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碑帖學基礎(chǔ)》(喻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做的摘抄,基本上把書中60%的內(nèi)容都抄下來了。閱讀過程很愉快,這本書的優(yōu)點是全面、精煉,做筆記的過程中也解決了之前的很多疑惑,比如某些刻石上為什么會出現(xiàn)“刻反字”的情況,古人在刻帖時候的一些騷操作等等。放在這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書法相關(guān)干貨內(nèi)容,請持續(xù)關(guān)注“集大家書法”!
《碑帖學基礎(chǔ)》(喻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做的摘抄,基本上把書中60%的內(nèi)容都抄下來了。閱讀過程很愉快,這本書的優(yōu)點是全面、精煉,做筆記的過程中也解決了之前的很多疑惑,比如某些刻石上為什么會出現(xiàn)“刻反字”的情況,古人在刻帖時候的一些騷操作等等。放在這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書法相關(guān)干貨內(nèi)容,請持續(xù)關(guān)注“集大家書法”!
第一章 碑帖學概論
第一節(jié) 什么是碑帖學
一、碑帖學
研究碑與帖的學問。
·碑廣義:和帖對舉,指除去刻帖之外的所有石刻文字形式,包括碣石、摩崖、墓碑、功德碑、墓志、塔銘、刻經(jīng)、造像記、石闕銘、畫像題字等。
狹義:特指諸多石刻文字形式中的一種,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盛行于漢唐時期的一種石刻形式,主要包括墓碑與功德碑等。
·帖,原義指加貼在帛書褾頭上的題簽。后來,帖的含義逐漸寬泛,人們將貼有這些題簽的紙、帛書本身也稱為帖。北宋以后,出現(xiàn)了法帖一詞,指的就是可供后人取法的前代名家紙帛書墨跡。
為了更好地保存以及廣泛傳播這些墨跡,人們將其摹刻于石板或木板之上,經(jīng)過鐫刻、模拓之后,以拓本的形式傳播,這種形式被稱為刻帖。
碑帖學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與碑帖有關(guān)的方方面面,包括碑帖的大小形制、出土地點、文字釋讀、內(nèi)容考訂、版本傳承、新舊異同、真?zhèn)蝺?yōu)劣等。
二、碑與帖的區(qū)別
1.功用目的不同??瘫哪康氖峭蓄B石之堅,使一些有意義的文字彰明當代并永垂后世,供人憑吊、瞻仰、誦讀。其書法水平不是人們關(guān)注的重點。刻帖則完全是對于書法藝術(shù)的珍視,為書法愛好者與研習者提供歷代名家的復制品,傳播優(yōu)秀書法范本是其主要宗旨。
2.文字內(nèi)容不同。碑以頌德、紀事、追念、悼亡、祈福為主。帖以書法優(yōu)劣為選擇標準,內(nèi)容龐雜。
3.使用字體不同。碑以端整的篆書、八分隸書、真書常見,而帖以行書、草書、小楷居多。
4.形制材料不同。石刻文字種類繁多,刻帖的形式相對單一,多為橫式石板或木板,一般高一尺上下,寬一尺至三尺不等。
5.上石方法不同。傳統(tǒng)石刻文字多直接書丹上石,刻帖主要是摹勒上石。
第二節(jié) 歷代碑帖研究成果舉要
一、目錄圖錄匯編類1《集古錄跋尾》,宋,歐陽修。2《金石錄》,宋,趙明誠。3《寶刻叢編》,南宋,陳思。4《法帖譜系》,南宋,曹士冕。5《寰宇訪碑錄》,清,孫星衍。6《叢帖目》,容庚。7《碑帖敘錄》,楊震方。8《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二、文字匯編及釋文類1《隸釋》與《隸續(xù)》,南宋,洪適。2《法帖釋文》,北宋劉次莊。3《漢碑集釋》,高文。4《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趙萬里)與《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趙超)。5《唐代墓志匯編》,周紹良。
三、綜合研究類1《金石萃編》,清,王昶。2《語石》,清,葉昌熾。3《張伯英碑帖論稿》,張伯英。
