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書法 , 書法家學習創(chuàng)作站
公眾號:集字書法
微信小程序:集字書法
《秋深帖》是管道昇寫給嬸嬸的問安家書,實由丈夫趙孟頫代書。趙孟頫信筆寫來一時忘情,末款署了自己的名,發(fā)覺之后,深愛妻子的趙孟頫覺得屬自己的名字不妥,所以連忙又改了過來,現(xiàn)在仍可看出涂改之跡。這樣的細節(jié),足見夫妻情深。更多書法內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閱讀全文>>
董其昌《瀟湘白云》紙本,是董其昌為自己的書畫合璧圖的題跋,現(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此卷尾題跋詩句出自唐代杜甫《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董其昌是明代書畫家、鑒賞家。他才華俊逸,善鑒別書畫。書法初學顏真卿,后改學虞世南,轉學魏、晉、宋諸名家,長于楷、行、草書,自然秀雅,列“明末四大書家”。傳世書跡較多,畫作有《煙江疊嶂圖》、《瀟湘白云圖》等。更多書法內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閱讀全文>>
楷書勅諭卷,明宣德元年(1426)。紙本,縱39.3厘米,橫103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喜愛沈度的臺閣體書法,從而帶動一大批朝臣和學子仿照沈氏書法,書法圓熟遒勁,具有端美、婉麗、瀟灑、莊重之美。這件楷書出于宣德時期中書舍人之手,書法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更多書法內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閱讀全文>>
書寫習慣和非書寫習慣:書寫習慣是以二王行草書、唐楷筆法為規(guī)范的書寫技法,書寫習慣的特征是追求“筆法性”,強調從前人的墨跡中總結和掌握其用筆規(guī)律,并在創(chuàng)作中針對不同的對象用固定的用筆規(guī)則進行書寫;非書寫習慣是相對于書寫習慣而言,非書寫習慣強調其“無筆法性”,它是針對碑的原始狀態(tài)隨時調整用筆的技術動作,不同的線條或者線段的變化都可以用不同的動作類型進行表現(xiàn),是隨線條特征變化而變化的非固定的書寫技巧。更多書法內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閱讀全文>>
點畫是構成字形結構最基本的元素,盡管點畫在用筆的書寫方法上,小楷與大楷并無多大的區(qū)別,但事實上小楷比大字要細微得多,如果沒有一定的大楷基礎,就很難體味到小楷用筆的精到和細微之處。小楷的點畫在形態(tài)上是很富有變化的,相傳鐘繇小楷,點畫各異,右軍作字書,萬字不同。為了便于初學者切實扼要的掌握此法,試圖用比較通俗的語言作一些介紹。更多書法內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閱讀全文>>
目前大量使用的是行書、楷書。在日常書寫時,由于楷書點畫要求嚴格,寫起來又慢,故在實用書寫時,往往不寫嚴格意義上的楷書,但作為書法學習者來說,又是必須練習的一種書體。通過練習楷書,掌握書法的結體和用筆的基本規(guī)律。更多書法內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閱讀全文>>
何為隸書的體勢。古人認為筆法是筆勢、筆意的基礎,而筆勢生結體。蔡邕在 “九勢”中說:“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矣,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力在其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更多書法內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閱讀全文>>
清末書法家張祖翼說:“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這句話記載了張祖翼對于學習隸書《石門頌》的看法。更多書法內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閱讀全文>>
在漢魏時期,人們就把筋骨肉與書法聯(lián)系起來,說明書法中的這些骨力與精神。那時,人們?yōu)槭裁匆呀罟侨馀c書法聯(lián)系在一起?筋骨肉,本是指人或動物身上的,其實是把書法看作是一種生命,而有了筋骨肉的書法,也會像是人或動物一樣的強大生命或力量。更多書法內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閱讀全文>>
人們在學習書法時,總是有一個參照目標,這個目標不是古人,就是今人。古人的書法是用來學習臨摹的,而今人的書法是用來作為一個參照的。在當代,有一個女性書法家,近些年來很是受到廣大書友的喜愛,她就是方放。更多書法內容盡在集大家書法!
閱讀全文>>