓(xùn)等人的親屬不管親疏老幼,全部被殺。妻子女兒沒有死的,沒收為官奴婢。觀看的百姓都怨恨王涯主持茶葉專賣,有的人大聲怒罵,有的人拿瓦塊往他身上打。
臣光曰:論者皆謂涯、有文學(xué)名聲,初不知訓(xùn)、注之謀,橫罹覆族之禍。臣獨以為不然。夫顛危不扶,焉用彼相!涯、安高位,飽重祿;訓(xùn)、注小人,窮奸究險,為取將相。涯、與之比肩,不以為恥;國家危殆,不以為憂。偷合茍容,日復(fù)一日,自謂得保身之良策,莫我如也。若使人人如此而無禍,則奸臣孰不愿之哉!一旦禍生不虞,足折刑,蓋天誅之也,士良安能族之哉!
臣司馬光曰:凡是談?wù)摳事吨兊娜硕颊J為,王涯、賈在文學(xué)方面享有聲譽,他們開始并不知道李訓(xùn)、鄭注企圖誅除宦官的密謀,但最后卻意外地慘遭滅族的災(zāi)難。我卻不以為然。作為宰相,當國家出現(xiàn)危機的時候,不能奮起而救危扶難,還要宰相有什么用呢?王涯、賈安然居于朝廷的崇高職位,領(lǐng)取優(yōu)厚的俸祿。而李訓(xùn)、鄭注都是小人,依靠施展奸邪和陰險的才能,才竊取節(jié)度使和宰相職務(wù)的。王涯、賈和他們一起共事,不以為恥;國家危難,不以為憂;茍且偷安,一天接著一天。自以為獲得保護自己的萬全良策,沒有人能和自己相比。如要百官人人都像他們這樣尸位素餐,而不遭受災(zāi)禍,那么,奸臣誰不愿意如此呢!然而,一旦發(fā)生意想不到的災(zāi)難,就不免家破人亡。我認為,他們是被上天所誅殺,仇士良怎么能夠輕易族滅他們?nèi)夷兀?/p>
王涯有再從弟沐,家于江南,老且貧。聞涯為相,跨驢詣之,欲求一簿、尉。留長安二歲余,始得一見,涯待之殊落莫。久之,沐因嬖奴以道所欲,涯許以微官,自是旦久造涯之門以俟命;及涯家被收,沐適在其第,與涯俱腰斬。
王涯有一個遠房弟弟名叫王沐,家住江南,年老而且貧窮。在這以前,當他聽說王涯擔任了宰相,于是騎著毛驢來京城求見王涯,想求得主薄或縣尉一類的小官。王沐抵達長安后兩年多,才見到王涯。王涯對他十分冷落。過了很久,王沐通過王涯的親信家奴再次轉(zhuǎn)達了自己的請求,王涯同意授予他一個小官。從此以后,王沐經(jīng)常到王涯的家中等待消息。等到王涯的家被抄時,他正好在王涯的家中,于是和王涯一起被腰斬。
舒元輿有族子守謙,愿而敏,元輿愛之,從元輿者十年,一旦忽以非罪怒之,日加譴責,奴婢輩亦薄之。守謙不自安,求歸江南,元輿亦不留,守謙悲嘆而去。夕,至昭應(yīng),聞元輿收族,守謙獨免。
舒元輿有一個侄子名叫舒守謙,性情既老實而又聰敏,舒元輿十分喜愛。舒守謙跟隨舒元輿十年,有一天,忽然被舒元輿無端怪罪,成天受到譴責,舒元輿的奴婢們也鄙薄他。舒守謙內(nèi)心十分不安,請求回江南。舒元輿也不挽留,舒守謙悲傷感嘆離去。當天晚上,舒守謙走到昭應(yīng)縣,聽到舒元輿被滅族的消息。舒元輿全家只有舒守謙一人逃脫。
是日,以令狐楚為鹽鐵轉(zhuǎn)運使,左散騎常侍張仲方權(quán)知京兆尹。時數(shù)日之間,殺生除拜,皆決于兩中尉,上不豫知。
同日,唐文宗任命令狐楚為鹽鐵轉(zhuǎn)運使,左散騎常侍張仲方暫時代理京兆尹。這時,在幾天之內(nèi),朝廷的大政方針,包括處決罪犯和任免官員,都由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決定,文宗事前全然不知。
初,王守澄惡宦者田全操、劉行深、周元稹、薛士、似先義逸、劉英等,李訓(xùn)、鄭注因之遣分詣鹽州、靈武、涇原、夏州、振武、鳳翔巡邊,命翰林學(xué)士顧師邕為詔書賜六道,使殺之。會訓(xùn)敗,六道得詔,皆廢不行。丙寅,以師邕為矯詔,下御史獄。