四、碑帖鑒定類1《校碑隨筆》,民國,方若。2《善本碑帖錄》,張彥生。3《碑帖鑒定》,馬子云、施安昌。
第二章 碑的主要類型
第一節(jié) 碣石碣石,簡稱碣,是目前能夠見到的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秦代以前。所謂碣,應(yīng)該就是為了書刻而專門樹立的、圓形的大石頭。最著名的碣莫過于先秦的石鼓,是我國現(xiàn)存的最古老的刻石。
第二節(jié) 摩崖摩崖也是最古老的石刻形式之一,是直接在山石崖壁上書刻文字。史料記載最早的摩崖文字是夏禹的《岣嶁銘》。目前,存世的歷代摩崖數(shù)量很多,分別很廣,根據(jù)內(nèi)容不同,可大體劃分為銘頌、經(jīng)文及題記三大類。銘頌:《西狹頌》《紀泰山銘》《大唐中興頌》《開通褒斜道摩崖》等。經(jīng)文:泰山經(jīng)石峪《金剛經(jīng)》等。題記:廣西桂林月牙山龍隱洞題記。
第三節(jié) 碑
碑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廣泛使用。但那時人們說的碑是豎長的石頭,立在宗廟門口拴牲口,或是樹在宮殿前測日影。再就是下葬時下棺用。當然這些碑上沒有文字。西漢以后,有人開始在碑上書刻文字,簡單地記述死者姓名、官職、卒葬年月、埋葬日期等,這樣就出現(xiàn)了有字的墓碑,后來,隨著喪葬制度的發(fā)展,這些刻有文字的墓碑逐漸演變?yōu)橐环N喪葬禮儀,純粹是為了紀念死者而立,不再具有下棺的實際用途。
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與用途,碑可分為墓碑與功德碑兩類。
墓碑:樹立在墓前,記述死者生前及死亡的基本情況,供人憑吊,如《袁安碑》《孔謙碑》《孔宙碑》《尹宙碑》《溫彥博碑》《孔穎達碑》等。功德碑:一般立在祠堂或神廟門前,主要為了頌揚古今圣賢神靈的功德事跡,有的記述古代圣賢的業(yè)績,如《太公呂望表》,歌頌姜太公;《孔子廟堂碑》是為了孔子祠廟而制。有的贊頌神明的靈異與恩惠,如《祀三公山碑》《城隍廟碑》等。更多是頌揚當代帝王將相及地方關(guān)官員的,如《曹全碑》《張猛龍清頌碑》等。
碑一般由碑首、碑身、碑座幾個部分組成。碑首是碑的最上端,正中部分是碑額,用來書寫碑文標題,碑首有平首、尖首、圓首三種,尖首碑也稱“圭首碑”。
碑首上往往有紋飾,漢代常見的有繩紋、暈紋等。繩紋飾模仿麻繩捆東西留下的紋路,如《三老趙寬碑》。暈紋是碑首刻出一圈一圈的紋路,有人認為是早期使用墓碑下葬時所用繩索的象征?!俄n仁銘碑》《孔謙碑》《孔宙碑》《肥致碑》等都是暈紋。也有碑首刻一些簡單的仙人、鳥獸紋飾。隋唐后,碑首裝飾越來越華麗,多用高浮雕,以龍紋最常見。唐代葬制規(guī)定:“凡五品以上為碑,龜趺螭首。”
碑額下方刻正文的部分為碑身,正面稱碑面或碑陽。反面稱碑陰,兩側(cè)稱碑側(cè),靠近碑文起始的一側(cè)稱右側(cè),碑文結(jié)束一側(cè)稱左側(cè)。
碑身下方起承載作用的石基叫碑趺,俗稱碑座。主要作用是防止碑石下沉,一般需要一個面積稍大的碑座,漢代碑趺比較簡單,通常是一個長方形石板,魏晉以后,碑座通??坛梢粋€巨龜,烏龜叫赑屃,傳說龍生九子之一。
第四節(jié) 墓志
墓志是一種埋在墓穴中的石刻文字形式,大約產(chǎn)生在漢魏之際,漢代人講究厚葬,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年(205)下令禁止厚葬,禁止立碑。人們迫于禁令,不敢地上立碑,于是便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將墓碑做小,埋在地下-這便是早期的墓志。此后,有些墓志開始使用“柩”一詞,遺體沒有裝進棺材之前叫尸,一旦裝進棺材就叫柩。
十六國時期,墓志的獨特作用得到進一步肯定,這時期的墓志多自名為墓表,表是標識、標記的意思。南北朝后,墓志逐漸定型,由志身和志蓋兩部分組成。出土墓志集中的地方是河南洛陽邙山地區(qū),位于洛陽之北,自古被視為風水寶地。
第五節(jié) 塔銘
塔又稱浮屠,是一種佛教建筑,用來供奉舍利、安葬佛教徒。塔銘就是刻在塔身上的貨埋藏于塔內(nèi)的石刻銘文。
第六節(jié) 造像題記
