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審美是相對主觀的,吃貨界有一句名言“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很正常。但這里有一個注意事項,不喜歡≠不好看。如果你不能吃辣,不管這個廚師辣子雞丁做得有多好,你都不可能歡。但是你不能因為自己不喜歡,就說這廚師手藝不行。想了解更多書法相關(guān)干貨內(nèi)容,請持續(xù)關(guān)注“集大家書法”!
審美是相對主觀的,吃貨界有一句名言“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很正常。但這里有一個注意事項,不喜歡≠不好看。如果你不能吃辣,不管這個廚師辣子雞丁做得有多好,你都不可能歡。但是你不能因為自己不喜歡,就說這廚師手藝不行。想了解更多書法相關(guān)干貨內(nèi)容,請持續(xù)關(guān)注“集大家書法”!
有時候,我們不喜歡某個書法作品,其實不是作品不好,而是我們對那套審美體系不感冒。
比如,你就是不喜歡雄渾粗獷的,那方筆居多的魏碑,你就是看不進去。
當然,雖說“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但腐爛的蘿卜基本沒人愛。
有時我們不喜歡某個書法作品,不是審美體系的問題,而是那作品怎么看都不好。
那么問題來了,當我們碰到不喜歡的作品——我們怎么分辨,是自己的審美過于狹隘,還是說這作品就是很爛?
技術(shù)是相對客觀的
一個吃貨,無論去哪旅游,最關(guān)心的是當?shù)孛朗场?/p>
天南海北的吃多了,就會有一套相對健全的評價體系,就不會被天津狗不理一類的名聲所迷惑。
學書法也是如此,想要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首先要拓展自己的眼界。
不要只盯著外行人都聽過的歐顏柳趙,楊凝式、王鐸、傅山等人的作品也得熟悉。
此外,一個合格的吃貨,還應該試著自己動手,美食的秘密做過才更懂。
書法也是如此,要想更好地品鑒,就得自己動手寫一寫。
練一下,你起碼知道技術(shù)難點在哪。
那么,當你碰到不喜歡的書法作品,你還可以判斷這件作品的技術(shù)含量。
如果你不喜歡的這件作品,技術(shù)含量不高,那大概率就是爛;
反之,如果技術(shù)含量很高,那可能是審美體系的問題。
技術(shù)并不是全部
在商品市場上,有所謂“物以稀為貴”,其實在藝術(shù)欣賞上也有類似的心理,越少越高級。
那就書法而言,什么樣的作品比較少呢?一般說來,是難寫的、技術(shù)含量高的,但有時也會和大環(huán)境有關(guān)。
還拿吃說事,吃是一件很玄的事情。
很多時候,一道菜是否好吃,不僅和菜本身有關(guān),還和吃的場景有關(guān)。
比如,你已經(jīng)連吃了一個月的東坡肉,現(xiàn)在看到肉就有些發(fā)怵。
這時候,來一道小蔥拌豆腐,你就會很喜歡,雖然就難度而言,小蔥拌豆腐遠不如東坡肉。
在書法史上有所謂“館閣體”,今人對館閣體評價普遍不高,就有類似的原因:明清科舉,大家都寫?zhàn)^閣體,目力所及都是這種風格,最后大家就厭倦了。
其實,把眼界放寬一點,一個人生活的時代也只是小環(huán)境,整個書法史才是大環(huán)境。
所以要成為書法史上的經(jīng)典,就得在書法史中成為獨一份的存在。
最后一個問題
順著前面的邏輯,學書法最好要有自家面目;可要自家面目為什么還要臨帖?
這是個好問題,還得從吃說起。
酸菜魚、家常豆腐、上湯娃娃菜……
如果一個廚師說,這些常見菜品他都不會做,你會相信他的廚藝嗎?
是的,一個大廚應該有自己的拿手好菜,最好再創(chuàng)造個屬于自己的菜品。
但這一切,都應該在掌握傳統(tǒng)菜品的基礎上實現(xiàn),如果你連番茄炒蛋都做不好,就別想什么創(chuàng)造菜品的事了。
學書法也是如此,傳世碑帖是成熟的菜品,從它們?nèi)胧?,自然比自己瞎琢磨強?/p>
臨帖,可以讓學書法的人少走彎路,培養(yǎng)日后創(chuàng)作用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