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書法與武術在內在的機制中往往有融通性,二者的學習經驗有時候也有互補,這里談一則學習中的體會和現象。這里所說的“過度”并非違反技術規(guī)律之言,若是違反規(guī)律之“過”則出偏而打破平衡,正如孔子所說“過猶不及”。所有的最佳妙處,都在“度”中,而這個某種程度也是任何藝術技法的邊界和追求的火候。想了解更多書法相關干貨內容,請持續(xù)關注“集大家書法”!
書法與武術在內在的機制中往往有融通性,二者的學習經驗有時候也有互補,這里談一則學習中的體會和現象。這里所說的“過度”并非違反技術規(guī)律之言,若是違反規(guī)律之“過”則出偏而打破平衡,正如孔子所說“過猶不及”。所有的最佳妙處,都在“度”中,而這個某種程度也是任何藝術技法的邊界和追求的火候。想了解更多書法相關干貨內容,請持續(xù)關注“集大家書法”!
這里所說的“過度”是針對此時自己“不足”的現狀而談的,若以標準來衡量不足,則很難達到標準,過之標準,反而易于讓不足趨近于標準。這就如同王羲之所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標準定的高并非強迫自己達到,而是給自己一個強有力的目標感,實際上可能只能“得其中”
武術家李小龍也說“目標有時候不是用來達到的,目標有時候只是用來標準方向。”所以,在技術的錘煉中的某個階段,“過度”意味著強有力的目標感,讓自己脫離本有的舒適狀態(tài),達到進步。
清代書法理論家包世臣在他的《答熙載九問》曾說:
學書如學拳。學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對骨,出手起腳,必極筋所能至,使之內氣通而外勁出。
這句的意思是說學拳最開始的某個階段,是要讓筋盡量抻拉,動作幅度要以盡量舒展為要,目的是為了“打通”,這個時候,以標準而言,必然是“過度”的,但是此時的目的還不是對上標準,而是“使內外貫通”得內氣之感,也讓外勁出來。
包世臣接著說:
予所以謂臨摹古帖,筆畫地步必比帖肥長過半,乃能盡其勢而傳其意者也。
所以臨摹碑帖,所定之目標應該比原貼較為過度,因為臨帖的目的不是為了描摹痕跡,而是感受“氣勢”,為了增強這種感受,找到那個勁之后要盡量的夸張,以便讓自己深刻的記住這種感覺。
這里涉及一個臨帖目的的問題,臨帖若和原作恰好貼合,在勢上往往是不足的,這就是為什么臨帖即使惟妙惟肖,也很難形神兼?zhèn)?。因為你臨不了作者書寫的自然心態(tài),氣上弱了一籌。
所以,臨帖目的是為了學其“意”而不是摹其“形”,包世臣說的很清楚“盡其勢而傳其意”。臨摹形是手段,目的是為了“意”。方向錯了則即使多么努力都是白費了。
至學拳已成,真氣養(yǎng)足,其骨節(jié)節(jié)可轉,其筋條條皆直,雖對強敵,可以一指取之于分寸之間,若無事者。書家自運之道亦如是矣。
這段又舉了武術的例子,是說“過度”訓練之后,當拳已經成了,身上各部分的要求都達到了,在用的時候反而不會“過度”而會只在分寸中,一指中發(fā)力取勝。這就是“長拳短用”之理,而書法的學習也是一個道理。
臨摹一個字,若是找不到感覺,不妨放大臨之,是為了找感覺。而當感知達到,在用的時候,一點一畫就能“于細微處見精神”。體上是認知要感知放大,用的時候則要短巧迅猛,如同《七星螳螂拳拳譜》所說“青絲一線,擊虎臂而有余,搏虎擒龍隨手而得”
有時候我們會錯解古人之意,把結果當做了方法。
蓋其直來直去,己備過折收縮之用。觀者見其落筆如飛,不復察筆先之故,即書者亦不自覺也。若徑以直來直去為法,不從事于支積節(jié)累,則大謬矣!
這段包世臣總結了他的觀點,強調了初期“過度訓練”的必要性。如果模仿名家成手的“度”為方法,則自己往往不足。只看書法名家落筆如飛,卻不知道他內在的功力一定到了什么程度,你看他自如不覺差的揮灑,而你去學就是潦草而已,就是大謬。
學習和教學,是一個感知流動的過程,這個時候思路心緒很容易出錯,一不小心就落入的陷阱,所以,學習藝術需要不斷體察,總結規(guī)律,這樣才能始終對準方向,不至于一失足成千古恨。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感謝觀看。更多書法內容盡在集大家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