造像就是用石、木或泥、金屬等雕塑、鑄造各種佛龕、佛像或佛經(jīng)故事。造像后,還要題刻上供養(yǎng)人的姓名、造像年月以及造像的愿望等,這就是造像題記。
摩崖造像:在山體山直接雕鑿,如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碑式造像:將造像及題記刻在碑版上,一般上面雕刻佛像,下面刻記文字,如《李道贊等五百余人造像碑》。單身造像:像圓雕一樣獨立存在的佛像,形態(tài)大小不一。題記一般刻在基座上。
第七節(jié) 石闕與神道柱
一、石闕石闕是樹立在墳?zāi)够蜢魪R前的一種標志性建筑,墳?zāi)骨胺Q墓闕,祠廟前稱廟闕。石闕成對出現(xiàn),對稱。石闕是仿效古代門闕而來,門闕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廟闕存世很少,河南嵩山漢代三闕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廟闕,分別是太室闕、少室山神廟、啟母闕。
墓闕存世較多,主要分布在山東、四川等地。
石闕盛行于漢代,魏晉以后逐漸消失。
二、神道柱
神道柱是樹立在墓前神道兩側(cè),用來標識神道位置的一種石刻形式。其中每個神道柱都是由底座、柱身、方額和柱頂組成。1964年北京西郊出土的的東漢秦軍神道石柱兩件,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東漢神道柱。銘文比較獨特的是南朝梁時一些神道柱,為講求對稱,其中一柱的文字常常反書,如《太祖文皇帝神道柱》《蕭景墓神道柱》等。
第八節(jié) 墓莂
莂,即符契、合同。墓莂,是古人向土地爺購買墓地的契約,也叫墓券、買地券、地契文,是以地契形式埋葬在墓中的一種明器。這種時刻形式產(chǎn)生于漢代,墓莂的外形不固定,有長條、長方、方形等樣式,有鉛、磚瓦、石質(zhì),文字內(nèi)容主要包括買主的姓名、所買墓地的四至范圍、價格、交易證人以及神圣不可冒犯等語。比較著名的有三國《黃武買地瓦券》、東晉《朱曼妻買地券》、南朝《王佛女買地磚券》等。
第九節(jié) 石經(jīng)
石經(jīng)是中國古代刻于石碑或摩崖上的古代經(jīng)典??煞譃樘珜W石經(jīng)和釋道石經(jīng)。
太學石經(jīng),即儒經(jīng),刻儒家經(jīng)典。歷史上共有七次大規(guī)??倘褰?jīng)行動,最早的是東漢《熹平石經(jīng)》,曹魏正始二年,重新刊刻《尚書》《春秋》兩部經(jīng)典,即《正始石經(jīng)》,經(jīng)文同時用古文、小篆和隸書三種朱提,后人稱《三體石經(jīng)》。
此后,唐文宗刻了《開成石經(jīng)》。后蜀廣政年間刻了《廣政石經(jīng)》。北宋刻了《嘉佑石經(jīng)》,用楷、篆二體,又稱《二體石經(jīng)》。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是乾隆《十三經(jīng)》。
釋道石經(jīng)數(shù)量龐大,主要是佛教石經(jīng),規(guī)模最大的是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經(jīng)。
第十節(jié) 經(jīng)幢
經(jīng)幢,也稱寶幢、花幢、頂幢等,一般樹立在佛殿或三門前,是唐代中期興起的一種佛教石刻形式。
幢本意是旌幡,原本是古代儀仗用的傘蓋,佛教徒在上面寫上佛名佛經(jīng)支撐起來,樹立在佛像面前,宣揚佛教。絲織品容易壞,后來有人開始用石質(zhì)材料仿制,于是出現(xiàn)了經(jīng)幢,也叫石幢。
經(jīng)幢一般由幢座、幢身、幢頂三部分組成。
第三章 歷史上的著名刻帖
按數(shù)量分,刻帖可分為單刻帖和叢刻帖。只摹刻一件作品即單刻帖。多件作品匯集在一起摹刻的就是叢刻帖,也稱套帖、匯帖。
按輯刻者身份劃分,可分皇家刻帖、官府刻帖、私人刻帖三大類?;始铱烫卜Q“內(nèi)府刻帖”,如《淳化閣帖》《大觀帖》《三希堂法帖》等。官府刻帖是地方政府刻帖,由各州縣出資,為地方提供學書范本,此類多以地域命名,如《潭帖》《汝帖》《鼎帖》等。私人刻帖,個人出資,以個人齋號命名,如北宋曾宏父《鳳墅帖》,文征明《停云館帖》,董其昌《戲鴻堂帖》,清代馮銓《快雪堂帖》等。
