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這些年,有不少媒體報道稱,某書法家歷時多年手抄完成四大名著,某書法家手書五萬個“壽”字獻禮北京奧運會,這些作品往往從形式上以驚人的“量”來掩飾其真實的水平上的不足,實則嘩眾取寵。這些作者往往有充足的時間,以退休老人居多。就其書藝的真實水平而言,遠遠不能稱其為家。既然有充足的時間,不云切實地研究如何提高書藝,只是從形式上以多充好,還打著“為奧運獻禮”之類的名義,實際上毫無意義。
閱讀全文>>
應該說碑的點畫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刻工刀法程式而形成的,而非筆法產(chǎn)生。與墨跡書法實相懸隔。碑上的天趣許多是外力導致的,如風蝕、水浸,而并非“真天趣”。對于碑法(主要指篆、隸、北碑),我曾經(jīng)總結(jié)六個字:“澀而暢,毛而潤。”概括了毛筆在紙上表現(xiàn)碑法的效果,通過實踐比較,你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筆法較之于帖派行草、楷書的筆法真是非常簡單,并沒有像清人說得那樣玄。
閱讀全文>>
其實,書法家光靠整天地寫是寫不出來的,還要靠什么?要靠你的文化修養(yǎng)與心境的歷練:養(yǎng)精蓄銳,引而待發(fā);斂氣凝神,心無旁騖;空而不空,海納百川;神游八極,天人合一。如果達到如此境界,也就達到了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乘物以游心”的理想境界。書者如果達到這樣的境界,則能表達自如,行筆有度,心手雙暢。如將軍之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也可做到呼之則出、令行禁止。
閱讀全文>>
章草的形成是草書藝術成熟時期的開端,章草的主要特征是保留隸書波磔,字形方扁端正,字字獨立,偶用連筆牽引,簡化了隸書結(jié)構,但筆畫清晰,斷多連少,正像張懷瓘所說"字字區(qū)別",不過由于自身的演變和發(fā)展也含有了草書連綿等因素。
閱讀全文>>
這方《郭虛己墓志銘》1997年出土于中國河南省偃師市首陽山鎮(zhèn),如今,收藏于偃師商城博物館,墓志高160.5厘米,寬105厘米,為青石質(zhì)地,蓋頂刻有,唐故工部尚書曾太子太師郭公墓志銘,16個字。
閱讀全文>>
為人處事之中對分寸的把握可能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由此我想到書法的分寸問題,并用分寸而引深到對書法藝術標準的探索。古人把歷史上那么多優(yōu)秀的書法家按水平造詣分成三六九等,形成一套相對完善的評判標準?,F(xiàn)代人喜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似乎藝術一下子失去了標準,讓我們無所適從。我們在書法學習創(chuàng)作中所應該追求的高境界是什么?真的沒有答案嗎?于是我想到了用書法的分寸來作為自己學習的一種規(guī)范。
閱讀全文>>
針對今天的書法傳統(tǒng),梁培先先生說:“將書法納入到視覺藝術的行列,書法極有可能淪為一種黑白的抽象畫——這意味著書法自我身份的丟失。一旦自我身份丟失,就會引發(fā)一系列問題,如文化身份模糊、與本源斷裂等重大問題?!?br />
閱讀全文>>
書法臨帖第一步:如何追求“形似”?學習任何東西,總有一個從初級到高級漸進的過程,學習書法藝術也是如此。無論是毛筆還是鋼筆書法,都必須在臨摹好的法帖、范字上下功夫,并先得“形似”。而且實踐證明,追求“形似” ,對于初學書法者有很重要的意文。
閱讀全文>>
要做到集字創(chuàng)作,需要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不然很難創(chuàng)作出讓人滿意的作品。第一,隨形就勢隨形,用現(xiàn)代漢語的解釋,可以很淺顯的解釋為根據(jù)這個字的形態(tài)去決定的單字布白和形勢的分布。但從書學的角度,這句話未免太籠統(tǒng),我們在《張長史筆法十二意》里看到“當字小的時候,我們要想辦法讓它顯得更大一些,當字大的時候,我們要想辦法把它寫得更加緊湊,讓他顯得更小一些?!?br />
閱讀全文>>
首先是不臨古人的就不是書法么?你可以稱之為不是傳統(tǒng)書法,但是不能信誓旦旦地說那不是書法。學傳統(tǒng)書法為什么要學古人,如同為什么帖學要以二王為宗,學詩為什么要學唐詩?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