當初,王守澄厭惡宦官田全操、劉行深、周元稹、薛士、似先義逸、劉英等人。李訓(xùn)、鄭注乘機建議文宗派遣他們分別到鹽州、靈武、涇原、夏州、振武、鳳翔去巡視邊防,同時,命翰林學(xué)士顧師邕起草詔書,下令鹽州等六道殺掉田全操等六人。這時,恰好李訓(xùn)失敗,六道接到詔書后,都未執(zhí)行。丙寅(二十五日),仇士良等人認為顧師邕偽造詔書,把他逮捕,押到御史臺監(jiān)獄。
先是,鄭注將親兵五百,已發(fā)鳳翔,至扶風(fēng)。扶風(fēng)令韓遼知其謀,不供具,攜印及吏卒奔武功。注知訓(xùn)已敗,復(fù)還鳳翔。仇士良等使人赍密敕授鳳翔監(jiān)軍張仲清令取注,仲清惶惑,不知所為。押牙李叔和說仲清曰:“叔和為公以好召注,屏其從兵,于坐取之,事立定矣!”仲清從之,伏甲以待注。注恃其兵衛(wèi),遂詣仲清。叔和稍引其從兵,享之于外,注獨與數(shù)人入。既啜茶,叔和抽刀斬注,因閉外門,悉誅其親兵。乃出密敕,宣示將士,遂滅注家,并殺副使錢可復(fù)、節(jié)度判官盧簡能、觀察判官蕭杰、掌書記盧弘茂等及其枝黨,死者千余人??蓮?fù),徽之子;簡能,綸之子;杰,之弟也。朝廷未知注死,丁卯,詔削奪注官爵,令鄰道按兵觀變。以左神策大將軍陳君奕為鳳翔節(jié)度使。戊辰夜,張仲清遣李叔和等以注首入獻,梟于興安門,人情稍安,京師諸軍始各還營。
此前,鄭注按照事先和李訓(xùn)的約定,率親兵五百人已經(jīng)從鳳翔出發(fā),到達扶鳳縣。扶鳳縣令韓遼知道他和李訓(xùn)的密謀,因此,不加接待,攜帶縣印和下屬胥吏、士卒逃往武功。這時,鄭注得到李訓(xùn)失敗的消息,于是,又返回鳳翔。仇士良等人派人攜帶文宗的密敕授予鳳翔監(jiān)軍張仲清,命令他誅除鄭注。張仲清疑懼不知所措。押牙李叔和勸張仲清說:“我以您的名義用好言好語召來鄭注,然后設(shè)計退下他的親兵,在坐席把他殺死,叛亂即刻就可平定!”張仲清同意,于是,設(shè)下伏兵等待鄭注。鄭注依恃他的親兵,因而也不懷疑,徑直進入鳳翔城來見張仲清。李叔和把鄭注的親兵引到門外予以款待,只有鄭注和幾個隨從進入監(jiān)軍使院。鄭注剛剛喝完茶,被李叔和抽刀斬首。隨即關(guān)閉外門,全部誅殺鄭注的親兵。于是,張仲清出示文宗的密敕,向?qū)⑹啃?。接著,殺死鄭注的家眷,以及?jié)度副使錢可復(fù)、節(jié)度判官盧簡能、觀察判官蕭杰、掌書記盧弘茂等人和他們的同黨,總共一千多人。錢可復(fù)是錢徽的兒子;盧簡能是盧綸的兒子;蕭杰是蕭的弟弟。這時,朝廷還不知道鄭注已經(jīng)被殺,丁卯(二十六日),文宗下詔,免去鄭注的職務(wù)和爵位,命令與鳳翔鄰近的藩鎮(zhèn)按兵不動,觀察鳳翔城中的動靜。同時,任命左神策大將軍陳君奕為鳳翔節(jié)度使。戊辰(二十七日)夜晚,張仲清派李叔和等人前往京城獻上鄭注的首級,朝廷命掛在興安門上示眾。于是,京城的人心逐漸安定,禁軍諸軍開始各回軍營。
詔將士討賊有功及隊者,官爵賜賚各有差。右神策軍獲韓約于崇義坊,己巳,斬之。仇士良等各進階遷官有差。自是天下事皆決于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鹿贇庖媸ⅲ让{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每延英議事,士良等動引訓(xùn)、注折宰相。鄭覃、李石曰:“訓(xùn)、注誠為亂首,但不知訓(xùn)、注始因何人得進?”宦者稍屈,縉紳賴之。
唐文宗下詔,凡討伐賊黨有功的禁軍將士以及追捕逃亡賊黨有功者,各根據(jù)功勞大小授予官爵和賞賜財物。右神策軍在崇義坊抓獲韓約,己巳(二十八日),把他斬首。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