第四章 碑帖文內(nèi)容釋讀
第一節(jié) 異體字一、增減筆畫。二、增減偏旁。三、改變偏旁位置。四、變換聲符或形符。五、新造會意字。
第二節(jié) 避諱字
避諱種類朝代諱:當朝黃帝及其父祖名諱,也叫國諱;家諱: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也叫私諱;圣諱:回避周公、孔子一類圣人的名諱。
朝代諱最嚴格,每個朝代都有明確規(guī)定,全國百姓都要嚴格遵守,唐宋時期尤其嚴格,不但諱字本身要回避,甚至同音乃至音近的都要避諱,稱為“嫌名”。
避諱方法:1空字,空缺不寫,或畫囗形,或書以“某”、“諱”字代替。2改字,用意義相同相近的字代替,如劉邦的邦代替為國,此法容易引起混亂誤會。所以唐以后多采用缺筆諱。3缺筆諱,適當省缺某些筆畫。
第三節(jié) 紀時
一、干支紀年天干地支結(jié)合,每六十年一循環(huán),為了避免產(chǎn)生混亂,一般和年號結(jié)合使用。如淳化三年壬辰歲。
二、歲星紀年與太歲紀年古人稱木星為歲星,歲星運行黃道一周約為12年,于是古人十二等分,每年運行一星次。表述方法為:歲在某某、歲次某某、歲馭某某,或某某之歲、某某之次等。
由于歲星在星空背景上移動速度不均勻,且由西向東運轉(zhuǎn),使用很不方便,于是古人假想一個與歲星運行相反的理想天體,稱太歲。
三、年號紀年
四、地支記月古人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以冬至所在月份為子月,以下依次類推,表述時月份地支前加一個建字,如建丑月等。古代歷法有夏歷、殷歷、周歷之分。區(qū)別在于歲首的月建不同,夏歷以建寅月為歲首,殷歷以建丑月為歲首,周歷以建子月為歲首,秦代還以建亥月為歲首。漢武帝時改太初歷,采用夏歷,以建寅月為歲首,此后兩千年,一般使用夏歷。按夏歷算,建寅月就是一月,建子月就是十一月,建亥月就是十月。
五、時節(jié)記月一年分四季,每個季度三個月依次稱孟、仲、季。如仲冬指夏歷十一月。
六、樂律記月用十二個不同長度的律管,確定十二種標準音: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yīng)鐘。古人用十二種音律名記載十二個月。
正月,寅,太簇二月,卯,夾鐘三月,辰,姑洗……
七、月相記日根據(jù)月相變化來表示日期。常用的有朔、旦、初吉、朏、望、既望、晦等。每月初一為朔,旦或初吉;初三為朏;月中為望,望后一天為既望、望后;最后一天為晦。
八、常見的記月、記日別稱
一月:陬月、正月、端月、初月、孟月、元月、嘉月、新月、開歲、新正、夏正、孟陽、首陽、元陽二月:麗月、杏月、花月、花潮、仲陽、酣月、令月、中和、如月三月:寎月、蠶月、桃月、桃浪、鶯月、央月、三春、暮春、雩月四月:余月、陽月、麥月、槐月、槐夏、維夏、純陽、清和、初夏、朱明五月:皋月、蒲月、榴月、端月、郁蒸、鳴蜩、蕤賓、天中、小刑六月:且月、荷月、焦月、暑月、溽月、徂暑、伏月、遁月、荔月、天貺、精陽、杪夏、三夏七月:相月、瓜月、巧月、蘭月、肇秋、新秋、首秋、涼月、霜月、上秋、中元八月:壯月、桂月、獲月、仲商、竹春、正秋、中秋、桂秋九月:玄月、菊月、霜序、朽月、無射、三秋、涼秋、杪秋、窮秋、暮秋、暮商十月:陽月、良月、露月、初冬、開冬、上冬、小春、小陽春、梅月、坤月十一月:辜月、暢月、葭月、幸月、龍潛、長至十二月:涂月、冰月、臘月、嚴月、除月、暮冬、杪冬、殘冬、末冬、歲杪、嘉平、窮紀、星回節(jié)、清祀
正月初一:元旦、元日、元正、元朔、元春、改旦、上日、天臘、歷頭、三元、桃湯正月七日:人日正月十五:上元、元宵、元夜、元夕、燈節(jié)二月初一:中和日二月十二:百花生日三月三:上巳、上除、令節(jié)、禊日、踏青四月十九:渙花天五月五:端午、午日、蒲節(jié)、合歡節(jié)六月六:天貺節(jié)、六六福七月七:七夕、星節(jié)、乞巧節(jié)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鬼節(jié)、盂蘭盆節(jié)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九月九:重陽節(jié)、重九、簪菊、息日十月十五:下元日十二月末一日:歲除
