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摘要: 品味碑帖的文學趣味,只為更好地“讀帖”《泰山刻石》,又稱《李斯小篆碑》《封泰山碑》等,是泰山現(xiàn)存最早的刻石??胺Q碑銘之祖,后世碑銘都以它為標桿和準則。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八年……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于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趟⑹?其辭曰……“更多書法內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品味碑帖的文學趣味,只為更好地“讀帖”《泰山刻石》,又稱《李斯小篆碑》《封泰山碑》等,是泰山現(xiàn)存最早的刻石??胺Q碑銘之祖,后世碑銘都以它為標桿和準則。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八年……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于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刻所立石,其辭曰……“更多書法內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史記》中有此刻石全文,可依據此文補全如今拓本的遺缺字。
秦始皇刻辭后又有秦二世時期所刻的詔書。之前文章我們說過,凡是秦始皇的刻石,他兒子秦二世務必在后面加一篇詔書以顯擺自己。
據宋劉跂《學易集·泰山秦篆譜序》記載:“其石埋植土中,高不過四五尺,形制似方而非方,四面廣狹皆不等,因其自然不加磨礱。…蓋四面周圍悉有刻字,總二十二行,行十二字,字從西南起,以北、東、南為次。西面六行,北面三行,東面六行,南面七行。其末有‘制曰可’三字,復轉在西南棱上。”
《泰山刻石》最初立石之地,據說是在泰山岱頂無字碑南下約18米的去封號碑亭處,大明朝正德五年(1510)以前,刻石還在原址。嘉靖以后,就被移置到碧霞祠西墻外的玉女池旁,嵌于“斯碑巖”上。此后原石逐漸殘壞,還屢次遷移,民國時候被移于岱廟東御座院內,新中國成立后就地嵌于亭內保護至今。
現(xiàn)存《泰山刻石》拓本,以明人無錫安國收藏的宋拓二本為最早。一本165字,于1940年被日本人中村不折買走,另一本存53字,也在日本。日本人對中國古代文物興趣太大了,很多國寶都在日本。
前后兩次的刻石,據說都是丞相李斯所寫?!短┥娇淌肥乾F(xiàn)存秦代篆書的重要代表作。
宋劉跂《泰山秦篆譜序》云:“李斯小篆,古今所師。”
明查志隆《岱史》云:“秦雖無道,然其所立有絕人者,其文字書法世莫能及。”
清宋思仁《泰山述記》云:“夫李斯小篆為八分之祖,斯不義不足論,而碑實為可寶,能繼周之石鼓、鼎銘,為漢金石刻之前步焉。”
《泰山刻石》原文
泰山刻石原文共222字,其中始皇功德銘文144字,二世詔書78字,均為李斯所書。
【秦始皇刻辭】
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
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賓服。
親巡遠黎,登茲泰山,周覽東極。
從臣思跡,本原事業(yè),袛誦功德。
治道運行,者產得宜,皆有法式。
大義著明,陲于后嗣,順承勿革。
皇帝躬聽,既平天下,不懈于治。
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侮。
訓經宣達,遠近畢理,咸承圣志。
貴賤分明,男女體順,慎遵職事。
昭隔內外,靡不清凈,施于昆嗣。
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
【秦二世詔書】
二世詔書: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于久遠也。如后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
制曰:“可”。
大白話譯文
【秦始皇刻辭】
皇帝即位君臨天下,訂立了國家制度,申明了國家法令,使臣民們都能嚴格守法。
在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天下首次歸為一統(tǒng),四方沒有不臣服的。
皇帝親自巡視遠方的黎民百姓,登臨這座泰山,遍覽了東方的邊境。
隨從的大臣們追憶往事,回想國家統(tǒng)一的經歷,恭敬地頌揚皇帝的豐功偉績。
治國的方針得以施行,各種生產生活安排得當,一切都合乎國家的法度。
這種鮮明、正確的政治主張,要傳于后代子孫,永世承繼不能改變。
皇帝親自聽取政事,雖然已經平定了天下,但對于國政仍毫不懈怠。
他每日早起晚睡,從長遠的利益考慮國家的建設,特別重視對臣民的教導。
廣泛地宣揚他的治國思想,使遠近臣民都能夠領會,都能按照他的政策法令行事。
尊卑貴賤等級分明,男尊女卑,各守其本分,謹慎地從事自己的本職工作。
明顯劃分內外職事,毫不混雜,要將此延續(xù)到子孫后代。
皇帝的教化影響深遠,后人要遵循他的教化和遺詔,永遠繼承遵守這重要的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