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趙孟頫在書法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意義,在于他以師法晉唐為號召,恢復了被長期中斷和破壞了的古法,以其“借唐追晉”的書法實踐,身體力行,左右了一代書風,并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更多書法內(nèi)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趙孟頫在書法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意義,在于他以師法晉唐為號召,恢復了被長期中斷和破壞了的古法,以其“借唐追晉”的書法實踐,身體力行,左右了一代書風,并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更多書法內(nèi)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壯年以后的趙孟頫,為適應書寫碑版大字的需要,注意汲取李邕、蘇靈之、陸柬之、柳公權(quán)等人的營養(yǎng)以加強自身的大字創(chuàng)作。我們注意到,這些書家代表了盛中唐書法開始將“二王”行書斂入唐楷規(guī)矩的庭勢,而趙孟頫更可能通過對行書靈動因素的融入一一即“行楷相通”的筆法,改造唐楷過于拘守法度的缺陷。
于是,一種大楷新書風——“趙體”便從唐人楷書籠罩中脫穎而出。
清人朱履貞《書學捷要》的“遒媚”一詞,可以概括這一新書風的主要特質(zhì)。“圓活”與“峭勁”的有機融合是“氣勢雄偉而不失靈便”——即“遒媚”的關鍵所在,其技術要點在“筆方勢圓”。筆方則筆勢勁健,斬截俊朗;不方則疲弱乏力。勢圓則氣韻流動,氣勢貫暢;不圓則松散勢滯。筋力與風韻兼而有之,這無疑是一種更高、更難的境界。也可以說,這是一種“寫意”的大楷新書風,在歐、顏、柳、趙四家中,其技法未必在其他三者之下。
有鑒于此,我們特選趙孟頫經(jīng)典碑版大書進行解析,力求“會古人之意”。
其中、《妙觀重修三門記》,書于大德七年(1303)。此時,已逐漸加入了一些李邕的筆法,被明人評為天下趙碑第一。本文著重注意此碑楷中寓行、“去李邕之勁利欹側(cè)而變?yōu)闇喓穹秸饲f典雅,氣勢雄偉而不失靈便”的特征和風貌。
其次、《妙嚴寺記》,又稱《湖州妙嚴寺記》,書于至大二年(1309),明人贊此碑書“得之于也,應之于手,通之天下”,也是趙孟頫行楷書之代表作。本文著重從細微處注意趙孟頫對結(jié)字的造勢夸張和筆畫的鋒芒顯露所作的弱化處理,從而使其這一時期的碑書,結(jié)體工穩(wěn),端莊雍容,疏密適宜;書風日趨剛健、挺拔、開張;“遒勁”超過了“姿媚”;字形也由方闊化為頑長,從而使結(jié)體更加寬闊自然,用筆更加遒勁。當然,堪選例字并不僅限于此二帖。
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jié)字亦須用工。蓋結(jié)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在注重結(jié)體的同時,趙孟頫更注重用筆。
#1橫的起筆
趙楷書橫起筆有一些特殊之處,少數(shù)起筆處有呈方折刀刻狀,這種筆法便于勒刻。這些筆畫少數(shù)地方稍作回鋒,例如“事”的第一筆橫。
大多起筆側(cè)鋒入紙,再迅速轉(zhuǎn)為中鋒行筆,所以起筆處尖角角度較小。例如“列”的第一筆的起筆,“方”的的第二筆橫畫。
#2橫的收筆
趙孟頫收筆時,輕駐筆,筆尖向右下角輕按,不回收,使得收筆處成為一個方折形狀。例如“所”的第一筆:
#3豎的起收
豎有垂露和懸針之別,懸針豎尾部尖。
垂露豎向左上起筆,向右下輕頓后向下行,至末尾稍延即回鋒收筆。
如“中”的最后一筆。
懸針豎為筆畫行至大約四分之三后向下邊走邊提,出鋒迅速穩(wěn)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