第四節(jié) 文史典故
一、追述世系講述姓氏起源及祖先著名人物時,往往包含大量典故。
二、描述死亡委婉表達死亡:兩楹、二豎、逝川、白駒、屬纊、里息巷歌、曦駕西迫等。
三、贊美品行德政
鹽梅:《尚書·說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指咸鹽和酸梅,為調(diào)味品,后比喻治理國家的賢才。蒲鞭:典出《后漢書·劉寬傳》,稱頌地方官員寬厚仁政。竹馬:出《續(xù)漢書》,表示百姓對地方官的熱愛。制錦:出《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以此代指管理國家。拔葵去織:出《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扔骶庸僬卟慌c民爭利。
四、女性常用典故
稱頌女性:夭桃、棠棣、摽梅、百兩、斷織、斷機等
第五章 碑帖文辭體例與行文格式
·第一節(jié) 墓碑、墓志、葬塔銘文
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序文部分和銘文部分,即前序后銘。
一、序文:主要講墓主人的世系情況、歷官經(jīng)歷、品行操守、功名業(yè)績、死亡時間、埋葬地點、子孫情況等,一般用散文。
世系:某一姓氏家族世代相承的譜系,包括姓氏、郡望、祖先等??ね改硞€姓氏或家族的發(fā)源地。
二、銘辭最常見的是四言韻文,由銘曰、頌曰、誄曰、辭曰、亂曰等詞引出。
·第二節(jié) 造像記差異巨大,有的只簡單記述造像者的姓名、籍貫、造像緣由以及造像時間等。有的內(nèi)容詳細一些,還加刻了發(fā)愿詞。
·第三節(jié) 墓莂與真實生活中的土地契約基本相同,多仿照真實的土地買賣文書。
·第四節(jié) 書信表狀 書信分類:一類朋友、親屬之間私人信件;二類官場應(yīng)酬往還信件。比較正規(guī)的書信一般包括具禮語、前介、本事、祝頌、結(jié)束、署押、題稱以及日期等。
具禮語:信札開頭的禮貌用語,有白、報、啟、頓首、再拜、惶恐、稽首、叩頭等。前介:開場白,多敘間闊、瞻仰、起居、臺候、恭維、時令或神明佑之等語,為的是引出正文。本事:正文就是本事,信的主要內(nèi)容。祝頌:正文之后,對收信人表達關(guān)心、祝福,常用善保珍重、千萬珍重、切冀保重、茂介新祺、茂迎景福等。結(jié)束:不宣、不具、不備、不次、謹狀、匆匆不宣、不罪不罪、謹拜復不備、謹此敘復不宣等。署押:簽名畫押,往往加附行禮,如某再拜、某頓首、某頓首再拜、某惶恐再拜、某悚息再拜、某拜覆、某拜稟、某啟、某白、某手啟、某手狀等。題稱:寫明收信人的姓名,一般不會直呼其名,而是使用字號、官職、行第以及一些表敬意的代稱,常用閣下、麾下、座前、尊前、臺座、尊執(zhí)、侍使、足下、左右、執(zhí)事等。日期:通常只寫月日,不寫年代。
·第五節(jié) 題跋書畫上的題識之辭,對作品進行說明、評價、議論或考訂,前叫題,后叫跋。題跋風氣始于宋代,元代普遍接受,明清以后,有無題跋甚至成了繪畫雅俗之分的重要標志。
·第六節(jié) 碑帖行文格式古代碑帖在行文中往往一行未完另起一行,這是古代社會體現(xiàn)等級尊卑、封建禮數(shù)的特有格式,稱為抬頭格,具體地說,每當行文中涉及當代的皇帝、皇朝或受文者的父母、祖父母等尊者或長者時,都要使用抬頭格。常見的格式有平抬、單抬、雙抬、三抬、挪抬等。平抬:另起一行,與其他各行齊平。單抬:不僅另起一行,而且比其他各行高出一格。雙抬:高出兩格。三抬:高出三格。挪抬:不另起一行,只在原行空一格或數(shù)格后繼續(xù)書寫。
第六章 碑帖及拓本的制作過程
第一節(jié) 文字撰寫與鑒選編輯
一、碑文撰寫三種途徑:名家撰文、出自親朋故吏、來自兇肆(專門經(jīng)營喪葬用品的商鋪)。
二、刻帖的鑒選與編輯對書跡進行真?zhèn)?、精粗鑒別。
第二節(jié) 形式安排與調(diào)整
一、碑的形式安排對碑版進行整體考量,合理安排布局,包括正文大小、行數(shù)、行字、字距、行距等。
正文部分格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橫成行,縱有列,為了整齊規(guī)范,有秩序感,大多都打了界格,格子接近方形。另一種就是有行無列。
