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王羲之的書信手札非常精美。主要是:長風帖、初月帖、得示帖、二謝帖、寒切帖、何如奉橘帖、孔侍中帖、快雪時晴帖、妹至帖、哀禍帖、平安帖、喪亂帖、上虞帖、大道帖卷、誤墜地貼、行穰帖、姨母帖、游目帖(蜀都帖)、雨后帖、遠宦帖、旃罽胡桃帖、瞻近龍保帖 閱讀全文>>
漢朝書家楊雄提出“書為心畫”; 王羲之《筆勢論》說:“夫欲學書之法,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 這說明要在動筆寫字前“預想字形”,先在心中建立字體結(jié)構的“印象意識”,做到“意在筆先”。 如何建立清晰的結(jié)構“印象意識”而不只是盲目臨帖呢? 閱讀全文>>
王慈(451—491) ,字伯寶,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僧虔子。少與從弟儉共學書。善隸,行書。王慈草書運筆圓渾,含蘊凝重,然體態(tài)十分靈動,縱橫姿肆,使人聯(lián)想到王獻之書作風格。書作有《栢酒帖》、《尊體安和帖》等存世。 謝鳳子超宗詣慈,慈正學書,未即放筆 閱讀全文>>
李隆基隸書《石臺孝經(jīng)》拓本,天寶四年(745)刻,18行,行55字。現(xiàn)藏西安碑林。 《石臺孝經(jīng)》刻于唐玄宗天寶四年(公元745),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注解并書寫。李亨篆額。高620厘米,共4面,每面寬120厘米。書法工整,字跡清新,秀美多姿。此碑由四塊黑色 閱讀全文>>
釋文: 前缺:若夫西城秘掖,北禁仙流,見白露之先降,悲紅蕖之已秋。昔之菡)萏齊秀,芳敷競發(fā),君門閉兮九重,兵衛(wèi)儼兮千列。綠葉青枝,緣溝覆池,映連旗以搖艷,輝長劍兮陸離。疏兮裂,交流兮相沃,四繞兮丹禁,三匝兮承明。曉而望之,若霓裳宛轉(zhuǎn)朝玉京; 閱讀全文>>
民諺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虞仲翔祠及碑則建于清代嘉慶十六年(1811)。虞翻字仲翔(164-233)三國吳時浙江余姚人。虞精于經(jīng)學,因犯孫權,被謫戌廣州,"雖處罪放,而講學不倦,門徒常達數(shù)百人。"后孫權有所悔悟,下令如虞翻在世,給他人員及船只還都。如亡, 閱讀全文>>
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青主、僑黃等,別號甚多,尤以“朱衣道人”著名。山西陽曲人。清代著名學者、思想家、醫(yī)學家、文學家、書畫家。傅山的書法在17世紀的中國書壇獨樹一幟,他于真、草、篆、隸無不擅長,并超時代地開創(chuàng)了清代碑學之先河。 他喜以篆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