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蓮社圖記》冊系文徵明1530年佳作。溥儒題“此卷結體精密而有寬綽之致,侶不經(jīng)意而有山陰家范,公書中之上駟也。”此作乃文征明小楷典范,對今人學習軟筆和硬筆都起到很好的模范作用。 閱讀全文>>
王羲之《差涼帖》,3行18字,草書,收刻于《大觀帖》《絳帖》《淳化閣帖》等帖,被米芾、黃伯思、王澍等書家判為偽帖。 【一版】差涼,君可不?今日實顧不?遲面,力知問。王羲之。 【二版】差涼,君可不?今日實顧不?遲面,力知問。王羲之。 【三版】差涼,君 閱讀全文>>
王羲之《獨坐帖》,4行35字,草書, 收刻於《大觀帖》、《絳帖》、《澄清堂帖》等。 【游相本】知彼乃爾。切切!汝乃獨坐,但有憂邑。懸遠,不能得遣人。且吾無復久意,果去,當南視汝等也。 【宋拓本】知彼乃爾。切切!汝乃獨坐,但有憂邑。懸遠,不能得遣人 閱讀全文>>
王羲之《荀侯帖》又名《荀侯佳帖》,5行30字,入刻《淳化閣帖》、《大觀帖》、《寶賢堂》、《宣和書譜》等。此帖被米芾等人辨為偽帖。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本】荀侯佳不?未果就卿,深企懷耳。安好音信,明公還得歸洛也,計令解有懸休尋。 【安思遠藏本】荀侯 閱讀全文>>
漢字是書法的母體,書法是漢字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漢字起源于原始社會晚期,距今約六千多年,現(xiàn)存最早的漢字體系是商代的甲骨文,經(jīng)過歷史的變遷,書法在不斷地演變,從甲骨文到金鼎文、石鼓文,篆、隸、楷、行、草的出現(xiàn),形成了一清晰可見的運行軌跡。 1、商周 閱讀全文>>
在具體的臨帖過程中,最直接遇到的問題是形似與神似的問題。人人都知道臨帖不僅要力求形似,更要追求神似。實際臨寫時,形似容易把握,神似則有點玄奧。 形似,就是筆畫的方圓、長短、粗細,結構的正奇、平險、疏密等等,要力求與原帖『一模一樣』。如果是臨 閱讀全文>>
楊凝式(873-954年),字景度,號虛白,陜西華陰人。唐末為秘書郎,五代時官至太子少師,也稱“楊太師”。他曾佯瘋自晦,所以“楊瘋子”便成了他的雅號。他能吟詩,多雜諧,尤善于書札。 此帖的字體介于行書和楷書之間,布白舒朗,清秀灑脫,深得王羲之《蘭亭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