如果不預先設(shè)計好版面,則容易出現(xiàn)誤差,如北魏《吐谷渾氏墓志》,后三行密密麻麻擠在一起,就是因為沒有計算好版面。
當然,也有一些客觀因素造成誤差,由于碑石書刻在先,而立碑埋銘在后,有時在書寫時下葬的時間地點等具體信息不明確,需要預留空間,確定后再補刻,造成一些偏差。
同時,額題文字要與正文一起考慮,從右向左順序排列,有單行、雙行以及多行,一般比正文字號大很多,樣式也很豐富:有的是陰文篆書,有的是陽文篆書,有的是陽文楷書等等。
南北朝后,墓志蓋的出現(xiàn)改變了墓志的題額方式,最常見的形式是將額題勻整安排在方形墓志蓋的正中位置,有的用界格劃分,有的沒有。如北魏《胡明相墓志蓋》。但也有一些特例,如北魏《李遵墓志》,額題從右側(cè)向左側(cè)順寫,沒有界格,且每行字數(shù)不一。
額題多用篆書,也有用楷書、隸書的,喜用篆書,一是因為篆書典雅、端莊,裝飾性強,適合美術(shù)化;二是篆書作為一種古老的字體,本身帶有莊重神秘味道。為了增加裝飾效果,還有用象形書(龍書、鳥書、龜書、麒麟書、蝌蚪書等)。
二、刻帖的形式安排
刻帖在形式安排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將不同尺寸的書跡整齊地安排在同一部刻帖中,在匯集歷代書跡的叢帖中,這個問題顯得尤為突出,晉人書跡大多為尺牘,約為一尺,相當于現(xiàn)在24.45厘米。唐以后,紙張尺寸稍大,多在28厘米以上。宋代以后,紙張更大,普遍在30厘米以上。這種情況下,為了使刻帖形式齊整,不得不對作品進行調(diào)整,或壓縮、放大行距、字距,或截斷另起,或填補拼湊。如果以魏晉書跡為標準,唐人書法上板時就需要壓縮;如果以唐人書法為標準,晉人書法舉要伸展或填補。
舉例:《淳化閣帖》以晉人書法為標準,但唐人書法,如《知汝殊愁帖》就經(jīng)過重新剪接,氣息極不貫通?!洞笥^帖》明顯是按唐人書法為標準,所以《知汝殊愁帖》恢復了原來的格局,但晉人書跡不得不重新調(diào)整,每行比原跡多了兩個字的樣子。
除了上述必要調(diào)整, 有時在刻帖的編排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一些不必要的人為調(diào)整??烫菫榱似占皶ㄋ囆g(shù),文辭內(nèi)容不是十分重要,所以書跡在收入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隨意刪節(jié)的情況。比如《淳化閣帖》就有很多地方與原跡不同,凡原跡提空、漫漶的地方,王著或連接或刪去,作了大量改動。舉例:王獻之《二十九日帖》,王羲之《姨母帖》。
第三節(jié) 書丹、摹勒與鐫刻
一、書丹用毛筆蘸朱砂直接在碑石或其他器物上部書寫。工序:首先將碑制好磨光,涂上一層墨色,然后按碑的文字多少,計算好行數(shù),打成格,用朱砂直接在格中填寫文字,寫完即刻奏刀刻之。
用朱砂的原因:一是朱砂寫在光滑的石頭上不流不走,寫成什么樣就是什么樣,穩(wěn)定性好,而墨汁不僅容易流走,而且還會向筆畫中間聚攏收縮,難以保持筆觸原形,最后呈現(xiàn)的筆畫總是比實際書寫的西瘦。二是朱砂紅色醒目,容易與石面顏色分開。
書丹起源于何時目前還不清楚,不過應(yīng)該產(chǎn)生很早,甲骨文就是先書后刻,說明最晚在殷商時期,書丹技術(shù)已經(jīng)很常見了。秦漢以后,石刻文字空前發(fā)展,書丹自然用在了碑石上。
實物:《王阇桂墓志》
二、摹勒
也稱勾勒,描摹復制的意思。常見的在紙上或絹帛上描摹復制我們稱之為“搨”,而不稱“勒”,只有將墨跡描摹復制到金屬或石、木等器物表面才能稱為“勒”。這種技術(shù)大約產(chǎn)生于隋唐時期。
工序:先將透明紙蒙在墨跡上,按透映過來的字跡,用細筆勾勒字的外形輪廓(雙鉤),然后把朱砂或銀硃用水調(diào)和,在紙背再次將字的輪廓勾勒一遍,將備刻的石面或木板染黑并涂一層薄蠟,將透明紙上鉤有朱色字跡的一面貼在石上,再在上面疊放數(shù)層紙,壓氈后用木槌或石塊均勻砑磨使銀朱粘在石面的薄蠟上,從而使碑面顯示出清晰的字跡。
三、鐫刻書跡上石后,就要請刻工按筆跡一一鐫刻,這個過程稱刊、刻、鐫,有時也叫鑿字、刻丹、雕字等。鐫刻是碑帖制作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對碑帖最終呈現(xiàn)的面貌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好的刻工還能糾正書家的失誤。
舉例:《元暉墓志》,右下方刀法純熟,線條靈動,左上方則刀法稚嫩,筆畫厚重,線條硬朗。
第四節(jié) 模拓與裝裱
一、模拓與摹拓
碑帖刻好后需要模拓,模拓也稱傳拓、椎拓、墨拓、模打或打,就是用紙覆蓋在金石或其他質(zhì)地的器物上,用墨擦抹或撲打,將器物上有凹凸感的文字或花紋呈現(xiàn)在紙上的過程。
通過模拓得到的圖文復制品,我們稱為拓片,又稱墨本、紙本、石本、打本等,因為它是從實物上蟬蛻下來的,所以也稱脫本或蛻本。
模拓技術(shù)起源于何時尚不清楚,傳說晉人借鑒古代印璽的使用方法發(fā)明了模拓技術(shù)。史料中有關(guān)傳拓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隋書·經(jīng)籍志》。現(xiàn)存最早的拓片是唐拓本,數(shù)量很少,其中有確切年代標記的是清末敦煌發(fā)現(xiàn)的唐太宗《溫泉銘》,同時發(fā)現(xiàn)的還有歐陽詢《化度寺碑》以及柳公權(quán)《金剛經(jīng)》拓本。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還有一種復制書法作品的方法,我們稱為摹搨,與模拓完全不同。摹搨也稱響搨,是指在紙、帛上復制前人墨跡,大致方法是將半透明的蠟紙覆蓋在墨跡原件上,映著光亮,依照墨跡摹寫或勾出輪廓,然后在輪廓中填上墨色,這樣所成的復制品叫“搨本”。古代很多珍貴書跡都是靠這種方法傳下來的。
二、模拓的方法
主要有兩種:擦拓與撲拓。
擦拓:用細白絨氈制成氈卷,蘸墨后在紙面上均勻地擦掃,由此拓取碑版文字或花紋。這種方法適合表面平整光滑的石板木板,速度快。如果石面凹凸不平,或器物面積較小,擦拓容易遺漏或模糊不清,則要使用撲拓。
撲拓:用特制的拓包蘸墨在紙面上輕輕地拍打。此法大約出現(xiàn)在北宋以后。
三、拓片的種類
根據(jù)墨色、紙張以及工藝不同,可分為很多,如蟬翼拓、烏金拓、葛麻拓、朱砂拓、煤拓、色拓、填拓等。其中烏金拓蟬翼拓最為大家熟知,幾乎成了善本佳拓的代名詞。
烏金拓,墨色烏黑有光澤,望之如五金般熠熠生輝,這種拓法盛行于清代康乾年間,多用油煙墨拓取,拓后砑光,適合表面光滑的碑帖。如《懋勤殿法帖》《三希堂法帖》等。
蟬翼拓,墨色淡雅而勻凈,如蟬翼,多用松煙墨拓取,看上去意味蘊藉。如明《真賞齋帖》。
四、拓片的裝裱
常用的形式有剪裱裝與整紙裝。
剪裱裝是將整張拓片剪裁后裝裱成冊的一種形式,裝好的冊子稱為冊頁。由于碑帖形制不同,裝裱時制作方法也不一樣。
帖版尺寸較小,制作相對簡單,只要根據(jù)版面尺寸來確定冊頁尺寸,然后將拓片分割成尺寸大小一致的頁面,然后分別裱糊起來就可以了。將碑刻裝裱成冊相對麻煩,首先需要按尺寸進行剪條排貼,將整幅拓片逐行一一裁成條子,再按裱本冊頁的大小及每行所需字數(shù)將條子剪開,然后將這些剪好的條子按前后順序粘貼在一起裝裱成冊。
剪裁裝冊雖利于閱讀,但原碑帖信息打打損傷,不能呈現(xiàn)整體豐貌。近些年來不經(jīng)剪裁的整紙裝為越來越多人推崇,在裝裱時不對拓片進行裁剪,可分卷、軸、片等不同形式。
第七章 碑帖拓本的版本特征及價值
第一節(jié) 原刻
直接書丹或以墨跡勾勒上石后刻制的碑帖我們稱為原刻。原刻拓本一般都有收藏價值。不過根據(jù)拓本的珍稀程度、藝術(shù)價值以及完整程度,價值差距很大,其中尤以孤本、珍本、初拓本、善本等最為難得。
一、孤本碑帖原刻石已損毀或佚失,僅有唯一的一種原刻拓本傳世,并有高的藝術(shù)價值與文史價值,稱為孤本。需要注意:孤本沒有時代限制,可以是宋拓、明拓,而且可以是殘卷。
幾種著名傳世孤拓。
1.敦煌藏經(jīng)洞出土唐孤拓本,光緒二十六年敦煌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唐太宗《溫泉銘》、柳公權(quán)《金剛經(jīng)》、歐陽詢《化度寺碑》。2.《孟法師碑》,僅有清代李宗瀚舊藏本傳世,拓本有殘缺,凡769字,現(xiàn)藏東京三井紀年美術(shù)館。
3.《善才寺碑》,唐開元十三年立,褚遂良書,僅存李宗瀚舊藏拓本,現(xiàn)藏東京三井紀年美術(shù)館。
4.《啟法寺碑》,隨仁壽二年立,丁道護楷書,李宗瀚舊藏,后流入日本,現(xiàn)歸日本大西氏所有。5.《神策軍碑》,唐會昌三年立,柳公權(quán)書,僅存宋拓孤本,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且不完整,只有碑文前半。6.《郁孤臺法帖》,南宋紹定元年聶子述刻與贛縣,拓本僅見上海圖書館藏宋拓孤本上下兩冊。
二、珍本
非常罕見、非常珍貴的拓本。包括:原石早佚而傳世拓本不多;原刻雖在卻殘損過多,已失原貌,而傳世相對較完整的早期拓本;原石流至海外,而國內(nèi)保存拓本較少者。
1.《石鼓文》,目前所知存世最早的拓本為宋拓本,僅三本:先鋒本、中權(quán)本、后勁本。2.秦《泰山刻石》,傳世兩本宋拓珍本,均為明安國舊藏。3.《西岳華山廟碑》,東漢延熹八年,明嘉靖三十四年毀于地震,目前僅有四本:長垣本、華陰本、四明本、順德本。4.《天發(fā)神讖碑》,吳天璽元年(276)刻立,原石毀于嘉慶十年(1805),北京故宮藏一宋拓本。
三、初拓本碑帖刻成或剛出土即拓制的首批拓片。
第二節(jié) 重刻原石毀壞或不存,以原石舊拓再次摹勒上石重新鐫刻,稱為重刻。
一、《嶧山刻石》,原石唐代已毀,今傳世者乃北宋淳化四年(993)鄭文寶以南唐徐鉉摹本重刻于長安者。二、《夏承碑》,東漢建寧三年(170)立,出土于北宋元祐年間,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毀壞。嘉靖二十三年(1544)以舊拓重新上石。目前無錫華夏舊藏本是唯一較可信的原石拓本。三、《孔子廟堂碑》,立于唐貞觀七年(663),刻成后不久毀壞,后多次重刻,著名的有兩種:西廟堂本和東廟堂本。四、李陽冰《三墳記》,刻于大歷二年(767),李陽冰篆書,原石毀壞,宋代重刻。五、顏真卿《麻姑仙壇記》,刻于唐代宗大歷六年(771),原石毀于雷火,明清重刻多種。六、《淳化閣帖》,歷代重刻本很多。
第三節(jié) 翻刻原石尚在,但善本難得,依舊拓再刻,謂之翻刻。
第四節(jié) 偽刻在無原刻或原刻拓本的情況下,根據(jù)史料記載的一些碑文,或詩文、故事,捕風捉影,杜撰成文,臆想古人筆意而書刻,或?qū)⒈緹o名款的碑帖冠以名家名諱。簡言之,就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
偽刻碑:大禹《岣嶁碑》,謊稱漢代的《朱博殘石》劉邦《大風歌碑》《老子銘》《孫叔敖碑》《元虔墓志》《陶弘景墓志》《謝青蓮墓志》等。
偽刻帖:清代安徽有個專門做碑帖生意的商人姚學經(jīng)刊刻了大量偽帖,如《白云居米帖》《晚香堂蘇帖》《唐宋八大家帖》等。
第八章 碑帖鑒定
第一節(jié) 目鑒法用眼睛進行審視,然后直接得出結(jié)論。
第二節(jié) 校碑考據(jù)法通過校碑對碑帖拓本進行考據(jù)鑒定。一般是將同一種碑帖的不同版本放在一起,互相比較、校訂。并根據(jù)異同來準確地判斷碑帖版本的真?zhèn)涡屡f。
一、區(qū)分原刻與翻刻。文字的筆畫、結(jié)構(gòu)、神態(tài)等,還有石花、裂痕等。二、判斷拓片年代。早拓本完整豐實,字口清晰,晚拓本破損增多,筆畫纖細,字口模糊。
第三節(jié) 文獻考據(jù)法一、碑帖著錄。專門記載碑帖情況的著錄,尤以一些常見碑帖,基本情況都有記載。二、文辭內(nèi)容。碑帖文辭的文體特征,引用的典故,書刻時間、帝王年號、官職名稱、地域名稱,涉及的歷史事件,風俗制度等。三、具有時限性的文字。碑帖中經(jīng)常有只出現(xiàn)某個特定時期(如武則天造的新字),而有些字在某個時期需要避諱。
第四節(jié) 其他輔助鑒定方法碑帖拓片所用紙、墨以及題跋、印鑒、裝裱原料及工藝等。
第一節(jié) 紙墨、題跋、印鑒各個時代椎拓的紙墨品種不同。如宋代常用麻紙,明后多用白棉紙、竹紙、棉連紙等。唐宋時期墨膠輕煙重,拓片黑色烏黑少光。明代后墨膠重煙輕,油煙墨得到了很大發(fā)展,墨色光澤,氣味馨香,愈久愈黑。題記與印鑒是拓本在流傳中收藏者鑒賞者留下來的一些文字記述和鈐蓋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